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实验室诊断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找出快速诊断和鉴定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方法 ,建立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动物模型。方法 :10 %氢氧化钾 (KOH)湿封片镜检、棘阿米巴原虫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作HE染色和PAS染色检查。通过家兔应用激素 3天后 ,经角膜基质内注射棘阿米巴原虫悬液。结果 :角膜刮片及手术切除的角膜材料 ,经 10 %氢氧化钾 (KOH)湿封片镜检 ,前者查到 8例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例 ,后者确诊 5例 ;手术切除的角膜材料经原虫培养 ,分离出 6株棘阿米巴原虫 ;应用倒置显微镜直接观察 ,见到棘阿米巴原虫的包囊、滋养体和棘刺。建立了家兔棘阿米巴角膜炎动物模型。结论 :应用 10 %KOH湿封片镜检以及通过倒置显微镜直接观察培养的原虫可对棘阿米巴角膜炎作快速诊断 ;倒置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和鉴定棘阿米巴原虫 ,方法简便、不污染、快速 ;家兔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动物模型建成快速及实用  相似文献   

2.
阿米巴原虫多见于水、土壤和腐殖质中。其滋养体以细菌为食,以二分裂的简单方式增殖,可形成包膜应付不利的生活环境。1965年阿米巴原虫被首次报道可偶尔侵入人体引起疾病,受损皮肤和眼腈是阿米巴原虫常见的入侵途径。棘阿米巴是阿米巴的一种,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是棘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顽固性、进行性角膜炎和角膜溃疡。  相似文献   

3.
棘阿米巴原虫是一种机会致病自由生原生生物,主要引起人类两种疾病,即棘阿米巴脑炎和棘阿米巴角膜炎。本文综述了阿米巴角膜炎实验室诊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棘阿米巴角膜炎的病原学检钡4方法及对其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2007年3月-2009年8月共收治怀疑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18例(18眼),均采用角膜刮片镜检和原虫培养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18例怀疑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中,有16例刮片镜检阳性,阳性率为89%,14例原虫培养阳性,阳性率为78%。结论怀疑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例应尽早行棘阿米巴病原学检测,对于棘阿米巴的早期诊断、防止误诊、早期治痔和预冶奄童妥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6种角膜接触镜多功能护理液和加入甲硝唑滴眼液的护理液对自生生活性棘阿米巴原虫的杀伤效果.方法 将6种多功能护理液分别加入96孔培养板中,每种护理液占用48孔,其中24孔滴入棘阿米巴悬液,另外24孔先滴入甲硝唑滴眼液后再滴入棘阿米巴悬液,室温静置8 h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棘阿米巴的形态变化和数量.将残存的棘阿米巴原虫分别在PYG培养液中培养5 d,观察其形态、活性与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 单纯护理液组1~6号棘阿米巴原虫检出率分别为0、8.3%、29.1%、41.7%、62.5%、79.2%,加入甲硝唑滴眼液后护理液1~6号棘阿米巴原虫检出率分别为0、0、4.2%、8.3%、16.7%、16.7%,3~6号护理液加与不加甲硝唑滴眼液杀伤棘阿米巴原虫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5~18.78,P<0.05).残存的棘阿米巴原虫经培养后活力与增殖力减弱.结论 部分多功能护理液对棘阿米巴原虫的杀伤效果不佳,添加甲硝唑滴眼液后杀伤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棘阿米巴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自由生活的致病性阿米巴,可引起人体棘阿米巴性角膜炎(acanthamoeba keratitis,AK)[1],在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还会引起阿米巴性肉芽肿性脑炎、皮肤感染等[2-3].棘阿米巴原虫包括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当周围环境不利于生长或受到药物作用时,滋养体就转化为包囊而增强对环境和药物的抵抗能力.因此,临床上有关棘阿米巴感染的治疗效果不理想.阿奇霉素为新型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临床上用于多种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但尚未见用于有关棘阿米巴感染的报道.我们通过体外研究观察阿奇霉素对棘阿米巴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1973年Jones首先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例棘阿米巴性角膜炎(Acanthamoeba keratitis,AK),直至80年代中期本病仍属一种罕见的寄生虫性眼病.但自1985年角膜接触镜(contact lens CL)的推广普及,由棘阿米巴原虫引起的眼角膜病报道逐渐增多。金秀英于1992年首先报道了我国第一例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例.是由角膜接触镜配戴不当而致.自此.我国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报道呈快速上升趋势。本就近10年来我国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断与治疗(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棘阿米巴角膜炎系棘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顽固性、进行性角膜炎。因其破坏性明显,且易被误诊而贻误治疗,故常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本病显著增多是由于它不仅可因外伤感染引起,也可作为配戴角膜接触镜(contactlenses,CL)的严重并发症而出现[1,2]。自1992年以来我国曾有过10余例报道[1,3]。本文报告1例经药物和手术联合治疗获得满意视力的棘阿米巴角膜炎。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26岁,因左眼红肿、疼痛、流泪、视力明显下降3天收住院治疗。患者曾戴角膜接触镜3年,发病前左眼有被孩子手碰伤病史。左眼角膜炎按一般抗炎治疗半个月无效,加用…  相似文献   

9.
棘阿米巴角膜炎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宏  管怀进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5,25(1):75-76,F003
棘阿米巴(Acanthamoeba)是一类自由生活的小型原虫,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棘阿米巴原虫可引起人原发性脑炎和角膜炎。自1974年Nagington等首次报道棘阿米巴角膜炎以来全世界已相继有数百例报道。棘阿米巴角膜炎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主要临床特点为眼部剧烈疼痛和环形角膜基质炎、角膜放射状神经炎。角膜轻度受损和局部抵抗力降低如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不适当使用使棘阿米巴病原体易于侵入角膜而致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埃尔托霍乱弧菌能否在棘阿米巴原虫内生存繁殖,并观察棘阿米巴原虫对埃尔托霍乱弧菌存活的影响.方法 采用埃尔托霍乱弧菌与棘阿米巴共培养的方法,通过倒置显微镜和电镜切片观察霍乱弧菌在阿米巴滋养体内的生长情况.结果 共培养8 h后可见埃尔托霍乱弧菌已进入棘阿米巴滋养体的细胞质中.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吉曼尼兹染色下可见埃尔托霍乱弧菌在棘阿米巴滋养体的空泡中的数量增多.共培养液经成囊培养待95%棘阿米巴转化为包囊后,使用盐酸处理的包囊传代实验能再分离培养出埃尔托霍乱弧菌.与棘阿米巴共培养的霍乱弧菌的活菌数在15 d内维持在(1.02~9.77)106 CFU/mL;而单独培养的埃尔托霍乱弧菌的活菌数量2 d后下降了3个数量级,在后续13 d内基本保持(1.40~3.07)×103 CFU/mL;对每一时间段两者作t检验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都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埃尔托霍乱弧菌能在棘阿米巴的滋养体和包囊内生存繁殖,棘阿米巴能提高埃尔托霍乱弧菌的存活数量.  相似文献   

11.
王琳  唐莉  杨涛 《四川医学》2004,25(5):523-525
目的 探讨OK镜和软性角膜接触镜所致角膜炎的临床特点及与棘阿米巴角膜炎发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眼科病房同期(2000年3月至2002年1月)收治的与角膜接触镜相关的16例严重角膜炎/角膜溃疡病例,对其病原学检查和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OK镜所致角膜炎病程长,较多发生棘阿米巴原虫感染,软镜所致角膜炎起病急,多为铜绿假单胞茵性角膜炎。结论 配戴OK镜是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主要相关因素,软镜所致角膜炎以细菌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2.
人体感染了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寄居于肠道,可以无任何症状,亦可侵袭肠粘膜下层发生溃疡,引起阿米巴肠病。阿米巴痢疾不仅常见,其临床表现也较典型,因此诊断并不难。如果阿米巴原虫由肠道经血流、淋巴蔓延至肠外其他器官可以产生相应的阿米巴病,如:阿米巴肝脓肿多见,其次是肺、胸膜、心包、脑、腹膜、胃、胆囊、泌尿、生殖系统、皮肤、脑膜等阿米巴病。如果对肠外阿米巴病警惕性不高则容易贻误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对体外培养棘阿米巴的增殖和形态表现的影响,阐明伏立康唑对棘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的抑制和杀伤作用。方法:选取对数生长期的棘阿米巴原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5 和25.0 mg·L-1),分别于药物作用后24、48、72和96 h收集各组虫体,计数虫体数量并绘制增殖曲线;光镜下观察棘阿米巴的形态表现、活力和贴壁情况;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棘阿米巴虫体数量减少(P<0.01);光镜下实验组棘阿米巴形态变化明显,由不规则带棘状伪足的滋养体转化为圆形包囊,出现大量细胞碎片;电镜下实验组棘阿米巴的超微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坏死。结论:一定浓度伏立康唑能够有效抑制体外培养棘阿米巴的增殖并改变其形态甚至超微结构,对滋养体和包囊均具有明显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枢神经感染寄生虫结果十分严重,早期诊断并治疗是降低死亡率重要手段,本综述介绍了中枢神经感染的线虫、绦虫、吸虫和原虫,其中线虫有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旋毛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棘鄂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粪类圆线虫(Strogyloides stercoralis)和弓首蛔线虫属(Toxocara spp.);绦虫有棘球绦虫属(Echinococcus spp.),猪带绦虫(Taeniasolium)和迭宫绦虫属(Spirometra spp.);吸虫有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和血吸虫属(Schistosoma spp.);原虫有克氏锥虫(Trypanosomacruzi)、布氏锥虫(Trypanosomabrucei)和福氏耐格阿米巴(Naegleriafcnvlerii)  相似文献   

15.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9,(4):310-312
<正>自由生活的阿米巴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淤泥、水体和腐败植物中,其中棘阿米巴属Acanthamoeba spp.的阿米巴是小型的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某些致病棘阿米巴虫种可引起慢性、进行性、致盲的角膜炎,因各种原因造成免疫功能不全时亦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肉芽肿性阿米巴性脑炎,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还可能导致皮肤病变、肺部感染和全身弥漫性感染.近年来,NEHETE等[1]报道了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感染棘阿米巴后引起的肉芽肿性阿米巴性脑炎的病例  相似文献   

16.
阿米巴痢疾患者占全世界人口的10%,约有5亿人,其中1/10是溶组织阿米巴病或肝脓肿,据推测每年有4~11万人因此病死亡。本病的感染是由于吃进含有阿米巴原虫囊的食物,此类食物是被带有阿米巴原虫囊的粪便所污染。自古以来,此病在热带、亚热带上下水道不齐备和环境恶劣地区分布很广。60年代日本及欧美各国随着环境的整治,原发病例已几近销声匿迹,只有少数从流行地区来的旅行者病例或因给水设施污染面突发的集体病例。  相似文献   

17.
棘阿米巴是Acanthamoeba sp.属自由生活的阿米巴,广泛存在于土壤、海水、淡水、矿泉水及腐败物等自然环境中.目前已发现棘阿米巴有27种[1],其中某些致病性虫种可引起人类严重的致盲性眼部感染-棘阿米巴角膜炎(Acanthamoeba keratitis,AK).Jones等[2]于1973年报道了首例棘阿米巴性眼部感染,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角膜接触镜的广泛使用,AK病例报道显著增多[3].  相似文献   

18.
棘阿米巴的分离及实验室培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为棘阿米巴感染的病原诊断、形态学观察及进一步的研究建立棘阿米巴的实验室培养方法 .[方法 ]将含有阿米巴的 1g土壤置于敷有大肠杆菌的 15mg/L琼脂培养基上 ( 2 5℃ )培养 1周 ,取单个棘阿米巴包囊纯培养 ,以 0 1mol/L盐酸进行杀菌处理后 ,用PYG培养液进行无菌培养 .[结果 ]从第 3日起可在培养基上观察到滋养体 ,第 5日开始部分形成包囊 ,棘阿米巴滋养体形态呈不规则 ,具有特征性棘状伪足 ,颗粒状胞质内有较多空泡 .包囊具有双层囊壁 ,外囊皱缩 ,内囊呈四边形或波浪状 .[结论 ]建立了分离及培养棘阿米巴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小鼠棘阿米巴性脑炎模型.[方法]经鼻腔滴注给ICR小鼠接种赫氏棘阿米巴,感染后每天观察病程变化并记录死亡例数.取死亡小鼠一半的脑组织匀浆置于铺了灭活处理大肠杆菌的琼脂培养基上培养,观察棘阿米巴的生长情况;取另一半脑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棘阿米巴感染后1周开始可见死亡小鼠,实验组小鼠脑组织中可观察到棘阿米巴生长.脑组织HE染色观察可见棘阿米巴滋养体浸润,其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应用鼻腔滴注法成功建立了棘阿米巴性脑炎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新发病原体的感染途径和致病性。 【方法】 建立持续的病原体体外培养。筛选合适培养基,患者样本培养,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建立动物感染模型。实验小鼠用病原体培养物,经腹腔和经口两种给药方式感染。每天观察小鼠的基本情况,并定期收集小鼠粪便检查;小鼠死亡后解剖,取脏器进行大体观察、病变组织的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取培养物用真核生物小核糖体RNA通用引物和棘阿米巴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 【结果】 经口感染的小鼠全部存活,一般情况无显著变化。收集小鼠粪便,观察到与培养物中相似原虫。腹腔注射原虫的小鼠很快出现精神不振、活动度低以及食欲下降等表现,并在2 d内死亡。死亡小鼠解剖,大体标本观察:肝脏和肺脏色泽暗淡。H-E染色:小鼠的肺组织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肺泡间隔因炎性水肿变宽甚至融合,并观察到较多的近似球形寄生物,也有长条不定形状结构。肝脏和肺脏出现小灶性的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肺组织中观察到较多的黑褐色颗粒,肝脏中黑褐色颗粒少见。棘阿米巴通用引物PCR扩增得到的条带经测序显示为一种棘阿米巴(Acanthamoeba griffini)。经阅读文献,该棘阿米巴的形态与病变组织中所见长条不定形状结构相似,而球形结构不符合棘阿米巴的形态,该球形物可能未被扩增。 【结论】 该寄生物为原生动物,可能为混合种类感染,其中有A.griffini,而球形原生动物的分类地位仍不清楚。感染方式可能为经口感染,在某种条件下,可穿过肠壁血管造成其他脏器的病变。新病原体主要对肺脏和肝脏损伤严重,毒力较强,可致小鼠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