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丁建国 《中医研究》2004,17(2):35-37
糖尿病(DM)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历代医家多认为其病位在肺、胃、肾三脏,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上以滋阴、清热、润燥为大法.随着饮食结构、精神心理、社会自然等影响因素的不断变迁,消渴病的病机也在不断地演变.为了探索治疗消渴病的有效途径,笔者自1998年以来,从脾胃气阴两虚的角度、运用健脾益气养阴法、用自拟"健脾消糖汤"治疗糖尿病病人72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丁建国 《中医研究》2005,18(4):14-17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养阴法(健脾愈消汤,以下简称J汤)对STZ大鼠肝糖原等指标的影响,探讨从脾胃论治消渴病的机理.方法:健脾愈消汤治疗组(DM-J组)STZ大鼠用J汤,正常对照组(C组)及模型对照组(DM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剂量均为18 mL/(kg·d),处理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肝糖原、血糖、血浆胰岛素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第4周末各组大鼠的肝糖原、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相比,DM组显著低于DM-J组和C组(P<0.01).结论:J汤具有降低血糖、升高血浆胰岛素、促进肝糖原合成等功能;健脾益气养阴可以增强脾胃的主运、主化、主升、降甘等功能,能调节机体的"甘质"代谢、维持机体的"甘质"稳态;脾胃气阴两虚是消渴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常常累及肺、脾、肾三脏,因此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论。吴颢昕教授认为现代的糖尿病与古代消渴病的证型已有所不同,临床辨证不可拘于一格,应突破三消辨证,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认为气阴两虚、脾肾俱亏为糖尿病发病之本,且伏热为标、瘀滞为变,治疗上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为主,佐以清泻伏热、活血化瘀并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4.
消渴是一个病名 ,也是一个症状 ,现代医学多以糖尿病论之。消渴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内经》 ,有消瘅、膈消、消中之称。在《医学心悟·三消》中 ,把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 :渴而多饮为上消 ;消谷善饥为中消 ,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许多医家在治疗消渴病时 ,多从养阴润燥入手 ,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然后病必求其本。消渴一症虽以阴虚一派之症状现于外 ,然究其病因、病机、变病 ,多以火热为本。1 消渴病的病因多滋生火热1 1 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 ,醇酒厚味 ,滋生内热 ,致失脾胃远化失常 ,内热蕴积 ,胃火炽盛 ,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历代医家多认为消渴病的病位在肺、胃、肾三脏。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或肺消、脾消、肾消,迁延日久则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笔者将从其病理产物火、浊、郁、瘀4个方面阐述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6.
陈慈煦认为辨治糖尿病除肺、胃、肾"三消"之外,从补益脾胃入手,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针对糖尿病病变部位在中焦脾胃,以心脾两虚,纳运失常为其病机特征,故应用健脾助运,养心安神之法,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围,以"三多一少"为其主要表现,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古代医家对消渴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呈现多元化,从肺胃肾肝皆有论治。脾胃乃后天之本,是水谷精微代谢中枢,脾胃功能失调,则机体转输功能异常而出现水液及精微的代谢紊乱状态,文章立足中医理论,结合消渴病常见症状,从脾胃角度论治消渴。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813-1815
糖尿病冠心病是糖尿病后期严重的并发症,其在病机上存在以糖尿病病机为基础的转化规律。根据本病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纳入中医学消渴病并发"胸痹""心痛""心悸"等范畴。文章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临床治疗经验等方面对糖尿病冠心病进行论述。认为本病病机虚实错杂,本虚标实多见,以气阴两虚为本,瘀血阻滞、痰湿内阻心脉为标,其治疗当以益气养阴以治本,兼以活血化瘀、化痰祛湿以治标,临床使用自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加减治疗糖尿病冠心病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因而至今将其作为治疗消渴的用药依据。目前消渴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很多病人"三多一少"症状并不典型,若仍固守传统的上、中、下三消辨治  相似文献   

10.
消渴病(糖尿病)患者与日俱增,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大有可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是痰湿困脾,根本致病因素是"痰",历代医家提出"从脾论治""从痰论治"是大法,现代证明运用健脾化湿类中药治疗消渴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病的范畴.在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方面,传统中医学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上分上、中、下三消,以清热养阴为主.近来不断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并提出不同主张.有认为糖尿病的病机主要是气阴两虚,因而主张益气养阴为主的;有认为其病机是肾虚精关不固,因而强调以补肾固摄为主的;有认为其病机是肝郁脾虚,治疗上强调以疏肝解郁健脾为主的;有认为是湿热病邪作祟,强调治疗应清热化湿的;也有认为瘀血阻滞是其病机关键,因而强调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的.而笔者认为,脾气虚弱是糖尿病(消渴病)的病机关键,湿阻、肝郁、肾虚是其基本病因,而瘀血内阻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现浅探如下.  相似文献   

12.
徐远 《世界中医药》2007,2(1):27-28
消渴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糖尿病。《内经》中将“消渴”、“消瘅”的病因归于五脏“脏脆”,后世医家从七情、饮食、劳倦等方面认识本病的病因,也有一些学者把阴虚燥热归纳为消渴病的根本病机。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及治疗虽有不同,但唐宋以后,临床上多以上、中、下三消来论治消渴病,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渴病理论认识及临床辨治方面的发展。印会河教授尊古而不拘泥,在该病的病机及治疗上提出新的见解,介绍如下。1提出热盛是本虚之因,脉络瘀阻贯穿消渴病全过程印教授从数十年的临床观察中得出结论,糖尿病患者早期有阳热亢盛,气化太过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试谈糖尿病从脾论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秀荣 《北京中医》1998,17(5):30-3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属中医的消渴病范畴。历代医家治疗多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病机认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贯穿疾病的始终,每以寒凉、滋润之剂治之。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深入研究及长期临床观察,糖尿病证与脾虚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多言其病机为阴虚燥热,病位以肾为核心,并将其分为三消,且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王国斌教授不拘常法,另辟蹊径,整体审察,辨证求因,提出肝失疏泄,少阳枢机不利当属消渴病的重要发病机理之一,以疏肝调肝为治疗原则,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阴虚燥热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养阴润燥消热为其治疗大法。本文提出了脾胃虚弱及湿热阻中为消渴病的另一病机,益气养阴,益气健脾与清热化湿为其相应治法。并附验案三则。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许多医家突破糖尿病以阴虚燥热为病机的三消论治观点,提出糖尿病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认为糖尿病发生与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调、脾虚胃热有关,以辛开苦降调理脾胃治疗本病。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甘调,不仅对中气虚弱、气机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之痞满具有较好疗效,而且切中虚实夹杂,标本同病,以脾胃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脾虚胃热为特点的消渴病,为调理脾胃治疗糖尿病有效方剂。结合临床经验和文献资料,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特征,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根据其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中医学将其归入“消渴病”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消渴病的病位在肺、胃、肾三脏,病机以燥热为标,阴虚为本;治疗上以滋阴、清热、润燥为大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的病机也在不断地演化,近代许多学者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脾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更有学者提出“脾虚失健乃糖尿病发病之本”之论。  相似文献   

18.
消渴病的治疗,除传统的“三消”辨治外,脾气亏虚、清阳不升亦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内经》对此即有论述,升阳健脾是消渴病的重要治法.李东垣、张锡纯、施今墨等古今医家皆重视升发脾之清阳治疗消渴,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改变,现代生活方式下“脾虚致消”者逐渐增多,尤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施以升阳健脾之法.借鉴中医大家之经验,有利于丰富辨治消渴病理论体系,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论述宏详,温、清、补、消莫不糜备,素有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三消”分论之说。齐鲁名医刘启庭主任医师,从事糖尿病研究多年,临床经验丰富,治疗老年性糖尿病,不囿三消分论,组方遣药,亦不拘前人成方窠臼,而是根据老年人的发病特点,在益气养阴的同时,注重温补元阳、调理脾胃、化瘀泄浊,兹就刘师治疗老年性糖尿病的经验,总结如下:1 益气养阴,勿忘温阳 刘师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为阴虚燥热,已成定论,治以益气养阴,自不待言,然老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唐宋教授治疗消渴(中消)的经验。方法:通过侍诊学习,探讨脾与糖尿病的关系,从病机、治法、证治分类等方面分析梳理唐师的治疗经验。结果:唐师认为消渴病的发生虽与五脏相关,但尤与脾(胃)关系密切,倡导从脾论治中消,以健运脾胃、益气养阴为主要方法,结合清热、化湿、温阳、化瘀诸法,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结论:唐师经验开拓了中医药治疗中消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