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地对蟾酥药材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建立蟾酥药材质量分析方法,并分析产地对其有效成分的影响。 方法: 以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为对照,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和含量测定。 结果: 不同产地蟾酥药材所含成分类型基本相似,但在成分含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以脂蟾毒配基含量变化最为明显,其中产地山东的蟾酥的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含量基本最高;成分差异在薄层色谱图谱中主要表现在斑点2(脂蟾毒配基)、斑点3(华蟾酥毒基)、斑点4、斑点6和斑点9上,在高效液相图谱中表现在3,4,6,7,8,9,14,15号峰上,且还可以看出7,8号峰的含量与14号(华蟾酥毒基)、15号(脂蟾毒配基)峰含量可能存在相关性。 结论: 不同产地蟾酥药材存在明显质量差异;本文方法稳定可行,重现性和专属性好,可用于蟾酥鉴别及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蟾酥注射液体外抑菌作用以及对脂多糖(LPS)发热模型大鼠体温和下丘脑中升温介质的影响。方法:采用CLSI推荐的M07-A9微量稀释法测定蟾酥注射液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值;腹腔注射LPS(80μg/kg)建立大鼠发热模型,测定不同时间点蟾酥注射液对LPS发热模型大鼠体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发热高峰大鼠下丘脑中升温介质(c AMP、PGE2)含量变化。结果:蟾酥注射液对5株MRSA的MIC和MBC值均大于2 mg生药/ml;蟾酥注射液(6.4、3.2、1.6ml/kg)能显著降低LPS发热模型大鼠的体温,量效关系较显著;蟾酥注射液各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发热模型大鼠下丘脑中c AMP、PGE2的含量。结论:蟾酥注射液对MRSA没有直接抑菌的效果,但蟾酥注射液对LPS发热模型大鼠有较好的解热作用,其解热作用可能与降低下丘脑c AMP、PGE2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从蟾酥中提取分离高纯度蟾毒灵(B)、华蟾酥毒基(C)和脂蟾毒配基(R)的纯化工艺条件。方法:以三种蟾毒配基的总含量和转移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法,结合蟾酥药材的特点、化学成分及工艺成本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考察蟾酥药材的提取、萃取及硅胶柱层析分离的具体工艺条件及参数。结果:蟾酥药材经10倍量(v/m)80%乙醇加热回流1h,再用10倍量(v/m)乙酸乙酯萃取3次,最后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后,三种蟾毒配基的总含量可达92.26%,总转移率为80.54%。结论:此法能很好地从蟾酥中分离纯化蟾毒配基,大大提高了三个蟾毒配基的纯度。  相似文献   

4.
蟾酥是传统的动物类中药,其基源动物是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和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 Schneider),但由于华西大蟾蜍(Bufo bufo andrewsi Sch—midt)与中华大蟾蜍在成体上极难区别,致使采制蟾酥者误将华西大蟾蜍作为蟾酥的原动物,造成蟾酥的品种混乱。为了更好地利用蟾蜍的药用资源,澄清蟾酥品种混乱现象,我们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温度、光照及pH对蟾酥提取液中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总蟾毒色胺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测定蟾酥提取液中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含量,检测波长296 nm,流动相乙腈-水(58∶42);利用UV测定蟾酥提取液中总蟾毒色胺的含量,检测波长559 nm。分别考察高温(60,40℃),强光照射[(4 500±500)Lx]及不同pH(40℃,pH分别为4.32,4.99,5.73,6.47,6.97,7.75)条件下蟾酥提取液放置0,5,10 d后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总蟾毒色胺的含量变化。结果:60℃条件下放置10 d后3种指标成分降解率均5%;40℃及(4 500±500)Lx条件下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降解率均5%;总蟾毒色胺在上述条件下的降解率均5%。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总蟾毒色胺分别在pH 5.73,6.47,6.47时降解最慢。结论:蟾酥提取液中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受高温及强光照射的影响较小,总蟾毒色胺受高温及强光照射的影响较大;pH是影响蟾酥提取液中3种指标成分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不同pH条件对3种指标成分的稳定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醇提和水提蟾酥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并分析两种提取方法所得蟾酥提取液与不同抗菌药物联合抗菌效果。方法:采用水提和醇提两种方法提取蟾酥有效成分,分别检测其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及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抑菌研究。结果:醇提蟾酥的MIC范围是0.313~1.25 mg/m L,MIC_(50)为0.625mg/m L,MIC_(90)为1.25 mg/m L。水提蟾酥的MIC范围是0.625~2.5 mg/m L,MIC_(50)为1.25 mg/m L,MIC_(90)为2.5 mg/m L。醇提蟾酥与抗菌药物联合可以降低多数抗菌药物MIC2~4个浓度梯度,水提蟾酥与抗菌药物联合可以降低多数抗菌药物MIC 1~2个浓度梯度。结论:中药蟾酥对鲍曼不动杆菌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其中醇提蟾酥效果更佳,醇提蟾酥和水提蟾酥与其他抗菌药物有协同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或黑眶蟾蜍B.melanosticus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物的干燥加工品。蟾酥粉为蟾酥的酒制加工品。该研究针对现行蟾酥标准局限性和存在问题,结合前期研究,构建改进的蟾酥药材整体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包含采用优化的薄层鉴别方法进行定性鉴别;采用【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建立HPLC特征图谱;完善一测多评法的相对校正因子,并将其用于38批蟾酥药材中蟾蜍甾的含量测定,制定合理含量限度。在此基础上,参照药材拟修订方法,对不同批蟾酥粉进行【性状】、【鉴别】(薄层鉴别)、【特征图谱】、【检查】(水分)和【含量测定】等检测项研究,起草蟾酥粉的质量标准。该研究为完善《中国药典》2020年版蟾酥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叶酸修饰的蟾酥提取物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包封率测定方法。方法薄膜分散法制备叶酸修饰的蟾酥提取物脂质体,HPLC法测定蟾毒灵(BL)、华蟾毒配基(CBG)、酯蟾毒配基(RBG)含量,超速离心法测定脂质体的包封率,用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的外观形态,并用粒径及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结果叶酸修饰的蟾酥提取物脂质体中BL、CBG、RBG的包封率分别为90.62%、91.90%、95.23%,形态为粒径均匀的球形和类球形,粒径为(161±15)nm,zeta电位为(4.2±1.2)m V。结论薄膜分散法制备的叶酸修饰的蟾酥提取物脂质体处方合理,工艺可行,包封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超量内服蟾酥致急性中毒死亡1例李兴培(新疆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乌鲁木齐830028)患者男,60岁。因患膀胱癌和食道中段癌,某中医师开给汤剂(熟地30g,炮姜6g,白芥子、鹿角胶(另烊)各10g,肉桂、麻黄、炙甘草各3g)3剂,每剂另加蟾酥1.0g(冲服)。药房配方时,3剂药之蟾酥3.0g竟装为1包,具体冲服法更未与患者或家属讲明。服第1剂时,忘记冲服蟾酥。及至服第2剂头煎时,念及未冲蟾酥,竟一次冲服半包(1.5g)许。服药2分钟后,患者呕吐2次,继则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根据蟾酥有效成分难溶于水、血药浓度波动大、易产生毒副作用等特点,将蟾酥与灵芝联合应用后制成复方蟾酥缓释滴丸,以改善蟾酥的副作用。方法:以聚乙二醇4000(PEG4000)和硬脂酸为基质,利用熔融法制备复方蟾酥缓释滴丸。以滴丸滴制情况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滴丸成型因素。以圆整度、丸重差异及释放度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复方蟾酥缓释滴丸的制备工艺。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药物-基质(1∶2),PEG4000-硬脂酸(5∶1),熔融温度80℃,滴距8 cm,冷凝液管口温度50~5℃;缓释滴丸在体外释放达12 h,符合Ritger-Peppas方程模型。结论:优选的复方蟾酥缓释滴丸制备工艺稳定可行,能够使蟾酥的血药浓度波动降低、毒副作用减少,符合临床治疗需要。复方蟾酥缓释滴丸的释放更接近于non-Fickian扩散,其释药机制为扩散和骨架溶蚀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薄层—分光光度法测定制剂中脂蟾毒配基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镜金 《中药材》1995,18(6):311-312
蟾酥系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酥(Bufo bufo gar-garizans Gantor)耳后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制成。性甘,辛温有毒,具有强心,兴奋呼吸,升压,抗炎等药理作用。以蟾酥为主药之一的中成药有喉症丸、六神丸、消炎解毒,喉痛消炎丸等,但蟾酥有一定的毒性,因此控制蟾酥的含量,十分必要。鉴于脂蟾毒配基为蟾酥中含量较多的主要活性成分,测定其含量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蟾酥的作用与毒性。本实验采用薄层分离一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上述四种丸剂中的脂蟾毒配基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或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耳后腺及皮肤腺的干燥分泌物。目前商品蟾酥质量问题突出,混伪、掺假现象普遍存在。亟需构建科学完善的质量控制方法,以提升蟾酥药材、饮片及其中成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水平,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该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蟾酥药材的特征图谱,采用一测多评法(QAMS)测定5种主要蟾毒配基的含量。通过不同批次市售蟾酥样品的分析,建立了以五羟色胺、日蟾毒它灵、沙蟾毒精、嚏根草配基、远华蟾毒精、蟾毒它灵、华蟾毒它灵、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为特征峰的对照特征图谱;建立了以华蟾酥毒基为内参物,同步测定蟾酥药材中5种蟾毒配基含量的一测多评法,并对相对校正因子(RCF)的耐用性和系统适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华蟾酥毒基对日蟾毒它灵、蟾毒它灵、蟾毒灵和脂蟾毒配基的RCF分别为1.05,0.895,1.09,0.913。建立的特征图谱和QAMS法,可以有效控制蟾酥药材的质量,为2020年版《中国药典》蟾酥药材质量标准的完善与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药蟾酥是收集蟾蜍科(Bufonidae)的中华大蟾蜍的毒腺分泌物而成,自古作为强心、镇痛、解毒药物,用于小儿的疳积、牙龈出血、恶疮、喉痹、心脏疾病等,多为家庭的配伍用药。蟾酥成分有极强的毒性,故必须严格注意使用剂量。 测定方法:实验材料为中国山东省产的蟾酥,一个批次的134个样品,还有不同年份及产地(上海、香港、台湾等)的  相似文献   

1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救心软胶囊中蟾酥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救心软胶囊中蟾酥的主要成分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以C18为固定相,流动相为乙腈-0.5%磷酸二氢钾(用磷酸调节pH值为3.0)(45∶55),检测波长296nm。结果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与其他成分分离良好。华蟾酥毒基在进样量0~5.86μg(r=0.999 8),脂蟾毒配基在进样量0~5.88μg(r=0.999 97)线性关系良好,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加样回收率为99.81%,RSD为2.25。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救心软胶囊中蟾酥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蟾酥的急性毒性及丹羚心舒胶囊的急性毒性。方法:以急性毒性为指标,研究蟾酥和丹羚心舒的LD50,并在整个观察期间进行宏观测定。结果:蟾酥75%乙醇提取物的LD50为0.6006g/kg,丹羚心舒的75%乙醇提取物LD50为33.23g/kg。丹羚心舒复方组方中蟾酥用量比为1:23.83,折合为其中所含蟾酥的LD50应为1.39g/kg,表明丹羚心舒组方中蟾酥的LD50约为单味蟾酥LD50的2.31倍。蟾酥的中毒表现主要为上消化道炎症、抽搐、呼吸先停于心脏,丹羚心舒的中毒表现与蟾酥相比性质类似,但毒性反应要低。结论:①蟾酥有明显的急性毒性,但丹羚心舒组方中其毒性明显降低。②丹羚心舒胶囊(0.16g/粒)中蟾酥的含量为0.0068g/粒,根据实验数据,丹羚心舒组方中蟾酥的LD50=1.39g/kg,相当于丹羚心舒临床剂量的5148倍,所以丹羚心舒胶囊的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蟾酥为蟾酥科动物中华大蟾酥(Bufo bufo gargaf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酥(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耳后腺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收集加工而成的干燥品。蟾酥因地区加工习惯不同而形状各异。本品为较常用中药,性温,味辛,解毒止痛、开窍醒神。主治: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疗毒、牙痛。本品中常发现有掺伪现象,掺伪物有:淀粉、泥沙、蛋白、松香粉、牙膏、肥皂、猪油等杂质。为确保其质量,可通过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别方法,可以较好地鉴别其伪品和易混品。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方法防治蟾酥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疗效的临床再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应用25%硫酸镁、酚妥拉明、山莨菪碱预防蟾酥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进行临床再评价.方法:将使用蟾酥注射液的患者分为4组:对照组、硫酸镁组、酚妥拉明组、山莨菪碱组,每组50例,平均使用蟾酥注射液10次.各试验组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蟾酥注射液治疗后出现的静脉炎发生率、疼痛程度评分、疼痛持续时间进行对照观察与分析.结果:硫酸镁组、酚妥拉明组、山莨菪碱组静脉炎发生率为分别为8%,8%,6%,静脉炎发生时间分别为蟾酥注射液注射后的(21±9.31),(22.34±10.15),(20.19±11.23)h;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4.15±1.03),(3.26±1.17),(4.32±1.36),疼痛持续时间分别为(4.05±1.21),(3.37±1.17),(3.19±1.67)d;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4%,静脉炎发生时间平均为应用蟾酥注射液后的(17±6.32)h,疼痛程度评分为(6.58±1.29),疼痛持续时间平均为(5.32±1.12)d.各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以上几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外敷25%硫酸镁、山莨菪碱溶液与静脉滴注酚妥拉明均能使蟾酥注射液引起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下降,疼痛持续时间缩短,疼痛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18.
蟾酥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建立蟾酥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其质量控制和药材鉴别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反相Alltima C18柱(250 mm×4.6mm,5μm);流动相0.5%磷酸二氢钾溶液(磷酸调节pH为3.0)和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96 nm;柱温30℃;流速1.0 mL/min.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确定10个峰构成蟾酥约材的指纹特征,各批次药材均具有上述特征,但特征峰的相对含量分布差异导致色谱概貌存在一定差异.确定了蟾酥HPLC中酯蟾毒配基(Resibufogenin)、华蟾酥毒基(Cinobufagin)、蟾毒灵(Bufain)、去乙酰基蟾毒它灵(Bufotalin)以及华蟾毒精(Cinobufotalin)所对应的保留时间一致;10个批次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3.结论该方法准确、简单、稳定,其色谱指纹图谱可用于蟾酥的鉴别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评价不同的干燥方法对蟾酥药材质量的影响,确定蟾酥适宜初加工方法。方法:采用8种不同的干燥方法(17℃风干、60℃烘干、80℃烘干、105℃烘干、120℃烘干、阴干、晒干、冷冻干燥)处理鲜蟾酥样品,观察干蟾酥的外观色泽,同时利用HPLC对干蟾酥的沙蟾毒精、远华蟾毒精、蟾毒它灵、蟾毒灵、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热风干燥80℃以上能够显著降低蟾酥中沙蟾毒精的含量,同时随着温度升高,蟾酥颜色逐渐变深,但对远华蟾毒精、蟾毒它灵、蟾毒灵、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没有显著影响。结论:综合考虑含量、外观色泽、加工效率等因素,蟾酥适宜初加工方法为60℃热风干燥,得到的干蟾酥质量好,加工效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基于广泛且规范的蟾酥药材取样工作,首次深入分析物种基原及中华大蟾蜍体质量、性别对蟾酥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采用质谱定性分析结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含量测定的方法,首先对来自于17省40个市(县)的76个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基原的蟾酥药材样品进行质谱分析;采用含量测定的方法对影响蟾酥药材质量的中华大蟾蜍体质量和性别因素分别进行了评价。多元统计分析表明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所产蟾酥药材物质基础差异较大,进而鉴定了9个主要的差异成分。对不同基原的蟾酥药材含量测定分析表明,中华大蟾蜍所产蟾酥药材中药典成分含量显著高于黑眶蟾蜍所产蟾酥含量;在体质量因素上,中华大蟾蜍随着体质量的增加,所产蟾酥药典成分含量逐步下降;在性别因素上,雄性中华大蟾蜍所产蟾酥药典成分含量普遍高于雌性中华大蟾蜍所产蟾酥药典成分含量。体质量和性别因素对蟾酥质量的影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上都具有上述特点。该研究结果为蟾酥药材的标准制定、采收加工、人工繁育及生物合成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