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PG)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8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种证型,观察比较各证型的分布特点及与血清PG、Hp的关系。结果:108例CAG患者中医各证型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各证型间血清PGⅠ水平比较,脾胃湿热证组最高,明显高于脾胃虚弱证组、胃阴不足证组及胃络瘀血证组(P<0.05),其中胃络瘀血证组最低;各证型间血清PGⅡ水平比较,脾胃湿热证组最高,明显高于肝胃气滞证组、胃阴不足证组、胃络瘀血证组及脾胃虚弱证组(P<0.05),其中脾胃虚弱证组最低;各证型间PGR(PGⅠ/PGⅡ比值)比较,胃阴不足证组最低,明显低于脾胃虚弱证组及肝胃气滞证组(P<0.05),其中脾胃虚弱证组最高。脾胃湿热证组患者Hp感染率最高,其次为肝胃郁热证,但各证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水平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中医证候与病理变化及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GAG胃炎患者136例,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和胃阴不足证5种证型,同时收集患者实验室和内镜病理检查资料,分析中医证候与病理变化及H. pylori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CAG患者中医证型构成由高到低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血证, 60岁患者胃阴不足构成比例最高,为40. 74%; 40~60岁患者胃络瘀血和脾胃虚弱构成比例最高,为71. 43%和68. 57%;40岁患者以肝胃不和构成比例最高,为60. 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重度肠黏膜萎缩构成比例分别为42. 86%和27. 59%,高于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的11. 43%,5. 26%和7. 41%;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重度肠上皮化生构成比例分别为28. 57%和22. 22%,高于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的8. 57%,7. 89%和6. 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5种证型患者重度不典型增生构成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脾胃湿热证患者H. pylor I阳性率为62. 07%,高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三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5种证候H. pylori感染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 CAG患者的中医证候与H. pylori感染相关性不大,但与病理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中医证候的客观参考,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患者病理改变程度较轻,而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患者的病理改变则较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与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PG)的相关性。方法:将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12例患者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5组证型,观察比较各组证型的中医证候分布,与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的关系。结果:5组证型G-17水平比较,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较高,与其余3组证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Ⅰ水平比较,其中脾胃湿热最高,与其余4组证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GⅡ水平比较,其中脾胃湿热、脾胃虚弱含量较高,与其余3组证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6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观察比较各证型的中医证候分布与H.pylori感染、萎缩程度、肠化、异型增生程度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按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H.pylori的阳性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总感染率为58.49%。肝胃不和证中轻度萎缩所占比例偏高。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中重度萎缩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高。5组证型中度萎缩、轻中度肠化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中轻度异型增生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比例高。胃络瘀血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高,其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低。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ylori感染、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及病理分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3):458-461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5个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镜象和病理象特点,探讨CAG中医证型与胃镜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从而为CAG的中医辨证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64例经确诊为CAG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以及胃镜、病理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资料分类整理,并统计分析。结果:64例CAG患者中,胃镜下黏膜白相在肝胃不和型患者中检出率最高,血管透见以脾胃虚弱型检出率最高,而黏膜粗糙和颗粒增生均以胃络瘀阻型检出率最高,证型分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轻度萎缩以胃阴不足型多见,中度萎缩以脾胃虚弱型多见,重度萎缩则以脾胃湿热型多见,不同腺体萎缩程度的证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肠上皮化生阳性者35例,阴性29例,总体阳性率54.69%,各证型肠化生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增生阳性22例,阴性42例,总体阳性率34.38%,各证型不典型增生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经卡方检验,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证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胃络瘀阻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肝胃不和型,经卡方检验,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胃镜下黏膜白相在肝胃不和型患者中检出率最高,血管透见以脾胃虚弱型检出率最高,而黏膜粗糙和颗粒增生均以胃络瘀阻型检出率最高。2胃黏膜轻度萎缩以肝胃不和型多见,中度萎缩以脾胃虚弱型多见,重度萎缩以胃阴不足型多见。3肠上皮化生阳性率、不典型增生阳性率以胃络瘀阻型最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1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结果 34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出现频率大小依次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胃络瘀血。结论临床按照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胃络瘀血5型辨证论治可覆盖大多数病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与癌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2020年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020例CAG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中医证候及分布规律,比较不同证型患者的肠上皮化生率、上皮瘤变率和Hp感染率.结果:脾胃湿热证、肝脾不和证的肠上皮化生率及上皮瘤变率均高于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胃湿热证、肝脾不和证、胃络瘀血证的Hp感染率高于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c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肠上皮化生、上皮瘤变、Hp感染均为CAG癌变的单影响因素(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CAG患者癌变风险存在差异,中医证型的运用对癌变风险的临床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与胃肠激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90例,分为脾胃虚弱证30例、脾胃湿热证30例、胃络瘀血证30例。空腹经胃镜取CAG患者胃黏膜组织后,立即称重、均浆、离心取上清液,-70℃保存。同时抽取静脉血,制备血清和血浆,也于-70℃保存。同批运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胃黏膜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胃泌素(Gastria,GAS)、胃动素(Motilin,MTL)、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及血清中EGF、GAS和血浆中MTL、SS含量,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中医不同证候间激素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脾胃虚弱证患者胃黏膜中GAS、MTL水平显著低于脾胃湿热证患者和胃络瘀血证患者(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胃黏膜中SS、EGF水平显著高于胃络瘀血证患者(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中GAS、MTL水平显著低于胃络瘀血证患者,而SS、EGF水平显著高于胃络瘀血证患者(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血中GAS、MTL水平显著低于脾胃湿热证患者和胃络瘀血证患者,而SS、EGF水平显著高于脾胃湿热证患者和胃络瘀血证患者(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血中GAS、MTL水平显著低于胃络瘀血证患者(P0.05)。结论:胃黏膜及血中GAS、MTL、SS、EGF的异常表达,及其调节关系可能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的部分内在因素,是不同中医证候转化的部分客观物质基础,可以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候转化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杨洋  刘华一 《江西中医药》2014,45(2):25+35-25,35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中医分型的关系及对治疗的影响。方法:97例CAG患者按中医证型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6组,观察各组HP感染情况及8周中医对症治疗后各组HP阳性组与阴性组疗效情况。结果:各组HP感染率为脾胃湿热证82.3%,肝胃郁热证76.9%,肝胃气滞证65.0%,胃络瘀血证53.3%,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证40.9%,胃阴不足证40.0%。各组感染率有差异(P〈0.05)。8周治疗后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证中HP(+)组与HP(-)组症状评分改变无差异(P〉0.05);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证HP(+)组与HP(-)组症状评分改变有差异(P〈0.05),且HP(-)组前后症状评分差值大于HP(+)组。结论:HP感染在CAG中医证型的分布有-定规律,且对CAG治疗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了解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EMBASE。各个数据库的检索时间范围均为建库时间至2016年12月31日。由两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相应研究信息并交叉核对。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9篇合格中文文献,无英文文献,全部研究对象共263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脾胃虚弱证证候分布频率为0.30[95%CI(0.26,0.34)],肝胃不和证为0.24[95%CI(0.20,0.27)],脾胃湿热证为0.22[95%CI(0.19,0.26)],胃阴不足证为0.15[95%CI(0.12,0.18)],胃络瘀阻证为0.06[95%CI(0.04,0.10)]。亚组分析显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三种证型的患者在不同地域、Hp感染与否的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四种证型的患者在胃黏膜萎缩程度方面分布情况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G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的分布相对较多;五种证候类型的分布情况存在地域、Hp感染、萎缩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由于有发表偏倚存在的可能,上述结论尚需通过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等进行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200例经胃镜、病理诊断为肠化型萎缩性胃炎的病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证型,同时观察患者性别、年龄、胃黏膜萎缩程度、有无局部淋巴增生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各中医证型的百分比依次为脾胃湿热证42.50%,脾胃虚弱证29.50%,肝胃不和证21.00%,胃络瘀血证4.00%,胃阴不足证3.00%;其中脾胃湿热证胃黏膜中、重度萎缩显著高于轻度萎缩(P〈0.05);各证型Hp检出率显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热证、肝胃不和证,分别为56.47%、52.54%、30.95%,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3种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即(X^2=7.65,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患者(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患者(P〈0.05);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患者Hp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湿热证最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方法:统计1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频率。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证型依次为肝胃气滞证39例,肝胃郁热证6例,脾胃虚弱证31例,脾胃湿热证13例,胃阴不足证12例,胃络瘀血证38例,寒热错杂证7例,心脾两虚证2例,脾肾阳虚证2例。结论:在150例病例中,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瞬时电位受体(TRPV1、TRPM8)表达的相关性,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内镜确诊CAG及病理确诊为CAG伴不典型增生或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患者317例,选取常规体检发现的无症状性浅表性胃炎10例作为对照,并进行TRPV1、TRPM8受体表达检测及CAG中医证型辨证,分析CAG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TRPV1、TRPM8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1CAG前病变中医证型按照所占比率排序为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阻。26种证型在TRPV1、TRPM8表达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RPV1的表达的中医证型排序为脾胃湿热胃阴亏虚肝胃不和胃络瘀阻、浅表性胃炎脾虚气滞脾胃虚弱;TRPM8表达的中医证型排序为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胃络瘀阻、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胃阴亏虚脾胃湿热。TRPV1以脾胃湿热表达最为明显(415 bp),TRPM8表达以脾胃虚弱最明显(387 bp)。胃络瘀阻型近似于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表达。3同一证型在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分布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不同证型在同一程度肠上皮化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证型在轻度异型增生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在中、重度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以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三型在重度异型增生时分布较高;各证型在轻、中、重度萎缩程度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 CAG癌前病变与中医证型之间及瞬时电位受体(TRPV1、TRPM8)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病理程度较轻时以实证为主,并伴有TRPV1受体表达增高;病理程度中、重度时以虚为主,虚实夹杂表现多见,并伴有TRPM8表达增高。本研究为该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CAG中医辨证提供了更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近4年关于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检索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期刊文献资料,统计分析所选文献中各中医证型出现频次、频率以及病例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中,以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证最多见,其次是胃络瘀血、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脾胃湿热,最后是肝胃郁热,本研究初步反映了CAG常见证候类型分布规律,以探析该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慢性萎缩性胃炎住院患者病历回顾分析,探讨其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整理15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住院患者病历,建立数据库,并通过频数统计方法、秩和检验等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中医证型分布为:胃络瘀血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各证型分布有显著差异(P0.01);胃络瘀血证与脾胃虚弱证住院天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见胃镜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占比。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血瘀、肝郁已逐渐成为主要因素,不同于以往认为的脾胃虚弱,在治疗用药除顾护脾胃之根本外应多注重活血化瘀、疏肝和胃之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将43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辨证分为6个证型:肝胃气滞证59例,肝胃郁热证35例,脾胃虚弱证168例,脾胃湿热证5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胃络瘀血证93例。分析各证型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 (1)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胃粘膜萎缩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肝胃气滞证与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3);(2)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肠化生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肝胃气滞证与胃络瘀血证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33);(3)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异型增生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H.pylori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谢晶日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20例CAG患者辨证分型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个证型,并给予相应中药治疗,1个月后观察其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各证型主要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方面,120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4.17%,以肝胃气滞证临床总有效率最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各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胃镜疗效方面,复查胃镜患者共计78例,临床总有效率为65.38%,以脾胃湿热证总有效率最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各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主要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各证型主要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谢晶日教授临床辨证治疗CAG具有较好疗效,且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及胃黏膜癌前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1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Hp感染情况及胃黏膜病理表现,分析证型分布与Hp感染、腺体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证型间HP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Hp感染阳性率从高到低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各证型间腺体萎缩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轻度萎缩所占比例最高,胃络瘀血证的重度萎缩所占比例高于其他证型;各个证型间存在肠化生、异型增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黏膜萎缩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赵彬 《新中医》2018,50(3):149-15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证型与癌前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20例CAG患者胃黏膜进行中医微观辨证分型、病理组织学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比较不同中医微观证型患者癌前病变发生率、免疫组化指标(CD34~+、Ki67)的差异,探讨CAG患者中医微观辨证与癌前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220例CAG患者的胃黏膜组织中医微观证型中,胃阴不足型72例,脾胃虚寒型36例,肝郁气滞型34例,胃络瘀阻型31例,肝胃郁热型28例,脾胃湿热型19例。不同中医微观证型CAG患者Hp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与脾胃湿热型患者肠上皮化生率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上皮内瘤变率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CD34~+平均光密度值高于肝胃郁热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P0.05);脾胃湿热型与脾胃虚寒型高于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P0.05)。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Ki67平均光密度值高于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与胃络瘀阻型(P0.05,P0.01),且脾胃湿热型高于肝胃郁热型(P0.01)。结论:CAG患者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与癌前病变有着密切关系,其中肝郁气滞型与脾胃湿热型患者癌前病变发生率更高,应及早予以有效干预,降低胃癌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李靖  曾斌芳  史红 《陕西中医》2010,31(11):1473-1476
目的: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证候规律,将"胃镜象"病理象"引入中医对本病的辨证领域内,探讨微观表现特点与传统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发展四诊的内涵。方法: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从中医症状调查入手,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202例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的临床病例资料通过发病因素、症状体征、胃镜和病理诊断的调查,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及定量资料χ2检验。结果:随年龄的增长CAG发病率明显升高,且发病率与嗜好有关。与此同时,中医辨证分型按照概率排序为: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脾胃虚弱型其黏膜萎缩程度多较轻;胃镜下见胆汁返流者,临床证型多为肝胃不和型;胃镜下黏膜糜烂者,临床证型多为脾胃湿热型。结论:经因子分析方法得出20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5种证型:脾胃虚弱兼肾虚、肝胃不合、胃阴虚、脾胃湿热、肝郁脾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