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用曼氏血吸虫成虫分离的表皮制剂免疫小鼠获得单克隆抗体的方法。这种抗体能杀死童虫并可识别童虫的表面抗原。实验采用曼氏血吸虫波多黎各株和光滑双脐螺。成虫从感染6周的仓鼠门静脉中检获,尾蚴用Ramalho-Pinto法发育为童虫,肺部童虫可从感染1000条尾蚴的CBA/Ca  相似文献   

2.
已有研究发现曼氏血吸虫埃及株能区分适宜螺宿主亚历山大双脐螺 (Biomphalariaalexandrina)与其他不适宜螺种 ,而巴西株对其宿主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glabrata)没有特别的倾向性。为确定血吸虫是否存在高特异性向低特异性的转变、对特定螺种识别的遗传基础 ,Kalbe等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实验一 ,用非自然宿主光滑双脐螺传代曼氏血吸虫埃及株 (ET) ,用适宜螺宿主亚历山大双脐螺传代埃及株 ,用适宜螺宿主光滑双脐螺传代巴西株 (BR) ,观察并比较这 3种虫株分别对亚历山大双脐螺、光滑双脐螺和非宿主静水椎实螺 (Lymnaeastagnalis)的反应…  相似文献   

3.
在巴西,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有B.tenagophila、藁杆双脐螺、光滑双脐螺三种双脐螺。本文比较研究了这三种螺的毛蚴感染水平及每天的尾蚴逸出数。 用实验室饲养的长度分别为8—10mm、8—10mm、4—7mm的上述三种双脐螺,进行曼氏血吸虫发育的比较研究。每种螺200只,  相似文献   

4.
作者报告了吡喹酮能不同程度地抑制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双脐螺和感染牛血吸虫的扁卷螺逸出尾蚴,并以组织学研究对此项结果加以分析。方法:分别用5个毛蚴个别感染每个螺蛳,待首次逸出尾蚴一周后,用相当于0.1%的吡喹酮混和饲料代替常规的螺饲料,喂养48小时后,仍以常规饲料饲养螺蛳。并连续10周,每天作尾蚴逸出量的计数。同时固定  相似文献   

5.
人工湖等水利工程可能成为淡水螺的孳生地 ,增加人类及动物感染血吸虫的机会。作者在人工湖周围地区藁杆双脐螺的发生和分布的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研究了藁杆双脐螺对曼氏血吸虫毛蚴的敏感性。根据最近两年来螺的种群研究结果 ,选择湖区周围曼氏血吸虫病主要流行的地区进行调查。实验所需的 1 9个藁杆双脐螺种群中 ,大部分在流行区获得 ,另外两个对照种群来自于其它地区。螺分别暴露于 5个曼氏血吸虫毛蚴 (从 3株曼氏血吸虫分离获得 ,分别为CM、EC和PB株 )。观察感染的阳性率和尾蚴前期发育时间。暴露 6 0d后 ,尾蚴未逸出但仍然存活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因吡喹酮抗性产生而导致曼氏血吸虫抗性虫株繁殖力发生改变的可能性。方法 以抗性株与敏感株毛蚴和尾蚴定量感染光滑双脐螺和CD,小鼠,宿主体内观察比较曼氏虹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生物学特性:对螺感染率、感染性螺存活期、在螺体内产尾蚴量、尾蚴和虫卵开放前期及虫卵孵化率。结果单只螺暴露于单个毛蚴2h,抗性株与敏感株对螺感染率为19.8%和8.9%,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6);逸蚴期间,塞内加尔抗性株感染螺存活率高于敏感株;用塞内加尔抗性株和敏感株毛蚴感染所获阳性螺产尾蚴量(尾蚴/螺)为6875条和14611条;塞内加尔抗性株和敏感株尾蚴开放前期为32.2d和27.7d。抗性株与敏感株鼠体内虫卵开放前期为42.8d和45.5d;虫卵孵化率为80.9%和78.0%。结论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实验室传代的光滑双脐螺具有高感染性,此生物学改变似与吡喹酮抗性产生相关;塞内加尔抗性株与敏感株问存在其他变化则被认为是曼氏血吸虫不同地理株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Helisoma duryi一直被认为是血吸虫中间宿主的一种生物防制物。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有H.duryi孳生的水对亚历山大双脐螺逸出尾蚴量的影响。H.duryi采自美国佛罗里达州,亚历山大双脐螺采自埃及盖勒尤卜。曼氏血吸虫为埃及开罗株。分二个实验组。一组是测定水中化学成分的干扰作用。方法是用网筛把水族箱隔成二格,其中一格内放入20只H.duryi或阴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单性感染或复性感染钉螺的日本血吸虫发育结果进行观察。 方法 采用单个毛蚴感染单个钉螺,26 ℃恒温箱中饲养,60 d后逸蚴感染小白鼠(单性感染),40 d后解剖小白鼠,以检获的成虫性别鉴别各个钉螺中的尾蚴性别。再分别以单性尾蚴和混合双性尾蚴感染鼠、兔,40 d后解剖观察宿主感染情况及虫体。 结果 单性感染小鼠和兔后解剖获得日本血吸虫雄虫或雌虫。复性感染小鼠或兔后检出的虫体主要有3种形态:雌雄合抱、雄虫和雌虫,极少数能看到雄虫合抱未发育成熟雌虫的现象。单性感染的鼠、兔肝脏均未见虫卵,而复性感染的鼠、兔肝脏均查见虫卵。单性感染的雄虫能发育成熟,但体型较合抱成熟的雄虫略小,仅凭肉眼难以与合抱成熟雄虫区分;而单性感染的雌虫则不能发育成熟,镜下卵巢不易见到或仅见到雏形,体型明显细小。 结论 单性感染的雄虫和雌虫体型比复性感染合抱成熟的雄虫和雌虫的体型小,单性感染的雄虫能发育成熟,而雌虫则不能发育成熟。在解剖哨鼠时,即使未查见肝脏虫卵,仍需检查肠粘膜血管中是否有单性感染的血吸虫。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观察了麻风树种子的提取物对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螺类宿主的作用以及对曼氏血吸虫感染期幼虫(毛蚴、尾蚴)和  相似文献   

10.
实验室传统的血吸虫保种方法是将血吸虫毛蚴感染螺宿主,然后用螺宿主中逸出的尾蚴感染脊椎动物宿主来维持其生活史。本文作者介绍了一种不用脊椎动物而仅通过在螺蛳宿主中的无性繁殖的血吸虫移植法来维持血吸虫克隆的技术。将血吸虫幼虫从螺宿主分离出来,然后将其移植到另一健康螺蛳内从而不断获得具有正常感染性的尾蚴。本技术以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牛血吸虫、  相似文献   

11.
感染吸虫的软体动物的病理反应特征常常是不产卵或产卵减少。作者研究了吡喹酮对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光滑双脐螺生殖力的恢复作用和它对螺内子胞蚴和发育尾蚴的作用。实验用在实验室饲养的光滑双脐螺成螺(壳直径10~13mm)和在MF1小鼠内保种的曼氏血吸虫作为材料。先将成螺(壳直径10~11mm)感染曼氏血吸虫,感染后6周即  相似文献   

12.
人感染血吸虫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何时接触疫水、接触时间的长短以及机体的免疫状况等 ,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尾蚴密度。因此 ,尾蚴的逸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天之中何时感染血吸虫的危险性最高。另外 ,了解尾蚴的逸出方式对制定长期防治血吸虫病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现场对埃及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的尾蚴逸出方式进行了研究。实验一 :分别在雨季 ( 1~ 4月 )、冷旱季( 5~ 8月 )和暖旱季 ( 9~ 1 2月 )上午 7点以前收集水泡螺和光滑双脐螺 ,将其放置在盛有1 0ml过滤后的居民用水的试管中 ,每隔 2h收集逸出的尾蚴 ,记数。按逸…  相似文献   

13.
实验动物均为6~8周龄的雄性仓鼠,各组动物感染尾蚴的数目如下埃及血吸虫组每鼠感染尾蚴200条;曼氏血吸虫组Ⅰ每鼠感染尾蚴100条;曼氏血吸虫组Ⅱ每鼠感染尾蚴80条;间插血吸虫组每鼠感染尾蚴200条;梅氏血吸虫组每鼠感染尾蚴70条;日本血吸虫组每鼠感染尾蚴50条。用该药不同剂量、疗程及不同途径给药的方法,对感染的仓鼠进行治疗。在开始治疗2~3周后剖杀,灌注冲洗计算虫数,并仔细寻找肝、肺及肠系膜血管内的血吸虫,还取含卵的肝组织作毛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用曼氏血吸虫敏感株为波多黎谷株。抗羟蒽酮的虫株系在实验室内保存的Baltimore株,用前以1次肌注羟蒽酮800mg/kg选育。经在3代虫重复选育后,与对羟蒽酮敏感的虫株进行杂交。另一抗性株是从感染对羟葸酮敏感的曼氏血吸虫的小鼠,用羟蒽酮800mg/kg×1治疗后,选取残存有成对成虫的小鼠肝卵孵化的毛蚴,感染双脐螺后再用逸出的尾蚴感染小鼠,用羟葸酮重复治疗培育的抗性株。从感染抗性株和敏感株的杂交的血吸虫  相似文献   

15.
螺宿主的血吸虫感染率随螺龄而变化,而两者的关系即螺龄-感染率曲线则极为复杂,且随空间、时间及血吸虫-螺宿主种类而异。本文分析了来自津巴布韦感染埃及血吸虫的球形小泡螺(Bulinus globosus)和圣路西亚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 glabrat)等现场资料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并发展了Muench催化模型的离散时间模式。将津巴布韦资料得出的生命关系曲线和流行病学参数进行了拟合试验,试图以基础流行病学概念解释观察结果。用以上两组资料绘图,得到了两种类型的曲线。一种是感染  相似文献   

16.
血吸虫尾蚴的直接传播和中间宿主内无性繁殖是理解群体动力学和成虫在终末宿主内基因构成的关键因素。Minchella和Dabo分别用分子标记研究了曼氏血吸虫及埃及血吸虫在螺内遗传多态性的分布。RAPD标记也已用于描述螺体内单个血吸虫的基因型及估计自然感染螺内的毛蚴数量。  相似文献   

17.
作者等于1974年发现小白鼠在单次感染苏丹北方地区曼氏血吸虫尾蚴100条后7及8周有肝细胞坏死及肉芽肿性肝炎等变化。有些人认为苏丹南方地区曼氏血吸虫对人的致病力较北方地区的要强,但尚未获得证实。作者分别用感染苏丹北方及南方地区曼氏血吸虫病人虫卵毛蚴的Biomphalaria pfeifferi及B.sudanica螺逸出的尾蚴感感小白鼠作实验。就其感染程度、潜伏期、宿主存活时间、虫数及肝脏病理变化等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如下:B.sudanica螺在感染毛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的虫卵孵化、毛蚴和尾蚴的作用。将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小鼠粪便内的虫卵用沉淀法进行分离,并放在有光刺激和27℃的条件下孵出毛蚴,然后将毛蚴和从感染的扁卷螺内逸出的尾蚴培育在含有吡喹酮的药液中。实验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实验用雌性 CFI/W74株小鼠,在感染后7天或8周解剖动物,计数童虫和成虫数,与对照组相比较来评价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的遗传性状和传播规律。方法 以 W1特异性序列为引物 ,采用直接 PCR技术鉴别出单性克隆尾蚴的性别 ;用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单性尾蚴感染远交系 CD1 鼠 ,进行血吸虫抗性株与敏感株的杂交实验 ;采用体外虫卵、毛蚴和尾蚴吡喹酮敏感性检测法 ,评价 F1 和 F2 代虫体吡喹酮抗性水平。结果 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杂交 F1 和 F2代均表现出抗性株特征。结论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性状可能系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20.
作者自曼氏血吸虫尾蚴分离糖萼(Gx),测定它对小鼠的保护作用,并制备多克隆与单克隆Gx抗体,研究这些抗体体外对童虫的作用。 曼氏血吸虫波多黎各株保持在双脐螺(Biomphlaria glabrata)与CD/1小鼠。光照感染螺2h获得尾蚴,置于含1mmol/L硫酸毒扁豆碱泉水内制动及释出Gx。通过碘酸盐-NaB~3H_4还原反应标记尾蚴Gx。浓集的尾蚴用5mmol/L NaIO_4 4℃培育10min,再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