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蒽环类化疗药物是一类广谱抗肿瘤药物,但在治疗的同时常伴有广泛的急性和迟发性心脏毒性,有时可直接影响化疗方案的执行。因此,早期心脏毒性的监测尤为重要。在心脏毒性监测的各种检测方法中,超声心动图是常用、较有价值的方法,其中心脏舒张功能是一个更敏感反映肿瘤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后引起心脏毒性的指标。该文对超声心动图评价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癌症诊断与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癌症病人生存率随之有显著提升。化疗是必要的癌症辅助
治疗方法,但蒽环类化疗药在治疗癌症同时,会伴随心脏毒性发病率的升高。蒽环类化疗药引起心功能不全是
影响病人生存质量及生存率的主要原因。超声心动图可以无创的检测心功能,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在心脏毒
性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超声心动图对于检测蒽环类药物导致心脏毒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别采用以阿霉素和表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用检测超声心动图的方法来观察不同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的毒性并加以比较。方法采用CHOP方案治疗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阿霉素组和表阿霉素组,各为60例,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在接受不同蒽环类药物化疗后2个周期6、个周期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并加以比较。结果在化疗2个周期后,阿霉素组与表阿霉素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超过10%的发生率分别为10%(6/60)和8.3%(5/60),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6个周期后,阿霉素组与表阿霉素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超过10%的发生率分别为23.3%(14/60)和10%(6/60),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在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早期检测中有重要的意义,且表阿霉素所引起心脏毒性较阿霉素低。  相似文献   

4.
 蒽环类药物显著提高了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率,但其心脏毒性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对右心室的关注度提高,蒽环类药物对右心室功能的损害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常用于监测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检查手段有生物学标志物、心电图、心脏磁共振、心内膜活检术、超声心动图等。本文就上述检查手段特别是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如组织多普勒显像、应变/应变率显像、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等,监测淋巴瘤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右心室亚临床功能减退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方预防蒽环类化疗药物急性心脏毒性的疗效?方法:选取使用蒽环类药物的恶性肿瘤患者4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试验组于化疗前3天开始服用中药方,连用14天;对照组不服用中药方,其余同试验组?观察两组患者心血管症状?心电图?急性心脏毒性反应?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声心动图?结果:试验组急性心脏毒性反应发生率?异常心电图发生率?异常心血管症状发生率?心肌损害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 < 0.05);试验组cTnⅠ?CK-MB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 > 0.05),而对照组治疗后cTnⅠ?CK-MB显著升高(P < 0.05);试验组较对照组低(P < 0.05);治疗后对照组超声心动图指标E/A?FS降低(P < 0.05),而试验组无显著变化(P > 0.05)?结论:中药方对蒽环类化疗药物引起的急性心脏毒性反应有确切的预防和减轻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乳腺癌病人在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药物后采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早期左心室功能 改变,并探讨左室整体三维应变参数对检测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 2016-03 ~ 2018-03 期间 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后的女性乳腺癌病人 30 例,均接受 6 周期的 TAC 联合化疗方案。分别检测病人接受 3 DST 后的化疗前基础状态、化疗 3 周期、化疗 6 周期后的左室壁整体收缩期应变参数,包括整体纵向应变( GLS) 、径 向应变( GRS) 、圆周应变( GCS) 及面积应变( GAS) ,同时应用普通二维超声心动图采集左室舒张末容积( LV- EDV) ,左室收缩末容积( LVESV)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每搏输出量( SV) ,二尖瓣口血流频谱 E/A 值。结果: ( 1) 与化疗前比较,化疗 3 周期及 6 周期后病人左室 EDV、ESV、LVEF、SV 及 E/A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2) 化疗 3 周期完成后左室 GLS 较化疗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 周期化疗完成后左室 GLS、GAS 均较化疗前显著减 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具有剂量累积性,且早期损害不易显现。三维超声斑点追 踪技术可以早期发现蒽环类药物所引起的心肌损害,为临床及时调整方案并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蒽环类药物致心肌病的临床特征、高危因素、检测手段、预防和治疗手段.方法 总结4例蒽环类药物致心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回顾分析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儿在2.5 ~6.5岁时因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开始化疗,1例化疗8个月时出现心慌,未重视.4例均在化疗结束后逐渐出现水肿、胸闷、活动后气促、肝脏肿大等心力衰竭的表现.柔红霉素总剂量达525 ~1038mg/m2.超声心动图类似扩张型心肌病表现,以左心扩大为主的全心扩大,心脏收缩功能障碍.经抗心衰治疗,1例患儿在1年后死亡.另3例存活4~6年以上,曾有过一段时间的临床症状相对稳定期,但是疾病仍然会缓慢进展.结论 蒽环类药物致心肌病一旦发生将是不可逆性的改变,虽然合理的抗心衰治疗能使病情暂时稳定.药物累积剂量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化疗前中后可选择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血清学指标等监测药物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急性白血病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联合化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是其引起的心脏毒性不容忽视,早期评估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的心脏毒性并进行干预性治疗对患者预后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综述对几种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评价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心脏毒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化疗在肿瘤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潜在心脏毒性。化疗药物对心脏有多种损害机制及不同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有着明显影响。近年来针对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的监测及防治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一些早期发现心脏受损的新技术问世为临床药物心脏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靠检测手段。现就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心脏损害及其监控、防治措施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求为减轻此类心脏毒性提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Tei指数监测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心脏毒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10月在我院住院接受蒽环类药物化(ATc)疗的乳腺癌患者共32例,均采用治疗前自身空白为对照.所有患者均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每周期75 mg/m~2,共化疗6个周期.患者在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前以及每1个治疗周期后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及Tei指数测量.结果 ATC化疗后,随ATC累积剂量的增高,LVEF逐渐降低,但高(66±3)、中(67±4)、低剂量组(68±4)与治疗前(68±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ATC累积剂量的增高Tei则逐渐升高,呈现剂量效应关系,高、中、低剂量组与治疗前Tei指数分别为:(0.50±0.11)、(0.45±0.11)、(0.40±0.07)、(0.37±0.03).其中,中、高剂量化疗组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i指数比LVEF更能敏感地检测出ATC化疗所致心脏毒性对心肌、心功能的影响,该技术有望成为评价ATC化疗后早期心脏毒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先心病心脏停跳与非停跳体外循环下围手术期的能量代谢变化。方法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心脏非停跳下)、对照组(心脏停跳组下)各18例,采取围手术期8个时间点(T1~T8)少量血液,依次离心获得血浆,应用NMR代谢组学分析及数据处理获取血浆相关代谢物指标,如ATP浓度、肌酸浓度、乳酸浓度。结果血浆ATP浓度、肌酸浓度、乳酸浓度在围手术期呈现一定时间内规律变化,二组数据比较,T4~T7时间点两组ATP浓度和肌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T8时间点两组乳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ATP浓度、肌酸浓度、乳酸浓度在体外循环(CPB)过程中的机体组织代谢呈现出一定规律性改变,而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关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表明在CPB手术过程中,心脏非停跳状态可以较好地保持机体能量代谢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检三种杀虫剂,(甲胺磷、快杀灵、敌杀死)对小鼠内脏器官的形态影响。方法分别使用不同杀虫剂的总剂量1/4LD_(50),1/2LD_(50),1/1LD_(50),分5次连续灌胃5天染毒小鼠,于染毒后第6天处死小鼠。处死后,将小鼠常规取材制片,观察小鼠的心、肝、肾的病理学变化,并计算出心、肝、肾的脏体系数。结果 三种农药对小鼠心、肝、肾的病理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脏体系数有不同程度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 在本实验的染毒剂量下,三种杀虫剂对心、肝、肾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且损伤程度有一定的剂量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4):41-45
目的以斑马鱼作为实验动物,研究阿司咪唑的心脏毒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择受精后24 h(24 hours post fertilization)的AB系斑马鱼作为实验动物,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阿司咪唑培养液中,处理24 h后,统计其死亡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心脏形态的改变,记录心率变化,利用RT-q PCR技术检测心脏功能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随着阿司咪唑浓度的升高,斑马鱼胚胎逐渐出现死亡、心囊水肿、心脏畸形、心率下降等情况;7种心脏功能相关基因(CAV1.3a、CAV1.3b、HCN2、HCN4、KCNH2a、KCNQ1和KCNE4)的表达均有所下调。结论阿司咪唑对斑马鱼胚胎的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且该心脏毒性的作用机制很可能是首先干扰心脏中各离子通道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干扰离子通道的正常功能,最终引发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14.
毒性是导致药物研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避免在药物开发晚期发现毒性导致的昂贵代价,尽早确定药物潜在的毒性问题非常重要。通过对药物产生的肝脏、心脏和肾脏毒性的机制进行分析,并对现有的毒性预测方法进行综述,提出可以从代谢产物反应活性、离子转运体、离子通道等3方面综合分析药物产生毒性的可能性,从而提高重要脏器严重毒性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OXYGEN TOXICITY     
Oxygen, the gas vital to sustain life, can also destroy it. It may become toxic at an elevated partial pressure, which may be the result of a rise in inspired oxygen concentration, an increase in environmental pressure or a combination of both. The toxicity tends to express itself most recognizably in one of several forms including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anifestations, pulmonary signs and symptoms and ocular effects, especially in premature infants. Other forms of toxicity should be expected in severe exposure but are difficult to detect and hence are not often considered important limitations for the use of oxygen. The onset and degree of the toxicity vary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gas used and the duration of exposure. Marked variations in individual susceptibility are found. Prevention of its occurrence and early detection of toxicity are called for, the treatment being symptomatic.KEY WORDS: Free radicals,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HBOT), Oxygen toxicity  相似文献   

16.
探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预防、缓解措施,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360 例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分析其心电图及心脏保护药使用情况,比较右丙亚胺单独使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针和磷酸肌酸钠合用的心脏保护疗效。结果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发生率为11.2%,结果显示,右丙亚胺单独使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针和磷酸肌酸钠合用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有保护作用,2 种心脏保护方案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保护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结论蒽环类药物有致心脏毒性的作用,在化疗过程中对患者心脏功能进行监测、合理使用心脏保护药物是预防或减缓心脏毒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许多接受肿瘤化疗或放疗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明显增加。最近的研究发现,肿瘤治疗引起心功能障碍及随后的心力衰竭主要是由于血管毒性所致,而不是心肌毒性。然而,并不是所有肿瘤治疗的血管毒性都可以用心外膜冠状动脉疾病来解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发现心肌缺血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造影所不能看到的复杂血管网络的结构或功能障碍所致,即冠脉微循环障碍(CMD)。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损伤(CTRCD)和CMD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本综述的目的是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阐明CTRCD与CMD的联系,为心血管保护提出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Nkx2-5基因在人类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的突变及表达情况。方法:应用PCR-SSCP方法和NDA测序技术在58个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核心家系183名成员中检测Nkx2-5基因的突变情况;以β-actin作为内对照对11个室间隔缺损患者心肌标本和2个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正常对照)心肌标本进行RT-PCR扩增和定量分析,观察mRNA表达水平。结果:发现Nkx2-5基因同源结构域中(CCA)三碱基缺失;与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正常对照)相比,室间隔缺损患者的Nkx2-5基因基因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结论:Nkx2-5基因与人类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密切相关,其同源结构域内的基因突变可能是人类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重要遗传基础。Nkx2-5基因转录水平的异常可能是先天性心脏病形成的另一种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杨苏萍  张琴  蒿艳蓉  覃晓波  陈晓婕 《重庆医学》2012,41(3):233-234,237
目的通过对胸部肿瘤患者单纯放疗、序贯放化疗和同步放化疗进行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心脏损伤的早期心电图改变。方法胸部肿瘤单纯放疗、序贯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60例,均在治疗前、中、后进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常规心电图的各项心电学指标在治疗前、中、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中室上性心律失常改变在治疗前、中、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T改变在治疗中和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学指标是早期发现心脏放射性损伤的敏感方法之一,尤其通过无创便捷的动态心电图检查,更有利于早期发现胸部肿瘤患者的心脏放射性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脑灵素胶囊在小鼠的急性毒性和大鼠的长期毒性。方法 急性毒性 :每次按 1.0 5 g kg次 - 1给小鼠灌胃脑灵素 ,每天 2次 ,共 7d ,观察小鼠的一般活动情况及死亡数 ;长期毒性 :按 1.75g kg给大鼠灌胃脑灵素 ,每天 1次 ,连续 4wk ,观察记录大鼠的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第 4周处死动物 ,取血样测定肝、肾功能 ,并计算重要脏器系数 ,取肝、脑、心、肾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急性毒性实验 :1wk内小鼠活动正常 ,无一小鼠死亡。长期毒性实验 :在所给剂量和用药时间 ,脑灵素无明显的毒性反映 ,给药组的体重变化、肝肾功能测定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病理学切片检查也未见明显病理形态学改变。结论 脑灵素对肝、脑、心、肾等重要器官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