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腹膜透析置管术的腹透管移位率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膜透析管是否移位是腹膜透析技术存活的关键,回顾我科1992年~2002年采用不同腹膜透析置管术透析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96例,现将其腹透管移位、大网膜包裹情况对比观察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腹透管移位是腹膜透析的并发症之一,腹透管移位严重影响腹膜透析进行,因导丝插入腹透管内复位有增加感染、损伤内脏可能,手术复位增加患者痛苦、费用、感染机会,且手术有一定难度;故我腹透中心魏仲南教授根据自身实践及借鉴文献报道成功经验,总结出非手术复位方案,取得一定的疗效;并且不断探索,2007年12月起在复位方案中加用利多卡因,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比较腹透管移位非手术复位方案加用利多卡因前后疗效情况,以期提高非手术复位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腹透管植入在腹膜透析中占据重要地位 ,腹透管亦可被视为腹透患者的“生命线”。临床上多采用传统的外科直视手术植管。但是 ,我们发现有不少在植入后不久便出现引流障碍 ,主要是由于移位、扭曲、大网膜包裹等原因。鉴于此 ,我们对 17例透析患者 ,采用在直肠镜结合指检下植入腹  相似文献   

4.
腹透管曲折移位胃镜刷弹性回位成功一例赵家元,林秀媛,胡佳林男性36岁。腹膜透析置管术后4小时出液和进水障碍。腹部透视提示Tenckoff管“√”形成角移位。采用胃镜刷弹性导引钢丝复位成功。体会:腹透管“√”形成角移位多发生在半卧位大角度调转体位时突然...  相似文献   

5.
畅通和持久的腹透管路是腹膜透析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管路的机械性故障是除腹膜炎之外造成腹膜透析技术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尤其是在透析初始的第1年[1].腹透管的功能和寿命与腹膜透析置管技术密切相关,当前普遍采用的置管技术仍然是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引导下腹膜透析置管技术并不是一项新兴的技术,但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展,此项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生采纳,其优点已经在很多研究中彰显出来.腹膜透析置管的最佳方式目前仍存在广泛的争议,2010年《国际腹膜透析杂志》发表了腹膜透析通路指南[ 2],也仅仅指出采用何种置管技术可根据各腹透中心的专业人士来决定.本文将对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操作技术以及其与常规开腹手术的对比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真菌性腹膜炎是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中的一种严重的腹膜炎,腹部压痛、反跳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腹透并发的其他腹膜炎,预后不良,早期拔管可能可以降低病死率。目前国外学者主张:一旦确诊为真菌性腹膜炎应立即拔除腹透导管并积极抗真菌治疗10d,间隔2~3周后可考虑重新置管继续腹透治疗。这一治疗方案患者需要经历几次手术,患者痛苦大,治疗所需费用高。如何能够控制真菌性腹膜炎而减少腹透拔管率?  相似文献   

7.
腹透管移位是腹透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成功地用腹腔镜对5例患者进行了腹透管移位的复位,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管植入术后至开始腹膜透析时的时间间隔(手术后休整期)与患者腹透导管相关并发症之间的关系,寻找合适的腹膜透析导管术后休整期。方法:回顾性总结本科室从1997年以来部分实行腹膜透析管植入术并长期随访的腹膜透析患者154例,根据腹透管置管植入术后休整期长短不同分为3组,7 d以内组(时间〈7 d)、7 d以上组(7 d≤时间〈14 d)和14 d以上组(时间≥14 d),分析3组患者的原发疾病,术前白蛋白和肌酐水平、腹透液渗漏、腹透管移位、大网膜包裹等腹透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干预的例次。结果:各组中疾病谱分布、术前血清白蛋白及肌酐值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以内组患者发生腹透液渗漏发生率(10.0%)、腹透管移位发生率(22.5%)、大网膜包裹发生率(20.0%)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7 d以上组和14 d以上组之间上述并发症发生率相当(P〉0.05);7 d以内组需手术处理的并发症(81.0%)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腹膜透析管植入术后7~14 d的休整期能明显减少腹透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比较合适的休整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的不同时间点腹透液及血液中钾离子浓度以了解腹膜透析患者钾离子排泄规律,从而指导腹膜透析患者钾代谢异常的治疗。方法:选择15例CAPD患者,检测其在行1.5%腹透液2 L留腹第1、2、3、4、6 h及12 h时的钾离子浓度及相对应血钾浓度。结果:在腹膜透析的前4 h内钾离子浓度随留腹时间增加而显著增加,尤其是留腹4 h,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随着留腹时间增加腹透液中钾离子浓度反而较4 h时降低。结论:腹膜透析时患者腹透液中钾离子排泄最多是在透析4 h时,留腹时间延长不会增加钾离子的排泄,对于临床尿毒症患者钾代谢异常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低钙腹透液和含钙的磷结合剂(碳酸钙)治疗对腹膜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及皮肤瘙痒发病率的影响。探讨纠正腹膜透析患者继发性骨病治疗新方法。方法:60例腹膜透析合并皮肤瘙痒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使用低钙腹透液(钙浓度1.25 mmol/L)和碳酸钙治疗,对照组使用普通钙浓度腹透液(钙浓度1.75 mmol/L)治疗,不使用磷结合剂。治疗时间6个月,在实验前和结束后分别测定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及C反应蛋白激素水平、皮肤瘙痒发病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使用低钙腹透液和碳酸钙治疗6月后,甲状旁腺激素与治疗前后浓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皮肤瘙痒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上述三种指标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钙腹透液和碳酸钙治疗6月后可以降低甲状旁腺激素浓度水平,可以缓解皮肤瘙痒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肾替代治疗的手段之一。腹透管在腹腔中的良好位置是确保PD正常进行的前提,如果腹透管移位不能及时有效地予以矫正将导致PD失败。一般腹透管移位后非手术方法处理无效时,需要进行手术复位,最近我们对1例腹透管移位患者进行了腹腔镜手术复位,认为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创伤小、定位准确、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安全性好等优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腹膜透析(腹透)是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患者替代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在全球的透析患者中,约有15%采用腹透。腹透通过腹膜清除溶质和多余的水分来达到治疗的目的。随着腹透治疗时间的延长,腹膜的结构和转运功能会出现显著的变化,最终引起腹膜超滤衰竭导致腹透治疗失败。因而研究腹膜超滤衰竭的机制并进而寻找预防其发生的干预措施一直是近年来透析学界的重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13.
透析疗法是目前治疗肾衰竭的主要方法,血透是以透析机及人工膜为基础的透析方法,以清除小分子毒素为主;腹透是以人体腹膜为半透膜,以清除中分子毒素为主的一种血液净化方法[1].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血液透析患者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部分病人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需要转为腹透治疗.在这个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是使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病例患者,女,54岁,因"维持性腹透1个半月,腹透液浑浊2 d"于2014年8月23日入院。患者2月前在我院确诊为"慢性肾脏病(CKD)5期、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药物过敏",于2014年6月28日在我科行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术,于2014年7月3日开始行1.5%低钙腹透液4 L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同时予益比奥针、开同片等对症治疗。患者开始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技术在腹透置管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膜透析目前作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重要的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较血液透析而肓,腹膜透析具有无需特殊饮食控制、无需大型医疗设备、操作简便安全等优势。而有效的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则依赖于保持腹透管的通畅及降低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外科各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腹膜透析(腹透)因其操作简便、血流动力学稳定、更好地保护残肾功能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终末期肾衰竭患者所接受。随着腹透连接技术的改进,腹透相关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仍是造成患者技术失败的重要原因,重症和反复发作的腹膜炎还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腹透学术界长期关注腹透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治疗,而明确腹透相关注意事项并积极加以防范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大量空气进入腹膜透析(PD)患者腹腔,可能会使腹透管移位,腹透液出液障碍,导致PD失败。我们治愈1例大量空气进入腹腔的PD患者,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患者,男,39岁,因患尿毒症在我院行PD置管术,术后给予PD治疗。出院后回家行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2d前在家做腹透时,不慎睡着,致使大量空气顺腹透管进入腹腔。患者出现腹胀、腹痛难忍,腹透液出液障碍。患者痛苦面容,坐立不安,  相似文献   

18.
含黄芪腹透液对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超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含黄芪腹透液对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腹膜超滤功能的影响。方法: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34例,治疗组(含黄芪腹透液)与对照组(市售腹透液)各17例,观察治疗后透析超滤量(UF)、腹膜溶质转运性能(D/P Cr、D/P urea、MTAC urea、MTAC Cr)及葡萄糖吸收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1透析周期超滤量和24h总超滤量明显增加,治疗观察期高糖透析液使用量减少,葡萄糖吸收率有降低趋势,并能一定程度地提高腹膜对溶质的转运,总有效率76.5%,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透液中加入黄芪注射液可有效地提高透析超滤量,对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腹膜的超滤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腹膜透析治疗过程中,腹膜组织长期暴露于非生理性腹透液中,腹膜结构及功能发生一系列改变,最终导致腹膜纤维化和超滤失败。腹膜间皮细胞(HPMC)是构成腹膜最主要的细胞群体,它在保持腹膜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有效性中起重要作用,腹膜表层间皮细胞持续暴露于非生理性透析液可引起腹膜间皮细胞慢性损伤。葡萄糖是一种廉价的有效的渗透剂,已被长期使用。腹膜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有多方面原因,大量研究证实,非生理性腹透液,特别是腹透液中高浓度葡萄糖的长期应用是导致腹膜纤维化的重要原因。高糖腹透液所致腹膜纤维化的可能机制包括:腹膜间皮细胞损伤、细胞外基质沉积、腹膜上皮间质转化等,但是具体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来,活性氧簇在其机制中的作用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手术方式对腹膜透析患者早期导管技术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科采用腹膜透析置管方式改进后的手术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148例(A组).腹膜透析置管手术改良方式为:①耻骨联合正中点向上约为患者一横掌,正中线旁开1~2 cm为腹膜植入点;②过长网膜预先处理避免术后包裹,将腹膜切口水平2 cm以下部分予以结扎后切除;③引钢丝腹内段弯曲成135度弧形,从荷包口末端上翘沿前腹壁向下插入,至膀胱底部有阻力感后将导丝下压继续向前,待有落空感.荷包结扎后缝线末端提起再打结固定于内涤纶套外侧;④下至上间断缝合腹直肌前鞘,切勿在导管出处上方缝合前鞘,避免缝线张力引起导管末端翘起引起漂管;⑤用隧道针先向上直行约3~4cm再沿设计好隧道走形,模拟鹅颈管皮下段走形.另选择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我科ESRD患者采用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方式94例(B组)为对照组.观察腹膜透析置管成功术后1个月内:导管移位、导管阻塞、重新置管、腹透液渗漏等早期导管技术生存率及血性腹透液,腹膜炎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及尿量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经置管方式改良后导管移位(漂管率)、导管阻塞、腹膜透析液渗漏较传统手术方式均有显著改善(P<0.05),使得由于手术技术原因引起的重新置管率显著降低(P<0.05);2组间血性透析液,腹膜炎,隧道炎,隧道外口感染等方面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方法可提高长期肾脏替代治疗患者早期导管技术生存率,减少早期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