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替罗非班组为2005-01-2009-09 AMI患者行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的患者46例;对照组为同期AMI患者行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入维拉帕米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AMI患者经急诊冠脉造影示TIMI 0~1级,预计行PCI者9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替罗非班组(n=45)和对照组(n=45)。替罗非班组PCI术前开始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持续泵入至术后36~48 h。对照组同常规PCI。观察两组冠脉复流3、0 d再梗死及死亡情况,并监测术前、术后血小板活化度。结果替罗非班组急诊PCI术后无慢复流、无复流现象发生,TIMI 3级血流发生率100%;对照组急诊PCI术后TIMI 0~2级,即无复流及慢复流发生率11.10%(5/45),TIMI 3级血流发生率88.90%(40/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30 d盐酸替罗非班组无再梗死及死亡;对照组再梗死及死亡发生率6.66%(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盐酸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血小板活化度,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结论在AMI急诊PCI围术期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既可开通冠脉,又可改善冠脉血流,减少术后再梗死,达到真正意义上挽救心肌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人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术后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163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83例)和对照组(80例)。替罗非班组在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之后予替罗非班0.15μg/(kg·min)持续静脉滴注24 h。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入院后30 d 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血流3级和TMPG 2~3级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IMI血流0~2级和TMPG 0~1级比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LV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主要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减少无复流,改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且不增加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84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高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常规冠脉内注射的治疗组(42例)和出现无复流、慢血流时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的对照组(42例).观察住院期间及随访3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生率;比较PCI术前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和出血情况.结果 PCI术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冠脉灌注(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冠状动脉前向血流TIMI 3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TFC、TMPG 2~3级比例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比较,治疗组总体要高于对照组.结论 急诊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STEMI时,替罗非班常规冠脉内注射可改善冠状动脉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不能降低30 d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非主要的出血并发症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5.
刘庆  张新金  李建美 《山东医药》2012,52(16):77-79
目的评估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防治无复流现象的作用以及安全性。方法 11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PCI术后TIMI血流级别、24 h肌钙蛋白T(CTnT)水平、24 h及30 d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出血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发生率分别为96.8%和88.9%,TIMI 0~2级血流发生率分别为3.2%和11.1%,P均<0.05。替罗非班组24 h CTnT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主要复合终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ACS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并改善无复流现象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脉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115例STEMI患者,年龄均≤40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替罗非班+PCI)58例及对照组(PCI)57例。比较两组行PCI后的血流TIMI分级、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校正的TIMI帧数(c TFC),以及30 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如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及严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PCI后,两组TIMI 3级分级、TMPG及c TFC比较,P〈0.05或〈0.01;两组住院期间MACE和严重出血发生率比较,P均〉0.05,但观察组30 d随访期间总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降低青年STEMI患者行PCI后的冠脉无复流及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维拉帕米预防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无复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34例和标准PCI组31例.联合治疗组:在Diver CE导管抽吸后经冠状动脉直接推注维拉帕米和替罗非班,再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术;标准PCI组:术前静脉推注替罗非班,然后静脉泵入替罗非班,维持24~48 h,术中如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使用维拉帕米,予以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术.观察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 住院期间联合治疗组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破裂发生率均低于标准PCI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维拉帕米预防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无复流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早期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直接PCI,40例)和对照组(直接PCI,40例)。比较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PCI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90min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术后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PCI后慢复流发生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PCI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血栓摘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11月于黑龙江省红兴隆中心医院因AMI行直接PCI并于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患者共58例,以单纯行PCI的61例患者作为对照,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抽吸+替罗非班组在同手术期大出血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罪犯血管术中术后血流情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行直接PCI前应用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减少无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围手术期风险。  相似文献   

10.
付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565-156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老年患者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4月采用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射替罗非班治疗AMI患者PCI术中出现的无复流现象,并与采用维拉帕米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TIMI血流分级、TMPG血流分级及cTFC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注射药物后首次和PCI手术结束前末次冠状动脉造影TIMI 3级血流获得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2、6.48,均P<0.05)。两组患者未用药前cTFC比较无明显差异(t=0.27,P>0.05),而在冠状动脉内注射药物后首次及PCI后末次,两组患者的cTFC均明显减少,而且观察组cTF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2、7.57,均P<0.05)。观察组患者在注射药物后首次和PCI手术结束前末次冠状动脉造影TMPG 3级血流获得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9、5.84,均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可以增加AMI患者PCI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改善术后梗死相关动脉无复流现象,为AMI患者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在血栓负荷较大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CI中,应用抽吸导管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栓负荷较大的AMI患者36例作为血栓抽吸组,另选同期采用常规PCI的AMI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血栓负荷、TIMI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心肌酶峰值、ST段回落幅度、LVEF、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血栓抽吸组患者经抽吸后血栓负荷明显降低;血栓抽吸组患者TIMI分级和TMP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栓抽吸组患者较对照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明显降低,术后1 h ST段回落百分比明显增高,LVEF明显升高,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血栓负荷较重的AMI患者行急诊PCI时,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可显著改善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情况,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现象和心肌酶的释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PCI后的心肌组织水平的灌注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因AMI行PCI的患者388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187例及中青年组(<60岁)201例。通过观察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心肌blush分级(MBG)及术后ST段回落比例,评价2组患者的术后心肌组织灌注及预后。结果中青年组较老年组病变血管数明显降低,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明显缩短,术后MBG 3级、术后TMP 3级及ST段回落比例及LVEF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PCI术后虽病死率低于中青年,但组织水平灌注和心功能较差,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将急诊入院的AMI患者79例,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39例)和一般治疗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直接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程度、QT离散度(QTd)。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心肌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数以及就诊和介入治疗时间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CI术后30 min,盐酸替罗非班组ST段下降≥50%的患者明显高于一般治疗组(92.3%vs70.0%P=0.020)。PCI术后2 h盐酸替罗非班组ST段下降≥70%的患者,明显高于一般治疗组(82.1%vs60.0%P=0.031);且盐酸替罗非班组的酶峰时间较一般治疗组提前3.2 h,P=0.003。PCI术后30 min和2 h心电图QTd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P<0.05)。盐酸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一般治疗组明显减少(2.6%vs22.5%,P=0.014);严重出血事件与一般治疗组比较无差别。结论直接PCI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有助于AMI患者冠脉微循环再灌注,改善心功能,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梗)(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PCI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91例患者分为心肌灌注不良组(TMPG0~2级,n=30)和心肌灌注正常组(TMPG3级,n=61),比较2组基本临床资料和造影结果以及介入结果,并对各因素进行Logistio回归分析,总结急性心梗急诊PCI后心肌灌注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91例患者中男76例,女15例,年龄38~84(62.3±11.8)岁,心肌灌注不良组合并高血压病的比例更高(80.0%比54.1%,P=0.0163),心梗部位以非前壁心梗居多(70.0%比29.5%,P=0.002);造影结果中,心肌灌注不良组梗死相关血管以右冠状动脉(RCA)更多见(63.3%比18.0%,P  相似文献   

15.
李东宝  华琦  刘志  李虹伟  陈晖 《心脏杂志》2011,23(4):507-509,514
目的:探讨分叉病变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效果的影响。方法: 318例连续入选的STEMI患者在发病12 h内行PCI,根据冠脉造影提示是否为分叉病变分为分叉组(n=92)和非分叉组(n=226)。结果: 分叉组PCI的成功率为86%,与非分叉组(84%)相比无显著差异。两组30 d主要不良事件也无统计学差异(分叉组与非分叉组:6% vs. 7%)。结论: STEMI患者急诊PCI治疗分叉病变的即刻和近期疗效与无分叉病变相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中,冠状动脉(冠脉)内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IIIa(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替罗非班对冠脉灌注、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87例发生急性STE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组(冠脉组,n=45)与静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组(静脉组,n=42)。冠脉组在支架释放后即刻在冠脉内3min注入替罗非班12μg/kg作为负荷量,随后以0.15μg/(kg·min)静脉维持24~48h;静脉组在支架释放后3min内静脉注入替罗非班12μg/kg作为负荷量,随后以0.15μg/(kg·min)静脉维持24~48h;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TFG)、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及心肌灌注显影分级(MBG);并比较两组PCI术后1周心脏超声指标、住院期间以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即刻两组TFG、CTFC、TMPG、MBG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给予替罗非班冠脉内或静脉内给药后,两组TFG、CTFC、MBG、TMPG指标均较未给药前显著改善,冠脉给药组TFG、CTFC优于静脉给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两组PCI术后1周心超结果(LVEF、LVEDD、LVESD)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院内MACE事件发生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1月和3月随访期MACE发生率两组亦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 STE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可显著地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微循环血流,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冠脉及静脉内小剂量注射替罗非班联合冠脉内血栓抽吸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诊断为STEMI、接受直接PCI治疗患者133例,随机分为冠脉及静脉内注射小剂量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联合冠脉内血栓抽吸组(治疗组,67例)和常规PCI联合静脉内大剂量替罗非班组(对照组,66例).评估两组PCI前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情况、术后90天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及术后出血情况.结果 两组血管开通率均为100%,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无复流减少,心肌灌注情况改善、90天MACE下降(2.9% vs.12.1%,P<0.05).而围术期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冠脉及静脉内小剂量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可有效改善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改善患者预后,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直接PCI的首次AMI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常规PCI组(n=52)和IPC组(n=58),所有患者均经右侧股动脉行CAG,并对梗死相关动脉(IRA)行PCI术。IPC组再灌注开始3 min内,给予30 s再灌注/30 s再闭塞的3次循环,然后给予持续再灌注。常规PCI组开通IRA后,再灌注开始3 min内不施加任何干预。统计PCI术中及术后2 h缓慢及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的状况;每天同一时间记录常规18导联心电图至术后1周,计算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corrected QT dispersion,QTcd);监测术后1周内CK-MB的变化;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 IPC组术中及术后2 h内缓慢及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0.7%及23.2%,常规PCI组分别为30.0%及54.0%,IPC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33.9%)明显低于常规PCI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PCI组和IPC组术前QTcd分别为(62.18±4.25)ms、(63.66±3.19)ms,术后1周时QTcd较术前均降低,分别为(56.89±4.67)ms、(47.31±4.43)ms,IPC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患者术后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C组患者CK-MB峰值为(121±52)U/L,常规PCI组CKMB峰值为(166±47)U/L,两组患者CK-MB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QTcd,减低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肢体缺血后处理的方法,干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对拟行直接PCI的急性STEMI患者62例,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肢体缺血后处理(LIPost)组30例和常规对照(NC)组32例。LIPost组在球囊首次扩张梗死相关血管(IRA)前,用血压计袖带缠绕于上臂并充气达250mmHg(1mmHg=0.133kPa),持续5min后放气,间隔5min后重复1次;NC组不作预处理。比较2组术后IRA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梗死相关区域(IRZ)心肌呈色分级(MBG)、ST段抬高回落指数(STR)、再灌注心律失常(RA)和心肌钙蛋白I(cTnI)峰值前移的发生率,以及症状至球囊扩张时间(SOTB)。结果:2组患者的主要基线指标无统计学差异。2组患者IRA前向血流达TIMI 3级和cTnI峰值前移的获得率相似(96.7%∶96.9%,P=1.000;93.3%∶84.4%,P=0.4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C组相比,LIPost组MBG≥2级和STR≥50%获得率较高(80.0%∶56.3%,P=0.046;83.3%...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入选对象均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且至少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3个月以上者入选阿托伐他汀组,未服用任何调脂药物者入选对照组,连续入选,至每组60例为止。PCI术中根据TI-MI血流分级法(TFG)、TIMI计帧法(cTFC)评价冠状动脉血流。术后24h进行实时心肌声学造影检查,计算心肌灌注缺损计分指数(CSI)及室壁运动计分指数(WMSI)。术后30min及24h记录心电图,观察ST段抬高最显著导联ST段回落的情况。术前、术后24h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sICAM-1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组TIMI3级血流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而cTF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CSI(1.22±0.33:1.37±0.42,P<0.05),WMSI(1.53±0.40:1.71±0.38,P<0.05)均显著降低。术后30min阿托伐他汀组ST段回落≥50%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