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外径与皮瓣成活面积的关系。 方法 采用成年家犬后肢,制备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测量皮瓣蒂部血管外径,于一侧后肢观察不同时间点皮瓣成活情况,测量皮瓣成活比例,在另一侧后肢灌注造影,测量皮瓣造影墨染比例。 结果 犬下肢腓动脉内踝上穿支外径为(1.0± 0.1)mm,皮瓣面积为(287.0±44.2)cm2 ,成活区面积为(156.6±13.6) cm2,成活比例为(55.9±9.1)%,墨染面积为(168.2±16.4)cm2,占皮瓣面积的(59.9±10.0)%。 结论 血管外径变大,血流量相对增加,皮肤血供范围增大,相应皮瓣成活面积也增大。该方法建立的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可以较好的通过灌注造影面积预测出外径与皮瓣成活面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骨皮穿支的中纵向血管网;(3)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踝管动脉穿支的后纵向血管网。形成3个层面的血管网:(1)骨膜血管网;(2)深筋膜血管网;(3)皮神经浅静脉血管网。内踝区骨膜、筋膜、大隐静脉、隐神经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结论:内踝区血供来源为多源性,有明显的方向性,吻合十分丰富,可以设计3种包含浅深筋膜、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的小腿内侧远端蒂皮瓣:(1)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上3cm;(2)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3)以踝管区动脉穿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平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缺损慢性骨髓炎的解剖学依据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侧成人下肢灌注标本进行解剖,系统观测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3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在此基础上,自2009年6月以来,应用远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缺损慢性骨髓炎者12例。结果腓浅神经营养血管发自胫前动脉穿支,其血管在其神经束间及神经旁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皮下筋膜血管网沟通,并与腓骨长肌、趾长伸肌的肌支有恒定的吻合,营养筋膜皮肤。12例肌皮瓣的肌肉面术中可见渗血活跃,血供良好,皮瓣均成活,术后3~6个月随访12例肌皮瓣均存活,慢性骨髓炎治愈,外形满意。结论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特殊创面是较佳的选择,该肌皮瓣具有血供可靠,预后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发惠  郑和平  谢其扬  林松庆 《解剖学杂志》2005,28(2):209-211,i006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吻合关系。结果:小腿内侧下1/3段有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外径(1.1±0.3)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0±0.3)mm;内踝前动脉踝前内侧穿支外径(0.6~0.8)mm;胫前动脉踝上穿支外径(0.8±0.3)mm。上述穿支吻合构成前、中、后3条纵向的血管丛以及骨膜、深筋膜和神经浅静脉3个层面的血管丛。结论:小腿内侧下1/3段有明显的多源性供血,皮肤、筋膜、骨膜、大隐静脉和隐神经等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的小腿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带隐神经内踝前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内踝前动脉穿支为旋转点,以隐神经相伴行的大隐静脉为轴线,根据受区大小、部位及旋转点的位置设计带隐神经内踝前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8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3cm×4cm-5cm×8cm,血管蒂长4-6cm,血管蒂旋转部位于内踝上1-3cm。结果 8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2-36个月,皮瓣无皮肤破溃,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基本满意,行走正常,术后1年两点辨别觉为1.0-1.2cm。结论带隐神经内踝前动脉穿支蒂皮瓣切取简便快捷,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皮瓣切取面积大,逆转距离短,能恢复一定的足踝部感觉,是一种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6.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2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5例皮瓣远端达到跖趾关节,皮瓣面积(6cm×4cm)~(15cm×13cm)。结果21例皮瓣中,16例皮瓣远端在跖趾关节以近者完全成活;5例皮瓣远端达到或者超过跖趾关节者有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2例皮瓣远端小隐静脉与足背静脉吻合者完全成活。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一种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的手术方法,其修复创面的最远端可达到跖趾关节。  相似文献   

7.
常德寿  蔡鸿敏 《医学信息》2009,22(2):127-128
目的探讨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顺行或逆行移植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顺行或逆行移植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35例。结果35例转移之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3~24个月,皮瓣均成活且功能良好。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血管皮瓣具有手术简单易行,对机体的损伤较小,易于切取和转位等优点。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远端蒂的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逆行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筋膜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5例,其中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18例、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11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6例。结果:皮瓣完全成活33例,大部分成活2例。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小腿部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筋膜皮瓣具有设计灵活,切取快捷方便、血供可靠、不损伤主干血管等优点,是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一期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道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8年1月,15例足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均伴有骨关节、肌腱、神经或血管外露,急诊手术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对患者的踝关节及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5 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患者皮瓣远端部分皮肤坏死。随访6~18 个月(平均13.6月),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所有骨折愈合。供区愈合良好,足功能恢复良好,行走正常,踝关节功能正常。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运良好,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切取面积大,可有效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阻断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39例因外伤、感染导致的小腿、踝关节、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面积3.5 cm×3 cm~9.0 cm×7.2 cm),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19例,结扎组20例,均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创面。其中对照组皮瓣面积4 cm×3.5 cm~10 cm×6.5 cm,在皮瓣近端结扎并离断小隐静脉;结扎组皮瓣面积5 cm×3 cm~10 cm×8 cm,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外踝后方分离结扎小隐静脉起始处。术后比较两组皮瓣肿胀发生率、青紫发生率、皮瓣完全成活率。末次随访观察成活皮瓣质地、皮瓣供区愈合、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33.5±8.6)月。5例皮瓣坏死,34例皮瓣完全成活。结扎组皮瓣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比47.37%,P<0.05),皮瓣完全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比73.68%,P<0.05);两组在皮瓣青紫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所有成活皮瓣质地、踝关节功能、皮瓣供区创面愈合及功能良好。结论阻断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总结下肢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在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下肢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34例患者(35例皮瓣),其中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17例,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5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3例,小腿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7例,足背内侧隐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蒂皮瓣3例。结果术后有2例皮瓣出现远端部分小面积坏死(分别为1.0cm×0.5cm,0.8cm×0.6cm),其余皮瓣全部成活,在3个月~2年的随访中,皮瓣质地良好,下肢行走功能恢复良好,但皮瓣的感觉功能重建效果欠佳。结论下肢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切取方便,皮瓣成活率较高,非常适用于肢体远端,尤其是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报道低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背组织缺损临床效果。 方法 在应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2010年1月以来,临床采用低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治疗踝足背外伤患者11例。 结果 修复足背、跟腱区创面计11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面积最大11.0 cm×6.0 cm,最小7.0 cm× 4.0 cm.。经6~10个月随访,皮瓣柔软,可塑性好,色泽与受区接近,部分病例感觉有不同程度恢复。 结论 小腿内侧远端的血供具有多源性、纵向性和营养血管同源性的解剖学特点,是构成低位远端蒂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可以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低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适宜踝足部及其远侧的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绎皮缝扎小隐静脉干及其大部分属支以阻断静脉回流对减轻远端蒂腓肠神经黄养血管皮瓣瘀血的优越性。方法对40例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山管皮瓣的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成2组。AN在外踝尖水平以下1cm处将小隐静脉十分离并结扎。B组以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的中点为圆点,半径为2cm的在外踝尖水平以下的半圆周上用1号丝线经皮交叉缝扎(深度至深筋膜层下)以阻断小隐静脉干及其大部分属支的静脉回流。对内组处理蒂部小隐静脉的耗时和皮瓣发生坏死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B组处理蒂部小隐静脉的耗时(平均1.52min)明显少于A组(甲均10.5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有1例皮瓣不完仝坏化(发生率为5%),A组有4例皮瓣不完全坏死(发生率为20%),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蒂的远端经皮缝扎小隐静脉干及其大部分属支减轻静脉血倒灌的效果确切,而且操作更简单、更省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并比较穿支螺旋桨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5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创面局部情况及创面位置选择不同皮瓣修复,分为穿支螺旋桨皮瓣组(n=27)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组(n=30)。比较两组术后皮瓣存活情况,随访6个月,采用改良Weber标准评价患者踝关节功能,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温度觉、触觉,供区瘢痕挛缩及满意度。结果穿支螺旋桨皮瓣组手术时间短于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组,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低于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在疼痛、步态、日常活动、踝活动范围及距下关节活动范围方面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胀方面,穿支螺旋桨皮瓣组评分低于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皮瓣温度觉、触觉及瘢痕挛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支螺旋桨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均可有效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但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在外观恢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2009年11月~2014年6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52例,男性41例, 女性11例。年龄最小5岁, 最大64岁,平均37.3岁。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4.5 cm~6.0 cm×12.0 cm,皮瓣切取面积4.5 cm×5.0 cm~7.0 cm×15.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9~45d。利用已经损伤的腓肠神经切取皮瓣21例。52例皮瓣蒂部均未结扎小隐静脉。 结果 术后皮瓣无水肿、淤血、起水泡等静脉瘀滞表现,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39例,3例出现皮瓣下轻度感染,经换药治疗控制。伤口无再破溃,皮瓣颜色正常,外形满意,皮瓣质地良好。随访8~24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感觉恢复,无溃疡, 色泽好,功能良好。 结论 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并且无论腓肠神经损伤与否均可利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静脉分叶皮瓣可修复多个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但静脉皮瓣普遍存在成活率不稳定,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目的:观察以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cDNA)局部应用对兔静脉分叶皮瓣成活的影响。 方法:用新西兰大白兔制作侧腹壁双蒂轴型静脉分叶皮瓣,分别皮下注射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Ad-VEGF)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腺病毒(Ad-Gal)和生理盐水。术后7 d对3组兔进行皮瓣存活率、免疫组织化学、新生血管计数和常规组织切片的检测。 结果与结论:术后7 d,Ad-VEGF165组皮瓣成活率和平均血管数目显著高于Ad-Gal组和生理盐水组(P < 0.01),皮瓣中血管内皮细胞及毛囊旁细胞中有大量VEGF蛋白阳性表达细胞,皮瓣中出现肉芽组织增生,新生血管大量形成。结果证实,以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介导的人VEGF cDNA能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并提高静脉分叶皮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9月~2016年9月,在内科治疗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对糖尿病足合并Wagner分级2级以上的足部溃疡采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35例共36足。 结果 术后皮瓣血运良好,创面愈合良好,无皮瓣坏死。所有病例随访3~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成活良好,耐磨压,大部分患者可恢复保护性感觉,患足可行走,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糖尿病足部溃疡临床效果良好,可缩短患者病程,其手术操作简单,易推广,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的血供特点,分析比较吻合小隐静脉和不吻合小隐静脉的两种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在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修复21例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病人,其中15例不吻合小隐静脉,6例吻合小隐静脉。结果 21例皮瓣中19例完全成活,2例远端皮缘小部分坏死。皮瓣质地优良,外观与功能均改善满意。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是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切取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时,宜采用吻合小隐静脉的皮瓣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我们于2006年8月~2008年1月应用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拇指关节软组织缺损9例。结果皮瓣全部成活,经术后6个月~12个月随访,手指外形良好,拇指指腹饱满,皮肤无明显色素沉着。结论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皮瓣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满意,是修复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20.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究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要点。方法对20例因小腿下段、踝周及足部皮肤缺损而采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中有3例出现远端边缘坏死,其余全部成活,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本皮瓣成活率高,操作简便,不牺牲主干血管,是修复小腿胫前、踝周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应用时不切断蒂部皮肤并采用明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