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独生子女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及与人格的相关性。方法对411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职业倦怠调查、埃森克人格问卷调查,其中,独生子女209名,非独生子女202名。分析独生子女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以及其与人格的相关性。结果职业倦怠评分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在人格解体[(6.7±1.8)分]、低成就感维度得分[(13.9±3.4)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5.9±1.3)、(11.7±3.0)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情感耗竭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医护工作者在低成就感维度的分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独生子女在该维度的低倦怠分布较低(34.4%),而中倦怠(56.0%)和高倦怠(9.6%)分布相对较高;两者在情感耗竭、人格解体维度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独生子女医护人员与非独生子女医护人员在神经质人格特征方面得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独生子女医护人员得分[(12.9±1.4)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医护人员[(10.3±1.5)分];两组在内外向和精神质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内外向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P<0.01);神经质和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P<0.01);精神质与人格解体、低成就感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P<0.01)。结论独生子女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较严重,并且其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背景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面临着工作压力较大、社会认可度不高、薪酬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分析其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可以为稳定全科医生队伍、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提供依据。目的 探讨我国全科医生的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年10月—2018年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我国东、中、西部抽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年限≥1年的全科医生3 244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全科医生的基本情况、职业倦怠状况,其中职业倦怠调查量表参照马斯勒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MBI-HSS)翻译修订而来,包括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全科医生各维度倦怠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3 236例(99.75%)全科医生的问卷被有效回收。在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处于高度倦怠的全科医生占比分别为43.17%(1 397/3 236)、22.93%(742/3 236)、41.19%(1 333/3 236)。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区、文化程度、每日工作时间、加班情况是全科医生情感耗竭维度是否发生高度倦怠的影响因素(P<0.05);地区、性别、从事全科医生工作年限、收入水平是全科医生去人格化维度是否发生高度倦怠的影响因素(P<0.05);地区、年龄、每日工作时间是全科医生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是否发生高度倦怠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我国全科医生的职业倦怠较为严重,尤其是情感耗竭、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影响全科医生职业倦怠的因素较多,建议优化全科医生工作时间、减少全科医生工作强度、提高全科医生薪酬待遇、重视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从而缓解全科医生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3.
沈迪文  张宁 《安徽医学》2015,36(8):1022-1026
目的:了解临床外科医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现状。方法依据随机抽样原则,采用工作倦怠问卷中国版量表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不同省市的9家医院602名临床外科医师进行职业倦怠调查及分析。结果外科医师中有33.89%(204/602)轻度倦怠,32.06%(193/602)中度倦怠,5.48%(33/602)重度倦怠;各维度,27.41%(165/602)情感耗竭,45.18%(272/602)人格解体,41.86%(252/602)成就感降低。外科医师的职业倦怠在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年限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地区、婚姻、学历、医院等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外科医师的总体职业倦怠情况严重,防治工作应关注高学历、三级医院及离婚、丧偶的单身外科医师,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外科医师特点制定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实习护生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实习护生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文版职业倦怠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某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600名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组护生去人格化与个人成就感降低得分均高于杭州护士常模(P < 0.01),2组情感耗竭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护生自我效能感总均分为(25.76±5.05)分,处于中等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常模的(29.46 ±5.33)分(P < 0.01)。不同性别、学历、实习时间、获得的支持程度以及有无就业压力、是否独生子女的护生间情感耗竭和人个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同学历、实习时间、获得的支持程度和有无就业压力、是否独生子女的护生去人格化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同性别、学历、获得的支持程度和有无就业压力的护生间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护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与职业倦怠、情感耗竭及去人格化得分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392、-0.375、-0.519,P < 0.01),与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03,P < 0.01)。结论实习护生的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给予护生多方面支持,采取多种途径提高护生的自我效能感,避免实习护生职业倦怠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职业承诺与职业倦怠状况。方法:以职业承诺、职业倦怠问卷为工具,对福建省123名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呈中等程度倦怠,职业承诺整体水平不高;年龄≥35岁的护士在情绪耗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因子方面低于年龄<35岁者(t情绪耗竭=3.72,P<0.001;t人格解体=3.92,P<0.001;t低成就感=3.36,P<0.001),在规范承诺方面高于年龄<35岁者(t=-2.52,P<0.05);已婚者在情绪耗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因子方面低于未婚者(P<0.001);继续承诺是情绪耗竭和人格解体的有效预测变量,规范承诺是低成就感的有效预测变量。结论:精神科护士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职业承诺水平不高,较年轻护士和未婚护士职业倦怠感更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职业倦怠与抑郁的关系,并探讨社会支持在二者间的调节作用。方法 于2016-04-01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北京协和医院募集护士700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中国职业倦怠量表(CMB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分别用于评价抑郁、职业倦怠、社会支持水平。共发放问卷700份,有效回收509份,为排除性别因素影响,以其中的497例女性护士为研究对象。结果 497例护士的抑郁得分为(6.3±5.6)分,职业倦怠及其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得分分别为(43.6±12.2)、(18.2±7.2)、(9.9±4.9)、(15.5±5.2)分,社会支持得分为(41.6±7.0)分。层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年龄、职称因素后,职业倦怠得分可以正向预测抑郁得分(P<0.05),社会支持得分对抑郁得分无影响(P>0.05);将职业倦怠得分×社会支持得分纳入回归方程,职业倦怠得分×社会支持得分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得分对职业倦怠得分、抑郁得分的关系起调节作用(△R2=0.009,P<0.05)。其中,控制年龄、职称因素后,职业倦怠的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均可以正向预测抑郁得分(P<0.05),分别将耗竭维度得分×社会支持得分、人格解体维度得分×社会支持得分、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社会支持得分纳入回归方程,仅耗竭维度得分×社会支持得分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得分对耗竭维度得分、抑郁得分的关系起调节作用(△R2=0.007,P<0.05)。结论 职业倦怠与抑郁呈正相关,社会支持可以调节职业倦怠与抑郁的关系,尤其是耗竭维度与抑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宏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6):2219-2221
目的:研究社区护士职业倦怠及影响因素,为提高社区护理质量,进一步促进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依据。方法:自拟问卷调查深圳市社康中心135名护士的职业特征,并以Maslach倦怠量表测量其职业倦怠情况。结果:社区护士在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存在明显的倦怠,得分分别为(26.65±6.38)和(33.97±8.31);且不同职业特征的社区护士职业倦怠的表现不同。结论:政府需加大对社区卫生的重视及投入,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及成就感,改善其职业倦怠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试用期护生工作试用期间的职业倦怠状况,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正面情绪,减轻或消除工作倦怠感。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市3所三级医院、4所二级医院的284名试用期护生工作倦怠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与杭州市地区群体护士常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用期护生情感衰竭及去人格化两个维度上属低度倦怠,个人成就感维度属高度倦怠。情感衰竭及去人格化维度倦怠程度得分低于杭州市护士群体,个人成就感维度倦怠感高于杭州市护士群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诊科试用期护生情感衰竭及去人格化维度倦怠感高于其他组;急诊科试用期护生个人成就感维度倦怠感低于其他组;三级医院护生去人格化维度倦怠感高于二级医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学历、有无护士执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建议管理者从试用期护生的工作阶段特殊角度出发,减轻或消除职业倦怠感,从而提高试用期护生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为优质护理服务的更好延续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中医院校医学实习生职业倦怠的现状,从情绪能力自我效能感的视角尝试分析该群体职业倦怠的成因。方法利用中国工作倦怠量表 CMBI 对328名医学专业及非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测试,回收后进行检查,剔除不合格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289份,问卷中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2个分量表采用正向计分法,而个人成就感降低分量表则采用负向计分法,以耗竭分数≥25、人格解体分数≥11、成就感降低分数≥16作为临界值进行统计。结果1)受试者中70.9%的实习生具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2)受试男生与女生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无明显差异;3)非医学专业实习生与医学专业的实习生发生职业倦怠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生职业倦怠发生率较高;4)实习时长>6个月者发生职业倦怠的比例明显增高。结论医学实习生是一个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特殊群体,其工作倦怠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及教学医院应给予足够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10.
陈曲  刘旭  孟开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223-231
背景 当前,我国医护人员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尤其是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因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重症患者前来就诊,使得相关医护人员、特别是青年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和工作压力过大,职业倦怠现象更加严重。目的 分析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青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医院管理者对青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进行有效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8—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年龄<35岁的674名在职青年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74份,收回有效问卷663份,有效回收率为98.4%。调查问卷由一般信息调查表和职业倦怠量表组成。在职青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63名在职青年医护人员情感衰竭维度得分22(0,54)分,去人性化维度得分6(0,29)分,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31(0,48)分。根据M氏常模与杭州地区护士常模对在职青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评价,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63名在职青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检出率为65.0%(431/663),其中轻度倦怠、中度倦怠、重度倦怠分别有224名(33.8%)、129名(19.5%)、78名(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生活压力、科室、月收入、职业喜爱程度、伴随疾病数量是重度情感衰竭的影响因素;心理减压培训、职业喜爱程度、伴随疾病数量是重度去人性化的影响因素;心理减压培训、科室、工作要求、职业喜爱程度是重度个人成就感低的影响因素;心理减压培训、职业喜爱程度、伴随疾病数量是重度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市在职青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呈现较高水平,建议医院管理部门对青年医护人员开展系统的职业认同和专业自我概念等职业价值观教育,定期组织心理减压培训和文体锻炼活动,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1.
戴杰  杜望朔  严齐会  李松英 《浙江医学》2010,32(7):1036-1039
目的 了解口腔医生的工作倦怠现状.方法 采用MBI-HSS法对131名口腔医生进行工作倦怠度调查.结果 38.9%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现象;42.7%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疏远现象;87.8%的被试者个人成就感较低;工龄在6~25年间的被试者的情绪衰竭程度显著高于工龄≤5年的被试者;学历为大专程度的被试者的情绪衰竭程度显著低于中专学历和本科学历的被试者;民营医院的被试者在个人成就感方方面显著高于公立医院的被试者;对收入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被试者的情感疏远程度显著低于对收入不满意的被试者(均P〈0.05).结论 口腔医生存在较严重的工作倦怠情况,在预防和矫治工作倦怠时,应注意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以医生集体效能为团体调节变量来探讨医生应对效能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 采用应对效能量表、集体效能信念量表和中国职业倦怠问卷对11所医院的461名医生进行调查,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与多层分析.结果 1.医生职业倦怠轻、中、重度的比率分别为20.17%、21.47%、25.60%;2.应对效能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r==0.607.r=-0.539,r=-0.785,P<0.01);3.应对效能显著负向预测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与成就感降低(β=-0.394,β=-0.479,β=-0.572,P<0.01);集体效能对应对效能与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之间关系的正向预测作用极其显著(β=-0.045,β=-0.062,P<0.01).结论 应对效能对职业倦怠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集体效能会调节应对效能对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交警工作倦怠与人格、应对方式的关系,为预防缓解工作倦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179名交警,采用职业倦怠调查表(MBI-GS) 、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进行测试.结果 交警职业倦怠中情绪枯竭维度、玩世不恭纬度、成就感低落维度评分分别为(1.90 ±1.18)分、(1.84±1.18)分、(3.00±0.89)分.交警职业倦怠与人格、应对方式的诸多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工作倦怠三个维度与消极应对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46,0.224,0.219;情绪枯竭与P、N、E相关系数分别为0.573,-0.332,0.334;玩世不恭与P、N的相关系数为0.358,0.257;成就感低落与P的相关系数为0.182,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 .回归分析表明,P,N,E和消极应对是情绪枯竭的预测变量;P和N是玩世不恭的预测变量;P和消极应对是成就感低落的预测变量.结论 预防交警职业倦怠,应重视交警人格的塑造和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Burnout is a triad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depersonalization, and 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resulting from job stress. Although with distinct region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urnout among anesthesiologists in the Tibet has not been described.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prevalence of burnout among anesthesiologists in Tibet and its associated factors.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ibet, China, with an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Social-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ork status, three dimensions of burnout assessed by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Human Service Survey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133 individuals from 17 hospitals completed the survey from March to June 2018. The prevalence of moderate- to high-level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depersonalization, and burnout in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was 65.4% (95%CI, 57.0%–72.9%), 66.9% (95%CI, 58.5%–74.3%), and 83.5% (95%CI, 76.2%–88.8%), respectively. An annual caseload ≥500, frequent overtime work and fair to poor sleep quality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level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P<0.001, P=0.001, and P<0.0001, respectively). 5–9 years in anesthesiology experience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 high level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depersonalization (P=0.002 and P=0.00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More than half of anesthesiologists working in Tibet experience a moderate- to high- level of burnout in at least one dimensional scale. Anesthesiologists having 5–9 years of experience are more prone to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depersonalization. Efforts to decrease burnout through reducing the working load and raising the social recognition of anesthesiologists in Tibet should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军队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受人口学因素影响的情况,为军队医院防治职业倦怠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用自编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及李永鑫编制的工作倦怠问卷(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CMBI),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军队三甲医院732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根据李永鑫职业倦怠诊断标准进行筛查,并与地方医院医务人员进行比较。结果军队医院医务人员情感耗竭总分为(21.96±7.54)分,低于临界值(25分),去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减低分分别为(11.7±7.44)、(16.04±6.04)分,略高于临界值(11、16分);职业倦怠检出率显著低于地方医务人员(P<0.01),其中情感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减低,与地方医务人员比较分别为20.9%vs 81.2%、30.9%vs 66.4%、42.7%vs 76.2%;在个人成就感减低方面,离异的医务人员高于已婚(P=0.022)及未婚医务人员(P=0.026);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医务人员高于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的医务人员(P=0.023、0.028、0.023);收入2 000元以下的高于收入2 000~5 000元及5 000元以上者(P=0.012、0.013);军人情感耗竭明显重于文职人员(P=0.037)和招聘人员(P=0.012);不同科室及岗位在情感耗竭、去人性化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军队三甲医院职业倦怠总体现状与地方医院相比较好,在防治军队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时,应重点关注军人、医疗、重症监护、离异、低学历及收入较低的医务人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驻海岛官兵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感的相关关系,为官兵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职业倦怠感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对某海防部队的328名驻岛官兵进行调查。结果①驻岛官兵职业倦怠感中情感耗竭感、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得分依次为(20.68±6.52)、(7.08±3.8)、(33.78±9.65)分,提示中、低度倦怠;②自我效能感得分为(12.58±5.61)分;③自我效能感得分与情绪衰竭感(t=-0.19~-0.23,P〈0.05)、去个性化得分呈显著负相关(t=-0.18- -0.22,P〈0.05),与个人成就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t=0.18~0.23,P〈0.05)。结论驻岛官兵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提高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改善驻岛官兵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方便取样,应用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CMB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神农架林区109名医务人员工作倦怠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109名医务人员的倦怠检出率为69.7%(76人),其中轻度倦怠53.2%(58人)、中度倦怠12.8%(14人)、高度倦怠3.7%(4人);倦怠单因素检出率中成就感降低56.9%(62人),人格解体17.4%(19人),耗竭15.6%(17人);SCL-90人际关系敏感因子、阳性症状均分均显著低于常模(P<0.01),总均分及其他因子均分与常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医务人员存在一定程度工作倦怠,主要表现为个人工作无成就感,需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该群体心理健康水平与一般人群相近.  相似文献   

18.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压力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及与压力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Maslach倦怠量表(MBI-GS)和职业压力指标问卷(OSI-2)中的压力源分量表对192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41.7%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有36.6%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疏远;40.6%的被试者没有职业效能感。(2)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与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相关;年龄和婚姻状况与职业倦怠没有显著相关。(3)工作负荷对情绪衰竭具有正相关作用;人际关系对情感疏远具有正相关作用;日常烦忧、管理角色对职业效能具有负相关作用。结论部分医务人员有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而不同来源的压力源对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 近年来,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家庭医生团队“过劳”现象屡屡出现,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倦怠感可能会提高隐性缺勤水平,对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家庭医生服务的开展。如何避免其高隐性缺勤的发生,预防和控制职业倦怠是关键所在。目的 探讨重庆市家庭医生团队职业倦怠与隐性缺勤之间的关系。方法 2020年5-7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重庆市8 171支家庭医生团队中随机选取593支团队的全部成员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马斯勒职业倦怠调查量表(MBI-GS)和斯坦福隐性缺勤中文版(SPS-6)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4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 433份,回收率为95.95%。家庭医生团队职业倦怠各条目均分为(2.55±1.17)分,情感衰竭维度为(2.48±1.49)分,去人性化维度为(1.89±1.53)分,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为(2.47±1.64)分。职业倦怠阳性检出率为78.93%(10 603/13 433),高隐性缺勤发生率为46.30%(6 219/13 433)。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月收入、最高学历、所在机构、平均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择业主要原因、情感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和职业倦怠的团队成员隐性缺勤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是隐性缺勤的影响因素 (P<0.01)。在控制了人口学特征和职业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业倦怠与隐性缺勤的关联关系依然存在,且OR值相对稳定。结论 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倦怠和隐性缺勤存在密切关联,即职业倦怠对隐性缺勤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职业倦怠程度越高,隐性缺勤发生率越高,且这种关联不会因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因素及职业因素的改变而不同或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