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总结65例介入方法治疗主动脉夹层的围手术期观察和处理方法。方法加强围手术期各阶段的处理措施,重视预防潜在危险因素发生,密切配合手术操作和各种治疗。结果 6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成功支架腔内隔绝,除1例因术前肠梗阻、术后肠管坏死至死亡外,均顺利康复。结论支架腔内隔绝术以其安全性高、效果好、创伤小等优点已成为治疗Ⅲ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严密的围手术期观察和处理是保证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2002-06/2007-04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行覆膜支架置入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12例。主动脉夹层裂口2个以上者10例,第2裂口位于腹主动脉段者8例,2例于胸主动脉中下段。采用国产覆膜支架(北京裕恒佳科技有限公司)血管内置入治疗。所有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12例患者支架全部成功置入,共置入12枚支架,其中带锁骨下动脉分支型支架2枚,支架长度80~100 mm,直径32~38 mm(平均34.8 mm)。1例出现内漏重复扩张后内漏消失,其余患者未出现与夹层及手术有关的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无支架腐蚀、降解、扭曲等;术后血凝分析、血小板数量与术前比较差异不大,未出现溶血反应。结果提示应用国产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DeBaKeyⅢ型胸主动脉夹层瘤,创伤小,安全有效、成功率高,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传统手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风险极高,目前腔内隔绝已成为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主要手段。文章回顾性分析经皮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外伤致DeBakeyⅡ,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2-12/2008-12东南大学附属江阴人民医院收治了6例DeBakeyⅡ,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冠状动脉CT成像基础上,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一步明确并行经皮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总结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及经皮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效果。 结果:6例DeBakeyⅡ,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支架释放成功率100%。造影复查5例无明显渗漏和假腔显影;1例少许渗漏,以适应性球囊逐段贴覆后渗漏消失。均无死亡,CT复查无明显支架移位或渗漏,随访3个月生活质量良好。 结论:经皮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DeBakeyⅡ,Ⅲ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DeBakeyⅡ,Ⅲ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较常见又很凶险的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旁路搭桥转流术治疗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较一般的胸主动脉置换术具有突出的优势,而且对于某些患者而言也是不可避免地需要采用的术式。为了探讨锁-腹搭桥术对主动脉夹层假腔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及该术式的治疗有效性,分别构建了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及其锁-腹搭桥术的理想化三维几何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ANSYS 11.0中进行有限元分析。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实施搭桥手术后假腔入口处和假腔内的血流速度与压力均小于手术前的值。这对于减轻血流对夹层病变的冲击、减缓破裂口的进一步扩大、防止夹层破裂、促进夹层局部病变愈合是非常有利的。所以,锁-腹搭桥术是一种在特定情况下治疗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手术方式,是很有临床应用前景的。  相似文献   

5.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类起病急、病死率高的极其凶险和危重的疾病。由于胸主动脉夹层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较常见,甚至以首发症状为临床表现者也较多。因此,为了提高对胸主动脉夹层的认识和识别,避免误诊所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同时积极治疗胸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截瘫、脑卒中)也较常见。本文将对胸主动脉夹层合并的神经系统表现、症状和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所出现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心血管覆膜支架的材料学特征及其置入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 方法:应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由第一作者以“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生物材料;临床研究;并发症”等为检索词,检索1998/2010时限内与覆膜支架置入治疗主动脉夹层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 结果: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8 篇相关文献。覆膜支架是金属或合金血管内支架与人工(天然)的膜性结构相结合的产物,常用覆膜有涤纶和生物膜2类。涤纶取材方便,价格低廉,但缺乏弹性,不能扩张,有一定的致血栓源性;生物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能促进内皮生长,是目前最有发展潜力的一种膜。从临床应用效果来看,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的近期效果良好。 结论:覆膜支架血管内置入近期内可有效治疗StanfordB型/ 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疗法,但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严密的随访研究证实。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生物材料;临床研究;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34.032  相似文献   

7.
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缺血等症状。血管内治疗是首选治疗方式。血管内治疗包括:动脉瘤近端椎动脉闭塞术、血管内孤立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单纯支架植入术、血流转向装置植入术和覆膜支架植入术等。应根据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选择合理的血管内治疗方式。术后应定期进行脑血管DSA随访,并根据DSA结果决定是否需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8.
颅内出血性椎动脉夹层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出血性椎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2000-2005年40例出血性颅内段椎动脉夹层的治疗。其中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33例,夹层段动脉闭塞6例,夹层近端主干动脉闭塞1例。结果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46个月,平均16.3个月。发现夹层动脉通畅,无夹层再出血,无新发后循环梗死。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夹层复发,行补充填塞弹簧圈。结论血管内夹层近端闭塞以及夹层段动脉闭塞是治疗颅内出血性椎动脉夹层的经典术式。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治疗保留了载瘤动脉,避免了术后对侧椎动脉血流负荷量的增加;减少了后循环缺血的危险,扩大了血管内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的手术适应证。本组结果显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并未增加夹层再通以及穿支动脉闭塞。本组经验初步表明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出血性颅内椎动脉夹层的合理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9年收治的12例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中,2例采用多支架叠放辅助弹簧圈栓塞,9例采用覆膜支架治疗,1例采用密网支架治疗。术后即刻造影均未见动脉瘤显影。术后7 d因再出血死亡1例,术后3个月复发1例再次介入治疗。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11例,死亡1例。结论 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复杂病变,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多样,需根据病人情况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纯支架植入治疗小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对采取单纯支架植入治疗小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好转。术后造影:所有支架位置准确,在夹层动脉瘤段释放到位;16例病例均明显造影剂滞留。16例患者术后7 d内均出院,并进行随访3~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个月。影像学随访:16例患者均治愈,夹层动脉瘤未显影,动脉支架安放段均通畅,未出现血栓或出血以及后循环供血障碍等并发症。结论单纯支架植入的方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瘤,从支架植入前后影像对比,以及术后临床症状、造影的随访资料分析,单纯支架植入是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临床表现多样,随着治疗方法不断改进,病死率逐渐降低,但主动脉全弓置换加三分支象鼻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仍相对较多,严重者引起昏迷甚至死亡[1]。我院2011-06—2013-12对210例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全弓置换加三分支象鼻支架置入术,术后并发昏迷6例。本文主要介绍术后昏迷患者的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麻醉方式对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钻孔引流术治疗CSDH 68例,全身麻醉下手术31例(全麻组),局部麻醉下手术37例(局麻组)。结果 术前1 d,全麻组与局麻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 d,全麻组SAS评分和SDS评分较局麻组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颅内积气量、血肿残余量、硬膜下积液量、住院时间、血肿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下钻孔引流术治疗CSDH,有助于减少术后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主动脉夹层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起病,急诊头颅MRI弥撒加权成像检查示左侧枕叶、颞叶后部早期缺血性改变;急诊胸部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检查示Stanford A型胸主动脉解离伴血栓形成,同时伴左侧颈动脉和左侧锁骨下动脉血栓形成。保守治疗1月后,行血管重建手术治疗,移植人工血管置换解离的升主动脉且与双侧腋动脉搭桥。术后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示左侧颈动脉和左侧锁骨下动脉再通;放射性碘苯丙胺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示局部灌注改善。结论主动脉夹层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需仔细鉴别,为改善脑血流动力学,血管重建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夹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颅外段颈动脉夹层患者9例,均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术后血管狭窄及夹层动脉瘤改善情况,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患者随访3个月到1年。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平均残余狭窄率均≤30%,患者颈动脉平均狭窄程度从(75.0±17.6)%降低至(15.8±9.2)%,夹层动脉瘤均消失,支架置入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缺血相关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围术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脑卒中,无手术相关死亡事件发生,随访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例患者可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夹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术中全麻唤醒下定位切除脑功能区病变(附5例报告)   总被引:48,自引:9,他引:39  
目的 初步探讨全麻唤醒状态下定位切除脑功能区病变的方法,为深入研究脑功能区微创手术提供经验。方法 对5例脑功能区脑内占位病变病人进行喉罩插管、全麻下神经导航解剖定位开颅,术中麻醉唤醒,在清醒状态下,通过皮质诱发电位及皮质电刺激等方法进行脑功能区定位,在保护脑功能区的前题下切除脑内病变后再在全麻下关颅。结果 5例病人均顺利经过喉罩插管下全麻一术中唤醒一再全麻,其中3例安全经历术中拔管和再插管。唤醒后脑功能区经采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得到定位,脑内病变得到最大程度切除,无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术前神经功能障碍均明显恢复,其中3例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无手术并发症,病人术后无痛苦回忆。1例术前频繁发作癫痫唤醒后出现癫痫发作。结论 全麻唤醒状态下进行皮质电刺激及皮质诱发电位定位脑功能区手术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切除脑功能区病灶,提高病人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病变。结果 16例病人成功植入支架,1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病人支架治疗失败,成功率94%。手术成功病人锁骨下动脉盗血征象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无支架相关性手术并发症。随访6~12个月,血管超声及CTA检查未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闭塞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后循环动脉狭窄同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6-06—2011-02我院16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同时合并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的患者Ⅰ期行颈动脉及椎基底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总结手术经验,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16例患者共置入34枚支架(其中1例患者同时合并锁骨下动脉狭窄,Ⅰ期行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18%,颈动脉支架置入后9例出现心率下降,11例出现心率、血压同时下降,围手术期未出现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以及术后过度灌注脑出血等并发症。术后9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7例明显改善,随访5~24个月,1例术后1a复出现缺血症状,复查DSA提示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再次给予支架内成形术,症状消失。结论前后循环动脉狭窄同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降低医疗费用,避免二次手术创伤,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不同类型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2010年6月至2014年11月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4例,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9例,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3例,支架保护小脑后下动脉后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2例。结果 14例中,12例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DSA表现为珠线征及偏心性动脉瘤样扩张。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9例中,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6例,近全栓塞2例,大部分栓塞1例;术后8例1年后随访,动脉瘤复发2例。载瘤动脉及动脉瘤闭塞3例中,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及载瘤动脉不显影,术后6个月复查未见复发。支架保护小脑后下动脉后闭塞载瘤动脉及动脉瘤2例,术后2周死亡。结论 DSA是诊断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靠依据,血管内治疗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临床手术中与正常人群手术麻醉的处置。方法对本院80例外科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40例为精神病患者进行手术的为实验组,40例普通人为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手术治疗方法、手术切口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进行麻醉时实验组多采用全麻,二者进行椎管内麻时药物的剂量和种类无统计学差异,但在进行全麻时手术前药物的使用剂量有统计学差异;二者术后并发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麻醉的效果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精神病患者的麻醉风险高,医务工作者在选择麻醉方式、药品剂量、术后护理等方面特别关注,要进行特别处理,才能有效防止麻醉事故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的12例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支架成功释放,位置满意。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未见支架部位血栓形成及急性闭塞。所有患者DSA随访6~12个月,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治愈9例、夹层动脉瘤缩小2例、无明显变化1例。所有患者无围手术期出血或缺血并发症,随访期间未见载瘤动脉内膜过度增生及狭窄并发症。结论 双支架重叠技术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