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中老年患者486例为研究对象,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5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术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是导致中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影响中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危险因素密切监测,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伴缺血性脑卒中史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伴缺血性脑卒中史的ACS患者78例,均接受PCI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根据随访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疗效良好组和疗效不佳组,分析影响患者PCI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门诊随访1年,78例伴缺血性脑卒中史ACS患者中,19例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4.36%。两组的年龄、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吸烟史、高血压病史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不佳组的hs-CRP、Fbg、TG、HbA1c水平高于疗效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高血压病史、hs-CRP、Fbg、HbA1c水平为伴缺血性脑卒中史ACS患者PCI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及hs-CRP、Fbg、HbA1c水平为伴缺血性脑卒中史ACS患者PCI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临床应尽早明确上述影响因素,以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确保患者PCI术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潘广伟 《新医学》2011,42(7):476-478
目的:探讨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测量表对146例出院后3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价,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调查患者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COPD,是否有意识障碍病史等,并记录患者近1周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查结果,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6例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20例(13.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意识障碍病史、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P〈0.01或0.05);性别、文化程度、配偶是否健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COPD等因素均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无关(P〉0.05)。结论:年龄、意识障碍病史、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是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68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吸烟时间长、术前下肢静脉有病变者、有糖尿病病史、有高血压病史、术前体质量指数>27 kg/m2、术中失血量>500 m L、术后未进行下肢辅助锻炼、术后卧床时间>4 d、血液高凝、有心房颤动史、合并肺部感染是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单因素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下肢病变、术中失血量>500 m L、血液高凝、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病史、肺部感染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较多,因此应重视这些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围术期护理指导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围术期护理。对比2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及髋关节屈伸度。结果观察组患者Ⅰ级疼痛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Ⅲ级疼痛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Ⅱ级疼痛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屈伸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给予患者护理指导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行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手术指标、术后首次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观察组,术后首次负重时间显著晚于观察组(P 0. 05); 2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与内固定治疗相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更利于促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缩短术后首次负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多项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选择8项相关指标,结合患者术后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性别、年龄、BMI、原发病、合并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手术因素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原发病包括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骨肿瘤,合并症包括糖尿病及高血压.[结果]90例患者中术后出现29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2.22%.发生高血压及糖尿病合并症的回归系数为r=4.184,P=0.041,为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合并症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该院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统计,资料完整者567例,对其中术后早期发生POCD的患者81例(病例组),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按照性别相同、年龄(±3岁)的原则,以1∶3的比例为病例组匹配对照组243病例,探讨受教育程度、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慢性疼痛病史、饮酒、体质量指数(BMI)、麻醉方式、手术时间、血压波动、手术出血量、术后疼痛对术后早期POCD发生的影响。结果术后早期POCD的发病率为14.29%,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饮酒、BMI、麻醉方式、血压波动(血压波动大于或小于基础30%)、手术出血量与POCD的发生不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而受教育程度、手术时间、术前慢性疼痛病史、术后疼痛病史与POCD的发生呈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手术时间大于2h、术前慢性疼痛及术后疼痛与POCD发生呈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7dPOCD的发生率为14.29%;术前慢性疼痛、术后疼痛、受教育程度及手术时间大于2h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POCD的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髋关节置换术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有可能造成IH呵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结果84例患者中有12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4.3%,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术后制动时间、麻醉方式、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骨水泥、肢体延长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P〈0.05),其中BMI、抗凝药物的使用及肢体延长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DVT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共同结果,应加强对危险因素的评估,术前积极预防,术后精心护理,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00例,将术后发生症状性VTE患者纳入VTE组,将术后未发生症状性VTE患者纳入非VTE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D-二聚体水平,并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VTE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300例患者中,15例发生症状性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症状性肺栓塞,症状性VTE发生率为6.33%(19/300);与非VTE组比较,VTE组在年龄、手术类型、住院时间、有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72岁、住院时间>14 d、有脑梗死病史、糖尿病是引发髋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VTE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非VTE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VT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VTE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高、住院时间长、存在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临床应密切观察高危人群,并密切监测术后7 d内D-二聚体水平变化,便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症状性VT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8例,按患者是否患有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恶化组(n=38)与非恶化组(n=70),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既往史、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恶化组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病史比例高于非恶化组(P<0.05);恶化组较非恶化组体温高、神经功能缺损得分高,收缩压及舒张压低(P<0.05);恶化组D-二聚体、白细胞水平,凝血酶原时间高于非恶化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非恶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OR=1.993),高体温(OR=3.012),低收缩压(OR=2.942),低舒张压(OR=1.838),有高血压(OR=3.522)、糖尿病(OR=1.05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OR=1.442)、心房颤动(OR=3.522)病史是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过高,体温过高,收缩压及舒张压过低,有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心房颤动病史是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年女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青年女性患者67例(青年女性卒中组)的临床资料,同时随机抽取老年女性卒中患者(老年女性卒中组)和同期健康体检的青年女性(青年女性对照组)各67例,分析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CISS)分型,青年女性卒中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32.84%)和心源性卒中(25.37%)为主。②危险因素方面,青年女性卒中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患者的比例明显低于老年女性卒中组(均P<0.05),但卒中家族史阳性患者比例高于老年女性卒中组(P<0.05);青年女性卒中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心脏病史、口服避孕药、先兆性偏头痛和卒中家族史阳性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青年女性对照组(均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吸烟是青年女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青年女性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构成和相关危险因素与老年女性患者分布不同。早期明确病因分型和发现危险因素有利于青年女性缺血性卒中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神经突起生长导向因子-1(Netrin-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以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根据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情况分为恶化组(32例)和未恶化组(158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探究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24例)和存活组(166例),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NIHSS评分、Netrin-1及NSE水平,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恶化组与未恶化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卒中史、收缩压、舒张压、NIHSS评分、Netrin-1、NS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压、年龄、舒张压、NIHSS评分、Netrin-1、NSE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NIHSS评分、Netrin-1及NSE预测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AUC值分别为0.978、0.993、0.989。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NIHSS评分、Netrin-1及NSE水平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NSE、年龄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Netrin-1浓度和NSE是反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的有效指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各种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卒中的影响,观察淮南地区人群脑血管病的发病特点.[方法]连续收集从2008年6月至2010年4月首次发病入院且资料完整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773例,其中缺血性684例,出血性89例.分析卒中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型特点及危险因素等.[结果]淮南地区773例首发卒中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4.96±11.86)岁,其中出血性卒中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缺血性卒中组(P<0.001),男性卒中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显著低于女性卒中患者(P<0.01).缺血性卒中发病高峰年龄为60~79岁,出血性卒中发病高峰年龄为45~64岁,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高血压是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其次为吸烟、饮酒、心脏病和糖尿病史.入院首次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出血性卒中组均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 <0.001).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在出血性卒中组出现的频率均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0.01、P<0.05、P<0.01).出血性卒中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P<0.001).本组患者就诊距发病时间<24 h者出血性卒中约占75.0%~82.4%,缺血性卒中占48.8%~ 57.3%.[结论]淮南地区出血性卒中发病高峰年龄明显小于缺血性卒中,与国内多数报道一致;高血压是导致各类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吸烟、饮酒与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脑卒中登记库中760例缺血性脑卒中(其中新发445例,复发3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复发和未复发两组对复发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血压控制情况、颈动脉斑块、脑卒中家族史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血压控制情况、颈动脉斑块、脑卒中家族史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最为密切,OR值分别为4.75,3.99,4.01,3.20,P均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主要是糖尿病史、血压控制情况、颈动脉斑块和卒中家族史。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Stroke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of vascular diseases, and its incidence maintains at a high level around the world. In China, stroke has been a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Because the pathogenesis of ischemic strok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hemorrhagic stroke, their clinical factors would not be the same. Therefor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various effect factors on ischemic versus hemorrhagic stroke and then to enhance the prevention are crucial to decrease the incidence.

METHODS:

A total of 692 patients, consisting of 540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and 152 hemorrhagic stroke patients from East China,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 related factors of stroke subtyp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factor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ischemic stroke as opposed to hemorrhagic stroke were family history of stroke, obesit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atrial fibrillation, hyperfibrinogenemi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atherosclerotic plaque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oronary heart, lower high-density lipoproteins (lower HDL), increasing age, diabetes mellitus, and gender (male) (P<0.05). Leukocytosis, hypertension and family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were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emorrhagic stroke versus ischemic stroke. Smoking, drinking, kidney diseases and lower HDL-C were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ischemic stroke in man. Obesity, family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family history of stroke, hypercholesteremia and myocardial ischemia were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for females with ischemic stroke.

CONCLUSIONS:

The most prominent factors for overall stroke in East China were hypertension, followed by higher pulse pressure and hypercholesteremia. The factors for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are not the same. Different effects of risk factors on stroke are found in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KEY WORDS: Ischemic stroke, Hemorrhagic stroke, Risk factor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的关系。方法顺序入选217例老年患者,根据踝臂指数(ABI)分为下肢动脉正常组和LEAD组,采集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卒中史,分别检测Hcy、肌酐(Cr)、尿酸(UA)、胱抑素C(Cys-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胆固醇(HDL-C)、低密度胆固醇(LDL-C)以及血压(BP)、体质量指数(BMI)、腹围,并对各组化验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腹围、BMI、舒张压(DBP)、Cr、Cys-C、FBG、TC、TG、LDL-C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AD组Hcy、UA、收缩压、脉压以及吸烟、冠心病、脑卒中史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ABI、HDL-C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cy与LEAD正相关。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对356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发组与对照组在高血压、糖尿痛、高脂血症、冠心痛、吸烟史、脑卒中家庭史等危险因素无显著性差异;在复发组中,高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痛控制不良、血脂水平不达标,未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方面,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充分认识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并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入院随机血糖水平与高龄急性脑梗死非糖尿病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连续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康仙林鼓楼医院与解放军南京总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住院治疗年龄≥80岁的急性脑梗死非糖尿病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以临床结局(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和入院血糖水平为区组和干预变量,采用倾向值评分重新抽取组间协变量匹配的配对样本,并评估入院血糖水平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根据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生存组459例,死亡组294例。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既往卒中史显著降低,而高脂血症、贫血、高血压病、卒中后感染比例及NIHSS评分、C反应蛋白水平与住院时间显著升高(P<0.05);两组间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水平与临床结局无相关性,但NIHSS评分、高血压病史、贫血及卒中后感染是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倾向值评分匹配分组后结果显示随机血糖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结论:急性脑梗死非糖尿病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可能并不增加住院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