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飞  王明刚  钟晓红  汪凯 《安徽医药》2013,34(5):527-530
目的研究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脱细胞真皮为支架的组织工程皮肤对糖尿病大鼠皮肤全层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脱细胞真皮实验组;B组:脱细胞真皮对照组;C组:空白对照组。观察创面愈合及5-BrdU阳性细胞表达角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A组第3、5、7及14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19.10%±3.52%)、(29.80%±4.10%)、(56.71%±8.07%)与(88.12%±5.31%),明显快于B、C两组(P<0.05)。A组新生皮肤的细胞结合有序,排列紧密,真皮层较厚,有大量皮肤附属器及血管形成,明显多于B、C两组。免疫组化检测BrdU阳性细胞表达角蛋白。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ADM可有效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2.
何文涓  袁志坚  丁亚明  周红  蒋美玲 《江苏医药》2015,41(2):135-138,249
目的分析体外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混合脂肪移植后的存活情况。方法无菌条件下切取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消化、分离培养得到第3代ADSCs,行成骨诱导(茜素红染色)和成脂诱导(油红O染色)。用CM-Dil荧光标记第3代ADSCs,24只大鼠每只背部皮下3处分别植入1.5ml脂肪颗粒、1.5ml荧光标记的ADSCs(密度为5×107个细胞/ml)和0.9ml荧光标记的ADSCs+0.6ml脂肪颗粒。术后2周、1个月和3个月每次取出8只大鼠的移植物,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ADSCs定位。结果 ADSCs成骨诱导2周后茜素红染色阳性,成脂诱导3周后油红O染色阳性。ADSCs与脂肪颗粒混合移植能明显改善脂肪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ADSCs具有成骨、成脂分化的潜能,能改善脂肪颗粒移植时的脂肪组织的液化吸收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并应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酯( GM1)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千细(BMSC),传代至第6代,备用.将健康成年SD大鼠48只,采用Allen法在T9造成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将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个治疗组:干细胞组(治疗A组)、GMI治疗组(治疗B组)、干细胞+GMI治疗组(治疗C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伤后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分别用斜板试验、Gale评分观测脊髓恢复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损伤后A、B、C组斜板试验和Gale评分优于对照组,第3天、第7天斜板试验和Gale评分C组优于A、B组(P<0.05).结论 大鼠脊髓损伤后早期应用干细胞移植联合GMI对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离培养扩增大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s),以活体标记并鉴定其分化潜能,了解ADSCs的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基因修饰的可行性。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大鼠一侧腹股沟脂肪组织,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s,胰酶消化法传代扩增。检测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的潜能,转染XIAP表达质粒进入ADSCs,通过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XIAP的表达能力。结果 ADSCs呈长梭形漩涡样生长,细胞流式鉴定显示CD29、CD44、CD90、CD105均呈高表达,并在特定诱导剂下分化为脂肪细胞、软骨细胞或成骨细胞。XIAP转染后显像经XIAP基因修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PVDF膜的相应分子质量区域出现相应的条带。结论脂肪源干细胞易于培养和传代扩增,并可活体标记,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沉默NgR基因的方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静脉移植治疗大鼠脑损伤效果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MSC,经小分子干扰RNA(siRNA)转染以沉默NgR基因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MSC在转染前后NgR基因蛋白的表达.60只SD大鼠制成大鼠重型液压颅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20只给予NgR基因沉默的BMSC;B组20只给予等量的BMSC悬液;C组20只注射等量的不含干细胞的培养液.对各组静脉移植分别于处理后1 d、3 d、伤后1周及2周行Bederson评分并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2周后处死行NF、BrdU免疫组化和HE染色.结果:转染siRNA后,A、B组NgR基因蛋白表达量较C组明显降低,移植后1周大鼠神经学缺损评分A组<B组<C组(均P<0.05);2周后其脑组织中的NF阳性纤维数A组>B组>C组(均P<0.05),BrdU阳性细胞数A组>B组(P<0.05),C组中未检出.结论:BMSC的沉默NgR基因静脉移植治疗大鼠脑损伤可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学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异体间充质干细胞局部移植对促进小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组织修复的作用,为临床皮肤损伤后功能性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利用之前所分离纯化的胎儿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株(FUCB-MSCs),体外扩增行流式细胞仪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阳性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缺陷SCID小鼠建立了深Ⅱ度烫伤创面动物模型;将FUCB-MSCs(2×10~6)注射移植到患处创面下,设置空白对照,分别于移植后7、14和21 d通过观察比较、常规组织学、免疫组化动态观察创面愈合效果。结果移植7 d开始,各组创面逐渐缩小,移植14 d后,大部分创面开始愈合,各组创面的愈合时间分别为(15.3±1.5)、(19.3±2.1)和(24.4±3.6)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FUCB-MSCs异体移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局部(患处)移植效果优于尾静脉移植。这些初步结果为细胞治疗从实验室模拟向临床皮肤损伤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后在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胰腺、肾脏组织中的存活及转归,对血糖及肾脏病变的改善情况.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选择6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按空腹体重经腹腔注射相应STZ(60 mg/kg),3 d后随机测血糖≥16.7 mmol/L为造模成功,本组共成功造模12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移植组,每组6只.移植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BrdU标记的UC-MSCs悬液0.5 ml(细胞数2×106个),糖尿病组注射等量PBS溶液.注射后14、28 d测定大鼠血糖、胰岛素、24 h尿蛋白、β2微球蛋白水平;28 d后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变化和标记干细胞存活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移植组和糖尿病组在注射14、28 d后血糖、24 h尿蛋白、尿β2微球蛋白较正常组均显著升高,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移植组胰岛素水平升高,血糖、24 h尿蛋白降低(P<0.05).糖尿病组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移植组较糖尿病组明显改善.在胰腺、肾脏组织中均可见少量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结论 UC-MSCs能趋化定位于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胰腺及肾脏,降低血糖,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蛋白尿,改善胰腺及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研究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具有致瘤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依据。方法 96只裸鼠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每组32只,雌雄各半。将传代第5代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接种至裸鼠皮下,分别于注射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对动物进行解剖检查,观察其肿瘤形成情况;同时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观察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形成集落的能力。结果 裸鼠体内致瘤实验中,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和空白对照组动物大体解剖学观察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异常。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显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未表现出在阻力介质中的克隆生长能力。结论 短期传代后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不具致瘤性,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内应力对转染VE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方法设计制作能骨内加压的空心螺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并转染VEGF基因,20只实验犬通过手术截断股骨颈方法造模,根据术后不同的处理方法分为四组:A组(单纯空心螺钉固定);B组(空心螺钉加人工骨填塞);C组(空心螺钉加复合转染VEGF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人工骨填塞);D组(空心螺钉加复合转染VEGF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人工骨填塞,同时加压)。造模20周后,行大体观察、X线及组织学、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骨修复效果。结果通过手术方式成功制作出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在造模20周后,D组血管计数和VEGF的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C组血管计数和VEGF的蛋白含量高于A组和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于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A组和B组血管计数和VEGF蛋白水平远低于C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血管计数和VEGF蛋白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内加压能显著提高转染VEGF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再血管化,适当的应力刺激有利于骨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学习记忆能力及神经元再生的影响。方法制备45只SD大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随机分为3组,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为A组,采用人参皂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为B组,采用生理盐水注射为C组,比较三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神经元再生情况。结果 C组移植前后的逃避潜伏期成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移植前逃避潜伏期成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A组和B组的逃避潜伏期成绩较移植前降低,A组、B组逃避潜伏期成绩均低于C组,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B组BrdU阳性细胞数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采用人参皂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神经元再生,提高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1.
原泉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4):566-568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规律,以及神经节苷脂-1(GM- 1)在诱导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成年兔颈后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取第5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采用β-巯基乙醇及GM-1与β-巯基乙醇联合作用的方式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尼氏小体的生成。结果成功分离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通过β-巯基乙醇及GM-1与β-巯基乙醇联合作用均可使ADSCs定向诱导为神经元样细胞,联合诱导组NSE及尼氏小体表达的阳性率均高于单纯β-巯基乙醇诱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兔脂肪组织中能够分离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诱导可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GM-1具有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咯利普兰在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小鼠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机分为咯利普兰10 μmol/L组(A组)和对照组(B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诱导分化后,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Western blot检测Runx2和骨钙素表达;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情况.结果 与B组相比,A组ALP活性及Runx2、骨钙素表达均增加(P<0.01或P<0.05),钙结节形成更加明显.结论 咯利普兰能提高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封闭负压引流(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联合局部氧疗对糖尿病大鼠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以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SD大鼠模型,并在其背部用蒸汽喷头制作皮肤烫伤模型.将90只糖尿病背部烫伤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烫伤对照组(A组)、NPWT治疗组(B组)和NPWT联合局部氧疗组(C组),每组30只,并给予相应处理.伤后7d、14d和21d测量创面愈合率并留取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并以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B组和C组在伤后7d、14d和21 d时创面愈合率及VEGF蛋白表达量均高于A组(P<0.01) C组伤后7d和14d时创面愈合率及VEGF蛋白表达量高于B组(P<0.01).病理检查提示C组大鼠创面炎性反应较轻,肉芽组织和上皮细胞生长速度较快.结论 与单纯NPWT治疗相比,NPWT联合局部氧疗能促进创面组织内新生血管的生长,提高创面愈合效率,使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4.
张怡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8+10-8,10
目的 观察喜炎平联合干扰素治疗儿童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HFMD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用喜炎平联合干扰素治疗,静脉滴注喜炎平10 mg/(kg·d),干扰素剂量5×104 U/(kg·d),肌内注射,疗程7d;对照组用干扰素剂量5×104 U/(kg·d),肌内注射,疗程7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3%,对照组总有效率7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较对照组消失早(P<0.05).结论 喜炎平联合干扰素治疗儿童HFMD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山药灌胃预处理及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6周龄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正常对照(A)组(n=6),再灌注损伤(B)组(n=18),再灌注损伤移植MSCs(C)组(n=18)和再灌注损伤山药灌胃移植MSCs(Ⅰ))组(n=18).D组损伤前山药灌胃5 d,C、D组再灌注1 h输汴BrdU标记的MSCs,B、C、D组再灌注6、48 h及2周各采集6只鼠的血并取肾.4组标本进行血清尿素氮(BUN)及肌酐(SCr)、肾匀浆内皮素(ET)测定,常规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MSCs、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阳件细胞情况.结果 再灌注6 h,C、D组BUN、SCr低于B组,D 组低于C组;再灌注48 h,仅B组高于A组;2周4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再灌注6 h,B、C组ET较A组高.D组与A组无统计学意义,C、D组较B组低;48h 4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再灌注6、48hC、D组于肾小球、肾间质微血管见散在BrdU标记的MSCs,2周则见较多.再灌注6、48 h及2周PCNA及FⅧ-RAg阳性细胞,C、D组较B组多,D组较C组多.结论 肾缺血冉灌注损伤时移植MSCs有保护作用,山药灌胃预处理联合MSCs移植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脂肪干细胞复合多孔丝素材料修复兔尿道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索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复合多孔丝素膜(PSFS)对尿道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建立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尿道缺损模型后分为3组,每组13只.A组用PSFS修补,B组用BrdU标记ADMSCs复合PSFS修补,C组为尿道缺损对照.手术前后行尿道造影.术后2、4、6周取修复段尿道行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rdU标记ADMSCs、广谱角蛋白阳性细胞及巨噬细胞情况.结果 术后C组尿道狭窄和尿屡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6.92% ,高于A组的23.07% 和B组的15.38% (P<0.05).组织学观察C组的血管、上皮细胞层、平滑肌重建少;A、B组重建最多、B组多于A组.BrdU标记ADMSCs在3时间点缺损区丝素膜中散在可见;广谱角蛋白染色C组缺乏尿道上皮的复层柱状上皮形态,无乳突状黏膜存在;A、B组与正常尿道黏膜相似,有较多乳突状结构;术后4周巨噬细胞表达B组比A组少[(11.66±1.58)/HP vs.(13.88±2.08)/HP](P<0.05).结论 ADMSCs复合PSFS具有促进尿道缺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琳俊  陆晓诚  余万  朱荣岚  李帅  王希  李立新 《江苏医药》2015,(4):377-379,382,368
目的探讨重编程脂肪干细胞(AD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CI)的作用和修复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纯化和鉴定大鼠ADSCs,并利用慢病毒包装神经元生成素2(Ngn2)基因转染大鼠第3代ADSCs。建立大鼠SCI模型后,4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A(SCI对照)、B(单纯ADSCs移植)和C(Ngn2-ADSCs移植)三组。采用BBB评分评价大鼠运动功能,HE染色、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脊髓组织学情况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重编程ADSCs在神经分化诱导后,神经元标记物(NeuN)阳性表达率达到90%以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细胞移植后4周,在脊髓损伤中心区域可见大量移植的ADSCs细胞表达GFP阳性。C组的BBB评分高于其他组,并且HE染色显示脊髓空洞面积小于其他两组(P<0.05),同时BDNF和VEGF蛋白含量也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重编程ADSCs移植后能有效地存活并分化为神经细胞,减小脊髓损伤空洞,增加BDNF和VEGF表达,促进SCI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较单纯应用ADSCs能更好地促进SCI修复。  相似文献   

18.
陈浩  黄平 《江苏医药》2013,(4):419-420
目的观察闭合式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SIIS)对Ⅲ期肛裂的治疗效果。方法无潜行瘘管的Ⅲ期肛裂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8例,采用闭合式SIIS;B组24例,采用开放式SIIS。比较术后肛门的疼痛、创面愈合时间、治愈率、复发率及创面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均全部治愈。A组术后第1天及首次排便时肛门疼痛明显较B组轻(P<0.01),A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B组[(14.93±2.04)d vs.(20.04±1.71)d](P<0.01)。术后感染A组2例(7.1%),B组1例(4.2%),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后回访,A组复发2例(7.4%),B组复发1例(4.5%)。结论闭合式SIIS对肛裂的疗效确切,创面愈合较开放式SIIS快、患者痛苦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UCMSCs)对β-样淀粉蛋白(amyloidβ,Aβ)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探讨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n,NT)在h UCMSCs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con)、Aβ溶剂对照组(v-con)、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h UCMSCs-con)、Aβ损伤组(injury),以及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h UCMSCs)。双侧海马CA1区定位注射Aβ制备阿尔茨海默样学习记忆障碍大鼠模型;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通过硫堇尼氏体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细胞区形态;通过ELISA分析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结果侧脑室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改善Aβ损伤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对抗Aβ损伤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损伤,增加Aβ损伤大鼠海马组织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对抗Aβ的神经毒性作用,改善Aβ损伤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神经保护作用与增加海马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氧化应激失衡的作用。方法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对照组(A组)、LPS模型组(B组)和HUC-MSCs移植组(C组),每组10只。移植6h后,处死各组大鼠,取肺组织行病理学观察,肺湿/干重比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纺锤样细胞高表达CD29、CD44和CD105,极低表达CD34,符合HUMSCs的特征。与A组比较,B组W/D和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C组W/D和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大鼠模型中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减轻肺损伤,并能降低肺组织MDA含量和提高SOD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