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颈癌容积调强与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技术的剂量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旋转容积调强技术(VMAT)、固定7野(7-IMRT)及9野动态调强技术(9-IMRT)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的剂量学参数。方法选取12例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对同一CT图像分别进行二弧VMAT、7野IMRT及9野IMRT计划设计,比较3种放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靶区剂量适形度、均匀性以及加速器跳数。结果 VMAT、7-IMRT和9-IMRT计划的靶区剂量均能够满足剂量学要求,在靶区均匀性和适形度上,VMAT计划更优,7野计划最差。危及器官保护方面,VMAT计划中膀胱V30、直肠V30、V50和股骨头V20的体积均低于7野和9野计划(P<0.05)。相较于9野计划,7野计划的膀胱V30和股骨头V20均略低(P<0.05)。VMAT计划的加速器跳数MU(757.69±137.04)低于7野计划(802.65±183.85)和9野计划(1 102.31±190.07)。结论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患者,采用VMAT、7-IMRT及9-IMRT技术均可达到临床靶区剂量要求和危及器官的保护。VMAT计划在靶区的均匀性和适形度上优于7-IMRT和9-IMRT,9-IMRT优于7-IMRT计划;同时VMAT具有降低危及器官剂量的优势,机器跳数明显降低,提高了宫颈癌放射治疗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存局部复发鼻咽癌治疗中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MAT)与适形调强放疗(IMRT)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择30例确诊的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同步加量技术给予处方剂最,计划大体肿瘤靶区(PGTV):2。26Gy/F×30F,计划临床病灶区(PCTV):2Gy/F×30F,每例患者采用相同的剂量学限制条件,分别进行双弧容积弧形调强计划与适形调强计划设计。通过其剂量学分析评估:①靶区覆盖,均匀性及适形性。②危及器官(OAR)剂量分布。③机器跳数。结果VMAT总体的计划临床靶区平均剂H、2%靶体积受到的剂量(D2)和98%靶体积受到的剂量(D98)高于IMRT(P〈0.05);计划临床靶区适形性指数(CI)高于IMRT(P〈0.05);均匀性指数(HI)低于IMRT(P〈0.05)。VMAT右侧颢叶的D1低于IMRT(P〈0.05);VMAT脑干的Dmax、D1高于IMRT(P〈0.05)。VMAT左侧颢颌关节的Dmax、左侧颞叶的Dmax高于IMRT(P〈0.05);脊髓Dmax、视神经Dmax、品体Dmax和腮腺DSO等OAR的剂赜学指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比IMRT的总机器跳数平均减少了33.2%(P〈0.05)。结论对于复发鼻咽癌患者,VMAT的计划临床靶区平均剂量、适形性和均匀性优于IMRT,可以缩短机器跳数。但在正常组织保护方面,VMAT的优势不是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静态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在宫颈癌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PALN)转移患者放疗中的剂量学参数,为局部晚期宫颈癌放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例病理学证实经PET?CT检查诊断为宫颈鳞癌PALN转移接受放疗的患者,对同一CT图像分别进行IMRT和VMAT计划设计,比较两种放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和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的剂量学差异、靶区适形性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加速器跳数(number of monitor units,MU)和治疗时间。结果:IMRT和VMAT组计划的靶区剂量均能够满足剂量学要求,在靶区CI和HI上,VMAT计划优于IMRT计划。OAR保护方面,VMAT 计划中两侧肾脏平均剂量低于IMRT计划,直肠V40、直肠V50、小肠V40和膀胱V40的剂量均低于IMRT计划(P<0.05)。VMAT计划的MU(859.92 ± 248.47)低于IMRT计划(1 649.50±167.44,t=11.836,P<0.001)。VMAT 计划的治疗时间[(304.30 ± 41.98)s]明显短于IMRT计划[(435.90 ± 37.52)s,t=12.750,P<0.001]。结论:宫颈癌伴PALN转移患者,采取IMRT和VMAT技术均可达到临床靶区剂量要求和OAR的剂量保护,而VMAT计划在靶区CI和HI上优于IMRT计划,同时VMAT具有降低OAR剂量的优势,MU明显降低,照射时间缩短,提高了患者放疗的耐受性,提升了宫颈癌放射治疗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王秀楠  田慧臻  杨慧  倪文婕 《重庆医学》2022,51(5):730-734,740
目的 比较调强放疗技术(IMRT)和旋转调强放疗技术(VMAT)在全中枢放疗中骨髓剂量差异.方法 选取10例在北京世纪坛医院进行全中枢放疗的患者CT图像,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对所有病例分别设计IMRT和VMAT计划,对两种计划的靶区、骨髓及重要危及器官剂量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MRT与VMAT的靶区适形度指数(CI...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7野固定野调强(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VMAT)两种放射治疗技术在前列腺癌放疗计划独立验算中的剂量差异,并检查±5%的验算差异作为IMRT/VMAT计划执行阈值的合理性。方法 使用基于蒙特卡罗的商业验证软件VERIQA对22例前列腺癌的IMRT/VMAT计划进行验算分析。危及器官限量参考临床常规要求,靶区接受标准为100%处方剂量要包饶95%计划靶区(PTV)体积。使用均值±标准差比较计划系统和验证软件间的剂量差异。结果 在前列腺癌靶区的剂量验算比较中,7IMRT与VMAT计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危及器官的比较中,7IMRT计划中膀胱的平均、中位、最大剂量以及直肠的最小、平均、中位剂量的验算差异较VMAT计划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腺癌计划中7IMRT与VMAT关于靶区的剂量验算差异具有一致性,局部剂量差异在±1%以内。对于前列腺IMRT/VMAT计划,±1%的验算差异或可作为调强计划执行阈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放疗采用逆向调强(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在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并比较不同技术的机器跳数、计划优化时间和治疗时间的差异,探讨VMAT技术在胶质母细胞瘤放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优劣性.方法 收集胶质母细胞瘤病例资料10例,术后3周内行MR增强扫描及CT增强定位扫描,层厚3 mm,采用医科达的Oncentra治疗计划系统进行MR-CT图像融合,医生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物理师对个病例分别设计5野的IMRT计划、单弧VMAT计划(VMAT1)和双弧VMAT计划(VMAT2),处方剂量为PTV 60 Gy/30f.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和等剂量分布曲线比较靶区的覆盖率、适形指数、均匀指数以及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比较不同技术的机器跳数、优化时间和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 3组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均较好,IMRT、VMAT1和VMAT2的靶区PTV 95%体积达到的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适形指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MAT的适形指数比IMRT好,但单弧VMAT与双弧VMAT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匀指数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危及器官包括脑干、患侧晶体、对侧晶体、患侧视神经、对侧视神经和视交叉,所有危及器官的最高剂量在3组计划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机器跳数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MRT组与VMAT1组比VMAT2组的跳数少.治疗时间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MRT组与VMAT1组比VMAT2组的治疗时间少,VMAT1组治疗时间最短.计算优化的时间IMRT最短,双弧VMAT最长,3组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放疗计划设计采用单、双弧的VMAT计划的靶区适型指数都好于IMRT组.单弧的VMAT计划的机器跳数与IMRT计划相当,但治疗时间短.双弧的VMAT计划的机器跳数多、治疗时间长.计算优化的时间IMRT短,VMAT长.  相似文献   

7.
龙斌  谢悦  蒋勇  李淑杰  邱大  王颖 《重庆医学》2015,(32):4535-4537
目的:探讨多发脑转移癌在治疗中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MAT)与适形调强放疗(IMRT)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择60例确诊的多发脑转移癌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脑放疗加肿瘤靶区后期加量技术给予处方剂量,全脑放疗30 Gy/10F ,病灶加量20 Gy/10F至生物学剂量59 Gy。每例患者采用同样的剂量学条件限制,分别进行两弧容积弧形调强计划与调强计划设计。通过其剂量学分析评估:靶区覆盖,均匀性及适形性;危及器官(OAR)剂量分布;机器跳数。结果两组治疗计划均能满足临床要求。两组眼球、晶体、视神经、视交叉、腮腺、脑干及外耳道的平均受照剂量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组眼球、晶体、腮腺及外耳道的热点剂量小于IMRT组(P<0.05)。VMAT 组有更少的机器跳数(P=0.017),照射时间更短。结论 VMAT技术可以满足临床对于多发脑转移瘤的大剂量放射治疗的计划要求;两种方案在靶区适形度、靶区均匀性无明显差别;VMAT组的眼球、晶体、腮腺及外耳道热点剂量更低;VMAT在缩短照射时间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和静态调强放射治疗(IMRT)在宫颈癌术后俯卧位放疗中的应用进行剂量学比较。方法:选取3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使用Varian Eclipse10.0计划系统,对每例患者分别设计VMAT计划和IMRT计划,处方量为5000cGy(200cGy/次×25次)。比较俯卧位时2种治疗技术的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受照剂量。结果:2组计划平均均匀性指数均为0.08,平均适形性指数VMAT为0.80,IMRT为0.76,无统计学差异;与IMRT计划相比,VMAT计划的股骨头D5%、小肠D10%、膀胱D50%、脊髓Dmax平均受照剂量分别下降了730cGy、720cGy、530cGy和500cGy,均有统计学差异;直肠D50%及结肠的D10%、Dmax无显著性差异。VMAT计划的MU均值(638)显著低于IMRT计划(932,P<0.05);VMAT计划的治疗时间均值(143s)显著低于IMRT计划(223s,P<0.01)。结论:VMAT技术用于宫颈癌术后的俯卧位放射治疗安全高效,在小肠D10%、脊髓、股骨头、膀胱等正常组织的保护上更好,而且省时、保证了治疗精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静态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近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剂量学参数,为早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放疗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接受IMRT或VMAT治疗的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各50例,观察所有患者放疗期间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放疗计划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计划靶区的适形度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照射时间及跳数(the number of monitor unit,MU)。结果:VMAT组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IMRT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 vs. 64%,P < 0.05);与IMRT组相比,上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20% vs. 6%,P < 0.05);VMAT组直肠V40、小肠V40均低于IMRT组(P < 0.01),而直肠和小肠的V20、V30在两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两组中膀胱V20、V30、V40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VMAT计划CI优于IMRT计划(P < 0.05);HI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与IMRT计划比较,VMAT计划的MU值和治疗时间分别减少了50%和54%(P < 0.01)。结论: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选择VMAT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急性放射性肠炎和上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缩短放疗时间,从而提高患者术后放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特定射野固定钨门静态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24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分别设计IMRT计划与VMAT计划,其中IMRT计划中特定射野对锁骨上区与胸壁区分别采用固定钨门技术进行照射。分别比较两组计划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参数、机器跳数和验证通过率。结果VMAT计划的靶区CI及HI结果均优于IMRT计划(P<0.05)。健侧肺V5以下等低剂量区体积参数VMAT计划均高于IMRT计划,而患侧肺V10以上的高剂量区体积参数VMAT计划显著低于IMRT计划(P<0.05)。心脏:左侧乳腺癌患者VMAT计划中V5及以上各体积参数均低于IMRT计划,而右侧乳腺癌患者则呈现相反趋势。VMAT计划的平均MUs少于IMRT计划,尤其是对于左侧乳腺癌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t=4.18,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特定射野固定钨门IMRT计划与VMAT计划皆能满足临床需求,VMAT计划比IMRT计划具有更好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性;减少了肺组织等危及器官高剂量区的受照体积,但增加了其低剂量区的受照范围;同时降低了MUs,缩短了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胸壁及锁骨上区两种照射模式的剂量学特点,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例乳腺癌伴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分别设计三维适形计划(3DCRT)和混合逆向调强计划(Hy-IMRT),计划靶区(PTV)处方剂量为50 Gy分25次。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 DVH)评价两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均质性指数( HI)及危及器官( OAR)的受量。结果
  Hy-IMRT靶区的近似最大剂量D2%分别为明显低于3DCRT(t=-9.821,P<0.05),近似最小剂量D98%明显高于3DCRT计划(t=3.879,P<0.05);混合调强计划靶区剂量均质指数(HI)明显好于3DCRT计划(t=-7.657,P<0.05);靶区平均剂量Dmeam两种计划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患侧肺的V20、V30混合逆向调强计划明显低于适形计划( t=-3.401、-4.117, P<0.05),其他危及器官受量无差异。结论胸壁及锁骨上区混合调强技术计划在剂量分布、危及器官保护、HI等方面都好于3DCRT计划。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子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不同射野数目调强放疗(IMRT)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差异。方法10例子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的病例,分别设计5、7及9野的IMRT计划,比较各计划间靶区剂量学特点及危及器官的受照射剂量及体积。结果5F-IMRT、7F-IMRT及9F-IMRT计划的靶区V95%、D95%及剂量的适形性与均匀性未见统计学差异。危及器官的受照射剂量及体积,各IMRT计划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放疗,在靶区的剂量分布和正常器官保护方面,5、7及9野的IMRT计划相比未见优劣。  相似文献   

13.
邓娟  赵雷  范习刚  刘高元 《西部医学》2020,32(5):753-757
【摘要】 目的 探讨CMS XIO计划系统子野权重优化(SWO,segment weight optimization)技术在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计划中的影响。 方法 选取德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30例鼻咽癌确诊病例,应用CMS XIO 4.64计划系统,每例设计2个计划:S-IMRT(S IMRT组)和SWO IMRT(SWO-IMRT组),均采用7野均分入射方向(153,102,51,0,309,258,207)和相同的优化参数,首先利用静态调强方式(step&shoot)进行计划优化,S-IMRT计划组将通量图转换成子野序列生成调强治疗计划S IMRT;SWO-IMRT组在S-IMRT计划基础上使用子野权重优化工具(SWO)生成SWO -IMRT计划。比较使用子野权重优化前后机器总子野数、总跳数(MU)的变化,同时通过DVH图评价靶区均匀性指数(HI)、适形指数(CI)及靶区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分布。〖HTH〗结果〖HTK〗〓两组靶区及危及器官的DVH图比较,SWO-IMRT组的靶区剂量高于S-IMRT组(P<0.05)。SWO-IMRT计划组靶区PGTVnx、PGTVnd、PCTV1及PCTV2的D98、D95、D50、适形度指数(CI)均优于S-IMRT组(P<0.05),D2与均匀性指数(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及器官剂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WO IMRT组子野个数较S-IMRT组减少17%( P=0.001),机器总跳数较S-IMRT组略有减少(P>0.05)。 结论 SWO技术在鼻咽癌调强计划中,有助于提高靶区剂量,同时明显降低子野个数,从而减少机器磨损和患者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modulated arc therapy, VMAT)在宫颈癌放疗中的剂量学优势,以期得到有价值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宫颈癌比较VMAT和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的研究,应用Stata 12.0软件对满足条件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23项研究338个病例纳入Meta分析。VMAT中的适形指数(P=0.024)、均匀指数(P=0.042)及V95(P=0.045)均优于IMRT,计划肿瘤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的Dmean、Dmax、Dmin、D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VMAT中直肠V40(P=0.004)、膀胱V30(P=0.032)和V40(P=0.003)、小肠V40(P=0.001)均优于IMRT;直肠的V10、V20、V30、V50、Dmean、Dmax,膀胱V20、V50、Dmean,小肠V10、V20、V30、V50、Dmean,股骨头V20、V30、V40、Dmean、D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织中IMRT的V10优于VMAT(P=0.014),而VMAT的V20和V30均优于IMRT(均P<0.001)。VMAT的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与IMRT相比均明显减少(均P<0.001)。结论:宫颈癌放疗中,相比IMRT,使用VMAT技术在保证靶区剂量的同时,在保护正常组织和危及器官等方面也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延伸野螺旋断层放疗(helical therapy,HT)与固定野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计划靶区和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的剂量学特点。方法:收集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4月宫颈癌术后需行延伸野放疗的患者20例,由同一名医生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膀胱、直肠、肠袋、股骨头、脊髓、肾脏),同一名物理师分别进行HT和IMRT计划设计。比较2种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指数(conformal index,CI)、均匀指数(homogeneity,HI)、OAR限量参数。结果:靶区HI指数HT组(0.06±0.02)明显好于IMRT组(0.09±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靶区CI指数HT组(0.78±0.05)略低于IMRT组(0.92±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OAR限量肠袋V40 Gy参数HT组[(120.97±83.46) cm3]大于IMRT组[(77.06±76.29) cm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他限量HT组均优于IMRT组。靶区的剂量跌落指数(gradient index,GI)HT组明显优于IM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体内剂量在30%~50%范围内跌落更明显。结论:宫颈癌术后延伸野放疗采用HT和IMRT均能满足临床需求,但HT靶区均匀性更好。当对特定危及器官有更高保护需求时,HT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旋转容积调强技术(VMAT)和固定野静态调强放疗技术(IMRT)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份接收的宫颈癌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其中的12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制定VMAT和IMRT放疗计划。比较两种技术的剂量学差异。结果和IMRT技术相比,采用VMAT放疗技术的计划靶区均匀性和适形度更高;危及器官影响更小,治疗时间更少,以上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MAT和IMRT都能够达到剂量学的要求,但是前者危及器官剂量更少,计划靶区均匀性、适形度更佳,对治疗宫颈癌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容积旋转调强(VMAT)、固定野调强(IMRT)和三维适形(3D-CRT)放疗技术在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治疗中的剂量学参数,分析3种治疗计划的剂量学特性。方法:选择12例局部复发的鼻咽癌患者,采用Pinnacle 9.2和eciseplan 2.03治疗计划系统,每例患者均设计VMAT﹑IMRT和3D-CRT ,比较3组计划的剂量分布及危及器官受量等。结果: MAT及IMRT组适形度指数(CI)相似,但均优于3D-CR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计划的靶区不均匀指数(HI)相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RT组机器跳数(MU)及出束时间优于其他2组,VMAT组优于IMRT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及器官受量,3组计划脑干及晶体受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组和IMRT组脊髓、视神经、视交叉和大脑颞叶的受量明显优于3D-CR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VMAT组与IMR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种放疗技术的治疗计划剂量分布有差异,VMAT与IMRT计划均能较好覆盖靶区,并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受量,满足临床需求。VMAT计划的靶区适形度、MU和出束时间优于IMRT计划。3D-CRT仅在MU和治疗时间上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IMRT)计划中不同子野参数的选择对靶区适形度、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受量及照射时间的影响,以制定最优的临床放疗计划。方法选取1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的IMRT计划,对其盆腔淋巴引流区及亚临床区(CTV)给予处方剂量(46 Gy/23次),并根据RTOG危及器官限量表对其危及器官(OAR)给予限定剂量,调整射野角度分别为210o、260o、310o、0o、50o、100o、150o。在Elekta XIO放疗计划系统(TPS)上对同一患者的IMRT计划分别调整最小子野面积(2、4、8 cm2)和最小子野跳数(3、6、9 MU);用P1(2 cm2,3MU), P2(4 cm2,6 MU),P3(8 cm2,9 MU)表示同一患者的3种不同的计划。比较各计划的靶区平均剂量、适形度指数、OAR受量以及平均治疗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各计划的靶区平均剂量和危及器官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区适形度指数、治疗总跳数及总子野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平均治疗时间,P2与P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1与P2、P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宫颈癌术后IMRT计划中最小子野面积及最小子野跳数不宜过大或过小,最小子野面积为4 cm2、最小子野跳数为6 MU左右时的计划最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调强放射治疗(IMRT)中手术与非手术宫颈癌患者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方法将10例宫颈癌患者根据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n=5)和非手术组(n=5),所有患者均采用CT模拟定位机扫描,IMRT计划靶区勾画标准相同,在GMS治疗计划系统上测定危及器官(如小肠,膀胱,左、右股骨头及直肠)的受照剂量,小肠、直肠:5%体积受照剂量(D5)、D10、D20、D30、D40、D50;膀胱:D10、D20、D30、D40、D50;左、右股骨头:D20、D30、D40、D50及其平均剂量、最大剂量、最小剂量。结果手术组患者小肠,膀胱,直肠及左、右股骨头不同体积的受照剂量与非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手术后,只要靶区勾画正确,IMRT不会增加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与静态调强(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放疗技术治疗食管癌术后纵隔转移淋巴结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对25例胸段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设计逆时针VMAT计划和5野IMRT计划,在满足靶区处方剂量要求下,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和比较2种类型治疗计划的适形性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脊髓最大剂量(Dmax)、V40(Vx为xGy剂量曲线包含相应器官体积百分数),双肺V5、V10V20、V30胸腔胃V40、V50、平均剂量(Dmean),心脏V40、V50、Dmean。并比较2种治疗计划总机器跳数(monitorunit,MU)和治疗时间。结果全组25例患者的VMAT计划和IMRT计划均能满足临床剂量学要求,在靶区覆盖率相似的前提下,VMAT计划靶区(PTV)CI优于IMRT计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MRT计划相比,VMAT计划中双肺V5、V10有所上升,V20、V30明显降低(P〈0.05);脊髓Dmax显著降低(P〈0.05);胸腔胃V40、V50明显减少(P〈0.05);心脏V30V40、Dmean略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MAT靶区适形度更高,降低周围重要正常组织高剂量范围,这可能减少正常组织放疗反应,同时可通过降低MU和缩短实际治疗时间,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