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术式的拇手指再造术后患者步态及足底应力的改变.方法 利用F-scan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对接受不同术式的拇手指再造术后患者行步态分析及动态足底压力测定.结果 不同术式拇手指再造术后接受步态分析的患者共38例,术后随访时间平均25个月(4~182个月).10例传统躅甲皮瓣患者的供足与健足相比,供足的步态周期持续时间、双支撑相所占比例均有延长的趋势;部分供足砪趾的峰压力、峰压强异常增高,而另有部分供趾的则明显降低甚至缺失;供足第三、四跖骨头的峰压强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峰压力亦有增高趋势;供足底压力中心轨迹前移的距离明显变小.18例改良砪甲皮瓣患者的供足与健足相比,供足砪趾峰压力及压强,时间积分小于健侧砪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峰压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步态周期及其各步态时相所占比例及双侧前足各跖骨头部位的峰压力、峰压强与压强,时间积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供、健足足底压力中心轨迹基本相同.其他再造术式术后供足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各种游离足部组织移植再造拇手指术后供足步态和足底应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传统砪甲皮瓣移植对供足步态和足底应力分布有很大的影响,而改良游离砪甲皮瓣移植对供足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术式的拇手指再造术后患者步态及足底应力的改变.方法 利用F-scan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对接受不同术式的拇手指再造术后患者行步态分析及动态足底压力测定.结果 不同术式拇手指再造术后接受步态分析的患者共38例,术后随访时间平均25个月(4~182个月).10例传统躅甲皮瓣患者的供足与健足相比,供足的步态周期持续时间、双支撑相所占比例均有延长的趋势;部分供足砪趾的峰压力、峰压强异常增高,而另有部分供趾的则明显降低甚至缺失;供足第三、四跖骨头的峰压强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峰压力亦有增高趋势;供足底压力中心轨迹前移的距离明显变小.18例改良砪甲皮瓣患者的供足与健足相比,供足砪趾峰压力及压强,时间积分小于健侧砪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峰压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步态周期及其各步态时相所占比例及双侧前足各跖骨头部位的峰压力、峰压强与压强,时间积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供、健足足底压力中心轨迹基本相同.其他再造术式术后供足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各种游离足部组织移植再造拇手指术后供足步态和足底应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传统砪甲皮瓣移植对供足步态和足底应力分布有很大的影响,而改良游离砪甲皮瓣移植对供足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供趾足的足底压应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自行设计的足底压应力分布测试系统,对8例逆行游离跖底动脉为蒂的第2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了足底压应力分布测试。结果表明:供趾足第2、3、4、5跖骨头部位压应力显著增高,其中,第3、4跖骨头部位压应力增高非常显著。这种足底压应力分布状态的改变,可能是个别病例出现久站及走长路后前跖痛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足底压力分析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诊治中的价值。方法2005年2月一2006年9月,26例陈旧性单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按Stephens-Sanders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分型:I型8例,Ⅱ型12例,Ⅲ型6例;既往采用手法复位及石膏固定治疗12例,未曾规范治疗14例。应用F—scan Mobile足底压力分析系统进行足底峰值压力测量。根据骨折分型分组计算并分析患者健足与患足的足底峰值压力分布差异。结果Stephens—Sanders分型I型组患者健足与患足7个足底解剖区域平均峰值压力除中足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躅趾、跖骨头负重增加,足跟部负重减少;Ⅱ型组除第3、4、5跖骨头外,其他解剖区域压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躅趾、第1—2跖骨头负重增加,足跟部负重减少;在Ⅲ型组内,除第2跖骨头外,其他解剖区域压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躅趾、第1跖骨头、中足负重增加,第3、4、5跖骨头及足跟部负重减少。结论足底压力分析可对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病理力学变化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对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更为客观的量化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常足与拇外翻足的足底压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对正常足与拇外翻足的足底压力进行测量。方法 运用自行研制的足底生物力学测试系统对30名健康人60足,45例拇外翻患者89足进行了行走时足底压力的测试。结果 重度拇外翻组31足和正常组相比,第一跖骨头下压力明显减低,第二跖骨头下明显增另,第三,五跖骨头下压力有增高的趋势。结论正常人前足第一跖骨关下压力最高,并向外侧递减,重度拇外翻足前足第一跖骨头下压力明显减低,第二跖骨头下压力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6.
正常足与外翻足的足底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正常足与外翻足的足底压力进行测量。方法 运用自行研制的足底生物力学测试系统对30 名健康人60 足,45 例外翻患者89 足进行了行走时足底压力的测试。结果 重度外翻组31 足和正常组相比,第一跖骨头下压力明显减低( P< 0.001),第二跖骨头下压力明显增加(P< 0 .05),第三、五跖骨头下压力有增高的趋势。结论 正常人前足第一跖骨头下压力最高,并向外侧递减。重度外翻足前足第一跖骨头下压力明显减低,第二跖骨头下压力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7.
Austin手术治疗(足母)外翻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Austin手术治疗拇外翻5年以上长期随访结果,并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利用Austin手术治疗拇外翻患者438例,其中91例176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1年,平均7.8年;男12例20足,女79例156足;年龄23-81岁,平均47岁。术前、术后2周、术后5-11年摄负重位X线片,测量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近端关节固定角(PASA)、远端关节固定角(DASA),并观察其变化。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7年在足底应力测试仪上对18例患者36足测量足底应力,并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根据Maryland第一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优126足(71.6%),良39足(22.2%),可11足(6.3%),优良率为93.8%。HVA较术前纠正14.2°(t=3.207.P〈0.01),IMA较术前纠正7.5°(t=2.304,P〈0.05),PASA较术前纠正8.3°(t=1.976,P〈0.05),DASA较术前纠正0.4°(t=0.216,P〉0.05)。术后第一跖骨头下负重增加,第二、三跖骨头处应力明显减少,第一至第五跖骨头下负重应力值趋于均匀。结论Austin手术截骨方法简单、稳定、不愈合率低、操作易掌握,是治疗第一跖趾关节无骨关节炎的轻、中度拇外翻患者的一种较好的、疗效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游离膝上外皮瓣移植覆盖(足母)甲皮瓣切除后的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拇甲皮瓣带足背皮瓣切取后,供区创面应用游离膝上外皮瓣移植覆盖的手术效果。方法2003年4月-20Q5年12月,我院对8例拇指大面积套状撕脱伤的患者,在进行游离拇甲皮瓣带足背皮瓣移植再造拇指的同时,再应用游离膝上外皮瓣移植覆盖足背供区的创面。结果术后再造拇指全部存活,覆盖足部供区的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再造拇指外形和功能良好,指腹两点分辨觉为6.8mm。供区拇趾保留全部长度,并有跖屈和背伸功能,但皮瓣较臃肿,其中4例行皮瓣修整术。供足及膝部行走、跑步均无疼痛。6例足功能分析显示,动态、静态足底应力分布与对侧十分接近,步态正常。结论利用游离膝上外皮瓣移植覆盖足背供区创面,能够很好地保留供足的功能。该方法尤其适用于拇指皮肤缺损较多,采用蹰甲皮瓣移植再造时需扩大切取足背皮瓣供区创面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足横弓三维形态的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目的:通过对足横弓放松和负重状态时的三维形态分析,结合5个跖骨头在后跟略离地和抬起时的负重分布,探讨足横弓形态生物力学意义。材料和方法:在前足放松和负重状态下对5个跖骨进行CT连续横断扫描,而后在CT工作站上进行图像三维重建,在三维重建图像上观察足横弓形态变化。另外利用压敏片法测量足底5个跖骨头和趾在足跟略离地面、足跟完全抬起时的负重分布。结果:足横弓负重后有不同程度的弧度压低,但多仍保持一定的弧度;足跟略离地时中央跖骨头负重比例小于两侧跖骨头,而在足跟完全抬起时负重明显增大。结论:组成足横弓的5个跖骨头均是重要的负重结构,它们在不同的步态时相均匀地承担不同比例的重量  相似文献   

10.
正常足与(足母)外翻足横弓形态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研究正常足和外翻足横弓的形态,探讨横弓在外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35名外翻患者65只足和30名正常人60只足,在负重位和非负重位足正位X线片和前足轴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fist intermetatarsalangle,IMA),各跖骨头、籽骨到足底的距离。[结果]外翻足HVA平均30·8±8.9°,第1、2跖骨间角为16.5±2·6°;正常足HVA为10·2±2·0°,第1、2跖骨间角7·9±1·6°。外翻足与正常足比较第1跖骨头向下移位,第2、3跖骨头距足底的距离明显低于正常足。腓侧籽骨向外上方移位,胫侧籽骨向外侧移位。[结论]外翻足横弓塌陷,籽骨脱位,第2、3跖骨头过早、过重负重易产生疲劳性骨折、跖骨痛和足底胼胝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吻合趾-指血管的蹈甲瓣与足背逆行筋膜蒂皮瓣在拇指修饰性再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6例部分拇指缺损的患者,采用吻合趾.指血管的躅甲瓣移植修饰性再造拇指,同时行足背逆行岛状筋膜皮瓣转移修复供区躅趾的缺损,足背筋膜皮瓣供区用中厚层皮片植皮修复。术后拇指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6例躅甲瓣和供区创面全部存活,拇指及蹰趾外形满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吻合趾-指血管的躅甲瓣移植修饰性再造拇指,同时对躅趾供区采用足背岛状筋膜蒂皮瓣进行逆行转移修复,此方法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间,简化了传统的躅甲瓣移植术式,而且使再造的拇指获得良好的外形,达到精细的修饰性修复效果,同时提高了足部跨趾供区的修复质量,保护了患者的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12.
改良游离母甲皮瓣移植再造拇指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改良的拇甲皮瓣移植再造拇指的方法,以减少对供足的损害。方法2001年11月至2003年10月,应用作者设计的改良游离拇甲皮瓣移植再造拇指11例,其中6例为Ⅱ类A区缺损,5例为Ⅱ类B区缺损。在同侧拇趾切取拇甲皮瓣,皮瓣的神经血管蒂同传统的蹲甲皮瓣;将保留于供趾上的皮瓣设计于跖底负重区,其内包含跖底胫侧固有动脉和神经。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再造拇指全部存活,外形功能与传统拇甲皮瓣再造拇指的结果相当。10例患者顺利保留了供趾的全长或大部分,1例患者供趾保留的皮瓣部分坏死,作二期手术处理。11例的供足无疼痛,无磨损或破溃,步态正常。供足的静态负重,动态力学分布与对侧正常足基本相同。结论改良设计的拇甲皮瓣再造拇指,在不增加手术难度,不降低再造拇指质量的情况下,能很好的保留了供趾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后疗效的分析评价。方法: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采用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治疗16例(20足)拇外翻伴第1序列不稳定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2~52岁,平均(46.5±2.9)岁;病程3~5年,平均2.5年。另选取20名健康女性为正常对照组,只选取单侧1足,共20足,年龄41~55岁,平均(46.8±4.5)岁。手术前后采用AOFAS评分系统对患足的功能。采用Foot 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记录并比较手术前后患足及正常对照组足第1~5跖骨头下的动态峰值压力、压强及冲量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7.4个月。术后患足拇外翻畸形得到纠正,第2跖骨头下痛性胼胝体消失。术前患足AOFAS评分(45.55±12.28)与术后(85.45±6.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第1跖骨头下峰值压力、压强术前较正常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第2骨头下峰值压力、压强及冲量术前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第1跖骨头下峰值压力、压强术后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术后第2跖骨头下3项指标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第4、5跖骨头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1序列不稳定患足第1、2跖骨头下的压力与正常足有明显区别,行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可恢复第1、2跖骨头下正常的足底压力,而通过足底压力分析可进一步评价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改良法(足母)甲皮瓣移植拇指远端缺损再造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改良(足母)甲皮瓣移植再造拇指远端缺损的方法,评价手术的安全性和对足部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8例拇指远端缺损的患者,应用改良的(足母)甲皮瓣移植术进行拇指再造.其中Ⅰ类A区缺损5例,Ⅰ类B区缺损8例,Ⅱ类A区缺损5例.手术对躅甲皮瓣设计、骨骼处理等方面进行改进,针对跖背动脉的分型,采用不同的血管吻合方式.术后随访观察再造拇指的外观、感觉、关节活动度、握力和拇、示指捏力及满意度.根据足功能评定分析行走及弹跳功能,评价手术对足部功能的影响.结果 术后18例再造拇指全部存活,成功率达100%.术后随访8~26个月,再造拇指外观良好,接近健侧拇指.部分患者再造拇指指间关节保留良好的活动功能,手指捏力和握力达健侧的60%~90%.改良的手术方法对足部功能和外观的不良影响明显减小.足部并发症少,没有明显疼痛,外观、行走功能均良好.足功能评定显示:静止站立时足负重区、重心没有明显变化,站立负重区主要为躅趾趾腹、前足掌部及足跟;供足单足站立时重心轻度外移或不变,前后摆动身体重心位于两足之间,或轻度偏向健足.结论 改良的(足母)甲皮瓣移植术是一种安全的拇指再造方法,对供足功能影响更小.根据拇指缺损程度和血管情况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进一步减少创伤,简化手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The function of the donor foot has been affected after using big toe wrap-around flap for thumb reconstruction. A modified operation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to reduce the adverse effect on the donor foot. The current study compared the long-term effect of the classic and the modified operation methods on the donor foot. Gait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including how the patient walked, the walking speed and walking distance, and how the patient jumped and ran. Plantar pressure was measured while the patient was standing and moving. A total of 45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2 different operation methods were included. The follow-up time was 4–10 years with a mean of 6.5 years. Various degrees of complications occurred for the 21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classic operation method. For these patients, plantar pressure of the donor foot was obviously different comparing with the healthy unaffected foot while the patient was standing or walking. For the 24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modified operation method, no obvious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and the plantar pressure of the donor foot and the healthy unaffected foot was similar while the patient was standing or walking. In conclusion, both the classic and the modified operation methods have affected the function of the donor foot after using the big toe wrap-around flap for thumb reconstruction. However, the donor foot was less affected when the modified operation method was us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Ⅰ期在第2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手)指中行趾甲延长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趾甲延长方法对9例(男7,女2例)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的患者进行了趾甲延长术,其中拇指8例,食指1例.年龄18~46岁,平均25岁.在再造指距甲根皮缘5 mm处,去除1块矩形皮肤,勿损伤皮下血管网.其高度2 mm,宽度与趾甲相等,将U形皮瓣向近端柔和推剥并缝合.结果:1例术后供区发生表浅感染,经换敷料逐渐愈合.再造的拇(手)指全部成活,可延长趾甲2~3 mm,改善了再造拇(手)指的外形,无指甲生长畸形发生.随访7个月~2年(平均13个月),趾甲外形较好.结论:在第2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手)指中应用Ⅰ期趾甲延长术,使趾甲从短小向纵向延长,缩小手指甲与足趾甲之间差异,能改善再造拇(手)指甲外形,且不影响再造指的活动功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游离第2足趾或关节移植术是最主要的拇、手指再造方法之一。但至今尚未见有关供足X线方面研究的报告。笔者采用双足标准正位及负重侧位X线摄片,对27例术后病人平均随访5.66年,按手术截趾平面及随访时间不同行自身对照分层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