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7 毫秒
1.
糖尿病性皮肤病的中医治疗与保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雪 《中医杂志》1995,36(12):734-735
中医对糖尿病皮肤搔痒症主要从虚、风、湿热论治,对并发疖肿、痈疽则以清热解毒、扶正托毒治之。在糖尿病病人的保健与护理方面,注重以药入食、以食为药,调整病人的营养平衡;并开展运动疗法、药浴、气功、自我按摩等调整患者的内分泌功能,以降低血糖、改善血管—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痹证引起的疼痛,临床多以剧痛、窜痛、着痛、热痛以概寒痹、行痹、湿痹、热痹四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痹证之疼痛虽以上述四者最为常见,但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及程度,尚兼有僵痛、钝痛、空痛、刺痛、隐痛、麻痛、酸痛及胀痛诸端疼痛。近几年来,笔者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及程度。采用不同手法、选择相应穴位,按摩治疗上述十二种痹痛,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全蝎蜈蚣均有毒,息风止痉,用于惊风抽搐、中风口眼斜、破伤风等。如止痉散,解毒散结,用于瘰疬疮疡肿毒等证;通络止痛,用于顽固性头痛、风湿痹痛。二药皆平息肝风以解痉挛,祛风通络以止疼痛,解毒散结以疗疮肿,辛散力强。全蝎较蜈蚣性缓而平和,息风止痉,宜于手足震颤、头部摇动、频频抽动者;蜈蚣较全蝎性猛而刚燥,息风止痉,宜于手足麻木、角弓反张、痉挛强直者。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肝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亏、瘀血阻络、脾肾阳虚;治疗上以清热利湿为主,兼以活血化瘀,养肝、健脾,益肾,分别运用龙胆泻肝汤合茵陈黄汤、逍遥散、一贯煎、膈下逐瘀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临床上再结合科学的实验室检查,以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5.
尿毒清是以甘草,白芍、大黄、黄芪等中药为主的复方冲剂。作者在腺嘌呤饲养诱发的大鼠肾功能不全模型基础上以尿毒清治疗80天后,与对照组比较,血尿素氮、肌酐、中分子物质均显著减少,肾/体重比值也显著降低,显微镜下亦可见以尿毒清治疗的大鼠病理改变较对照组为轻。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了用活血化淤、软坚散结、补虚扶正的药物对大白鼠5/6肾切除所致慢性肾表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肾切除术后,早期治疗以祛淤消积为主,2个月后以补为主,或攻补结合,应用益气助阳、祛淤消积药物。  相似文献   

7.
李玲  郑仲华 《中医研究》2005,18(7):16-18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消瘅""三消"等范畴.历代医家多认为消渴病的病位在肺、胃、肾三脏,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在临床上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迁延日久则致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治疗上以滋阴、清热、润燥为大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的病机也在不断地演化,许多医家提出了从脾胃论治消渴病的观点.本实验以"扶正气"为宗旨,通过健脾益气养阴的方法扶助脾胃、消导和胃,应用具有健脾益气养阴功能的"复脾汤",对实验大鼠进行治疗观察,以探讨其对实验大鼠体重、血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范毓(香奇)和"太乙神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立公  顾杰 《中国针灸》2007,27(7):543-544
目的:探讨“太乙神针”的操作方法、主治范围以及取穴特点。方法:运用计算机对文献进行检索统计,再用人工进行归纳分析。结论:“太乙神针”法是以灸代针,主治范围十分广泛,以胸腹内脏病为最多,其次为头部病症,再次为四肢与腰背部病症;就适应证而言,以虚证为最多,其次为寒证、风证、热证、痰证等。所取穴位以躯干部穴位最多,其次为四肢穴,再次为头部穴。该方法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维 《吉林中医药》2007,27(7):11-11
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治则应遵循“以补为主,以通为用”的原则,选择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温阳豁痰等药物,临床可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虚热虚热证凡气、血、阴、阳诸虚皆可为之,但以阴虚、血虚更为多见,故其治疗或滋阴增液,或补益气血,或泻火存阴,药物各有侧重。黄柏、知母用于相火妄动者,取其泻火存阴。然知母亦用于阴虚火旺证,既能滋阴以退热,又能泻火以退热;黄柏则专于泻肾火,其作用强,久用仍有伤阴之弊。丹皮用于无汗之骨蒸劳热;地骨皮用于有汗之骨蒸劳热。白薇尤宜于妇人产后阴虚顿热。银柴胡、胡黄连宜于小儿疳热,也宜于阴虚发热。  相似文献   

11.
退行性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行性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骨关节病。其好发于某些特定的关节,以腰、膝关节受累最为常见。国内研究表明,60岁以上人群达50%,而在70岁以上人群中,将近80%患有膝关节骨关节炎。现代学者在继承中医学术思想和借鉴引进西医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对退行性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更加深入,提出了“肾虚说”、“瘀血说”、“风寒湿痹说”等多种病理学说。刘向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退行性骨关节炎是以“肾虚”为发病的病理基础;“血瘀”是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病理环节;“风寒湿”是常见的致病或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2.
附子为医者所熟知,是临床常用之品。其味辛、甘,性大热,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散寒止痛之效,既可用于急症以挽救危急病人,又可用于慢性虚寒者以使沉疴之疾霍然而愈。附子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寒湿”(《中医杂志》,1987年6期24页),此可谓临床医生用附子之精僻指导。兹就古人用附子之经验并结合笔者的临床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临床应重视血淤导致气滞证,其特点是:以胀、满、憋、闷为主。治疗原则应以活血化淤为主,并认为将血淤导致的气滞证与一般气滞证区别开来,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高原病证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高原病的证治规律。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患。本虚指以气虚为主,标实指因气虚而引起的淤血、痰浊、水湿等实邪。常见的证候类型有肺气虚、心气虚、中气不足、肾气虚、痰闭心窍、痰浊壅肺、淤血证、风证、出血讧、高原晕厥、高原眩晕等证。治疗方法以益气培本为主,或兼育阴生津、壮阳、养血,治标则以淡渗燥湿、泻肺利水、祛痰开窍、活血化淤、熄风、止血为要。  相似文献   

15.
仝小林教授认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要从“治糖、治络、治杂”着手,强调“三位一体,各有侧重”,临床处方用药要遵循“以证为基,以病为参,以症为靶,证病症结合”的指导原则,对于合并冠心病患者,以控制血糖为靶向,以胸痹为主要靶点,根据其标本缓急,灵活施治,燥湿、清热、活血贯穿于方药始终.另外,临证用药,不必拘泥一法一方,强调“药少而精,效专力宏”“中医药之妙在剂量”,临证中举大证、起顽疾的关键在于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16.
痹证与瘘证是中医内科的常见病症,其病因病理有一些相似之处,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治疗上亦有共同之处。故讨论二病之异同,对临床医者有一定意义。笔者着重从二病之虚实入手存同求异,以期对诊治有所阐释和启示。 痹证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病因病理以感邪、体虚、邪阻为主,症状以痛  相似文献   

17.
越鞠丸方为治郁主方,原载《丹溪心法·卷三·六郁五十二》,乃元·朱丹溪所创,由苍术、香附、川芎、栀子、神曲等五味药组成,为通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剂。本方之意重在行气解郁,使气行则血行,气畅则痰、火、湿、食诸郁亦易解。方中,香附行气开郁以治气郁,疗胸腹胀痛,为主药;川芎行气活血以治血郁,疗胸膈刺痛;苍术燥湿健脾以治湿邪,疗胸痞痰多;栀子清心热、泻肾火以治火郁,疗吐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40年以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肺心病研究的归纳、整理,作者总结出急性发作期以清热解毒、化瘀祛痰合益气养阴为主,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佳的规律,认为这样可以提高机体免疫机能,控制或减少急性发作,从而降低病死率。肺心病模型的建立,是证实这些方法效价的关键,故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针刺对快速老化鼠脑、肝细胞核活性基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针刺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不同月龄快速老化模型鼠(SAM)为研究对象,以“调神益智,平肝通络”为治疗原则,取人中、内关、太冲为主穴,对8月龄的SAMP8进行针刺治疗,以正常老化的SAM R1作增龄性对照,以非针刺SAM P8作对照,用DNA酶Ⅰ作活性基因探针观察脑、肝细胞核活性基因变化情况。结果:与非针刺组比较,针刺使8月龄的SAM P8脑、肝细胞核活性基因数增加,基因转录水平提高。结论:证实针刺能在细胞核活性基因转录水平上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现代验方治疗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用药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搜集治疗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验方64首:狼疮性肾炎6首,紫癜性肾炎22首,糖尿病肾病36首。对其用药味数、味次及性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狼疮性肾炎用药以补益药、祛风湿通络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用药以清热药、补益药、活血化瘀药、止血药为主;糖尿病肾病用药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收涩药为主。三者药性均以寒、温、平,药味均以甘、苦、辛为主。结论:治疗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用药符合传统中医对本病病机"本虚标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