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62例,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62例患者共66个颅内动脉瘤,100%完全栓塞43个,95%栓塞14个,90%栓塞4个,80%栓塞3个,〈80%栓塞2个。治疗后,格拉斯哥预后分级为五级的患者49例,四级11例,三级1例,二级1例。本研究中,3例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介入治疗后复查头颅CT扫描,发现颅内血肿过大,遂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动脉瘤再次出血,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价值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3年颅内破裂窄颈动脉瘤患者32例,全部行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32例患者全部成功栓塞,24例100%栓塞,4例95%栓塞,4例90%栓塞,术中无动脉瘤再出血。半年后常规复查DSA:无动脉瘤复发。结论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窄颈动脉瘤,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改善了患者的预后,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谢玉环 《安徽医药》2012,(9):1374-137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该科50例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患者的护理资料,总结护理体会。结果 5例患者发生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其中2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治愈,3例死亡。1例术后出现广泛性脑梗死,家属要求自动出院。6例出现一侧肢体偏瘫经积极治疗后好转。1例出现穿刺部位的血肿经治疗后吸收。其余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围手术期应预防可引起再出血的危险因素,针对相关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防止再出血;术后精心的护理,全面的病情观察,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病人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王曙辰  李辉 《哈尔滨医药》2011,31(5):327-32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电解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患者病例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5例,Ⅳ级2例。均在发病3 d内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完全栓塞10例(83.3%),大部栓塞2例(16.7%)。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8例,Ⅱ级2例,Ⅲ~Ⅳ级1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3~24月无复发。结论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安全、有效、微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共32例,均采用血管介入治疗。结果 27例动脉瘤腔完全填塞;3例非致密栓塞,1例动脉瘤颈部残留,1例填塞失败。结论颅内破裂患者需要经过DSA的全面检查确诊颅内瘤的存在,在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血管介入治疗具有安全可靠、适应证广等诸多优点,特别是针对于危险区域动脉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并发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678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结合多因素分析探讨术中再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引起术中再破裂事件的危险因素有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瘤大小(P<0.05),而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Hunt-Hess分级、瘤颈特征、治疗方案及治疗时间与术中再破裂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及微小动脉瘤是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并发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临床需谨慎选择手术方案,充分做好术中再破裂的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可控式电解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术中 ,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断以及防治。方法 :通过回顾 GDC栓塞治疗 50例患者及复习文献 ,对术中 5例动脉瘤破裂患者的先兆症状、相应处理、预后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 :5例5个动脉瘤术中发生破裂 ,占总数 9.8% ,全部经继续栓塞 GCD,完全治愈。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但仍有动脉瘤术中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术中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血压、心率 ,选择恰当的栓塞材料 ,随时注意影像学改变 ,对预防和及时发现动脉瘤术中破裂至关重要。若遇动脉瘤术中破裂 ,对症处理的同时继续栓塞 ,仍可治愈  相似文献   

8.
谢永胜  赵兵  江涛  沈杰  宗钢 《安徽医药》2015,36(6):680-682
目的 总结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9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患者依据Hunt-Hess分级, 其中Ⅱ级30例, Ⅲ级5例, Ⅳ级4例。39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 37例治愈, 术后随访均无复发或者再出血。术后3例患者发生严重脑血管痉挛, 经治疗后明显好转。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早期引流血性脑脊液、积极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首次头部CT未见出血的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对治疗的影响。方法:总结12例头部CT阴性的SAH患者,抗凝治疗后造成二次大量出血或虽有病情一度好转,但头痛不缓解,腰穿及脑血管造影(DSA)后采取瘤颈夹闭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首次头部CT阴性,而疑诊颅内动脉瘤破裂的SAH,腰穿是重要的补充手段,DSA检查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并判定疗效,指导治疗。结论:首次头部CT阴性的SAH的早期诊断对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未破裂动脉瘤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6例未破裂动脉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中3例(11.5%)经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发现。6例(23.1%)未行手术栓塞,20例(76.9%)行栓塞术,术中无死亡。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为I级22例(84.6%),Ⅱ级3例(11.5%),1例(3.8%)转上级医院,转归不详。术后随访2例(7.7%),部分栓塞分别于术后10、14个月时出现再出血而死亡。结论未破裂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是安全的,应尽可能采取各种方法,如CTA、MRA去发现动脉瘤,规范化治疗未破裂动脉瘤,效果较好,如选择栓塞,应尽量行致密填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防治,提高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73例,2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3例发生血栓形成,6例发生血管痉挛,分别进行对症处理。结果因并发症而出现的神经功能障碍1例,其余患者经积极处理后预后良好。结论栓塞技术的提高,栓塞材料的改进,术中发生情况的正确处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朱志峰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3450-3452
颅内动脉瘤(IA)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1],而其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致残率及病死率极高口[2].目前对颅内破裂动脉瘤处理的方法尚存不同观点.随着影像学及显微外科的成熟和发展,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已成为目前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首选的有效方法[3],但任何一种方法单独治疗均存在局限性.故本研究对42例IA患者采用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并与分别单用显微手术夹闭、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的防范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颅内动脉瘤行开颅夹闭手术。结果本组术中破裂12例,占总数的21%。其中8例经处理后顺利夹闭;4例术后死于脑疝。结论手术操作失当易增加某些脑动脉瘤早期手术中破裂的机会;动脉瘤破裂后的急性脑肿胀、盲目操作导致的副损伤是影响疗效的直接原因。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难以完全避免,注意术中各环节的预防及合理使用应急对策可有效预防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14.
沈斌  施海彬 《江苏医药》2007,33(12):1228-1230
目的 评价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介入性微弹簧圈栓塞术,对1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进行急诊治疗(3天内),其中1例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技术栓塞.结果 16例患者的16枚动脉瘤全部成功栓塞,其中完全致密闭塞10枚、接近完全闭塞与大部分闭塞各3枚.1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继续栓塞后达到了基本致密填塞,14例基本康复,1例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1例死亡.结论 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急诊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安全、有效的,积极、及时的栓塞治疗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再破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式徽弹簧圈(GDC)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86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给予腰穿、抗血管痉挛治疗.结果 100%栓塞72例,95%栓塞10例,90%栓塞4例.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患者功能进一步恢复,所有患者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采取GDC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16.
随着介入栓塞材料的不断发展和血管内栓塞技术的不断进步,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我院近年来应用微弹簧圈早期栓塞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18例患者,男8例,女10例,年龄41 ~78岁.均经头部CT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在2~7 d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诊断及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7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unt-Hess分级,分为低分级动脉瘤(Hunt-HessⅠ~Ⅲ)组52例和高分级动脉瘤(Hunt-HessⅣ~Ⅴ)组21例。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72h内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采用格拉斯哥评分(GOS)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个月,发现复发病例2例,行二期栓塞治疗术1例。术后低分级动脉瘤组的预后优良率(90.38%)明显高于高分级动脉瘤组(42.86%),P<0.05。结论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可有效缓解患者的颅内高压,疗效确切。Hunt-Hess高分级动脉瘤患者预后往往不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伴有颅内血肿的大脑中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显微手术技巧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的患者手术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全部一期夹闭责任动脉瘤并清除血肿,术后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复查有2例动脉瘤颈残留复发,术后随访3~50月,按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评定预后,恢复良好12例,中残3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 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应积极早期显微手术,对于缓解颅内压,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临时阻断技术,具备娴熟手术技巧,确保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的通畅是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临床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早期介入治疗后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观察介入治疗的效果,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1年的随访,分析早期介入治疗对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结果早期治疗组患者血管内治疗之后栓塞的程度明显高于晚期治疗组患者(P<0.05),早期介入治疗患者在术后肢体活动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晚期介入治疗组患者(P<0.05),在术后随访期间其他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后早期介入治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慢性脑积水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方法。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行动脉瘤夹闭术的颅内破裂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对入选患者的资料进行收集,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慢性脑积水的影响因素。结果 150例动脉瘤夹闭术的颅内破裂患者,有18例患者术后发生慢性脑积水,发病率为12.00%;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年龄>60岁(OR=1.803,P=0.022)、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OR=1.895,P=0.030)、出血次数>1次(OR=3.591,P=0.009)、脑室积血(OR=1.822,P=0.030)、无腰大池引流(OR=3.364,P=0.000)、无终板造瘘(OR=4.198,P=0.003)、颅内感染(OR=2.811,P=0.004)均为影响颅内破裂患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慢性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出血次数>1次、脑室积血、无腰大池引流、无终板造瘘、颅内感染为影响颅内破裂患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