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UAP疗效及对IL-6和hs-CRP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对IL-6和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11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TC、TG、IL-6和hs-CRP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及P0.05)。随访6个月内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UAP安全有效,显著降低血脂、血清IL-6、hs-CRP的浓度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2.
刘斌 《河南医学研究》2013,22(2):247-250
目的:观察苯扎贝特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并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UAP并糖尿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苯扎贝特,0.4 g/次,3次/d,饭后服用,服药1个月后改为0.2 g/次,3次/d。两组均连续用药6个月。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变化。随访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5997,P<0.05);治疗组患者的NO、ET-1及FMD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1806,P<0.05);服药6个月内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3546,P>0.05)。结论:苯扎贝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也是它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效果。方法 97例UAP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49例给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和红花注射液联合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心率、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和收缩压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前后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和血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和红花注射液联合治疗UAP,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川芎嗪注射液。  相似文献   

4.
李华  杨守忠 《海南医学》2007,18(4):122-123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UAP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顿服,对照组饮食控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测定血脂及CRP的变化,分析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CRP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在调脂的同时还可减轻炎症反应,提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对UAP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UAP患者68例,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n=34)和对照组(n=34),观察用药8周后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心电图变化、心率、血压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卡维地洛组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卡维地洛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明显降低(P<0.05),血脂、血糖无明显改变;卡维地洛组肝、肾功能未发现异常,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卡维地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是有效而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卡维地洛对冠心病心绞痛型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冠心病心绞痛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用药前后2周分别记录24h动态心电图,评价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率变异性各参数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卡维地洛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结论卡维地洛可以显著提高冠心病心绞痛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7.
赵慧艳  张福全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6):1836-1838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疗效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将78例U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曲美他嗪治疗组(38例)和非曲美他嗪治疗对照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QTcd、心肌缺血、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ST段下移幅度、T波倒置幅度、LVEF、LVEDD均比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ST段下移幅度、T波倒置幅度、LVEF、LVEDD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后治疗组QTc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内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美他嗪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曲美他嗪可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和左心室功能,降低UAP患者的QTcd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且耐受性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彭伟  孝晨 《海南医学》2012,23(21):18-20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慢性肾功能不全(CRI)患者QT离散度(QTd)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40例诊断CRI而未经透析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初始剂量5mg,2次/d,每2周增加1倍剂量,直至20mg,2次/d或最大耐受量为止。对照组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替代卡维地洛。采用24h动态心电图分析和记录治疗前后心率、QTd、HRV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用卡维地洛治疗6个月后,心率下降、QTd明显缩短(P<0.05)、心率变异性参数改善(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SDNN、HF值提高更明显(P<0.01);LF/HF值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卡维地洛治疗CRF患者,可缩小QTd,使心肌复极趋向同步,提升HRV,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仝霖  刘宝宏  潘芳  张津津  吕立友 《河北医学》2008,14(12):1427-1429
目的:探讨血浆B型钠利尿肽(BNP)浓度对早发心绞痛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110例早发心绞痛患者入院时的血浆BNP浓度,稳定型心绞痛(SAP)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60例;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心绞痛患者按常规方法进行药物治疗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记录住院和随访平均6个月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检测所有对象的BNP。结果:心绞痛组中UAP、SAP者与对照组血浆BNP浓度分别为(94.88±35.92)、(40.19±23.05)与(35.85±14.96)ng/L。UAP者平均BNP浓度高于SAP者和对照组(均P<0.01),SAP者与对照组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P者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SAP者(20%:6%,P<0.05)。SAP者、UAP者中发生心血管事件者BNP均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者,分别为P<0.05、P<0.01。结论:血浆BNP浓度可以预测早发心绞痛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0.
吴静  徐亮  杜华  王运茹 《疑难病杂志》2012,11(8):575-577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ACS行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首次顿服阿司匹林300 mg,而后100 mg/d;联合组(37例)首次顿服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各300 mg,而后阿司匹林100 mg/d+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d。2组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在用药前及用药后10d、30d检测hs-CRP和TNF-α;在用药前、用药后30d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计数(PLT);观察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10d、30d 2组患者hs-CRP和TNF-α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6个月内联合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7%vs 22.9%,P<0.05);治疗前后30d 2组患者PT、APTT和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6个月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vs 8.6%,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ACS可显著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联合阿司匹林抗炎作用显著强于单用阿司匹林,且不增加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卡波糖治疗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糖耐量异常对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8例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随机分为阿卡波糖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64例。治疗3~4年。结果:两组患者心绞痛的临床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共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11例(17.1%),心肌梗死10例(15.6%),心力衰竭2例(3.0%),心源性猝死1例(1.5%),糖尿病2例(3.0%),而对照组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18例(28.1%),心肌梗死20例(31.2%),心力衰竭6例(9.3%),心源性猝死4例(6.2%),糖尿病8例(12.5%)。治疗组可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和糖尿病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卡波糖治疗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糖耐量异常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心血管事件和糖尿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孙漾丽  王平  毛治尉  郭攀 《中外医疗》2013,32(21):93-94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HRV影响。方法采用为期4周的随机、对照、开放、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入选符合条件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40例,年龄(74.2±10.4)岁,男22例,女1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稳心颗粒组,每组各20例;观察两组hs-CRP、HRV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稳心颗粒组、对照组hs-CRP、HRV各指标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hs-CRP、HRV各指标无明显差别,治疗后稳心颗粒组hs-CRP、SDNN、SDANN、RMSSD、PNN50、LF/H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稳心颗粒后hs-CRP、HRV各指标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1号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如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波立维(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等;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冠心病1号方,连用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冠心病1号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通1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均分为2组(n=45)。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通1号,连用4周。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为(3.34±0.91)次/周,心绞痛持续时间为(2.94±0.82)min/次,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8.05±0.64)次/周,(5.99±0.52)min/次,治疗后2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下降,但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44%;对照组显总有效率为66.67%,2组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心通1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综合心理干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伴有不同程度焦虑抑郁情绪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联合综合心理干预治疗,观察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末采用焦虑白评量表评定焦虑状况,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抑郁状况,比较治疗后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周末,两组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0.05或P〈0.01),但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研究组心绞痛缓解及心电图ST段变化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x^2=5.19、4.09,P〈0.05),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11.86,P〈0.0.1)。结论:药物联合综合心理干预治疗能减轻或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紧张、焦虑、抑郁情绪,改善躯体症状,减少心血管事件,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疗效和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7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凝治疗(阿司匹林十低分子肝素十氯吡格雷),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静脉持续点滴72h。治疗7d后观察心绞痛控制情况,治疗30d统计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7d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9673,P〈0.05),治疗后30d观察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3.9209,P〈0.01),两组30d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进一步获益,更加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不增加严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彭惠媚  胡中华  李惠  陈小丹 《海南医学》2014,(13):1890-1893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硫酸氯吡格雷片、灯盏细辛注射液。3个月后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心肌缺血情况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4.2%(33/35),对照组为72.7%(24/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问静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性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粘度及血沉指标均有所改善(P〈0.01),但治疗组还能够改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能够更明显地改善血流变学指标(P〈0.05)。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微循环灌注,改善血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永光 《黑龙江医学》2010,34(2):113-114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3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14 d。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心电图ST-T改变、血脂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P<0.05),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缺血性心电图(P<0.05),且治疗组降低血脂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脑宁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确诊病例按心绞痛分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心脑宁胶囊,疗程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疗效变化情况,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心绞痛疗效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1%,对照组为4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硝酸甘油的停减率为80.8%,对照组为5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心电图显示治疗组中心电图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5%;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脑宁胶囊结合西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表现,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地尔硫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地尔硫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滴注地尔硫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率及血压,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不良反应少,可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