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SN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NMDAR的表达。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1组)、假手术组(C2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每组5只。C1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他2组均根据改良Yaksh法进行鞘内置管。置管5d后,NS组按Woolf等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NI),C2组除不损伤神经外处理同NS组;制模2d后,C2组和NS组用微量注射器鞘内注射20μL生理盐水,然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共20μL)。在30min后,C2组、NS组均进行疼痛行为学观察。3组均在注药后2h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腰5节段水平脊髓背角NMDAR的表达。结果C1组和C2组在各时点均无机械性异常疼痛出现,热刺激后爪退缩潜伏时间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组在SNI手术后第1天和第2天出现明显的痛觉过敏(机械性异常疼痛痛阈降低),与C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热刺激的后爪退缩潜伏时间与C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组大鼠脊髓背角NMDAR免疫阳性细胞数量与C1及C2组比较明显增加,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组的脊髓背角NMDAR免疫阳性细胞数密度值与C1,C2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NS组的阳性细胞光密度值较C1组和C2组增高(P〈0.05)。结论SNI模型可引起大鼠损伤侧肢体机械性痛觉过敏,但对热刺激不敏感;SNI模型引起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NMDAR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髓背角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中的作用。方法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n=8):假手术+5%二甲基亚砜(DMSO)(S组)、CCI+5%DMSO(C组)、CCI+U0126(ERK上游激酶抑制剂)0.2μg(U0.2组)、CCI+U01260.5μg(U0.5组)、CCI+U01261μg(U1组)、CCI+U01265μg(U5组),分别鞘内注射5%DMSO或U0126。记录注射后0.5,2,6,12,14h大鼠机械缩爪阈值(MWT)和热缩爪潜伏期(TWL)。另取50只CCI5d大鼠随机分为5组:G1、G2、G3、G4、G5组,鞘内注射U01265μg后0.5,2,6,12,24h取材,免疫组化法(n=6)和免疫印迹法(n=4)检测脊髓背角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含量。结果U0.5组给药后0.5,2,6hMWT为(12.3±2.8)g、(11.9±3.3)g、(9.5±2.7)g;U1组给药后0.5,2,6,12hMWT为(12.6±2.6)g、(13.3±3.2)g、(11.4±3.3)g、(10.5±3.7)g;U5组给药后各时点MWT分别为(14.6±1.1)g、(13.4±1.6)g、(12.3±2.8)g、(11.7±2.7)g、(10.8±2.5)g,与C组相比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U0.5组0.5、2hTWL为(15.8±2.6)s、(15.8±2.4)s;U1组0.5,2,12hTWL为(17.7±3.8)s、(16.9±4.2)s、(15.6±5.3)s;U5组各时点TWL与C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G1、G2、G3组大鼠脊髓结扎侧背角浅层pERK阳性神经元细胞与CCI组(23.8±4.2)比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G1组胞浆与胞核pERK1分别为(0.6±0.2)、(0.88±0.3),与CCI组(1.97±0.3)、(2.03±0.6)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G1组胞浆与胞核pERK2分别为(0.83±0.5)、(0.92±0.3),与CCI组(2.92±1.1)、(2.63±0.8)相比均显著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脊髓背角ERK级联系统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信号转导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完全弗氏佐剂(CFA)所致炎性痛大鼠Fos蛋白在脊髓背角痛觉传导通路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于右后肢踝关节外侧皮下分别注射0.9%生理盐水(NS)或CFA 50 μl,每组取8只观察注射前后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的变化;余48只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结果:大鼠注射CFA后TWL逐渐降低,并在12 h时达最低点(下降62%),持续3 d后缓慢上升,14 d时基本恢复至基础水平;NS组脊髓背角Fos蛋白散在表达,而CFA组中1 h后Fos蛋白最先在大鼠右侧脊髓背角Ⅰ~Ⅱ层表达(P<0.01),4 h时Ⅴ~Ⅵ层蛋白表达逐渐增多(P<0.01),12 h时脊髓全层蛋白表达最多,至14 d时背角各层少见Fos蛋白.结论:50 μl CFA能诱导大鼠产生为期2周的炎性痛病程.炎症期间脊髓背角Fos蛋白的持续表达与外周痛觉信号的传导和中枢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比较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行为学和脊髓背角c-Fos样免疫反应神经元(FLIN)数量的变化,探讨静脉注射丙帕他莫的镇痛效能与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NS组)、福尔马林组(F组)、丙帕他莫组(B组)、丙帕他莫预处理组(BF组)和福尔马林丙帕他莫组(FB组)。前4组中NS组和B组在注射NS、丙帕他莫10 min后分别于右后足趾皮下注射NS 100μl,F组和BF组分别在注射NS、丙帕他莫10 min后均注射5%福尔马林100μl。FB组给予福尔马林痛刺激10 min后静脉注射丙帕他莫480 mg/kg。各组行清醒静脉穿刺,注入NS或不同剂量的丙帕他莫后,观察行为表现,注射后立即以5 min为一时间段连续记录1 h内的缩腿、舔咬时间。足底注射后2 h取一脊髓节段做c-Fos免疫组化染色,计算FLIN数量。结果①BF组第一期急性早反应时间短于F组(P〈0.0 5);FB组第二期时间短于F组(P〈0.05)。Fos蛋白表达NS组和B组未见或偶见淡染FLIN。F组见大量FLIN主要分布在Ⅰ、Ⅱ层及Ⅴ、Ⅵ层。BF组各区FLIN均减少(P〈0.01)。FB组各区FLIN均少于F组相应区域(P〈0.01)。结论静脉注射丙帕他莫能有效抑制大鼠的伤害性行为和致痛侧脊髓背角c-fos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甲醛炎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以及鞘内注射氯胺酮对甲醛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采用改良Yaksh法进行鞘内置管,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组(NS组)、氯胺酮50μg组(K1组)和氯胺酮100μg组(K2组)。NS,K1和K2组于置管5d后,复制甲醛炎性疼痛模型。采用疼痛加权评分法(PIS)评估大鼠甲醛致痛后1h内的疼痛行为,24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腰5节段水平脊髓背角nNOS的表达。结果:与NS组比较,K1组和K2组在甲醛炎性痛第2时相(15~60min)的PIS值明显降低(P〈0.01);NS组大鼠脊髓背角nNO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及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均较C组明显增加(P〈0.01),而K1和K2组则明显低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鞘内注射氯胺酮对甲醛炎性痛大鼠具有明显的抗伤害作用;鞘内注射氯胺酮可明显抑制甲醛炎性痛引起的脊髓背角nNOS表达的增加,表明nNOS在脊髓水平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鞘内注射布托啡诺时SNI模型大鼠痛阈及脊髓背角NMDAR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C组,n=5)、生理盐水组(NS组,n=5)、布托啡诺12μg组(B1组,n=5)、布托啡诺24μg组(B2组,n=5).根据改良Yaksh法进行鞘内置管.置管5 d后,C组不结扎神经.其他3组按Woolf等方法 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NI),制模2 d后,C组和NS组用25μL微量注射器鞘内注射20μL生理盐水,B1、B2组则分别用微量注射器鞘内注射10μL布托啡诺12和24μg,然后用10μL生理盐水冲管(共20μL).在3 0 min后,行疼痛行为学观察.注药后2 h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腰5节段水平脊髓背角NMDAR的表达.结果 NMDAR1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及胞浆.显微镜下及免疫组化观察,NS组大鼠脊髓背角NMDAR免疫阳性细胞数密度与C组比较明显增加:B1组和B2组的阳性细胞数量与NS组比较阳性细胞数量减少,并且两者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NS组,B1组和B2组的阳性细胞光密度值较C组增高(P<0.05).结论 鞘内注射24μg布托啡诺可减轻SNI模型大鼠痛觉过敏,且呈剂量依赖性;SNI模型引起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NMDAR表达上调;鞘内注射布托啡诺可降低SNI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NMDAR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TRPA1在加巴喷丁(gabapentin,GBP)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NPP)大鼠模型背根神经节(DRG)中的表达变化,探讨GBP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慢性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CCI)组、CCI+生理盐水组(CCI+NS组)、CCI+小剂量GBP组(CCI+GBP1组)、CCI+中剂量GBP组(CCI+GBP2组)、CCI+大剂量GBP组(CCI+GBP3组),每组8只。术后14天,CCI+GBP1组、CCI+GBP2组、CCI+GBP,组分别鞘内注射GBP1g/L、3g/L和10g/L,CCI+Ns组给予等渗生理盐水。术前1天、给药前1h及给药后2、4、6、8h分别测定各组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给药后9h取大鼠腰段脊髓,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表达和核因子KB(NF—KB)的活性。同时,选Sham组、CCI组、CCI+NS组及CCI+GBP,组给药后9h取大鼠背根神经节,应用RT—PCR技术检测TRPA1离子通道mRNA的表达。结果①与Sham组比较,CCI、CCI+NS、CCI+GBP1、CCI+GBP2、CCI+GBP,组术后MWT和TWL均下降(P〈0.叭)。与CCI组比较,GBP治疗后,CCI+GBP1、CCI+GBP2、CCI+GBP,组MWT和TWL上升(P〈0.05)。②与Sham组比较,CCI、CCI+NS、CCI+GBP1、CCI+GBP2、CCI+GBP3组腰段脊髓NF—κB、TNF-α、IL-6及IL-10表达上升(P〈0.05)。GBP治疗后,CCI+GBP2、CCI+GBP3组NF—κB、TNF-α、IL-6表达下降,IL-10表达上升(P〈0.05)。③与Sham组比较,CCI、CCI+NS及CCI+GBP,组TRPA1表达上升(P〈0.05)。与CCI组及CCI+NS组相比,CCI+GBP,组TRPA1表达下降(P〈0.05)。结论GBP可有效治疗大鼠CCI后NPP,其镇痛机制可能与减低脊髓NF—κB活性,抑制TNF—α及IL-6表达,增强IL-10表达有关,同时可降低TRPA1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腹腔注射对慢性坐骨神经收缩损伤(CCI)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其对大鼠脊髓背角P2X4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镇痛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及氯胺酮治疗组(n=8)。CCI组及氯胺酮治疗组大鼠均制备慢性坐骨神经痛CCI模型;术后3 d测定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确定痛觉过敏形成后,氯胺酮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氯胺酮(10 mg·kg-1),CCI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给药至术后7 d。假手术组大鼠单纯坐骨神经暴露,不用肠线结扎,也不给药治疗。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3、7 d用热辐射法测定TWL;术后7 d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腰段脊髓P2X4受体的表达。结果:术前1 d,3组大鼠TWL无统计学差异;假手术组术后术侧TWL轻度下降,但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术前、CCI组及假手术组相比,氯胺酮治疗组术后3 d始TWL呈进行性下降,以术后7 d为甚(P<0.05);术后7 d氯胺酮治疗组TWL较CCI组显著升高(P<0.05),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CCI组及氯胺酮治疗组大鼠术侧脊髓背角P2X4受体表达显著增加(P<0.01);氯胺酮治疗组P2X4受体表达明显少于CCI组(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腹腔注射可部分缓解慢性神经痛大鼠的痛觉过敏症状,可能部分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抑制脊髓背角P2X4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华汤锋  金红芳  吕晨  郭小文 《浙江医学》2021,43(14):1489-1493,1512
目的探讨腹腔注射木犀草素调控sirt1/FOXO1通路对慢性坐骨神经结扎(CCI)大鼠痛觉敏化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组)、慢性坐骨神经结扎组(CCI组)、CCI联合木犀草素腹腔给药组(Lut组)、CCI联合木犀草素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抑制剂EX725腹腔给药组(Lut+EX组),每组各18只。S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并游离连接组织,不做CCI,其余3组大鼠建立CCI模型。模型建立后,S组和CCI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5ml/kg,Lut组腹腔注射木犀草素2.0ml/kg+含1%二甲基亚砜(DMSO)的0.9%氯化钠注射液0.5ml/kg,Lut+EX组腹腔注射木犀草素2.0ml/kg+EX5270.5ml/kg,均连续给药7d。分别在术前1天和CCI模型建立后第1、3、7、14天测定各组大鼠的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术前1天和CCI后第7、14天提取大鼠脊髓背角组织,测定sirt1、叉头转录因子1(FOXO1)和乙酰化FOXO1蛋白表达。结果各组大鼠CCI前1天MWT和TWL均相近(均P>0.05);CCI后第1、3、7、14天,CCI组、Lut组、Lut+EX组MWT和TWL均明显低于S组(均P<0.05),但Lut组第7、14天TWL与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I后第1、3、7、14天,Lut组MWT和TWL均明显高于CCI组(均P<0.05),而Lut+EX组与CCI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组比较,各组大鼠CCI后第7、14天脊髓背角sirt1蛋白水平均下降(均P<0.05),Lut组和Lut+EX组sirt1蛋白水平较CCI组明显增高(均P<0.05)。与S组相比,各组大鼠在CCI后第7、14天脊髓背角FOXO1和乙酰化FOXO1蛋白水平均上调(均P<0.05);与CCI组、Lut+EX组比较,Lut组在CCI后第7天FOXO1蛋白水平升高,第14天FOXO1蛋白水平降低,乙酰化FOXO1水平较前两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结论木犀草素可上调CCI大鼠脊髓背角sirt1蛋白水平,降低FOXO1乙酰化,通过调节sirt1/FOXO1信号通路,降低神经病理性疼痛导致的痛觉敏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结扎处脉冲射频(PR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探讨坐骨神经PRF镇痛机制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关系。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CCI假造模PRF假治疗组(SS组)、CCI假造模PRF治疗组(SP组)、CCI造模PRF假治疗组(CS组)和CCI造模PRF治疗组(CP组),每组10只。CCI造模成功后4 d行PRF治疗,在坐骨神经结扎处行标准PRF (120s、42℃)。于CCI造模前1d (D0)及造模后1、3、5和7 d (D1、D3、D5和D7)测定大鼠患侧机械缩足反射阈(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疼痛行为学测试完成后(D7)取患侧L3~5脊髓背角,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Iba-1)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S组比较,CCI造模后不同时间点CS组大鼠患侧出现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表现,MWT和TWL均明显下降(P<0.01),脊髓背角Iba-1和GFA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CS组比较,CP组大鼠(D5和D7) PRF后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变化明显缓解,MWT和TWL值明显升高(P<0.01),脊髓背角Ib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GFAP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PRF能有效缓解CCI模型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坐骨神经PRF可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作为中医五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医家重视,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被用来治疗诸多病证。叶进教授作为江苏省中医院儿科生长发育专科创始人,在诊治儿童青春期内分泌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发现小儿青春期相关疾病从"乙癸同源"角度进行辨治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挖掘新安王氏内科医案中含茯苓方剂的临床用药特色。[方法]以《王任之医案》《王仲奇医案》作为方剂资料来源,筛选包含茯苓的处方,基于新安医学数据信息应用平台构建数据库,应用IBM SPSS Modeler 14.2,进行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以Apriori算法为主要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并获得含茯苓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治疗疾病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等。[结果]共筛选含茯苓方剂986首,含茯苓的高频次组合的药物包括佩兰、半夏、苦杏仁、白术、枳壳,常用于治疗脾胃系统的泄泻、痢疾,以及肺系的咳嗽等病证。与茯苓配伍的高频次药物的组合中,支持度≥10%、置信度≥60%的关联规则包括“佩兰→枳壳”“佩兰→半夏”“半夏→枳壳”“佩兰→白豆蔻”等。[结论]新安王氏内科医案中含茯苓处方所治疾病多有痰湿要素,王氏临床论治多从脾、胃、肺三脏入手,喜用芳香药物,多用温药,治痰治气并举,寓燥湿化痰于健脾降肺之中。  相似文献   

15.
This case is a rare aspect of left inguinal hernia. The patient was a 60-years old man with left scrotal mass since childhood. In the operating room, the hernia sac was opened which included cecum and appendix that is called left Amyand‘s hernia. The patient underwent herniorrhaphy with Lichtenstein repair.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抗菌肽PR39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后观察PR39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的表达及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拼接PCR法合成抗菌肽PR39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IRES2-GFP中,经鉴定后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通过RT-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目的 基因的表达,并对其抗菌活性进行初步检测.结果 成功构建了抗菌肽PR39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GFP/PR39,并能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表达抗菌肽PR39.表达抗菌肽PR39的巨噬细胞杀灭和清除胞内菌的能力明显增强.结论 抗菌肽PR39基因能够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表达并发挥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Alzheimer病(AD)是引起老年痴呆的最常见原因,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针刺治疗AD已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其治疗机制尚未明确.fMRI作为日趋成熟的脑功能成像手段,为研究针刺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并能够将针刺治疗的机制及疗效客观化,为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iller金字塔理论结合巴林特小组活动在烧伤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外科规培的74名住院医师纳入研究,按照不同的教学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7名学员予以传统教学,观察组37名学员予以Miller金字塔理论结合巴林特小组活动进行培训。评估两组学员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医患沟通技能。采用SPSS 22.0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 观察组学员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优于对照组(t=3.01、3.47、3.49、3.32、2.54;P=0.004、0.001、0.001、0.001、0.013)。与培训前比较,培训后两组学员的医患沟通技能评价量表(Set Elicit Give Understand End,SEGUE)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3.23、2.99、2.07、3.62、3.00、7.89;P=0.002、0.004、0.042、0.001、0.004、<0.001)。结论 Miller金字塔理论结合巴林特小组活动应用在烧伤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可提高学员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改善其医患沟通技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平目汤治疗阳气亏虚、痰瘀阻滞型非活动期Graves病浸润性突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4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组(22例40眼)、中药组(22例39眼),中药组予平目汤颗粒口服,针药结合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联合远近配穴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突眼度、突眼临床有效率、眼部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等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突眼度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针药结合组突眼度降低程度显著大于中药组(P<0.05);针药结合组突眼疗效显著优于中药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眼部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针药结合组眼部症状积分降低程度大于中药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除“面色晦暗”“自汗”外,其余各项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针药结合组在降低眼球疼痛积分方面优于中药组(P<0.05)。结论 平目汤联合针刺能更好地降低阳气亏虚、痰瘀阻滞型非活动期Graves眼病患者的突眼度,改善其眼部症状,缓解眼球疼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2):165-168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目前新兴的康复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其对于帕金森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帕金森病康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有利于今后虚拟现实技术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