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龄前儿童的屈光异常与弱视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屈光检查在学龄前儿童弱视普查中的临床用途。方法应用日本尼康手提全自动检影仪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小瞳孔验光,发现屈光有异常的儿童,再进一步进行散瞳检影验光。结果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主要以远视散光和混合散光为主,近视与近视散光较少。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的发病率是7.87%,弱视发病率为4.04%,接近全国其他同类报告(3.83%)。结论儿童弱视屈光普查优于视力普查,准确性高、效率高。  相似文献   

2.
关念  陈浩明  胡志广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237-2239
目的:对仙桃市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进行调查,了解幼儿屈光状态,以发现超出生理范围的屈光异常。方法:横断面研究。对仙桃市幼儿园及散居儿童共12 716例25 432眼6月龄~6岁的学龄前儿童用Suresight屈光筛查仪进行屈光状态筛查,屈光异常的1 581例3 162眼进行散瞳验光确诊。结果:仙桃市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检出率为12.4%,男女童间屈光异常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年龄组间屈光异常检出率存在差异(P<0.05),且随年龄增加屈光异常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类型以单纯远视、复性远视散光为主。Suresight屈光筛查仪显示屈光异常的1 581例3 162眼由专业眼科医师进行散瞳验光确诊弱视261例522眼,占16.5%。结论:仙桃市6月龄~6岁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对屈光异常的儿童应尽早散瞳验光,以及时发现弱视及其他先天性眼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唐山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其屈光状态进行调查,以期早期发现屈光异常和弱视并及时进行干预。方法抽取唐山市15所幼儿园3~6岁儿童4850名,进行视力、屈光度状态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测定4850名3~6岁儿童的远视力,视力低常者1280名,视力低常率为26.4%,其中复性远视散光占52.0%,混合性散光占17.4%,复性近视散光占11.1%。弱视儿童180名(3.7%),主要是屈光不正性弱视(64.4%)。不同年龄组儿童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7,P〉0.05)。结论唐山市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的主要类型为复性远视散光和混合性散光,弱视的主要类型为屈光不正性弱视,早期筛查有利于早期发现屈光异常和弱视并及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区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85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上海市区部分学龄前儿童屈光的异常状态及视力矫正情况。方法:视力异常学龄前儿童852例(1615眼)作散瞳验光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单纯近视443眼(27.43%),复性近视散光255眼(15.79%),单纯远视287眼(17.77%),复性远视散光347眼(21.49%),混合性散光283眼(17.52%)。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诊的学龄前近视患者逐渐增多;父母近视对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率的增加有影响;屈光不正大都以轻中度为主(82.43%),视力大多(80.40%)是可以矫正的。结论:学龄前儿童近视和近视散光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眼的静态屈光,分析视力与屈光关系。方法对象为幼儿园普查及视光门诊就诊视力低常的〉3~6岁学龄前儿童1000名(1934只眼),进行眼科常规检查,重点包括远近视力,并进行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结果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眼的静态屈光中屈光不正类型以复性远视散光为主,程度以轻度多见;在屈光不正性弱视中,远视性弱视占主要部分。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眼的静态屈光主要为远视类屈光不正,确定学龄前儿童的视力低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不能仅据视力。静态屈光测定是定性视力、确定屈光是否异常的必不可少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Suresight筛选仪在儿童屈光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为了快速、初步了解学龄前儿童群体中的屈光状态及变化,及时发现超出生理范围可能影响视力的屈光异常,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弱视。方法用Suresight筛选仪自然状态下筛查15933人(31866眼)。对屈光异常者中313人(626眼)做散瞳验光明确诊断。结果6月~5岁儿童群体屈光筛查,屈光异常率为18.89%。超过仪器测量范围及仪器测量不出者占2.31%。各年龄段中,6个月屈光异常率最高,1岁以后下降,4~5岁又有上升趋势,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统计学意义(χ2=431.05,P<0.01)。复查屈光异常者313人(626眼),自然状态下Suresight筛查仪筛查的屈光异常结果与散瞳检影比较,球镜度数相关系数r=0.536(P<0.01)。柱镜度数相关系数r=0.754(P<0.01)。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自然状态下Suresight筛选仪在仪器测量范围内的屈光筛查异常者中,24.45%确诊为弱视。超过仪器测量范围及仪器检测不出者,均为弱视。结论Suresight筛选仪适用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屈光筛查,对屈光筛查异常者应尽早行静态屈光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江门市17201名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普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患病率以及与屈光不正的关系等.方法 对广东省江门市10所幼儿园1720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视力普查、医学验光及屈光状态的调查等,分析视力异常儿童的屈光状态.结果 在17201名学龄前儿童中,视力低常率15.44%.弱视患病率为2.96%,以3~4岁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为最高,分别为19.28%和4.16%.6岁以上组视力低常率最低,为13.35%,5~6岁组弱视患病率最低,为2.45%.远视患病率为79.59%,随着年龄增长,远视发病率渐趋降低.近视患病率为2.05%,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患病率逐渐增加,3岁儿童近视患病率为1.83%,6岁为4.35%.散光患病率为58.00%,各年龄组散光患病率较为稳定.屈光不正性弱视以轻中度居多,引起弱视的最小远视度为+1.75 D,近视为-3.25 D,散光为1.0D.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球镜最小差值为1.25 D,柱镜最小差值为0.75 D.但也有个例近视性届光参差达6.75 D,远视性屈光参差达3.00 D也未形成弱视.结论 视力低常率15.44%.弱视患病率为2.96%,随着年龄增长,远视患病率逐渐降低,近视患病率逐渐增加,散光则较稳定.屈光不正性弱视以轻中度居多,多为远视和散光引起.导致弱视的最小远视度为+1.75 D,近视为-3.25 D,散光为1.0 D.屈光参差球镜最小差值为1.25 D,柱镜最小差值为0.75 D.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3~6岁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并探讨不同屈光类型与弱视发生的关系。方法描述性研究。对674例(1 348眼)3~6岁裸眼视力低于正常(3岁≤20/40,4岁≤20/32,5岁及以上≤20/25)儿童进行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检查屈光状态及矫正视力。分析不同年龄段、弱视眼和非弱视眼的屈光状态分布,不同年龄段屈光参差分布以及屈光参差与弱视发生的关系。不同年龄段屈光分布的构成比及弱视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视力低常儿童中屈光分布以远视为主,近视发生率较低;随着年龄增加,远视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近视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9.7,P<0.001)。弱视眼和非弱视眼屈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0.1,P=0.01);弱视眼中前3位屈光类型分别为复性远视散光(59.4%)、单纯远视散光(17.8%)和混合性散光(15.8%),而单纯近视眼中无弱视发生。双眼等效球镜度差值≥1 D时容易引起屈光参差性弱视,并且弱视发生率随屈光参差程度增大而升高(χ²=62.9,P<0.001)。结论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以远视为主,远视性屈光不正、散光、屈光参差等屈光异常更容易引起弱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3~15岁少年儿童视力低下的病因,探讨屈光不正的发病规律,为防盲治盲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12月视光学门诊3~6岁192例、7~15岁809例,共1001例(1987只眼)视力低下者进行散瞳验光并统计分析。结果3~6岁组:远视299只眼,占78.9%;近视46只眼,占12.1%;混合散光34眼,占9%。7~15岁组:近视1172只眼,占72.9%,其中7~10岁女孩近视率明显高于同龄男孩(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远视376只眼,占23.4%;混合散光60只眼,占3.7%。屈光度以低度为主;中度近视女孩较男孩多有显著性差异(P<0.005)。矫正视力7~15岁组较3~6岁组好,矫正视力不良多见于高度屈光不正。结论学龄前儿童以远视为主符合眼屈光状态与年龄的关系,但应积极治疗弱视。7~15岁少年儿童以近视多见;女孩近视低龄化且中度近视较男孩多,可能与女孩较男孩发育早,用于学习时间多有关,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数码折射系统在学龄前儿童弱视危险因素筛查中的可行性。方法:使用数码折射系统对469例10~70月龄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状态及弱视危险因素的筛查,再行眼科常规散瞳验光检查。结果:在检测弱视危险因素包括远视≥+2.75D,近视≥-1.50D,散光≥1.25D,屈光参差≥2.00D,眼位偏斜≥5°,屈光间质混浊≥1.5mm中,数码折射系统对斜视和屈光间质混浊的检出率为100%,对中高度远视的检出率为88.0%,对近视的检出率为93.4%,对散光的检出率为87.5%,对屈光参差的检出率为80.0%。结论:数码折射系统可用于学龄前儿童弱视危险因素的筛查,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儿童眼病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们于1990年12月~1991年2月对门诊219例视力不良儿童进行了屈光和弱视程度的检查分析。一.方法:①散瞳验光检查屈光度。②查远、近视力,矫正视力,凡矫正视力低于0.9以下者均列为弱视。根据视力按常规分出轻、中、高三个程度。二.结果:在219例413眼中有轻度远视弱视117眼占9.3%,轻度近视弱视103眼占4.4%。轻度混合散光78眼占5.5%;中度远视弱视123眼占12%,中度  相似文献   

12.
儿童视力正常眼的屈光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儿童视力正常眼的屈光状态及其意义。方法儿童视光门诊中远近视力≥1.0的3~14岁儿童459名544只眼,均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每晚涂眼一次,一周后由固定专职人员验光,记录结果。结果视力正常眼的屈光状态可见有远视、正视、近视和混合散光,其中远视420只眼,占77.2%;正视72只眼,占13.2%;近视30只眼,占5.5%;混合散光22只眼,占4.0%。表现有散光者309只眼,占56.8%。结论儿童视力正常眼不等于屈光正常,有必要进行静态屈光检查,了解基础屈光,发现潜在问题,预测视力与屈光的发展趋势,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视力筛查仪在儿童散光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眼散光发生情况,及早发现因散光造成的弱视,为弱视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视力筛查仪对12所幼儿园的8419名学龄前儿童(16838只眼)进行筛查,凡柱镜值±9.99~±1.00DC(包含±1.00DC)定为散光眼,并进一步散瞳做屈光检查.最后将散瞳前视力筛查仪检测到的散光眼与散瞳后用传统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假性近视眼的性质与特点。方法视光门诊中"近视眼"(远视力<1.0、近视力≥1.0、原瞳验光为近视的)4~6岁学龄前儿童292名515眼。除眼科常规检查外,均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每晚涂眼1次,共7天。1周后由专职人员验光。结果292人515眼中,远视478眼,占92.81%,正视11眼(2.14%),混合散光26眼(5.05%)。结论学龄前儿童假性近视眼的屈光基础为远视眼,为调节导致。学龄前儿童应用阿托品散瞳验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3~15岁少年儿童视力低常病因中屈光不正的规律。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12月视光学门诊3~6岁192例、7~15岁809例共1001例(1987眼)视力低常者进行散瞳验光并统计分析。结果3~6岁:远视眼299眼占78.9%;近视眼46眼占12.1%;混合散光眼34眼占9%。7~15岁组:近视眼1172眼占72,9%,其中7 ̄10岁女孩近视率明显高于同龄男孩(P<0.01);远视376眼占23.4%;混合散光60眼占3.7%。屈光度以低度为主;中度近视女孩较男孩多,有显著性差异(P<0.01)矫正视力7~15岁组较3 ̄6岁组好,矫正视力不良多见于高度屈光不正。结论视力低常者中学龄前儿童以远视为主符合眼屈光状态与年龄的关系。7~15岁少年儿童以近视眼多见;女孩近视低龄化且中度近视眼较男孩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托吡卡胺在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散瞳验光中的适用范围。方法 对 14 1例 (2 82只眼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前后用两种药物 (托吡卡胺与阿托品眼液 )散瞳验光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远视患儿中两种药物散瞳验光符合率为 2 7.5 5 % ,近视患儿中符合率为 82 .5 6 %。结论 托吡卡胺不能用于远视 ,特别是远视合并内斜弱视患儿的散瞳验光 ;但它是较大近视性弱视儿童散瞳验光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儿童屈光不正4 77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视力低常青少年儿童屈光状态的分布规律,力争在儿童青少年的视觉发育敏感期早发现,早治疗。方法:除外屈光不正以外的其他眼疾的情况下,在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9530眼中,近视眼4439只,远视眼4417只,其中近远视眼中均以复性近远视散光眼最多,各占56.50%,83.61%。年龄与屈光不正度数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1),随年龄增长,近视屈光度增加,远视屈光度减少。在7015只散光眼中,学龄前组散光发生率最高占89.05%,且以低度散光为主。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在防治近视眼的工作中,必需在睫状肌麻痹下准确检影验光方可了解真实的屈光状态,再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了解儿童散光眼的散光状态对于合理矫治儿童散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宁波市学龄前儿童眼散光状态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宁波市学龄前儿童散光的发病情况、散光性质及年龄分布的特点.方法 对1177名4~6岁儿童在自然瞳孔下(不使用睫状肌麻痹剂)用Canon RK-F1全自动验光仪检查散光度数和轴向.用国际小数灯箱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对视力低常儿童进行光学矫正.结果 (1)学龄前儿童散光的发生率为50.17%,无性别差异.(2)低度散光(≤1.0D)发生率为38.83%;中度散光(1.25~2.00D)发生率为8.07%;高度散光(72.25D)发生率为3.27%.5岁组和6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低度散光、中度散光和高度散光致视力低常率分别为8.21%、32.11%和66.23%.(4)双眼散光者占散光病例的58.95%,其中57.76%为对称散光.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顺规散光是学龄前儿童散光的主要类型,占87.89%,逆规散光和斜向散光各占5.17%和6.94%,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龄前儿童散光的发生率较高,中、高度散光会导致视力低常甚至弱视,所以对学龄前儿童早期进行屈光筛查,对视力矫正及弱视治疗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尚不能很好配合视力检查的低龄儿童,若验光发现有中至高度散光,则应尽早进行屈光矫正.不使用睫状肌麻痹剂的电脑验光操作简便易行,对散光的检出率高,适合在学龄前儿童的散光筛查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Deng Y  Liao Y  Yang Y  Yu C  Peng X  Yin X 《眼科学报》2010,25(2):93-95
目的:观察和分析儿童眼科门诊就诊的屈光不正3~7岁患儿,有早产史和足月产史的患儿的屈光不正的特点和差异.方法:屈光不正179例(358眼),分为2组:早产史者51人,足月产者128人.1%阿托品眼膏散瞳进行视网膜带状光剪影验光.结果:足月儿的屈光不正患儿中,以远视多见,占157/256眼(61.3%),对比有早产儿屈光不正的远视发病25/10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早产儿屈光不正中,以散光发病为主,占81/102眼(79.4%),尤以高度散光、混合散光多见,相对与足月儿,其散光发病,高度散光发病和混合散光发病眼数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散光,尤其是高度散光、复杂的混合散光是有早产儿童视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临床上散光与弱视的形成关系密切相关,因此不能忽略早产儿童视力发育.最早可提前到2岁即可进行屈光筛查.  相似文献   

20.
田玉青 《国际眼科杂志》2008,8(6):1280-1281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与屈光不正度数及类型的关系。方法:门诊3~12岁36例72只裸眼视力不能矫正到0.8的儿童,采用阿托品散瞳、电脑客观检查法、联合检影主观检查法验光。结果:远视性弱视的发生率为55%、近视性弱视发生率为25%,混合散光性弱视的发生率为83%。远视性弱视的发生要远远大于近视性弱视的发生。结论:近视、远视、混合散光是造成儿童弱视的重要原因,且屈光不正度数越大越易发生弱视,对视力损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