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临床价值。方法: 287例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手法复位265例,急诊手术22例。结果: 全组均治愈,手法复位组无并发症和后遗症,急诊手术组术后肠梗阻1例,睾丸萎缩1例,4例复发。结论: 对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只要正确掌握手法复位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应首选手法复位,尽可能减少急诊手术,复位成功后再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岁以内的婴儿嵌顿疝不急于手术治疗。主张保守治疗,即先试行手法复位加棉纱束带压迫疝环待其自行修复,遇有不能复位者则急行手术,对1岁以上的小儿嵌顿疝或屡发嵌疝者,虽经复位成功仍应动员尽早手术,以防再次嵌顿,结果:421例小儿斜疝嵌顿中,手法复位成功391例,保守治愈78例,手术治愈343例,均无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要根据小儿年龄,疝环大小,嵌顿时间,局部反应,腹部及全身情况来选择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脐单一部位腹腔镜应用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嵌顿性斜疝的疗效。方法: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科经脐单一部位腹腔镜应用大圆针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36例。术前诊断右侧腹股沟嵌顿疝24例,左侧腹股沟嵌顿疝12例。经脐下缘做小切口置入5mm Trocar,导入5mm 30°腹腔镜,于操作孔位于脐上缘偏向患侧置入3mm Trocar做操作孔,置入3mm操作钳,探查明确嵌顿的疝内容物、嵌顿程度。腹腔镜监视下采用嵌顿疝手法复位的方法将疝内容物复位,观察嵌顿过的脏器是否损伤,有无血运障碍。如无脏器损伤,在腹腔镜监视下,采用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如存在对侧腹股沟隐匿疝则同时处理。结果:36例均顺利完成经脐单一部位腹腔镜手术。术中发现对侧隐匿疝共14例。嵌顿的疝内容物为肠管28例,大网膜2例,卵巢及输卵管6例。手法复位及在3mm钳辅助下均能顺利还纳,镜下观察大约10min,36例嵌顿疝嵌顿的疝内容物均无坏死。单侧疝(22例)手术时间12~25min,平均手术时间18min;双侧疝(14例)手术时间18~36min,平均手术时间24min。麻醉清醒2h后即可进食,均可耐受伤口疼痛。术后12~24h(平均18h)出院。随访3~16个月,无伤口感染、阴囊血肿、反复疼痛、睾丸萎缩等并发症,36例均无复发。结论:经脐单一部位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无需破坏腹股沟管各层的解剖结构,直视下观察嵌顿的疝内容物损伤程度,探查对侧有无隐匿性疝,以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操作简单、方便。该技术微创、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的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及合并症,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86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复位方法。结果:186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均采用手法复位,其中成功175例(成功率94.1%)。其余11例行急症手术。结论:严格掌握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的方法、适应症及禁忌症可提高复位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的急诊处理方法。方法2003年1月~2007年1月急诊处理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218例,手法还纳174例,急诊手术44例。,结果手法还纳成功162例,失败12例,假性复位2例。急诊手术1例,术后4d出现腹膜炎再次手切除坏死肠管,并发睾丸血肿4例,伤口浅表感染2例。结论疝块柔软的大部分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能手法还纳,复位后要注意观察,假性复位者要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手法复位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163例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患者行手法复位术,并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手法复位成功158例,手术5例,手法复位时间3~15 min不等,手法复位后患者腹股沟肿块消失,患者哭闹停止,能安静入睡,无腹胀、呕吐,无血便.结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手法复位方法简单易行,效果好,为减少并避免手术并发症,减少医疗风险提供了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33例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与45例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较。结果:33例均在腹腔镜手术下完成,与传统开放手术患儿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短,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早,住院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传统开放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嵌顿性斜疝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磊 《吉林医学》2014,(5):1027-1028
目的:探讨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表现、诊治方法的选择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3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儿全部治愈,其中直接手法复位成功后抗炎治疗3 d后行手术治疗者8例,直接手术探查者22例,无并发症。结论: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应首选手术治疗,复位成功后应尽快手术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年龄上无上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评价腹腔镜与传统腹股沟斜切口开放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75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9例,行传统腹股沟斜切口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36例,行腹腔镜微创治疗,观察记录统计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效果。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两种组患者在术后复发率上临床效果比较无差异。结论:腹腔镜手术方式用于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具有腹腔镜术式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具有创伤小,手术野清晰,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无局部牵扯感等优点,无论从安全性、经济性角度来看,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0.
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急诊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我院自1998年7月至2009年8月共进行了小儿嵌顿性斜疝手法复位术96例,采用腹股沟管皮下环附近局麻药物封闭加手法复位嵌顿疝42例,复位成功40例,成功率97.6%,并与传统应用镇静剂下手法复位54例作比较,现就其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陈希容 《重庆医学》2007,36(15):1478-1478,1480
目的 总结新生儿腹股沟嵌疝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提高新生儿腹股沟嵌疝手术治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分析我院1999~2006年收治的34例新生儿腹股沟嵌疝患儿的护理记录及临床资料,总结新生儿腹股沟嵌疝围手术期护理要点.结果 34例新生儿腹股沟嵌疝患儿,2例肌注镇静剂后体检时自行复位,Ⅱ期手术治愈.急诊手术32例,8例发生肠管坏死而行了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前合并新生儿肺炎7例,新生儿硬肿症1例.经积极抗感染、营养支持、保暖等治疗,30例均在术后7~8d康复出院,2例因术后合并并发症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 新生儿腹股沟嵌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急症,早诊断、早治疗及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新生儿腹股沟嵌疝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特殊类型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11例行腹腔镜手术的特殊类型腹股沟嵌顿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的一般资料、手术方法、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4例Amyand疝均行腹腔镜手术;3例合并美克尔憩室,其中2例同时行全腹腔镜下美克尔憩室切除,1例为Littre疝,经脐小切口行美克尔憩室切除肠吻合术;1例腹股沟直疝伴大网膜嵌顿行腹腔镜手术;3例合并嵌顿肠管浆肌层撕裂行腹腔镜下肠修补术.所有患儿术后均无切口感染、阴囊血肿发生,平均住院时间(5.9±2.4)d.术后随访10个月至3年,无睾丸萎缩、复发等.结论 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特殊类型腹股沟嵌顿疝安全、微创、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李锴  未德成 《安徽医学》2016,37(2):181-183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手术与传统经腹横纹切口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156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临床资料,其中80例行腹腔镜手术,76例行经腹横纹切口手术,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术后感染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较经腹横纹切口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后腹股沟穿刺伤口并发症的原因以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13年5月12例行腹腔镜小儿疝手术后发生腹股沟穿刺伤口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出现腹股沟伤口线结异物瘘,需拆线处理;4例伤口异物感;3例为线结处皮下小脓肿,均予拆线换药处理后伤口愈合;12例中有8例发生复发性斜疝或者精索睾丸鞘膜积液。结论腹腔镜小儿疝手术后腹股沟穿刺伤口并发症的发生与患儿体型消瘦、皮下脂肪层薄、结线埋得过于表浅、同时结扎过多腹壁组织等因素有关,容易引起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并发症的预防手段。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4月~2011年2月行腹腔镜治疗218例小儿斜疝临床资料。结果:218例小儿斜疝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疝内环口高位结扎术,每侧手术时间8~15 min,平均8 min,术后1~2 d出院。术中1例内环口与大网膜粘连严重,中转开放手术,无阴囊血肿。术中探查发现对侧隐匿性疝41例,一并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回访6~18个月,术后无复发。结论:腹腔镜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手段,但需要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细致的手术操作才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胜  汪宏  刘玉海 《安徽医学》2011,32(2):161-162
目的评价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的方法和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0年2月13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25 min。发现隐性疝5例,阴囊积气2例,切口线结反应1例,复发1例。结论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47-49+53+封三
目的 分析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联合腹壁小切口的杂交技术治疗急性难复位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应用TAPP联合腹壁小切口的杂交技术治疗的12例难复位腹股沟嵌顿疝急诊患者,均为单侧斜疝嵌顿,疝内容物在腔镜下用器械辅助无法完全返纳,遂取内环处腹股沟区小切口,返纳疝内容物,再完成TAPP术。观察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嵌顿疝内容物10例为小肠,2例为大网膜。其中1例完成TAPP术后,发现小肠坏死,另取脐部小切口完成坏死小肠切除吻合。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10~30 m L,平均(20.1±3.2) mL;手术时间80~125 min,平均(95.2±20.6) min。术后腹股沟区血清肿1例,阴囊积液2例,无腹股沟区顽固性疼痛、缺血性睾丸炎、腹腔感染、肠梗阻及切口感染病例。经过对症处理后,1周内阴囊积液及血清肿症状趋于消失。住院时间平均(4.0±1.2)d,随访3~24个月未见疝复发、腹股沟区慢性疼痛及补片感染病例。结论 TAPP联合腹壁小切口的杂交技术治疗难复位腹股沟嵌顿疝具有康复快、创伤小等优点,如果严格掌握适应证,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小儿急性肠梗阻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涌  戚士芹  未德成  吕成超 《安徽医学》2015,36(9):1109-1111
目的:分析急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安徽省儿童医院普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96例急性肠梗阻患儿资料,按发病原因进行分类,并比较保守及手术治疗患儿的比例。结果496例急性肠梗阻患儿中,疑有器质性病变继发急性肠套叠203例(40.9%),嵌顿性腹股沟斜疝147例(29.6%),粘连性肠梗阻36例(7.2%),急性假性结肠梗阻25例(5.0%),先天性巨结肠24例(4.8%), Meckel 憩室及肠重复畸形18例(3.6%),肠扭转、肠旋转不良13例(2.6%),阑尾脓肿9例(1.8%),内疝(系膜裂孔疝)6例(1.2%),炎性、粪石、柿石性5例(1.0%),其他少见病因10例(2.0%)。203例疑有器质性病变继发急性肠套叠的患儿中,148例(72.9%)施行了手术治疗,55例(27.1%)予空气灌肠复位成功。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均予手术。导致粘连性肠梗阻的前次手术中,阑尾切除术14例(38.9%),肠套叠整复术8例(22.2%)。结论急性肠套叠、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粘连性肠梗阻是小儿急性肠梗阻发病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疑有器质性病变继发急性肠套叠及全部嵌顿性腹股沟斜疝需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是小儿急性肠套叠及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张力修补术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4例嵌顿性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行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对照组32例行传统Bassini修补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腹股沟疝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嵌顿性腹股沟疝患者行无张力修补手术便捷,临床治疗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邓磊  林擎天  金立  侯宝生 《河北医学》2012,18(2):190-193
目的:总结分析网塞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6例网塞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男261例,女25例。年龄38-77岁,腹股沟斜疝260例,腹股沟斜直疝26例,其中单侧疝274例,双侧疝12例,复发性疝8例,嵌顿性疝5例。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无张力疝修补术。住院5-7d,随访3-5年,效果良好,3例复发。结论:网塞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是一种理想的疝修补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