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PG)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8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种证型,观察比较各证型的分布特点及与血清PG、Hp的关系。结果:108例CAG患者中医各证型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各证型间血清PGⅠ水平比较,脾胃湿热证组最高,明显高于脾胃虚弱证组、胃阴不足证组及胃络瘀血证组(P<0.05),其中胃络瘀血证组最低;各证型间血清PGⅡ水平比较,脾胃湿热证组最高,明显高于肝胃气滞证组、胃阴不足证组、胃络瘀血证组及脾胃虚弱证组(P<0.05),其中脾胃虚弱证组最低;各证型间PGR(PGⅠ/PGⅡ比值)比较,胃阴不足证组最低,明显低于脾胃虚弱证组及肝胃气滞证组(P<0.05),其中脾胃虚弱证组最高。脾胃湿热证组患者Hp感染率最高,其次为肝胃郁热证,但各证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水平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中医基于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思想治疗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具有一定优势。目前临床一般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含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种证型论治,对不同证型PLGC患者确立相应治法,运用中药方剂治疗,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200例经胃镜、病理诊断为肠化型萎缩性胃炎的病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证型,同时观察患者性别、年龄、胃黏膜萎缩程度、有无局部淋巴增生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各中医证型的百分比依次为脾胃湿热证42.50%,脾胃虚弱证29.50%,肝胃不和证21.00%,胃络瘀血证4.00%,胃阴不足证3.00%;其中脾胃湿热证胃黏膜中、重度萎缩显著高于轻度萎缩(P〈0.05);各证型Hp检出率显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热证、肝胃不和证,分别为56.47%、52.54%、30.95%,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3种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即(X^2=7.65,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患者(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患者(P〈0.05);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患者Hp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湿热证最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除效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提高中医临床Hp根除率提供依据。方法对922例Hp感染阳性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一经过四联疗法治疗后,分析不同中医证型Hp感染者的根除效果。结果在922例Hp感染者中,不同中医证型者Hp根除效果依次为脾胃虚寒证〈寒热夹杂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血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包括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气犯胃证及胃络瘀血证)者623例,根除率为82.5%;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者244例,根除率为58.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各证型间Hp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证两证型间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证型Hp感染者根除效果不同,虚证明显低于实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方法:统计1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频率。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证型依次为肝胃气滞证39例,肝胃郁热证6例,脾胃虚弱证31例,脾胃湿热证13例,胃阴不足证12例,胃络瘀血证38例,寒热错杂证7例,心脾两虚证2例,脾肾阳虚证2例。结论:在150例病例中,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近4年关于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检索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期刊文献资料,统计分析所选文献中各中医证型出现频次、频率以及病例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中,以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证最多见,其次是胃络瘀血、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脾胃湿热,最后是肝胃郁热,本研究初步反映了CAG常见证候类型分布规律,以探析该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tis,HPAG)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将40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胃络瘀阻、脾胃虚寒、胃阴不足6个证型,同时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y Gastritis,CSG)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各证型Hp感染率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AG临床以脾胃湿热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中医证候与病理变化及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GAG胃炎患者136例,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和胃阴不足证5种证型,同时收集患者实验室和内镜病理检查资料,分析中医证候与病理变化及H. pylori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CAG患者中医证型构成由高到低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血证, 60岁患者胃阴不足构成比例最高,为40. 74%; 40~60岁患者胃络瘀血和脾胃虚弱构成比例最高,为71. 43%和68. 57%;40岁患者以肝胃不和构成比例最高,为60. 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重度肠黏膜萎缩构成比例分别为42. 86%和27. 59%,高于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的11. 43%,5. 26%和7. 41%;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重度肠上皮化生构成比例分别为28. 57%和22. 22%,高于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的8. 57%,7. 89%和6. 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5种证型患者重度不典型增生构成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脾胃湿热证患者H. pylor I阳性率为62. 07%,高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三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5种证候H. pylori感染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 CAG患者的中医证候与H. pylori感染相关性不大,但与病理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中医证候的客观参考,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患者病理改变程度较轻,而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患者的病理改变则较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幽门螺杆菌(H 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00例,其中肝胃气滞型5 0例,脾胃虚寒型4 8例,胃阴不足型6 0例,脾胃湿热型4 5例,肝胃郁热型4 2例,胃络瘀血型5 5例。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胃阴不足型(20.00%)胃络瘀血型(1 8.33%)肝胃气滞型(1 6.6 7%)脾胃虚寒型(1 6.00%)脾胃湿热型(1 5.00%)肝胃郁热型(1 4.00%);慢性萎缩性胃炎性别分布情况,女性(5 1.6 7%)发病率高于男性(4 8.33%);慢性萎缩性胃炎各证型与H p感染的关系,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寒型(83.33%)、胃络瘀血型(81.82%)、胃阴不足型(80.00%)、肝胃气滞型(72.00%)、肝胃郁热型(71.4 2%)、脾胃湿热型(71.1 1%)。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中医证型为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肝胃气滞型和脾胃虚寒型,H p感染率较高的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寒、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和肝胃气滞型,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6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观察比较各证型的中医证候分布与H.pylori感染、萎缩程度、肠化、异型增生程度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按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H.pylori的阳性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总感染率为58.49%。肝胃不和证中轻度萎缩所占比例偏高。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中重度萎缩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高。5组证型中度萎缩、轻中度肠化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中轻度异型增生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比例高。胃络瘀血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高,其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低。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ylori感染、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及病理分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赵彬 《新中医》2018,50(3):149-15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证型与癌前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20例CAG患者胃黏膜进行中医微观辨证分型、病理组织学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比较不同中医微观证型患者癌前病变发生率、免疫组化指标(CD34~+、Ki67)的差异,探讨CAG患者中医微观辨证与癌前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220例CAG患者的胃黏膜组织中医微观证型中,胃阴不足型72例,脾胃虚寒型36例,肝郁气滞型34例,胃络瘀阻型31例,肝胃郁热型28例,脾胃湿热型19例。不同中医微观证型CAG患者Hp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与脾胃湿热型患者肠上皮化生率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上皮内瘤变率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CD34~+平均光密度值高于肝胃郁热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P0.05);脾胃湿热型与脾胃虚寒型高于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P0.05)。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Ki67平均光密度值高于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与胃络瘀阻型(P0.05,P0.01),且脾胃湿热型高于肝胃郁热型(P0.01)。结论:CAG患者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与癌前病变有着密切关系,其中肝郁气滞型与脾胃湿热型患者癌前病变发生率更高,应及早予以有效干预,降低胃癌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主要为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失调以及素体脾胃虚弱.主要病机有脾虚、胃热、气滞、血瘀相互作用,虚实错杂.中医治疗此病独具优势,可辨证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等证,随证选方往往可获良效.此外,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也颇具特色,疗效显...  相似文献   

13.
燕东  刘绍能  李理  时磊 《吉林中医药》2010,30(5):403-405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病理组织学改变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调查表收集398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下表现,同时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脾胃湿热证型快速尿素酶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明显多于其他型患者(P〈0.05),病理总积分较高者在证型方面多为胃络瘀阻、胃阴不足及脾胃湿热证型(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脾胃湿热证之间密切相关,为抗幽门螺杆菌的中医诊治提供参考;病理总积分较高者相对于总积分低者,胃镜下诊为萎缩性胃炎的比例较高,在辨证分型中多见于胃络瘀阻、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其次才是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及脾虚气滞等证。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的饱胀不适感,即"痞",其证候主要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等6个主要证候。尚有一些不常见的证候及其治法可独立存在,也常兼见在主要证候之中,部分为主要证候不同时期病机演变的变证,临床上应引起充分重视,故对这些证候的治法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白细胞介素-10(IL-10)、胃蛋白酶原(PG)的关系。方法:选择386例C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证者122例、脾胃湿热证者94例、肝胃不和证者82例、胃阴不足证者58例、胃络瘀血证者30例,分别对比5项中医证候的不同萎缩程度、不同黏膜病理分级及不同黏膜病理变化,分析不同5项中医证候的血清IL-10、PGⅠ、PGⅡ水平表达情况。结果:5项中医证候Ⅰ~Ⅲ级萎缩程度和不同黏膜病理分级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的Ⅰ~Ⅲ级萎缩程度与其他2项中医证候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黏膜病理程度与其他3,项中医证候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的单纯性萎缩显著多于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P0.05),单纯性萎缩多见于脾胃虚弱证,多伴发增生多见于胃阴不足证和脾胃湿热证,伴有糜烂多见于脾胃湿热证,出血多见于胃络瘀血证,胆汁反流多见于肝胃不和证;5项中医证候的血清IL-10、PGⅠ、PGⅡ水平发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脾胃湿热证的血清IL-10、PGⅠ、PGⅡ水平显著高于其他4项中医证候及健康对照组(P0.05),肝胃不和证的血清IL-10、PGⅠ水平显著高于除脾胃湿热证之外的3项中医证候及健康对照组(P0.05),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之间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G的不同中医证型存在不同黏膜病理改变,其中以脾胃湿热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血清IL-10升高最为明显,可能提示黏膜萎缩病变相对较轻,以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血证的血清PGⅠ水平下降最为明显,但血清PGⅡ水平升高相对不显著,可能提示胃黏膜存在慢性或活动性炎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将43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辨证分为6个证型:肝胃气滞证59例,肝胃郁热证35例,脾胃虚弱证168例,脾胃湿热证5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胃络瘀血证93例。分析各证型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 (1)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胃粘膜萎缩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肝胃气滞证与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3);(2)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肠化生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肝胃气滞证与胃络瘀血证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33);(3)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异型增生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H.pylori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型的实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200例CAG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证型CAG胃黏膜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脾胃虚弱证72例,肝胃不和证43例,脾虚气滞证3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脾胃湿热证14例,胃络瘀阻证5例.肝胃不和证PCNA的表达水平与脾胃虚弱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AG以脾胃虚弱证和肝胃不和证居多,PCNA的高表达可能是肝胃不和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型的实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200例CAG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证型CAG 患者EGF、VEGF及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 脾胃虚弱证72例,肝胃不和证43 例,脾虚气滞证3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脾胃湿热证14例,胃络瘀阻证5例。其中,PCNA表达水平肝胃不和证与脾胃虚弱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GF、VEGF的表达水平在各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G以脾胃虚弱证和肝胃不和证居多,PCNA的高表达可能是肝胃不和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及其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1 1 8例CAG患者 ,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 5型 ,即 :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 (含虚寒 )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同时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 :1 1 8例CAG患者 ,Hp阳性 87例 (73 .7% ) ,Hp阴性 31例 (2 6 .3 % ) ;CAG各中医证型Hp感染顺序为 :脾胃湿热(87.5 % ) >胃络瘀血 (83 .3 % ) >肝胃不和 (76 .9% ) >脾胃虚弱含虚寒 (50 % ) >胃阴不足 (44.4% )。实证的感染率明显高于虚证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0 .0 1 )。结论 :Hp感染是CAG病因之一 ;Hp感染情况可作为CAG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分型分布规律及癌前病变发生情况。方法1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无痛胃镜检查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根据内镜下表现中医微观辨证分为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和肝胃郁热型。对腺体萎缩部位进行靶向活检判定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免疫组化法检查胃黏膜组织CD34及Ki67平均光密度,同时判定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微观辨证胃阴不足型54例、脾胃虚寒型28例、肝郁气滞型26例、胃络瘀阻型24例、肝胃郁热型22例、脾胃湿热型16例。中医微观辨证各证型间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的肠上皮化生率及上皮内瘤变率显著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P0.05或P0.01),肝郁气滞型上皮内瘤变率显著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P0.01)。肝郁气滞型CD34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肝胃郁热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P0.05或P0.01);脾胃湿热型与脾胃虚寒型显著高于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P0.05);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Ki67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与胃络瘀阻型(P0.05或P0.01),脾胃湿热型显著高于肝胃郁热型(P0.01)。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分型实证较虚证多,各微观证型中肝郁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的癌前病变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