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宁屹 《新中医》2014,46(5):1-3
从慢性肾病与心血管病相关性的现代医学研究和中医学"心肾相交"的理论对慢性肾病心肾综合征的辨证论治进行分析论述。认为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慢性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正确运用心肾相交理论,对慢性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与肾脏均出现功能障碍的疾病,其发病涉及心、肾两脏,由心及肾,或由肾及心,或心肾同病,故治疗时应两者兼顾。目前单纯西医治疗并未取得较好疗效,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获益较差。相比之下,中医学从"心肾相关"理论认识心肾同病历史悠久,相关方剂的治疗作用不仅被研究证实,更能在临床上取效。因此,从传统"心肾相关"思路探讨心肾综合征(尤其是Ⅰ型和Ⅱ型)的证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676-2678
"肾主生殖"是《内经》对男女生殖生理的高度概括,是以肾主导生殖器官及生殖功能两方面做为主要基础的,该文从肾虚与肾实两个方面系统回顾了近十年中医药通过"肾主生殖"理论治疗不孕症的临床观察情况,阐述了以"肾主生殖"为理论基础的中医药治疗不孕的证治规律,揭示了中医药从多途径治疗不孕症所发挥出的优势,提出重视病证结合、整体观治疗、结合辅助生殖技术、深入机制研究等多角度、多层次进一步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肾藏精,精生髓"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代学者提出的肾-髓-脑,肾-髓-骨等生物轴均是以"肾髓系统"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构建中医"肾髓系统"有利于不断完善和充实"肾髓相关"理论,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肾髓相关"理论解决重大疾病的临证问题。而历代医家并没有对"肾髓系统"做出明确的界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肾髓系统"中的"髓"包括脑髓、脊髓、骨髓,髓可化生血液,其与骨髓共同滋养骨骼,而骨髓与脑髓、脊髓相互贯通,均与血有关,故"髓化血"这一功能特点在"肾髓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从"肾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初步阐释和构建中医"肾髓系统",以期丰富"肾髓系统"相关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5.
肾髓相关性,先秦至汉时期就有了初步认识,到了魏晋隋唐时期,逐渐认识到,在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肾-精-髓-骨-血-脑存在密切关系,宋金元时期对髓的解剖学有了新认识,首次提出"脊髓"概念,肾髓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也有涉及,至明清时期,对肾髓相关认识进一步深入,但并没有明确提出"肾髓系统"这一概念,近代学者围绕"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养骨、化血",对中医传统理论进行总结,使"肾髓系统"初见雏形,这为构建"肾髓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肾脑相关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3个方面综述了肾脑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研究显示目前所做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多是围绕肾对脑的影响而展开,尚缺少脑对中医五脏的影响的研究。因此,其理论框架的构建尚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理论中"肾"的生理功能包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主纳气;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等。"肾通于脑"理论认为肾与脑之间无论在生理上还是病理上都互为影响。若肾精充足,脑得其滋养才能维持生理功能,表现为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记忆力强等;若肾精不足,脑失所养,则表现为思维迟钝,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等。人到老年,肾精亏虚,可导致脑功能障碍或脑疾病。在治疗方面,肾脑理论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补肾健脑治则是中医临床治疗脑病的优势。作者团队前期研究发现补肾方剂可良好地改善模型动物的记忆障碍且具有神经系统保护作用。但是,迄今为止"肾"与"脑"之间联系的机制尚未明了。文章从中医学肾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状况,对肾通于脑理论的现代神经生物学实质进行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8.
崔应珉  车文生  徐羽  刘明 《中医杂志》2011,52(22):1974-1976
"皮毛生肾"的理论,指出了肾与皮肤病的关系,不仅为临证治疗皮肤病"从肾论治"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对于一些顽固性皮肤病采取补肾的疗法。  相似文献   

9.
用系统论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肾藏精是中医藏象理论中肾的重要生理功能,因而"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重要内容。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是一个概括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学的系统。因此,中医"肾藏精"理论中的肾不仅包括肾的解剖学概念,还包括了肾的生理病理功能。文章通过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用系统论的原理讨论肾与精之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李成文  葛燕萍 《中医杂志》2005,46(7):492-493
心肾相交依据阴阳水火升降学说从生理方面阐释心与肾之间的相互关系,心属火、肾属水,心居上为阳,肾位于下属阴,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心肾协调相交.然而历代在阐述心肾相交理论时混淆阴阳属性、错用五行理论,将阴阳位置属性,混同于脏腑阴阳属性,并运用阴阳理论将五行中的水火作为一对(阴阳)范畴论述心肾相互关系,因此,其理论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1.
在回顾络病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深入认识肾络结构与功能特点的基础上,将络病理论与肾性蛋白尿的诊治巧妙结合,认为肾络不和为肾性蛋白尿的总病机,分为肾络不荣、肾络不固、肾络不通三方面.治疗的关健在于"和",具体可从养肾络、固肾络、通肾络三方面论治肾性蛋白尿.  相似文献   

12.
以心肾相交理论体系为研究基础,从理论渊源、机制研究等角度,分析刘持年教授论治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经验。刘教授认为心肾不交型失眠主要是由于年老体衰,身体功能退化、脾胃衰弱、操劳过度或者外感寒邪伤及阳气等原因导致。从心不交肾、肾不交心、心肾两不交三个角度完善了心肾不交导致失眠的理论。针对三种证型,刘教授临证常以六味地黄丸、苓桂术甘汤及乌梅丸为底方加减化裁,对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解剖形态学、生理学、病证学三方面对中西医肾脏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实体肾脏是中医肾脏象理论创生的始基,中医肾的生理病理的许多认识不同程度源于实体.然而,由于中医学特殊的认识论、方法论,中医肾虽源于实体,但其后的发展使其逐渐演变成解剖属性、非解剖属性兼具的"混合体",故中医肾大部分内涵则超越了实体,涉及到多系统、多器官.通过中西医肾脏的比较,对中医肾提出了"泌尿肾"和"内分泌肾"的假说.  相似文献   

14.
"心肾相交"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心肾不交"是与之相对应的病理概念。通过梳理"心肾相交"及"心肾不交"理论的历史沿革,结合作用于心肾两脏方药的功效,探析心肾相交的实质:功能互用制约,物质互相化生,物质与功能的互根互用,即心肾相交的内涵包括了心肾阴阳之间的互相济助、制约,心血肾精间的同源互化以及心神肾精间的互相为用。  相似文献   

15.
王敏  任伟 《中医药学报》2011,39(5):11-12
考证祖国医学"心肾相交"学说之源,当本于道家内丹术。在丹经的修炼中以"坎离交济、心肾交互"为得道心法,从而达到长生不老之养生目的。祖国医学援道入医,将丹家"坎离交济、心肾交互"的人体阴阳交感的认识引入脏腑范畴的心肾,从而以"心肾相交"立论作为阐述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理论基础。从这一意义讲丹家养生的理论对中医学"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立论具有发端意义,为丰富中医学理论起到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多对应"肺胀""喘证"等中医病名.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初期在肺,久则传肾,慢阻肺稳定期与肺肾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现代研究发现,在肺肾相关理论指导下对慢阻肺稳定期进行治疗能提高患者机体正气,延缓慢阻肺的进程,对改善稳定期症状及阻断相应发病机制的过程有积极影响.基于肺肾相关理论,本文梳理了中西医肺肾相关的认识与肺肾相关理论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的研究进展,认为该理论对调节免疫功能、减轻体内炎症因子反应、稳定气道结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医对于肾的概念比较广泛,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肾,除了包含了泌尿生殖系统,又有藏精、主管命门之火,主持生殖、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是水火之脏,内寓元阴和元阳,与骨、髓、脑、耳、齿、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以及补肾方药的疗效验证,发现存在"肾髓系统""肾脑系统""肾骨系统""肾生殖系统"等围绕中医"肾"为主的一系列理论基础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肾络痹证"(简称络痹)是近年来的新兴名词,是指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逐渐亏虚,致使痰、瘀、火、毒等有形实邪痹阻于肾络,形成络痹.基于刘伟敬团队提出的"肾络三态"理论,以及肾络中期以"通"为要的治则,笔者选用深入隧络的虫类药以剔邪搜络,深入治疗络痹证.  相似文献   

19.
"气机理论"是贯穿于中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常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脑肾相关"理论也是历代医家讨论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且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尝试从"气机理论"的角度探讨"脑肾相关"理论,以期深入认识"脑肾相关",并为相关理论的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肾"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肾"为五脏之一,主藏精、生长、发育和水液代谢.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其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病久及肾".可见,中医"肾"在人体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西医作为泌尿器官的"肾"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将中西医对肾脏在解剖、生理、病理三个方面的认识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