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分为联合组、冲击波组及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治疗,冲击波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服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及腰椎间孔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周、4周及8周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下背痛功能障碍调查问卷(RMDQ)以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ODI、RMDQ及QOL-SF36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在治疗1周时,发现联合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6±1.4)分]、ODI评分[(15.9±8.3)分]、RMDQ评分[(9.9±5.4)分]及QOL-SF36评分[(74.6±17.1)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并且这种差异持续保持至治疗8周观察结束时;在治疗4周时冲击波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5±1.3)分]、ODI评分[(15.1±7.3)分]、RMDQ评分[(9.8±5.1)分]及QOL-SF36评分[(76.8±16.8)分]与对照组间差异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差异持续保持至治疗8周观察结束时。 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腰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药物透入联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9年l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北京市石景山医院骨科及中医科门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治疗组采用超声药物透入联合针灸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2周;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首次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比较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前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7.46±0.54)分,对照组:(7.40±0.74)分,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治疗组:(1.73±0.94)分,对照组:(2.75±1.14)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14.25±3.86)分,对照组:(14.15±3.45)分,P>0.05],治疗后2组JOA评分[治疗组:(21.04±3.16)分,对照组:(18.88±3.32)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提高(97.14% vs 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药物透入联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 方法选取肩关节周围炎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7d、14d、21d及28d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估表(ASES)对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与组内治疗7d时比较,对照组治疗14d[(2.8±1.1)分]、21d[(4.8±1.6)分]、28d[(5.2±1.6)分]时的VAS评分差值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14d时比较,对照组治疗21d、28d时的VAS评分差值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对照组治疗7d、14d时的VAS评分差值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ASES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ASES评分[(85.17±0.40)分]比较,对照组ASES评分[(83.97±0.34)分]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体外冲击波可有效缓解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用药安全性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探究药物干预的新靶点及新方向。 方法前瞻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3例,对照组83例患者给予常规用药治疗,观察组70例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2组患者疗程均为14 d。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 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和炎性因子[sCD40L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用药时期的不良反应。记录院外随访90 d的mRS评分。利用逐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出院随访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1)治疗14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2.33±1.45)分vs(3.19±3.11)分],且神经功能好转率高于对照组[(0.56±0.32)vs(0.33±0.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2.436,P=0.032;t=3.536,P=0.001]。(2)院外随访90 d,观察组mRS水平较对照组低[(0.78±1.17)分vs(1.31±1.42)分],且预后良好所占比例观察组较对照组高[55.7%(39/70)vs 54.2%(45/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522,P=0.013;χ2=7.021,P=0.008]。把预后良好作为因变量,纳入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使用和神经功能好转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后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3)2组患者治疗14 d后对肝功能、肾功能及心肌酶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2组患者治疗14 d后sCD40L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352.06±150.69)pg/ml vs(522.63±226)pg/ml;对照组:(372.24±135.77)pg/ml vs(554.78±179.86)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58,P=0.001;F=2.228,P=0.001);治疗后14 d,观察组sCD40L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74,P=0.385)。治疗14 d后,观察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2.96±1.83)mg/L vs (3.90±3.29)mg/L],且观察组CRP下降程度更明显[(2.57±2.41)mg/L vs (1.68±1.15)m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2.045,P=0.003;t=3.453,P=0.028)。 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临床预后,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年龄≥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90 d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好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结果结局不良组和结局良好组基线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33±2.04)分 vs (11.50±3.47)分]、基线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美国)评分(NIHSS)评分[(9.55±6.01)分vs (15.63±8.29)分]、24 h GCS [(14.48±0.99)分 vs (11.74±3.51)分]、24 h NIHSS[(4.80±3.83)分 vs (15.76±9.69)分]、既往抗血小板情况(1例 vs 8例)、脑出血(0例 vs 4例)及死亡情况(0例 vs 14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12,P=0.007;t=-3.694,P<0.001;t=4.640,P<0.001;t=-6.509,P<0.001;χ2=6.571,P=0.010;χ2=4.438,P=0.035;χ2=17.96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舒张压、溶栓前血糖、24 h NIHSS是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论改善24 h NIHSS、溶栓前血糖、溶栓前舒张压可改善高龄脑梗死患者静脉rt-PA溶栓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肺康复治疗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稳定期BODE指数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诊断为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65例,随机分为肺康复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干预,肺康复组同时进行12周的肺康复治疗。年龄、病程,BODE各项指标及BODE指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和成人COPD生存质量评分(COPD-QOL量表)等属于计量资料,2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上述相关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χ2检验比较性别、COPD临床严重程度分级的组间差异。 结果最终有63例患者完成研究。治疗后肺康复组BODE指标中体质量指数(BMI)、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MRC分级)、6 min步行距离(6MWD)均较治疗前有改善[(21.5±1.4)kg/m2 vs(18.7±1.2)kg/m2;(1.6±0.3)分 vs (2.1±0.3)分;(270.3±37.8)m vs (158.3±42.4)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125、2.036、5.021,P=0.036、0.046、<0.001)。对照组6MWD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改善[(188.3±40.3)m vs (160.1±39.7)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59,P=0.009)。组间比较,肺康复组治疗后BMI、MMRC和6MWD均优于对照组[(21.5±1.4)kg/m2 vs(18.6±1.3)kg/m2;(1.6±0.3)分 vs (2.1±0.4)分;(270.3±37.8)m vs (188.3±40.3)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124、2.031、4.568,P=0.038、0.016、<0.001);BODE指数比较,肺康复组改善优于对照组[(3.9±0.9)分 vs (4.5±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31,P=0.037)。治疗后肺康复组IL-6、TNF-α较治疗前均降低[(62.1±6.4)pg/ml vs (95.9±5.9)pg/ml;(48.5±7.3)pg/ml vs (73.3±10.1)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872、7.136,P均<0.001);COPD-QOL总分较治疗前提高[(110.5±17.8)分 vs (96.2±2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21,P<0.001);组间比较,肺康复组治疗后IL-6、TNF-α和COPD-QOL总分优于对照组[(62.1±6.4)pg/ml vs (94.6±6.3)pg/ml;(48.5±7.3)pg/ml vs (71.7±7.5)pg/ml;(110.5±17.8)分 vs (96.3±21.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981、7.328、7.526,P均<0.001)。 结论肺康复可以明显改善中重度COPD患者稳定期BODE指数和降低血清IL-6、TNF-α炎症因子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运动训练治疗髂胫束摩擦综合征(ITBFS)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3例ITBFS患者分为运动训练组、冲击波组及联合治疗组。运动训练组、冲击波组患者分别给予运动训练或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同时给予运动训练及体外冲击波治疗,每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时及治疗结束4周后分别采用下肢功能量表(LEFS)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下肢LEFS评分及疼痛V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及治疗结束4周后,发现3组患者下肢LEFS评分及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联合治疗组患者下肢LEFS评分[分别为(69.9±4.9)分和(68.0±6.0)分]及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8±0.6)分和(3.4±0.9)分]均显著优于运动训练组及冲击波组(P<0.05),而运动训练组及冲击波组上述疗效指标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体外冲击波或运动训练均能有效治疗ITBFS患者,两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症状、改善下肢功能、缩短疗程,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血液流变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行神经内科常规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PV)、全血低切黏度(LBV)、红细胞刚性指数(ERI)]及血清炎症因子[人高前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 结果在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显著高于对照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以及血清炎症因子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13.43±4.08)分 vs(19.67±4.06)分,P<0.05]、MoCA评分[(28.75±2.76)分 vs(26.06±2.64)分,P<0.05]、ADL评分[(90.26±5.27)分 vs(76.16±5.82)分,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FIB[(2.07±0.32)g/L]、PV[(2.04±0.65)mPa.s]、LBV[(15.06±3.42)mPa.s]、ERI(2.42±0.11)较对照组[FIB(3.35±0.41)g/L、PV(3.56±0.70)mPa.s、LBV(18.44±3.18)mPa.s、ERI(3.47±0.24)]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MG-B1[(4.54±1.12)μg/ml]、IL-8[(64.62±11.54)pg/ml]、TNF-α[(36.17±4.67)mmol/L]较对照组[HMG-B1(8.65±1.67)μg/ml、IL-8(88.64±9.17)pg/ml、TNF-α(59.45±4.09)mmol/L]显著降低(P<0.05)。 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抑制血清炎症因子释放,减轻患者脑损伤程度,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辅助器具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命质量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2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3例),给予常规类风湿关节炎处理;观察组(63例),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使用辅助器具。采用t检验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社会领域、健康自我认识、总的健康状况与生存质量等方面的生命质量评分,以及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分)。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干预前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社会领域、健康自我认识及总的健康状况与生存质量等方面生命质量评分,DAS-28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在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社会领域、健康自我认识及总的健康状况与生存质量等方面的生命质量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3.72±3.45)分vs (1.59±2.29)分;(6.20±3.90)分vs (3.06±4.73)分;(5.43±2.39)分vs (1.21±3.58)分;(3.55±4.78)分vs (0.25±3.49)分;(5.77±2.24)分vs (2.11±1.7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18,P=0.001;t=8.525,P=0.014;t=4.738,P=0.042;t=6.346,P=0.021;t=9.153,P=0.013)。干预3个月后,两组DAS-28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下降[对照组:(2.12±0.12)分vs(4.63±2.01)分;观察组:(1.10±0.21)分vs (4.86±1.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4.325,P=0.037;观察组:t=6.565,P=0.012);组间比较发现,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DAS-28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10±0.21)分vs (2.12±0.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4,P=0.028)。观察组干预前后DAS-28评分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3.51±0.63)分vs (1.94±0.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1,P=0.043)。 结论辅助器具可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命质量,方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健康宣教,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药物注射。治疗前和治疗7 d、14 d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治疗7 d、14 d后,采用超声图像评价两组患者肩峰下滑囊积液的吸收情况。 结果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 d、14 d后的VAS评分下降,UCLA评分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的VAS评分[(3.06±0.86)分]和UCLA评分[(24.83±1.74)分]、14 d后的VAS评分[(2.03±0.80)分]和UCLA评分[(30.93±1.46)分]均较对照组改善优异(P<0.05)。观察组治疗14 d后肩峰下滑囊积液吸收总有效率(80.0%)较对照组高(P<0.05)。 结论 体外冲击波联合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能有效缓解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的疼痛,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促进滑囊积液吸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在人精子冷冻保护液中添加瘦素,探讨瘦素对冻融后精子质量和功能的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患者的精液。前向运动精子比率≥32%且精子浓度≥15×10^6/ml为正常组,前向运动精子比率<32%且精子浓度<15×10^6/ml为少弱精组,2组标本各30例。液化后的精液样本分别与含有瘦素的冷冻保护液和不含有瘦素的冷冻保护液混匀。冷冻解冻复苏前后,进行精子活力、存活率以及DNA碎片指数(DFI)的检测,除此以外,检测精子的丙二醛含量及活性氧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精子的活力、存活率、DFI、丙二醛含量和活性氧水平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当添加浓度为10 ng/ml的瘦素后,精子冷冻复苏后总活力最高,达到(53.7±1.5)%。正常组精子在冻融后与新鲜精子相比总活力[(41.5±6.9)%vs(69.9±6.3)%]、存活率[(51.8±4.3)%vs(74.7±3.7)%]均显著下降、DFI[(12.9±3.4)%vs(10.3±3.8)%]上升,活性氧水平[(18.3±1.9)荧光强度vs(7.6±2.6)荧光强度]和丙二醛含量[(5.5±0.8)nmol/108个精子vs(2.6±0.3)nmol/108个精子]均显著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5.7、22.0、2.9、18.2、19.1,P<0.001、<0.001、=0.006、<0.001、<0.001)。少弱精组精子在冻融后与新鲜精子相比总活力[(17.9±2.9)%vs(33.4±5.5)%]、存活率[(39.5±4.4)%vs(57.4±6.2)%]均显著下降、DFI[(35.2±3.6)%vs(21.3±4.1)%]显著上升,活性氧[(64.9±2.9)荧光强度vs(28.3±3.5)荧光强度]和丙二醛[(33.6±2.0)nmol/108个精子vs(12.1±2.3)nmol/108个精子]均显著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3.6、12.9、13.9、44.4、38.7,P均<0.001)。当添加瘦素后,正常组精子在冷冻解冻后,与对照组相比总活力[(54.7±5.9)%vs(41.5±6.9)%]、存活率[(66.3±3.4)%vs(51.8±4.3)%]均显著上升,活性氧[(10.6±2.1)荧光强度vs(18.3±1.9)荧光强度]和丙二醛[(3.4±0.5)nmol/108个精子vs(5.5±0.8)nmol/108个精子]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9、14.4、15.1、12.8,P均<0.001),但DFI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弱精组精子在冷冻解冻后,与对照组相比总活力[(24.8±2.0)%vs(17.9±2.9)%]、存活率[(49.5±3.8)%vs(39.5±4.4)%]均显著上升,DFI[(26.7±2.7)%vs(35.2±3.6)%]、活性氧[(37.9±4.2)荧光强度vs(64.9±2.9)荧光强度]和丙二醛[(23.1±1.7)nmol/108个精子vs(33.6±2.0)nmol/108个精子]均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5、9.4、10.2、28.5、21.9,P均<0.001)。结论添加瘦素能有效得减少精子因低温贮藏导致的活力与存活率的下降、DNA碎片及氧化损伤,从而改善精子质量和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X线定位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穿刺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5月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行PELD治疗的患者60例,其中超声联合X线引导下PELD患者30例,单纯X线引导下PELD患者30例。对2组患者的穿刺时间、置管时间、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辐射剂量、临床疗效以及不同手术节段、体质量指数(BMI)水平及髂嵴高度的患者的手术穿刺和置管时间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超声联合X线组较单纯X线组的置管时间短[(2.60±0.83)min vs(3.03±0.71)min,P<0.05]。2组的穿刺时间和总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声联合X线组接受了(3.10±0.40)次透视检查,较单纯X线组的(8.30±1.12)次少(P<0.001)。超声联合X线组接受的辐射剂量为(8.01±0.94)mGy,低于单纯X线组的(18.25±6.11)mGy(P<0.001)。进行L5-S1节段手术患者较L3-4、L4-5节段手术患者的穿刺时间长[(4.94±2.75)min vs(3.06±1.55)min,t=2.327,P<0.05]。在L3-4、L4-5节段手术患者中,BMI≥28 kg/m2的患者较BMI<28 kg/m2的患者穿刺时间长[(4.57±1.62)min vs(2.98±1.02)min,t=2.865,P<0.01]。在L5-S1节段手术患者中,高嵴型患者较低嵴型患者的穿刺时间长[(8.00±1.41)min vs(3.32±1.54)min,t=3.690,P<0.05]。在超声联合X线组与单纯X线组中,PELD术后1 h和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PELD术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超声联合X线组:t=30.115、38.760,单纯X线组:t=33.397、38.140,P均<0.001)。在超声联合X线组与单纯X线组中,PELD术后3个月的Oswestry残疾指数(ODI)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2.628、123.120,P均<0.001)。2组患者均未观察到软组织或椎间盘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与单纯X线引导相比,超声引导联合X线定位进行PELD穿刺置管可降低辐射剂量,提高手术效率,取得与传统X线引导相似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创心排血量监测(NICOM)联合重症超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深圳大学总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26例ARDS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63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指导液体管理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NICOM联合重症超声评估指导液体管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呋塞米、液体入量、液体出量以及治疗7 d后肺损伤评分、氧合指数、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pH值、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B线计数、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红蛋白、碳酸氢盐、血糖水平及预后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应用呋塞米[(47.0 ±3.5)mg / d vs.(21.6 ± 2.3)mg / d,t = 48.035,P < 0.001]、液体出量[(3 332 ± 106)mL / d vs.(2 862 ± 100)mL / d,t = 25.485,P < 0.001]、氧合指数[(327.3 ± 3.5)mmHg vs.(203.4 ± 2.6)mmHg,t = 225.002,P < 0.001]、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77 ± 22)% vs.(67 ± 19)%,t = 2.847,P = 0.005]、血红蛋白[(91.0 ±1.8)g / L vs.(87.0 ± 1.8)g / L,t = 12.369,P < 0.001]、28 d内脱离呼吸机时间[(15.1 ± 0.5)d vs.(11.5 ± 0.6)d,t = 36.634,P < 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液体入量[(3 162 ± 90)mL / d vs.(3 837 ±120)mL / d,t = 35.693,P < 0.001]、肺损伤评分[(2.79 ± 0.30)分vs.(4.70 ± 0.20)分,t = 41.912,P < 0.001]、B线计数[(9 ± 4)个vs.(12 ± 4)个,t = 4.458,P < 0.001]、血糖[(7.9 ± 0.3)mmol / L vs.(8.0 ± 0.4)mmol / L,t = 2.758,P = 0.007]及ICU住院时间[(17.5 ± 1.8)d vs.(21.7 ± 2.3)d,t = 11.435,P < 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及研究组患者28 d病死率[27.0%(17 / 63) vs. 17.5%(11 / 63)]和28 d内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41.3%(26 / 63) vs. 44.4%(28 / 6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 = 1.653、0.130,P = 0.199、0.719)。 结论通过NICOM联合重症超声对ARDS患者的容量进行管理,可以改善ARDS患者肺部氧合情况,减少液体入量,明显缩短住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并不增加器官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通过多频生物电阻抗评估调节不同干体重对血液透析(HD)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心脏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泰安市中心医院肾内科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间维持性HD患者96例为HD组,选择106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各组细胞内液(ICW)、细胞外液(ECW)、细胞外液/总体液量(ECW/TBW)等生物电阻抗值进行比较。选取透析后生物电阻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HD患者79例作为干体重调整组(DWAG),根据生物电阻抗调整干体重3个月,分别于调整前后检测DWAG组患者透析后的体质量、血压、多频生物电阻抗及心脏彩超等指标。采用t检验比较HD组与健康对照组一般资料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健康对照组与HD组患者透析前后ICW、ECW、ECW/TBW差异,DWAG患者干预前后的相关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HD组患者透析前后ICW、ECW、ECW/TBW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7.49±3.96)L vs (26.36±3.93)L vs (23.91±4.92)L;(18.42±2.66)L vs (17.07±3.03)L vs (15.99±4.23)L;(41.03±2.03)% vs (39.73±3.64)% vs (37.59±4.6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660、4.829、6.717,P均<0.001;t=3.884、2.067、3.626,P<0.001、=0.040、<0.001);与透析前相比较,透析后HD组患者的电阻抗值较透析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84,P=0.049;t=3.281,P=0.001;t=3.056,P=0.003)。干体重调整后DWAG患者的ICW、ECW、ECW/TBW低于调整前[(26.11±2.97)L vs (28.09±4.17)L;(17.01±1.98)L vs (19.06±2.77)L;(38.97±3.19)% vs (40.49±2.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02,9.406,5.655,P均<0.001);DWAG患者调整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也分别较调整前下降[(148.52±7.31)mmHg vs (157.14±9.97)mmHg;(87.67±12.84)mmHg vs (92.30±11.71)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641,4.193,P均<0.001)。心功能检测显示DWAG组患者LAD、LVDd、IVSd、LVPWd分别较调整前下降[(43.23±5.90)mm vs (43.47±5.82)mm;(48.76±6.42)mm vs (49.58±5.39)mm;(10.29±1.03)mm vs (10.45±0.79)mm;(10.53±1.04)mm vs (10.60±0.92)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28,P=0.0002;t=2.251,P=0.027;t=2.560,P=0.012;t=2.221,P=0.029),而LVEF较调整前提高[(64.63±4.47)% vs (63.51±3.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69,P=0.001)。 结论参照多频生物电阻抗调整患者干体重可显著降低HD患者的血压,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诊断为RDS的200例早产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研究组给予nHFOV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初始治疗失败率、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血气分析相关指标、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及血清高迁移族蛋白B1(HMGB1)水平。 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93.00%(93/100)vs. 63.0%(63/100),χ2 = 68.923,P < 0.001],且研究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6.00%(6/100)vs. 15.00%(15/100),χ2 = 4.310,P = 0.038]及BPD发生率[1.00%(1/100)vs. 9.00%(9/100),χ2 = 6.737,P = 0.00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儿气胸/气漏、消化道穿孔、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颅内出血、鼻损伤、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2.083、2.909、0.977、1.332、1.047、0.521、2.750,P均> 0.05)。同时,与对照组患儿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氧分压[(89 ± 28)mmHg vs.(80 ± 29)mmHg,t = 2.151,P = 0.033]、二氧化碳分压[(37 ± 7)mmHg vs.(41 ± 10)mmHg,t = 3.386,P<0.001]及血氧饱和度水平[(97.4 ± 2.1)% vs.(90.6 ± 6.4)%,t = 10.049,P < 0.001]均显著改善,aEEG评分显著升高[(8.5 ± 1.5)分vs.(5.2 ± 1.9)分,t = 13.319,P<0.001],血清HMGB1水平显著降低[(578 ± 71)ng/L vs.(628 ± 72)ng/L,t = 5.071,P<0.001]。 结论nHFOV可有效改善RDS早产儿的脑功能、血气分析及呼吸支持相关指标,降低血清HMGB1水平,提升整体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实验室检测结合临床评估手段,探索CD8 T淋巴细胞在急性脑梗死后肺炎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2014年12至2016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神经内科和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在脑梗死发病48 h内收集患者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检测细胞表面CD107a,细胞内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依据入组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肺炎将60例病例分为发生肺炎组和未发生肺炎组,采用t检验比较肺炎组混合病毒多肽干预及未干预患者、未发生肺炎组混合病毒多肽干预及未干预患者四者之间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层细胞表面CD107a脱颗粒、细胞内IFN-γ和TNF-α表达的差异。 结果在混合病毒多肽刺激CD8 T淋巴细胞后,肺炎组细胞表面CD107a表达低于未发生肺炎组[(10.6±3.7)% vs (15.6±4.3)%)],细胞内IFN-γ表达低于非肺炎组[(15.3±4.3)% vs (20.0±5.1)%],TNF-α表达低于未发生肺炎组[(15.1±4.4)% vs (19.3±4.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192,P=0.004;t=4.127,P<0.001;t=3.621,P<0.001);在未经混合病毒多肽刺激时,肺炎组细胞内IFN-γ表达低于非肺炎组[(3.0±1.2)% vs (3.6±1.7)%)],TNF-α表达低于未发生肺炎组[(3.3±1.4)% vs (4.1±2.1)%],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3.734,P<0.001;t=3.189,P=0.004)。 结论CD8 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抑制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肺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其焦虑抑郁状态。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绝经后女性CHD患者22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术中Gensini评分是否≥ 41分分为支架组(150例)及造影组(7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雌二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卵泡刺激素(FSH)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采用Ridit分析对两组患者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进行比较,采用S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支架组患者Gensini评分与HAD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与造影组比较,支架组患者的雌二醇[(14.9 ± 1.1)ng/L vs.(10.9 ± 0.4)ng/L,t=3.324,P=0.001]及HDL-C[(1.236 ± 0.043)mmol/L vs.(1.132±0.023)mmol/L,t=2.343,P=0.020]水平明显降低,总胆固醇[(5.16 ± 0.04)mmol/L vs.(6.18±0.08)mmol/L,t=11.845,P<0.001]、LDL-C[(2.90 ± 0.06)mmol/L vs.(3.72 ± 0.06)mmol/L,t=8.713,P<0.001]及HCY[(10.64 ± 0.26)μmol/L vs.(17.81 ± 0.60)μmol/L,t=11.057,P<0.001]水平明显升高,而两组患者F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9 ± 1.3)IU/L vs.(20.8 ± 0.7)IU/L,t=0.055,P=0.08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雌二醇、总胆固醇、HDL-C、LDL-C及HCY水平是绝经后女性CHD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同时,造影组患者HADS评分明显优于支架组(u=1.110,P<0.05)。且支架组患者Gensini评分与HADS评分呈正相关性(r=0.604,P< 0.05)。 结论雌二醇、总胆固醇、HDL-C、LDL-C及HCY水平是绝经后女性CHD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与冠状动脉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集成式血液净化治疗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AHLP)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1月在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内行血液净化治疗的AHLP患者42例,按治疗过程中采用的血液净化方式,分为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CVVH)组和血浆置换(PE)联用CVVH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酶(AMY)、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的变化以及临床结局。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WBC、CRP、AMY、APACHEⅡ评分,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的WBC、CRP、AMY、ALT、SCr、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PE+CVVH组WBC、CRP、AMY、ALT、SCr及TG均低于CVVH组[(9.6±3.5)×109/L vs(12.6±3.7)×109/L,(24.6±5.8)mg/L vs(34.7±2.2)mg/L,(242.1±28.9)IU/L vs(819.6±89.8)IU/L,(56.6±5.4)IU/L vs(78.9±18.)IU/L,(86.2±8.5)μmol/L vs(95.1±5.7)μmol/L,(4.1±1.6)mmol/L vs(8.9±2.1)mmol/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00,P=0.01;t=-7.317,P<0.001;t=-28.609,P<0.001;t=-5.521,P<0.001;t=3.943,P<0.001;t=-8.378,P<0.001);同时,PE+CVVH组患者的肠蠕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腹痛及腹胀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CVVH组[(4.6±1.4)d vs(6.8±2.7)d,(13.6±3.2)d vs(16.8±2.6)d,(2.7±0.4)d vs(3.6±1.4)d],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6,P=0.002;t=-3.535,P=0.001;t=-2.891,P=0.006)。PE+CVVH组患者临床有效率高于CVVH组(100.0% vs 8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 结论集成式血液净化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TG水平及炎症介质水平,对AHLP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8例,通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AASI,根据AASI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中位数组(低AASI组)和≥中位数组(高AASI组)各89例,采用t检验比较2组间年龄、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酸和AASI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间性别、吸烟史、糖尿病病史的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间Lp-PLA2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所有患者Lp-PLA2与AASI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分析患者AASI的影响因素。 结果高AASI组与低AASI组患者年龄[(67.87±14.23)岁vs(55.65±14.59)岁]、收缩压[(136.96±16.23)mmHg vs(128.35±14.23)mmHg,1 mmHg=0.133 kPa]、空腹血糖[(5.95±2.26)mmol/L vs(5.36±0.82)mmol/L]、Lp-PLA2[127(100,169)ng/ml vs 103(86,150)ng/ml]比较均高于低AASI组,高AASI组与低AASI组患者舒张压[(72.26±12.87)mmHg vs (77.30±10.49)mmHg]、eGFR[(92.49±18.66)ml/(min?1.73 m2)vs(106.90±15.83)ml/(min?1.73 m2)]比较均低于低AASI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654,P<0.001;t=-3.762,P<0.001;t=-2.296,P=0.024;Z=-2.470,P=0.014;t=2.867,P=0.005;t=5.553,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Lp-PLA2与AASI呈正相关(r=0.237,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患者收缩压(β=0.431,P<0.001)、舒张压(β=-0.371,P<0.001)、空腹血糖(β=0.160,P=0.013)、Lp-PLA2(β=0.152,P=0.022)水平是AAS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p-PLA2与AASI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影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MV)的因素,以及PMV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OPCABG的1 097例患者。根据术后气管插管的时间,分为对照组(术后气管插管时间≤ 24 h,972例)和PMV组(术后气管插管时间> 24 h,1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PMV的相关因素,探讨PMV对接受OPCABG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对照组及PMV组患者间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 χ2 = 34.138,P < 0.001)及左室舒张功能分级( χ2 = 215.175,P < 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与对照组比较,PMV组患者年龄[(62 ± 9)岁vs.(67 ± 9)岁,t = 6.618,P < 0.001]、手术时间[(4.0 ± 1.2)h vs.(5.9 ± 2.5)h,t = 8.246,P < 0.001]、移植桥血管数目[(2.8 ± 0.6)支vs.(3.2 ± 0.9)支,t = 4.769,P < 0.001]、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4.0%(39 / 972)vs. 20.8%(26 / 125),χ2 = 55.998,P < 0.001]及左心室成形术(SVR)[2.3%(22 / 972)vs. 12.8%(16 / 125),χ2 = 36.771,P < 0.001]发生率均显著升高,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58 ± 6)% vs.(47 ± 7)%,t = 18.006,P < 0.001]水平则显著降低。将年龄、NYHA分级、LVEF、左室舒张功能分级、手术时间、移植桥血管数目、CE和SVR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比值比(OR)= 1.881,95%置信区间(CI)(1.399,2.529),P < 0.001]、NYHA分级[OR = 1.476,95%CI(1.220,1.785),P < 0.001]、左室舒张功能分级[OR = 2.866,95%CI(1.712,4.799),P < 0.001]、手术时间[OR = 1.599,95%CI(1.068,2.394),P = 0.003]和SVR [OR = 2.334,95%CI(1.196,4.554),P < 0.001]是接受OPCABG的患者术后发生PMV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VEF [OR = 0.287,95%CI(0.189,0.436),P = 0.009]是其保护因素。PMV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29.6% (37 / 125)vs. 14.7%(143 / 972),χ2 = 17.898,P < 0.001]、肺部感染[10.4% (13 / 125)vs. 2.3%(22 / 972),χ2 = 26.281,P < 0.001]、胸腔积液[12.8%(16 / 125)vs. 3.0%(29 / 972),χ2 = 27.131,P < 0.001]、血清肌酐[(114 ± 37)μmol / L vs.(81 ± 27)μmol / L,t = 9.547,P < 0.001]、脑血管事件[10.4%(13 / 125)vs. 3.2%(31 / 972),χ2 = 14.957,P = 0.001]、胃肠道事件[17.6%(22 / 125)vs. 4.0%(39 / 972),χ2 = 38.939,P < 0.001]、住ICU时间[(43 ± 20)h vs.(13 ± 8)h,t = 16.187,P < 0.001]、术后住院时间[(11 ± 9)d vs.(6 ± 3)d,t = 5.937,P < 0.001]和30 d病死率[8.8%(11 / 125)vs. 0.9%(9 / 972),χ2 = 38.365,P < 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年龄、NYHA分级、LVEF、左室舒张功能分级、手术时间及同期行SVR是影响患者OPCABG术后PMV的相关因素。预防PMV的发生可减少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30 d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