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腰神经后外支卡压症针刀手术入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跃  吴炳煌  吴明霞  李俐  张家栋 《中国骨伤》2001,14(10):606-608
目的研究腰神经后外支卡压症的解剖学机制以及针刀治疗腰神经后外支卡压症的手术入路.方法在15具成年尸体的腰背部解剖观测腰神经后外支及其通过的腰椎横突背骨纤维管的解剖结构,并进行骨纤维管的表面解剖测量.结果测得腰神经后外支直径1.07±0.17mm;腰神经横突背骨纤维管的横径2.13~3.92mm,纵径1.08~1.97mm,后外支骨纤维管距体表深度34.17~41.64mm,骨纤维管长轴与后中线夹角约40°~50°.结论(1)在正常情况下腰椎横突背骨纤维管有制约保护腰神经后外支的作用,但在损伤变形后却成为腰神经后外支卡压症主要致病因素.(2)根据解剖观测设计了较合理的针刀治疗后外支卡压症的手术入路并指出了手术中应注意避免损伤的结构,供临床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2.
腰神经后支主干卡压症针刀手术入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腰神经后支主干卡压症针刀手术入路的路径。方法 在15具成年尸体腰部标本上对30侧腰神经后支及其有关结构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测得腰神经后支主干长度3.97-6.88mm,直径0.66-1.73mm。腰神经后支主干穿越横突间的后支骨纤维孔时紧邻横突间韧带内缘;在体表投影上,后支骨纤维孔与同序数腰椎棘突存在规律性联系,测得该孔位于相应棘突中心旁开23-29mm,其距体表的深度为32-39mm。结论 腰神经后以的解剖观测以及后支骨纤维孔的体表投影观测,对针刀治疗腰神经后支卡压症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解剖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en L  Tang T  Yang H  Weng W  Zhu Y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33-736
目的 探讨后侧肌间隙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基础及其疗效。方法 在 34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上 ,观测椎间孔外区腰椎节段血管与横突、腰神经前支的相对位置关系 ,椎弓峡部侧缘距腰神经前支的深度以及腰神经前支的走行等。 1993年 10月~ 1999年 10月 ,采用后侧肌间隙入路和外侧腹膜后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共 11例。 结果 L1~L4节段动脉前支及伴行静脉 90 %以上位于相邻横突间隙上 1/2的腹侧 ,血管与腰神经前支毗邻并位于腹前方 ,L1~L5椎弓峡部侧缘至腰神经前支的深度约为 1 0~ 2 0cm ,腰神经前支与矢状面夹角约为 7°~ 2 5° ,越往尾侧 ,深度与角度逐渐增加。本组 11例中 10例随访 1年 11个月~ 8年 2个月 ,按照LBOS标准进行疗效综合评定 ,优 8例 ,良 2例 ,比较而言 ,肌间隙入路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康复时间等相对较少。 结论 后侧肌间隙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直肠侧韧带的临床解剖及其与直肠癌手术的关系.方法 对23具尸体的盆腔进行解剖.结果 23具尸体均存在直肠侧韧带,其中8具尸体的单侧(6具左侧,2具右侧)、2具尸体的双侧存在直肠中动脉.23例尸体的直肠侧韧带中,直肠神经支是恒定存在的.结论 在直肠与脏筋膜之间存在直肠侧韧带,直肠癌手术中应在脏筋膜与盆丛之间完成直肠侧方的游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局部解剖结构的观测,探讨该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20具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观测横突间韧带厚度、前后方血管分布规律、腰神经前支与矢状面夹角、椎弓峡部侧缘及横突基底部副突处距腰神经前支距离。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收治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其中7例采用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治疗,5例采用后正中经椎板侧方联合经椎管内手术入路治疗。[结果]L3~S1横突间韧带厚度为0.6~1.3 mm;腰节段动脉前支及其伴行静脉90%以上位于横突间韧带腹侧上1/2处,横突间韧带背侧中1/3内侧缘处有一恒定腰节段动脉分支穿出;腰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后与矢状面夹角为18.9°~39.2°;副突及峡部侧缘距腰神经前支距离分别为5.6~8.0 mm、1.7~3.6 mm。12例病人均取得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0个月。根据Nakal分级:优8例,良3例,总优良率91.67%。[结论]横突间韧带为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中重要的解剖学标志,熟悉其应用解剖对于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用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术后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腰椎前路手术相关自主神经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腰椎前方的自主神经进行解剖和组织学观察,提出避免导致逆行射精的自主神经丛损伤的腰椎前路手术途径.方法 选择10具防腐固定成年男性腰段标本,借助解剖放大镜和手术显微镜观察后腹膜与主动脉、髂总动脉及腰骶岬部前方筋膜的层次关系,自主神经丛的走行及上腹下丛(superior hypogastric plexus,SHP)在L5~S1椎前的分布.对主动脉前、主动脉旁和腰骶椎前组织行HE染色,观察腹膜后组织中自主神经的分布特点.结果 SHP一般通过腹主动脉分叉点左侧跨越左髂总动脉.SHP主干位于左、右髂总动脉形成的三角内,其最宽处位于腰骶间隙前7例(70%),位于骶前3例(30%);其中4例(40%)位于骶岬部左侧,6例(60%)位于腰骶岬部中线偏左.自主神经丛位于一层连续的独立于腹膜后的筋膜层中,且组织学观察进一步证实了自主神经筋膜层的存在.结论 经腹膜入路腰椎前路手术应从右侧切开后腹膜,分离时应轻柔地将SHP自右向左沿椎间盘边缘推开;选择外科平面要保证在神经筋膜层下进行分离,可以将位于腹主动脉和腰骶岬部的自主神经层整层掀起,达到保留自主神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下腰椎侧方入路中相关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特点,为该手术人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测21具成人尸体标本L3~S1神经根前支、闭孔神经及腰交感干的走行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L3~S1神经根前支位置及走行相对恒定;骶髂关节间隙最上缘至L4.5神经根前支外侧缘及闭孔神经外侧缘的水平距离分别为(18.96±2.59) mm,(23.29±2.48) mm,(15.49±3.01) mm;骨盆界线与骶髂关节间隙交点至腰骶于外侧缘的水平距离为(6.20±2.08)mm;骶骨岬前外侧缘到第1骶前孔上缘切线的垂直距离为(28.73±2.93) mm.[结论]下腰椎侧方神经的走行及解剖学形态具有一定规律性,在下腰椎侧方手术入路中,可有效避开或牵开这些结构,避免术中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五种骶骨内固定的安全性。方法 解剖七具尸体 ,以克氏针穿透模拟五种骶骨螺钉法 ,克氏针穿透骶椎前缘。分析骶骨螺钉损伤骶前重要结构的可能性 ,测量骶前安全区范围和螺钉钉道长度。结果 PTSF法螺钉不应穿透L5椎体前缘皮质 ,前外骶翼方向和垂直骶翼方向S1螺钉易损伤髂内动、静脉和腰骶干 ,前内骶岬方向S1螺钉的主要危险是骶正中血管 ,S2 螺钉易损及S1神经前支和交感链。结论 五种骶骨固定法均可损伤骶前重要结构 ,手术时应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9.
五种骶骨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五种骶骨内固定的安全性。方法 解剖七具尸体,以克氏针穿透模拟五种骶骨螺钉法,克氏针穿透骶椎前缘。分析骶骨踝螺钉损伤骶前重要结构的可能性,测量骶前安全区范围和螺钉道长度。结果 PTSF法螺钉不应穿透L5椎体前缘皮质,前外骶翼方向和垂直骶翼方向S1螺钉易损伤髂内动、静脉和腰骶干,前内骶岬方向S1螺钉的主要危险是骶正中血管,S2螺钉易损及S1神经前支和交感链。结论 五种骶骨固定法均可损伤骶前重要结构,手术时应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10.
在30具成人和5具新生儿(计70侧)尸体脊柱腰骶段标本上,观察了腰5-骶1椎间孔区的三条韧带及其与邻近结构的毗邻关系。腰骶韧带和腰骶弓状筋膜恒定(100%);椎体横突韧带少见(40.29%±5.86%),其坚韧,形似索状。第五腰神经前支在后者深面的下方穿出椎间孔,易被挤压而引发腰腿痛。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