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针对医院内"公共场所"频发就诊病人猝死等意外事件,相应急救机制不够配套和完善的现状,以ISO 9000"根据顾客需求持续质量改进"为指导,在急诊科内建立一支"院内120"急救队,解决院内意外突发急症病人的急救问题,使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畅通有效.方法组织一支24 h均能出诊的"急诊120"救护队,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培训出诊人员.结果"急诊120"三年中在医院内各种公共场所抢救猝死、休克、晕厥、心律失常、急性脑血管意外等291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7.59%.结论建立"急诊120","以病人为中心"拓展急诊科功能,满足更多急症病人需求的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把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向以病人为中心;把重视急救工作的完成转向重视病人的需求;把疾病护理转向对病人全方位救护质量规范化的管理;是在ISO 9000"持续质量改进"指导下急诊管理的有益尝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发病急,变化快,能否得到及时诊治影响着抢救的成败和疾病的预后。本院在2012年试行急诊一体化运转模式,通过与内镜中心、药房、血库等科室协助,并在急诊科内成立专科急救小组,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救治建立相应的一体化救治流程。本文对试行急诊一体化运转模式以来(2012年1月—2013年6月)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救治情况与试行前1年多(2010年7月—2011年12  相似文献   

3.
急救医学早已成为临床二级学科.急救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急诊科采取的模式应由急诊科救治患者的疾病谱来决定[1],因而综合医院的急诊科的医疗模式应适应独立完成涉及多专科的危重病人诊治、抢救任务.为研究急诊科急救就诊规律,探讨病谱构成梯次,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适应新形势下急诊急救工作的需要,我们对急诊急救患者的病种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ISO9000指导“急诊120”的建立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琨 《现代护理》2006,12(7):671-672
目的针对医院内“公共场所”频发就诊病人猝死等意外事件,相应急救机制不够配套和完善的现状,以ISO 9000“根据顾客需求持续质量改进”为指导,在急诊科内建立一支“院内120”急救队,解决院内意外突发急症病人的急救问题,使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畅通有效。方法组织一支24 h均能出诊的“急诊120”救护队,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培训出诊人员。结果“急诊120”三年中在医院内各种公共场所抢救猝死、休克、晕厥、心律失常、急性脑血管意外等291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7.59%。结论建立“急诊120”,“以病人为中心”拓展急诊科功能,满足更多急症病人需求的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把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向以病人为中心;把重视急救工作的完成转向重视病人的需求;把疾病护理转向对病人全方位救护质量规范化的管理;是在ISO 9000“持续质量改进”指导下急诊管理的有益尝试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我院从2002年底开始,采用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和危重症监护一体化的急救措施,建立了一支专业的创伤急救队伍,经过3年的运转,大大提高了医院危重型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急诊工作模式,构建急诊一体化护理信息系统,提高急诊、急救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方法 2013年以来,通过对急诊科工作模式全面剖析,确定急诊特有的业务需求,结合专业的IT团队,利用Net、Web Service、3G、Wlan等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平台,与医院信息化系统实施无缝连接,构建了"120"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重症监护-急诊手术融为一体的护理信息化系统,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结果急诊一体化护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实现了急诊救护流程一体化、医护办公无纸化、质量控制管理标准化、科研信息智能化。结论急诊一体化护理信息系统是急诊护理新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煤矿创伤伤员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实践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巫彩奕 《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0):694-695
目的探讨对煤矿创伤伤员采取一体化救治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制订一体化救治流程;完善指挥、通讯、运输系统;健全三级急救组织;培训各级护理急救人员。结果 1 049例创伤伤员安全转运到医院急诊科、专科病房或ICU。伤员死亡率为0.67%;伤员及事故单位对出诊、急救满意度达98.00%;投诉率为零。结论对煤矿创伤伤员实施一体化救治模式,建立了急救生命的绿色通道,降低了伤员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型的跨专业的临床学科。美国于1970年建立危重病学会之后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我国于1987年中华急诊医学会成立之后逐步形成,在全国医院等级评审中把急诊科达标作为基本条件,使我国急诊医学的建立与发展得到了有力保证,ICU的建设加速了危重病急救医学的发展。儿科急诊医学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在联合国儿科基金会的资助下建立了一批儿童急救中心,1987年成立了中华急诊学会儿科急救学组,并已举办了7次全国儿科急救研讨会,1997年成立了中华儿科学会急救学组,在此期间全国大部分儿童医院和部分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6月建立重症急救医学部,组成包括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和院前科的急危重症诊治学科群.医学部为半开放式的内循环模式,以建立健全的危重病预警系统为导向,以危重病患者救治体系与监护体系为主导,以危重病患者医疗护理救治环节质量控制为重点,促进急诊医学、重症医学I临床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提高.半年多实践表明,重症急救医学部通过灵活应用"危重病病情评价与预测系统"、组建快速抢救反应团队参与院内其他科室危重病患者抢救、强化将重症医学学科理念和技术方法应用于急诊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成功率,缩短抢救和住院时间.因为资源整合,危重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重症急救医学部内的医生和护士临床、科研等综合能力明显增强.我们的经验表明,重症急救医学部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0.
急诊急救医学是医学科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急诊急救医学发展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医院医学科学的技术水平。目前为止,我国县以上医院都设置了急诊科或救护室,大中城市大医院普遍开通了“120”公众呼救电话。急诊急救发展如此迅速,但科学的管理还没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特别是急诊急救的质量管理还没有制定出令人信服的全国急诊急救质量管理标准和质量控制办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科STEMI急救流程管理与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急诊科收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的STEMI患者治疗护理方法,观察组实施STEMI急救流程管理与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应用。结果观察组急诊STEMI患者实施急救流程管理过程与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应用后质量控制结果显示,患者症状发作至急诊手术完成率、围术期院内病死率、平均住院日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急诊STEMI急救流程管理与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应用,可显著提升STEMI急救工作质量,缩短院前抢救时间,提高救治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联合危机管理在外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诊科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外伤患者,按照其在急救过程中采取的不同护理模式将其分为仅采取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的对照组、采取危机管理联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的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比2组患者的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到病房时间、抢救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的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到病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联合危机管理在外伤急诊中的可以缩短急诊反应时间,在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同时还能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模式对在急诊科就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6月在本院急诊科就诊的14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选取2014年1~6月134例严重创伤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抢救的成功率、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结果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科室住院时间及满意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缝隙护理模式优于普通护理模式,运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急救与护理,能使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治、ICU及专科治疗一体化,多学科协调一致,可有效避免多科会诊处理上带来的冲突,争取黄金抢救时间,从而显著提高急救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在重症多发伤(SM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12月收治的148例SMI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我院急诊科2021年1-12月收治的144例SMI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采用“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救治效果(急诊救治效率、急诊时间效能、急救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创伤救治团队到达时间、完成CT检查时间、完成B超检查时间、接受输血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确诊时间、ICU住院时长较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急救成功率分别为84.7%、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可以提高SMI患者的救治效率及急救成功率,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构建高效、快速、全覆盖的协同救治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院前急救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中一个重要范畴.即伤病员从现场到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监护运送至医院的过程.急诊医学又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其内容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室)和重症监护室(ICU)三部分,从而构成了它完整的急诊医疗体系(EMSS).国外30年,国内10余年的急诊医学发展史,使前后两者有很大差距.当今我国开通“120”急救电话的城市只有80个,一半以上的城市还没有建立急救中心(站),全民的急救意识和必要的急救知识还很淡薄.长期以来我国的一些急诊医学界的专家、学者对EMSS,尤其是院前急救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现就院前急救介绍如下.1 国外概况自本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等先进国家对急诊医学十分重视,纷纷建立急救系统和开展急诊医学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对伤病员到达医院前阶段的抢救工作给予特别重视,有的国家还从法律上  相似文献   

16.
中医院急诊科建设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城市各大西医医院急诊科都进行了规范化的建设,实行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治-急诊ICU一体化,使综合急救能力提高.而中医院急诊能力相对落后.如何提高中医院急诊应急反应能力,如何改善中医院急诊条件、提高每位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是我们中医院急诊科从业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中西医结合三位一体急救模式。方法:将原先相互独立的院前急救中心、急诊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合并,成为一个统一指挥、紧密联系的中西医结合三位一体急救中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运转程序、中西医结合急救规范及计算机管理系统。观察三位一体急救中心成立前后各2年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呼救关键抢救间期、急诊患者综合满意度、年急诊抢救患者的数量及经济收入增长情况。结果:三位一体急救较传统模式急救心肺复苏初步成功率从9.0 %提高到35 .0 % ;患者存活率从0 .2 %提高到2 .2 % ;呼救关键抢救间期从平均5 5 m in缩短到平均2 8min;患者综合满意度从85 %提高到95 % ;年急诊患者数量提高了10 3% ,抢救患者数提高了4 4 0 % ,直接经济收入增长了5 4 %。结论:中西医结合三位一体急救中心能提高危重患者的急救速度,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综合满意度,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探讨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方法:采用我院急诊科人员配备、病区设置、设备等数据及急诊业务范围而说明加强建设急诊医学的必要性。结果:由于急诊业务的发展,实现了现代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提高了急救水平,获得了较好的临床及社会效益。结论:只有不断加强急诊医学的全面发展,才能综合提高我国的急救水平,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急救原则。  相似文献   

19.
建立急诊科病房必要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平  宋维 《中国急救医学》1998,18(4):56-56,F003
美国、西欧急救医院体系为院前急救、急诊科(通科急诊医院);ICU或创伤中心〔1〕。国内急救医疗体系主要为院前急救、急诊科(大多数医院为分科急诊〔2〕,极少数医院开始施行全科急诊〔3〕)、急诊ICU、综合性ICU〔4〕。国内外急救体系理论上均未讲座过急...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急诊医学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为标志始,我国急诊医学专业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已有20余年历史[1].20余年来,江苏省急诊医学有了长足发展,大部分医院的急诊科都已完成了从依赖型向支援型的转变,个别医院建立了自主型急诊科,急诊的功能定位及业务范围也日趋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