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在老年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的效果.方法: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行常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观察组行甲状腺系膜切除术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术后观察2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呛咳、声带麻痹、手足麻木及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测定术后甲状腺旁水平及血钙水平.结果:观察组淋巴结复发转移率为5.97%,对照组为16.42%,2组淋巴结复发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93%,对照组为22.39%,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甲状旁腺水平及血钙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甲状旁腺水平及血钙水平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者中央区淋巴清扫中应用效果良好,淋巴结复发转移率低,并发症少,无明显的甲状旁腺损伤及低血钙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甲状腺系膜切除术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该院收治的7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分组研究,甲组行甲状腺系膜切除术淋巴结清扫,乙组行常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PTH、血钙水平与乙组相比,相对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甲组复发转移率为2.78%,与乙组的5.56%相比,相对更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并发症率为5.56%,与乙组的22.22%相比,相对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实施甲状腺系膜切除术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效果理想,可降低复发转移率和并发症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免充气经腋窝入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手术经验及疗效。方法选取8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其中行腔镜手术35例(腔镜组),开放手术45例(开放组),比较2组病人围手术期资料、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等资料。结果腔镜组平均年龄较开放组年轻(P<0.05);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后第1天引流液量均较开放组多(P<0.01);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比开放组少(P<0.01);术后第3天颈部VAS评分腔镜组较开放组低(P<0.05);中央区清扫后平均淋巴结数目腔镜组与开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术后美容满意度较高(P<0.01);随访3个月以上,均未见复发与转移。结论免充气经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安全可行,与开放手术相当,并具有较佳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7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通过甲状腺系膜切除术清扫中央区淋巴结在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效果。结果76例患者行甲状腺系膜切除术清扫中央区淋巴结后均顺利度过围术期,康复出院,无窒息、甲状腺危象、切口感染、术后出血、手足抽搐及死亡等发生;2例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并发症。术后常规门诊随访,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率为100%;1例患者出现右侧侵犯颈内静脉、迷走神经、颈总动脉癌结节,行二次手术,病理类型为滤泡型乳头状癌。结论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完全符合肿瘤手术淋巴结清扫整块切除的原则,能够彻底清除中央区淋巴脂肪组织,减少了甲状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可能性,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后131I与术中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分别联合甲状腺全切除治疗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该院近年来收治甲状腺乳头状癌c N0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80例)和B组(80例);其中A组患者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后131I治疗;B组患者则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中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B组患者中央区复发率,颈侧区转移率及无影像学证据TG升高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喉返神经损伤及喉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术后131I辅助治疗相比,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联合甲状腺全切除治疗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能够有效降低远期复发转移率,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摘要] 〖HTH〗目的〖HTSS〗观察不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抑制水平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5年复发/转移率有无区别。 〖HTH〗方法〖HTSS〗选取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20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冰冻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后采用甲状腺全切+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甲状腺患侧及峡部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为微小乳头状癌。分别对中危组与低危组进行不同水平的TSH抑制治疗,定期复查甲状腺超声,观察约5年。 〖HTH〗结果〖HTSS〗至5年左右随访时,中危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转移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转移情况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HTH〗结论〖HTSS〗5年内,对中、低危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来说,应用药物替代并未增加其术后的复发/转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00例cN0PTC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一组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各50例,统计两组标本的癌灶数目、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总数、淋巴结转移数目、甲状旁腺误切数目。监测术后24,48,72h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的水平,记录低钙血症及喉返神经、喉上神经的损伤情况。结果:甲状腺全切除组多发癌灶10例,多于对照组的5例(P<0.05)。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总数甲状腺全切除组256枚、平均(5.12±1.42)枚/例;对照组240枚,平均(4.8±1.39)枚/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数甲状腺全切除组为128枚(50%),对照组为124枚(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例数甲状腺全切除组23例(46%),对照组21例(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甲状旁腺误切情况、一过性及永久性低钙血症、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随访24-56个月,甲状腺全切除组无复发及转移。对照组4例术后1-2年对侧出现癌灶,补充行对侧腺叶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例术后1.5和3年分别出现患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补充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2组复发及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死亡发生。结论: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中,甲状腺全切除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能避免术后癌灶残留,与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相比,其术后复发和转移风险降低,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治疗Ⅰ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6年收治的4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探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复发再手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该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22例,转移率47.8%.术后并发症共4例,发生率8.7%.术后并发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1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例,治疗后恢复正常,乳糜痿1例,加压包扎1周后痊愈.术后1年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2例,均行选择性颈侧区清扫,无一例损伤喉返神经,复发再手术率4.3%.结论 Ⅰ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首次手术有必要行中央区清扫,可降低复发再手术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2018年首次接受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例共367例,将其分为多灶组和单灶组,对2组各项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单灶组相比,多灶组男性病人比例、含有≥ 1 cm癌灶的非单纯微小癌病例比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发生腺外组织侵犯的比例较高(P < 0.05~P < 0.01),单纯性微小癌的病例比例较低(P < 0.01),≥ 45岁以及有无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病人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病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之一,其较单发病灶者更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和甲状腺外侵犯,更具有侵袭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47例首次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PTMC,术前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中以冰冻病理辅助诊断,104例行单侧腺叶切除术,22例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术,321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257例行颈VI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54例行颈II~VI区(颈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内分泌治疗,门诊+电话随访。结果144例见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1例cN1期见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年龄、癌结节包膜外侵犯及癌灶多发性是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的独立因素,cN1期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量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呈正相关。395例成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2(20—42)个月,15例出现复发或转移,无死亡病例。结论PTMC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详细的体检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作为常规筛查手段,甲状腺腺叶切除或全甲状腺切除加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为主要手术治疗手段,cN1期患者应常规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对比经腋窝入路免充气全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和开放甲状腺癌根治术对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0例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经腋窝入路免充气全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30例(观察组),开放甲状腺癌根治术30例(对照组),对比2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数、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引流液总量、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更多,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颈胸部疼痛评分、美容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相比开放甲状腺癌根治术,经腋窝入路免充气全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在保证手术安全性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的同时,可以降低术后疼痛,极大提高美容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24-27
目的观察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及抑制肿瘤复发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58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病理类型将其分为甲组(乳头状癌)34例与乙组(滤泡状癌)24例,均给予TSH抑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及预后。结果甲组总有效率为91.18%,乙组总有效率为91.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甲状腺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H抑制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价值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甲状腺功能及抑制肿瘤复发,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吲哚菁绿荧光联合纳米碳示踪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PTC患者90例,术中使用吲哚菁绿荧光联合纳米碳活检者60例作为观察组,使用纳米碳活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2组SLN的位置及数目,随后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切除的前哨淋巴结和其他清扫的淋巴结冷冻作病理检查,比较2组的相关指标。  结果  2组患者性别、肿瘤大小、多灶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SLN检出率、准确度、灵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假阴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5);2组平均检出SLN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9,P>0.05);分析临床病理参数对前哨淋巴结检测的影响,发现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多灶性、TNM分期等病理参数对其SLN检出率和准确率均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吲哚菁绿荧光联合纳米碳作为淋巴结示踪剂具有良好的可视性,SLN检出率高于单用纳米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SLN活检术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应用纳米碳混悬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病人术中使用纳米碳混悬液,对照组术中不使用混悬液,对2组病人淋巴结清扫情况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清扫淋巴结总数221枚,其中淋巴结黑染率为97.29%(215/221);对照组淋巴结总数为165枚。观察组阳性淋巴结比例、<0.3 cm淋巴结比例和平均淋巴结检出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病人术前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2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和对照组血钙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P<0.01),观察组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纳米碳混悬液应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提高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彻底性,保护甲状旁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纳米碳在腔镜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间接治的26例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纳米碳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后淋巴结检获数目、转移的淋巴结数目、误切的甲状旁腺情况以及手术时间、一过性低血钙发生率。结果两组淋巴结检获数目、转移的淋巴结数目、发现甲状旁腺例数相比差异均具显著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一过性低血钙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表明纳米碳在腔镜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中可取得良好应用效果,能有效清除淋巴结并减少甲状旁腺的误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例cN0 PTMC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促甲状腺激素、BRAF基因突变与否、肿瘤直径、多灶性、单/双侧、是否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否侵犯包膜,是否腺体外侵犯及术后病理。根据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将病人分为淋巴结阳性组和淋巴结阴性组,分析cN0 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多灶、侵犯包膜、腺体外侵犯、BRAF基因突变与PTMC病人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 < 0.05~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多灶、侵犯包膜、BRAF基因突变阳性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针对PTMC病人,如有年龄较小、肿瘤直径较大、多病灶、侵犯包膜、BRAF基因突变阳性的临床特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即使术前评估中央区淋巴结为阴性,手术范围也应包含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减少癌症残留及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3月-2010年2月间行手术治疗的6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因颈前区无痛性包块入院36例,颈淋巴结肿大入院5例,声音嘶哑就诊2例,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18例.行患侧叶、峡部全切、对侧叶大部切除术46例,甲状腺全切除术15例.传统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