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杜秀琴 《中国医疗前沿》2012,(3):69+34-69,34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例经术后病理确诊的SPTP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资料,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8例患者中女性6例,男性2例,胰头部5例,胰体部1例,胰尾部2例,瘤体直径3.1-7.5cm。1例以囊性为主,2例以实性为主,5例囊实成分相仿,2例病灶有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实性部分轻度强化,门静脉期肿瘤强化高于动脉期。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可结合临床特点对其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旨在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为SPTP的CT平扫和多期增强表现及特征.结果: 9例SPTP中胰头部5例(55.6%),胰颈2例(22.2%),胰体1例(11.1%),胰尾1例(11.1%).CT表现多为边界清楚、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影;2例可见钙化,1例位于包膜下条状钙化,1例位于肿块中心点状钙化;9例均有纤维包膜;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延迟强化,呈持续性轻度强化的特征,大多可见特征性表现“浮云”征,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包膜有明显强化.9例均无淋巴结肿大或转移.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 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期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征象,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8例患者均为女性,肿瘤发生于胰头颈部6例,胰体部2例。CT表现为:境界清晰的圆形、类圆形肿块,平扫病灶以囊实性混杂密度为主,囊性、实性成分比例各有不同,且分界不清,以囊实性结构为主4例;以囊性结构为主1例;以实性结构为主3例。2例有钙化。动态增强后实性部分动脉期呈轻度增强,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呈渐进性强化,但仍低于正常胰腺组织。结论 SPT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的囊变、周边包膜及实质部分的渐进性强化具有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影像分析(附6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厚明  高志艳 《当代医学》2010,16(24):66-67
目的回顾性分析与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搜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TP病例的CT资料,术前均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 6例患者5例肿瘤位于胰尾部,1例位于胰头部。肿块体积较大,最大径为4.5~10.6cm(平均7.3cm)。2例病灶出现钙化,其中1例呈边缘点线形钙化,另1例钙化灶位于病灶中心。病理标本中6例均有包膜,边界较清楚。CT平扫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囊实性团块影,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及包膜有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结论 SPTP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可较好地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SPTP)的CT征象,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例SPTP患者的CT资料,其中女6例,男2例;年龄15~58岁,平均(27.2±13.1)岁。8例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胰腺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8例SPTP均表现为孤立肿物,其中6例位于胰头,2例位于胰体。8例肿块均呈类圆形或卵圆形,肿瘤全部由实性和囊性成分构成,以实性组织为主者1例,囊、实结构比例相近7例。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CT检查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SPTP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均为年轻女性,无黄疸及其他临床症状。CT平扫病灶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囊实性肿块,位于胰腺边缘部分,其中8例病灶较大,向胰腺外生长,另3例病灶较小,局限性于胰腺内部;2例位于胰头部的巨大病灶伴有胰管轻度阻塞扩张;所有病灶增强后实性部分均有强化,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强化明显,囊性部分无强化,病灶均可见强化明显、完整的假包膜,10例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仅一例病变与网膜粘连。结论 SPTP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静脉期强化明显于动脉期,螺旋CT检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探讨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进行CT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5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这5例患者用CT检查的检出率为100.0%,诊断的符合率为80.0%。②在这5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病灶位于胰尾,1例患者的病灶位于胰腺体,有2例患者的病灶位于胰头。其CT表现为: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瘤体边界较为清晰,经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界更加清晰。结论:用CT检查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检出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螺旋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旨在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实性假乳头状瘤螺旋CT影像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0例中,女9例,男1例;肿瘤位于胰头2例,胰颈1例,胰体尾部7例;4例肿块内可见钙化,1例内可见出血;10例肿瘤实质性成分动脉期轻度强化,胰腺实质期均呈渐进性强化;10例均未见胰、胆管的扩张,肿瘤边界清晰,均有纤维包膜.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螺旋CT有一定的特征性变现,其中的实质渐进性强化、病灶内的出血、囊变、纤维包膜边缘及边缘的钙化,结合临床可以与胰腺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多排螺旋CT(MD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例SPTP患者的MDCT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5例均为单发,胰头颈部1例,胰颈部1例,胰体部1例,胰体尾部2例,4例呈混合性,1例为实性。5例均有包膜,与胰腺实质分界清楚,其中1例恶性SPTP肿块巨大,包膜不完整,局部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4例良性SPTP包膜完整,边界清楚。三期增强实性成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延迟期进一步强化,但密度均低于正常胰腺实质,囊性部分三期均未见强化,介于囊实性密度之间的过渡区呈轻度延迟强化,肿瘤包膜亦呈延迟强化,2例肿瘤边缘见点条状钙化。后处理技术能多方位显示肿块与胰腺呈"杯口"状相交或"抱球"状改变,并可多角度观察邻近结构受压、侵犯情况及邻近血管改变。结论:MDCT能显示SPTP的主要病理改变,其动态增强及后处理技术对本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 SPTP)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总结经病理证实17例SPTP患者临床、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结果男2例、女15例。年龄17~47岁,平均年龄27.8岁。胰头6例、胰体1例、胰尾10例。根据肿瘤所含囊、实性比例不同分三型:实性(纯实性或囊性部分≤10%)3例、囊实性11例、囊性(纯囊性/实性部分≤10%)3例。CT表现呈较规则的圆形、类圆形、椭圆形,病灶边缘点、条、蛋壳状钙化6例、病灶中心点状钙化1例;囊实性/囊性病灶内均见结节状、浮云样/融冰样改变;17例均未见胆系扩张。增强实性部分三期呈轻度渐近性强化。结论 SPT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充分认识其CT表现,对术前正确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及外科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结果 (1)13例肿瘤由实性部分和囊性部分构成,1例肿瘤为单纯实性.肿瘤实性部分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在增强前后均呈低密度.肿瘤有包膜,增强后包膜强化明显,与胰腺分界清晰.(2)14例均无肝内外胆管和胰管扩张,1例伴发右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3)胰头部肿瘤5例,其中3例肠系膜上动静脉受压移位,2例血管部分被肿瘤包绕.胰尾部肿瘤6例,其中3例肿瘤推挤脾门,造成多支脾静脉迂曲扩张,分别从肿瘤的前方和后方汇入肠系膜上静脉;2例显示脾静脉受压后移;1例肿瘤与脾门结构分界不清.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结合临床特征可在术前作出诊断.三维后处理技术可以很好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多层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并分析其特征。结果:肿块5例位于胰头部,4例位于胰尾,直径约3.1~6.2 cm。肿瘤全部由实性及囊性成分构成,以实性为主者5例,其内伴少量低密度区,其中1例可见点片状钙化;以囊性成分为主者2例,在囊性成分边缘可见实性结节;其余2例为囊实混合成分,比例不一,其中1例可见胰管扩张征象。动态增强扫描实性部分静脉期比动脉期明显强化,且各期肿块增强后CT值均低于胰腺实质,囊性部分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特征明显,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9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8例病灶由囊实性成分构成,1例由实性成分构成;7例有完整包膜;8例肿瘤信号不均匀,6例在T1WI见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实性成分,动脉期病灶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征象,提高cT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SPTP,结合病理表现,对其cT三期增强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SPTP均为单发。5例位于胰尾,3例位于胰头,1例于胰颈。7例为类圆形,2例为浅分叶状。8例均有完整包膜,1例未见包膜。9例中有8例最大径〉4cm,为囊实性,1例最大径〈4cm,为实性病变。增强后所有病变实性部分自周边不均匀强化,并渐进性向中央延迟强化。2例见点条状钙化,5例伴有出血。所有病例均未见胆管或胰管扩张。结论sPTP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及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9例SPTP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1)SPTP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多为腹部不适、腹痛或无明显临床症状;(2)肿瘤内为实性和囊性结构,按实性和囊性结构比例分3型:囊性、实性、囊实性;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为"浮云征",实性部分平扫呈低或等密度,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中度或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3)SPTP为交界性肿瘤,与胰腺分界清楚,预后良好;(4)胆总管和胰管不扩张;(5)肿瘤内可有钙化。结论:SPTP虽然罕见,但其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9例患者为青年女性,1例为中年男性。CT平扫肿瘤呈混杂密度结节或团块影,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可见延迟强化,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8例无胰管和胆管扩张。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异性,结合临床,可与其它胰腺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程锋 《河北医学》2013,(11):1662-1664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与病理的关系,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SPTP资料,将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结果:胰头部病变5例、胰体尾2例、胰颈部1例,均为囊实性病变,4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明显。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有一定影像特点,结合病理分析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典型与非典型CT与MT表现,提高对其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后病理诊断SPTP49例,其中CT28例,MRI22例,有8例同时行CT与MRI检查。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及影像表现。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为13-64岁,平均年龄31.4岁,男女比为1:3.46,其中年轻女性29例(小于等于40岁,59.2%),老龄女性9例(大于40岁18.4%),男性11例(22.4%)。肿瘤最大直径为0.8-10.5cm,平均4.9cm,最大径大于5cm有21(42%)例,3cm至5cm之间有16(32%)例,小于3cm有13(26%)例。48例为单发,1例多发,病灶位于胰腺钩突部3例,头部13例,头颈部1例,颈部8例,体部10例,体尾部9例,尾部6例。SPTP典型的CT与MRI表现为单发不均质囊实性肿块,有包膜易出血,增强后动脉期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呈渐进性延迟强化,本组分别约占92.6%与95.5%。非典型SPTP影像表现主要为肿块的恶性生长方式与动脉早期明显强化,本组有4例肿瘤侵犯邻近结构,1例肝转移,胰管轻度扩张2例,胆总管轻度扩张1例;CT与MRI检查动脉期早期明显强化分约占7.4%,4.5%。结论典型的SPTP影像学表现特征性明显,CT与MRI诊断容易,而非典型的SPTP容易术前误诊,但其影像表现亦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