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呼吸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探讨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并对肺部真菌感染老年患者伏立康唑给药剂量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呼吸科肺部真菌感染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并测定浓度的住院患者,从病历系统采集患者基本情况、伏立康唑及合并用药情况和肝、肾功能等临床数据,数据录入SPSS统计分析。结果:214名住院患者425例次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中,<1 mg·L-1、1~5 mg·L-1、>5 mg·L-1分别占16.0%、71.3%、12.7%。使用伏立康唑400 mg·d-1和300 mg·d-1,年龄≥70岁患者平均稳态谷浓度显著高于年龄<70岁患者[(4.05±2.24) mg·L-1 vs. (3.24±2.10) mg·L-1,P=0.02][(3.28±2.03) mg·L-1 vs. (2.60±1.56) mg·L-1,P=0.04]。同时用质子泵抑制剂患者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高于未用患者[(3.41±2.15) mg·L-1 vs. (2.92±1.81) mg·L-1,P=0.03]。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显著高于未发生者[(3.75±2.28) mg·L-1 vs. (2.72±1.83) mg·L-1, P=0.00],年龄≥70岁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谷浓度更高,为(4.44±2.25) mg·L-1。结论:伏立康唑浓度个体差异性大,年龄和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影响其血药浓度,需要开展伏立康唑浓度监测;建议年龄≥70岁患者伏立康唑给药剂量为300 mg·d-1。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肾功能亢进(augmented renal clearance, ARC)患者使用万古霉素的用药剂量、谷浓度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7月-2017年3月在某院住院期间使用过万古霉素并进行了血药浓度监测的67例ARC患者和142例肾功能正常患者病历资料,比较2组万古霉素给药方案、谷浓度及临床疗效。结果:ARC组与肾功能正常组初始给药的日剂量分别为(2.0±0.3) g和(1.8±0.4) g,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1)。ARC组初始给药方案下谷浓度均值(8.3±5.2) mg·L-1明显低于肾功能正常组的谷浓度均值(14.3±8.4) mg·L-1,有显著性差异(P=0.000)。ARC患者的初始给药方案谷浓度达标率为20.6%,肾功能正常组为40.1%,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7)。ARC组万古霉素的临床总有效率和革兰阳性菌清除率分别为69.1%和67.6%,肾功能正常组为76.7%和81.6%,均无显著性差异(P=0.286;P=0.143)。结论:多数ARC患者初始方案万古霉素用药剂量不足,谷浓度达标率较肾功能正常患者更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79例晚期卵巢癌患者化疗后多西他赛(docetaxel,DOC)药动学指标代表的药物暴露与血液毒性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在进一步减少血液毒性中的作用。方法:79例晚期卵巢癌患者接受多西他赛+奈达铂方案(DOC 75 mg·m-2静滴,第2天静滴奈达铂80 mg·m-2,21 d为一周期)化疗,于化疗第1周期监测患者DOC血药浓度,包括滴注结束前(5±5)min和滴注结束后(45±15)min两个血液样本浓度,从而计算出由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代表的药物暴露;化疗1周后评价不良反应,分析多西他赛药时曲线下面积(DOC-AUC)与血液毒性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79例中国晚期卵巢癌患者DOC-AUC值范围为1.2~3.8 mg·h·L-1,平均AUC(±SD)为(2.60±0.56)mg·h·L-1,变异系数(CV)为24.55%,其AUC符合正态分布。27例(34.2%)患者出现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29例(36.7%)患者出现Ⅲ~Ⅳ级白细胞减少,17例(21.5%)患者出现Ⅲ~Ⅳ级血红蛋白减少。未发生血液毒性不良反应组(0级)和发生组(Ⅰ~Ⅳ级)DOC-AUC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出现低级别(0~Ⅱ级)及高级别(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AUC平均值分别为(2.12±0.49)和(2.62±0.55)mg·h·L-1P=0.000 1),导致白细胞减少的相应AUC平均值分别为(2.14±0.68)和(2.67±0.49)mg·h·L-1P=0.008),发生不同程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白细胞减少不良反应的DOC-AUC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相同体表面积剂量给药,DOC-AUC值存在个体间差异,DOC-AUC值的不同影响了药物血液毒性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DOC-AUC值可预测血液毒性的发生。确定既提高疗效又限制毒性的中国卵巢癌患者的最佳多西他赛AUC值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头孢吡肟片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液-质联用法测定血浆中头孢吡肟浓度。20名健康受试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头孢吡肟片对照药物和测试药物500 mg,测定不同时间血药浓度;DAS软件处理药-时数据。结果:与对照药物相比,测试药物生物利用度F0t为(105.83±16.31)%,F0为(108.36±15.38)%;测试药物与对照药物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3.89±0.30) h和(3.68±0.59) h,Cmax分别为(15.22±1.36) mg·L-1和(14.28±1.99) mg·L-1t1/2ke分别为(4.52±0.79) h和(4.36±0.83) h,AUN0t分别为(15.97±2.87) mg·h·L-1和(16.13±3.02) mg·h·L-1,AUC0分别为(16.22±2.99) mg·h·L-1和(16.88±3.12) mg·h·L-1。对两制剂间的AUC0t、AUC0Cmaxtmax等进行双向单侧t检验,表明2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结论:两药物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Beagle犬血浆中反式白藜芦醇葡萄糖苷(TRG)的测定方法并进行药动学研究。方法:Beagle犬分别灌胃和静脉给予TRG后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运用Topfit 2.0药动学软件计算非房室模型药动学参数。结果:Beagle犬以25,50,100 mg·kg-13个剂量灌胃给予TRG,TRG血浆峰浓度(Cmax)分别为(0.92±0.44),(1.93±0.46),(4.02±1.22)mg·L-1;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83±0.18),(1.19±0.36),(0.78±0.17)h;半衰期(t1/2)分别为(0.93±0.16),(1.18±0.19),(1.18±0.29)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1.73±0.77),(4.14±0.52),(8.67±2.95)mg·h·L-1。Beagle犬静脉注射TRG 25 mg·kg-1后,TRG的t1/2为(1.72±0.41)h,AUC0-t为(48.9±6.41)mg·h·L-1,TRG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3%。结论:TRG在25~100 mg·kg-1剂量范围内Cmax和AUC0-t呈线性动力学特征,TRG在Beagle犬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快速灵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健康女性使用塞克硝唑栓后体内塞克硝唑栓的浓度,并研究其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色谱柱Welch Ultimate C18(2.1 mm×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乙酸+5 mmol·L-1乙酸铵水溶液(12:88,V/V);流速:0.5 mL·min-1,进样量5 μL。采用ESI+源,多重反应监测(MRM)模式,对离子反应m/z 186.3→128.3(塞克硝唑)和m/z 192.4→128.3(Secnidazole-d6)进行监测。20名健康女性受试者,单次与多次给药试验各10名,分别给予塞克硝唑栓。根据检测的血浆中塞克硝唑浓度,用DAS 3.2.7进行数据处理以及SPSS 19.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塞克硝唑在0.05~8.0 mg·L-1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定量下限0.05 mg·L-1,批间、批内RSD皆小于15%。健康女性血浆中塞克硝唑栓单剂量Cmax (3.00±0.96)mg·L-1,tmax(8.90±2.68)h,t1/2(18.07±2.96)h,AUC0-96(97.78±35.81)mg·L-1·h-1,AUC0-∞(101.11±36.96)mg·L-1·h-1;多剂量Cmax,ss(6.01±2.01)mg·L-1,tmax(7.20±2.86)h,t1/2(21.87±7.60)h,AUCss(107.15±33.62)mg·L-1·h-1,AUC0-96 (202.11±82.07)mg·L-1·h-1,AUC0-∞(217.47±103.50)mg·L-1·h-1。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可靠,专属性强,适用于塞克硝唑栓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监测(TDM)对肺炎患者用药负荷剂量、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指导意义。方法:对95例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替考拉宁负荷给药方式和剂量不同,分为3组,A组:负荷量400 mg q 12 h,静注3次,持续400 mg qd;B组:负荷量400 mg q 12 h,静注2次,持续400 mg qd;C组:负荷量400 mg,q 12 h,静注2次,持续200 mg q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血清谷浓度(Cmin)。血常规、CRP、PCT、胸部CT、细菌学情况、ALT、AST、CLcr、BUN、PLT和ALP分别在治疗前、治疗7 d进行检测。结果:A(14.74±5.25)、B(13.14±4.71)和C(15.36±7.08)3组间Cmin比较,无显著差异(P=0.409),但A组和C组平均值总体比B组略高。3组患者首次Cmin达到10~30 mg·L-1的比率分别78.85%,68.18%,86.67%(P=0.392),但C组满足治疗范围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和B组。第4天根据Cmin值调整剂量后,复测Cmin,3组患者均能达到10~30 mg·L-1。A、B和C 3组间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848),并极少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使用替考拉宁时,要规范给予负荷剂量,且有必要进行TDM监测,根据结果调整给药剂量,避免替考拉宁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血液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患者中经验性给药方案。方法:根据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分别以50% fT>MIC和100% fT>MIC为目标靶值,用Crystal Ball 11.1.1.3软件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种给药方案(3 g q4h、3 g q6h、4 g q6h、4 g q8h,给予0.5 h输注;4 g q6h、4 g q8h,给予3 h输注;16 g持续24 h输注)进行蒙特卡洛模拟,以获得不同治疗方案的达标概率(PTA),从而优化出最佳的抗感染方案。结果:以50% fT>MIC为目标靶值,当MIC=16 mg·L-1时,3 g q4h 0.5 h输注、4 g q6h 3 h输注和16 g 24 h连续输注给药方案的PTA均能达到90%以上;以100% fT>MIC为目标靶值,当0.5≤MIC≤2 mg·L-1时,3 g q4h 0.5 h输注、4 g q6h 3 h输注和16 g 24 h连续输注给药方案的PTA均能达到90%以上;当MIC=4 mg·L-1和MIC=8 mg·L-1时,仅16 g 24 h连续输注给药方案的PTA能达到90%以上。结论:对于血液肿瘤化疗后FN患者,推荐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 g q6h 3 h输注或16 g 24 h连续输注的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盐酸沙格雷酯与酒石酸美托洛尔合用6 d后,酒石酸美托洛尔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变化。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灌胃盐酸沙格雷酯(10 mg·kg)每天3次和酒石酸美托洛尔(27 mg·kg-1)每天一次,连续6 d;对照组灌胃酒石酸美托洛尔(27 mg·kg-1)每天一次,连续6 d。2组于第7天灌胃给药后5 h内眼内眦取血,血浆样品处理后用UPLC-UV测定并绘制相应的药时曲线,DAS 2.1.1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后,用SPSS 13.1软件对2组药动学参数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AUC0-5h分别为(0.98±0.41) mg·h·L-1和(0.84±0.40) mg·h·L-1;AUC0-∞分别为(1.08±0.42) mg·h·L-1和(0.91±0.41) mg·h·L-1;t1/2分别为(1.40±0.36) h和(1.23±0.36)h;tmax分别为(0.66±0.31)h和(0.51±0.10)h;V分别为(57.02±23.46)L·kg-1和(58.19±22.61)L·kg-1 ;CL分别为(28.60±10.89)L·h-1·kg-1和(33.94±13.59)L·h-1·kg-1;Cmax分别为(0.62±0.39)mg·L-1和(0.71±0.40)mg·L-1。数据显示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沙格雷酯与酒石酸美托洛尔合用6 d前后,酒石酸美托洛尔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患者口服吗替麦考酚酯胶囊(MMF)和麦考酚钠肠溶片(EC-MPS)的药动学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6例肾移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MF组(n=13)和EC-MPS组(n=13),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第1天给予MMF(750 mg q12 h)或EC-MPS(720 mg q12 h)、他克莫司、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于术后第7天的早上服药前及服药后0.5,1,1.5,2,3,4,6,8,10,12 h采集静脉血样3 mL,采用UPLC-UV分析方法测定霉酚酸(MPA)血浆浓度。以 DAS 2.0药动学软件进行药动学分析,所有与剂量相关的两组药动学参数分别进行了剂量校正(Cmax/D,C0/D,AUC0-12 h/D及AUMC0-12 h/D)。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第7天MMF和EC-MPS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1.54±0.9)h和(2.19±1.56)h(P> 0.05);Cmax/D分别为(5.12±2.83)mg·L-1·g-1和(9.51±7.38)mg·L-1·g-1P> 0.05);AUC0-12 h/D分别为(19.13±7.78)mg·h·L-1·g-1和(25.96±11.78)mg·h·L-1·g-1P> 0.05)。两组患者的药-时曲线个体间差异均较大,大部分患者观察到有双峰现象,极个别患者观察到有多峰。MMF组和EC-MPS组患者的MPA-AUC0-12 h低暴露组比例分别为84.6%和46.15%,目标暴露组比例分别为15.4%和46.15%,仅有1例EC-MPS组患者为高暴露组。结论:MMF和EC-MPS在早期肾移植患者体内的药动学个体差异较大,需要常规监测MPA-AUC0-12 h,同时可结合C0作为参考,以指导临床调整用药剂量。MMF和EC-MPS常规剂量下的MPA-AUC0-12 h在早期肾移植患者中偏低,建议增加给药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C反应蛋白(CRP)研究不同炎症程度对伏立康唑代谢及外周血谷浓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血液科住院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并同时测定伏立康唑(VCZ)谷浓度、伏立康唑N-氧化(N-oxide VCZ)浓度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156名患者纳入分析。结果:在3组患者体质量标准化剂量无差异(P=0.477)情况下,重度炎症组(CRP≥100mg·L-1,n=27)患者VCZ谷浓度(4.60±2.10mg·d-1)明显高于中度炎症组(40-1,n=37)患者VCZ谷浓度(3.10±1.43mg·L-1)和轻度炎症组(CRP≤40mg·L-1,n=92)患者VCZ谷浓度(2.66±1.72mg·L-1)(P=0.000)。重度炎症组N-oxide VCZ/VCZ(0.38±0.25)明显低于中度(0.64±0.41)和轻度(1.17±1.66)炎症组(P=0.009)。156名患者伏立康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8%,而重度炎症组伏立康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结论:重度炎症抑制伏立康唑代谢,升高增加稳态谷浓度,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炎症期间需要密切监测伏立康唑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吗替麦考酚酯(MMF)血药浓度与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均相酶免疫法(EMIT)测定血浆麦考酚酸药时曲线下面积(MPA-AUC),对某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599例肾移植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移植患者住院情况在不同性别、年龄、移植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时间超过1个月患者各类ADR发生与MPA-AUC呈线性相关(P=0.0162),且带状疱疹的发生率在MPA-AUC值<30 mg·L-1·h-1、30~60 mg·L-1·h-1、>60 mg·L-1·h-1中,有显著性差异(P=0.014)。结论:肾移植术后各类ADR的发生与MPA-AUC相关,对其监测具有一定意义。采取浓度控制MMF给药剂量更加有利于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研究万古霉素在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及血药谷浓度达标情况,评价新生儿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模型建立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新生儿科2011年7月-2014年8月使用万古霉素的病史材料,对其感染部位、病原学检查、疗程、疗效、合并用药、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入选71例患儿,90.14%为多部位混合感染,最常见的是呼吸道合并血流感染(43.66%);病原学送检率100%,首次培养阳性率80.28%,以葡萄球菌属为主(87.67%);万古霉素首次用药后血药谷浓度达标(10~20 mg·L-1)率28.17%,未达标患者中有43.14%进行剂量调整,调整后达标率50%;万古霉素总临床有效率为90.14%,血药谷浓度未达标组的临床有效率为42.25%,达标组有效率为47.62%;首次经验性用药未进行剂量调整组万古霉素疗程为(13.41±4.41)d,经验性剂量调整组为(18.73±9.52)d(P=0.00188)。结论:万古霉素治疗新生儿感染疗效确切,但经验性用药后血药谷浓度达标率低,未达标者临床疗效差,经验性多次调整万古霉素用法显著延长患儿治疗时间,因此有必要建立新生儿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模型以实现个体化给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监测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不同年龄段癫痫患者的血药浓度,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癫痫患者123例,其中成人41例(成人组),儿童60例(儿童组),老人22例(老人组);3组均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规律治疗(20~30 mg·kg-1·d-1,1~2次/d,po),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血药浓度测定。结果: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儿童、成人、老人癫痫疗效肯定(有效率分别达80.00%,95.12%与95.45%);药品不良反应(ADR)与血药浓度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当血药浓度>100 mg·L-1时ADR明显增多,达60.00%;3组间比较ADR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各类型癫痫发作频次、疗效方面和血药浓度控制方面成人组和老人组均优于儿童组(P<0.05)。结论: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儿童、成人和老人癫痫均有效,但仍存差异。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成人和老人癫痫是适宜的,但对于年龄偏小的儿童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此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不良反应随血药浓度上升而明显增多,临床用药时应注意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卡马西平(CBZ)、10,11-环氧卡马西平(CBZE)、奥卡西平(OXC)和单羟基卡马西平(MHD)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中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及其活性代谢产物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以苯巴比妥为内标,血浆经乙醚-二氯甲烷(2∶1)提取。色谱柱为WondaSil C18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50∶50,柱温3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15 nm,进样量20 μL。结果:卡马西平、10,11-环氧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和单羟基卡马西平标准曲线范围分别为0.1~20,0.05~10,0.05~20,0.2~50 mg·L-1,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1,0.05,0.05,0.2 mg·L-1,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0%。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简便快速,适用于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及其代谢产物血药浓度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个准确、简单、快速的分析人血清中茶碱含量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方法:利用双三元液相色谱系统(Ulimate3000系列),经C18MG S-3(20 mm×4.0mm,A3JW)固相萃取柱进行在线固相萃取,使用Acclaim C18(150 mm×4.6 mm,5μm)进行分离,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3 nm,柱温30℃。结果:利用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茶碱的方法检出限为0.10 mg·L-1,定量限为0.35 mg·L-1;线性范围为0.35~20 mg·L-1,R^2=0.999 8;当加标浓度范围为0.35~10 mg·L-1时,回收率范围为97.28%~103.1%,RSD为0.52%~1.72%。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血清中茶碱的临床血药浓度监测及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地西泮、奥沙西泮、咪达唑仑和1'-羟基咪哒唑仑浓度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测定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中地西泮、咪达唑仑及其代谢产物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 以卡马西平为内标,血浆样品经Cleanert C18固相萃取柱净化处理。色谱柱为WondaSil C18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55:45,柱温:30℃,流速:1.2 mL·min-1,检测波长:308 nm,进样量:30 μL。结果: 地西泮、奥沙西泮、咪达唑仑和1'-羟基咪哒唑仑标准曲线范围分别为0.5~20,0.2~10,0.5~40,0.5~20 mg·L-1,最低定量限分别为0.5,0.2,0.5,0.5 mg·L-1,方法回收率分别为88.32%~93.77%,86.14%~91.80%,87.55%~92.53%,88.69%~92.30%,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7%。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测定结果可靠,适用于地西泮、咪达唑仑及其代谢产物血药浓度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