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约1/4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由于视力严重下降,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社会支持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的作用.目的分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设计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单位南京军区总医院眼科病房.对象选择2002-01/2003-05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眼科病房住院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共81例.纳入标准患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且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患其他并发症(高血压、肾病等)者.根据视力分为两组双眼视力0.06~0.1组28例,视力≤0.05组53例.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利用度3个维度评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不同视力程度的社会支持水平;通过改良后生活质量指数(MQLI)评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5个维度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自我形象和物质基础.主要观察指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的总均分、躯体健康因子分、心理健康因子分、社会功能方面因子分和物质基础因子分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视力在0.06~0.1组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因子、主观支持因子、利用度因子均高于视力≤0.05组(P<0.0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社会支持除了与自我形象无相关性外,与生活质量总均分以及其他各维度因子分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或P<0 01).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社会支持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将会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核因子—κB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核因子—κB的活性与视网膜损害的关系。方法:应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测定了46例糖尿病患者和15例健康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NF-κB的活性,并根据有无视网膜病变将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结果: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F—κB相对活性分别为15.79&;#177;3.64,26.94&;#177;6.47,57.62&;#177;8.35。与正常对照组(15例)比较,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17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29例)NF—κB活性显著增强(t=2.74,2.64;P&;lt;0.05),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活性最高;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两组间NF—κB活性也有差别(t=2.09,P&;lt;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NF—κB活性显著增强,尤其是伴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NF—κB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糖尿病患者综合治疗的依从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1:1配比的形式对60例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综合治疗依从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呈显著负相关(OR&;lt;1,P&;lt;0.05),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呈正相关(OR&;gt;1,P&;lt;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加强综合治疗,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肥胖糖尿病患者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目的:探讨肥胖对1型糖尿病的影响,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象为2002—01/12湖南省株洲铁路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612例,其中经典1型糖尿病患者22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 LADA)患者55例;2型糖尿病患者535例。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测量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空腹c肽、胰岛素、餐后2hC肽、胰岛素、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ate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Ab)。结果:与非肥胖1型糖尿病患者相比,肥胖的1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冠心病、高脂血症比例较高(P&;lt;0.05);空腹及餐后2hC肽水平较高(P&;lt;0.05),依赖胰岛素治疗及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较少(P&;lt;0.05);肥胖经典1型糖尿病与LADA患者比较,前者发病年龄较小、初诊糖尿病时空腹血糖水平较高、发生酮症酸中毒及依赖胰岛素治疗比例较高(P&;lt;0.05);非肥胖经典1型糖尿病与LADA患者比较.前者发病年龄较小、病程较短、初诊糖尿病时空腹血糖水平较高、发生酮症酸中毒及依赖胰岛素治疗比例较高,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均较少(P&;lt;0.05)。  相似文献   

5.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目的:探讨家庭经济收入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影响:方法:抽样调查河南省高校110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O-RSC)和自拟学生家庭基本情况问卷进行测评。结果:低收入家庭学生的SCL-90总均分和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4个因子分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学生(F=2.73,4.99,6.56,3.05,2.64;P&;lt;0.05~0.001),他们的人格N维度亦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F=3.58,P&;lt;0.01),而其人格E维度则低于高收入家庭(F=6.98;P&;lt;0.001);父母文化程度不同学生的人格P维度(F=2.41和3.42;P&;lt;0.05~0.01)和N维度(F=3.67和3.56;P&;lt;0.01)差异显著,母亲文化程度不同学生的SCL-90总均分和9个因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只是一个方面,父母文化程度尤其是母亲文化程度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音乐放松疗法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并观察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04/10在大连造船医院、大连市中心医院、大连市糖尿病医院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具有Ⅱ-Ⅲ期视网膜病变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2组。心理干预组和未干预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视功能分级、体质量、身高、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方面相匹配。干预组与未干预组均采用基本固定的投药治疗方法。心理干预手段采用音乐放松疗法。坚持练习2次/d,30min/次。每周2次的电话随访。疗程28d。采用糖尿病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评定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评定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测试时间为首次入院时及治疗结束时。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治疗前心理状况和治疗前后两组间各指标差值的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视觉功能与糖尿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治疗前后的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差值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是否干预、视功能分级、文化程度、血糖值、糖尿病特异性量表的各因子分、视功能量表的各因子分为自变量。结果:80例患者均自愿参加,并认真完成量表测试,中途无脱落。①治疗前两组心理状况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在糖尿病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视功能损害生存质量量表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常模比较。80例患者症状自评量表在躯体化、人际、焦虑、抑郁、恐怖和阳性分数值之间差异显著(P〈0.05)。②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与糖尿病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评分的相关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的生理功能与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身体功能、社会功能和精神心理功能之间正相关(P〈0.05);心理精神维度与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社会功能和精神心理功能之间正相关(P〈0.05);治疗维度与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社会功能正相关(P〈0.05)。③糖尿病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与症状自评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糖尿病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的生理维度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强迫、抑郁、焦虑、敌对负相关(P〈0,05);心理维度与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负相关(P〈0.05);社会维度与强迫、人际、抑郁、焦虑负相关(P〈0.05)。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症状自评量表的改善程度与心理干预正相关,说明心理干预可以提高心理水平,改善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心理问题严重。视网膜的病变导致的视觉功能下降,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心理干预可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干预合并药物治疗改善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社会支持对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玉霞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6):5666-5666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的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生活质量自评量表,调查30例正常人及50例肝癌患者的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分析患者的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肝癌患者的社会支持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社会支持与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r=0.702,P&;lt;0.001)。结论 肝癌患者的社会支持低,生活质量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定正常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不同发展时期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α、白细胞介素6水平,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糖尿病组63例为20014—02/06收治的糖尿病患者,按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24例,单纯性视网膜病变组25例,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14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及胰岛素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同期健康体检的20名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83名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糖尿病组高于正常对照组[(1.81&;#177;0.36),(1.19&;#177;0.30)μg/L,P〈0.05],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和单纯性视网膜病变组(P〈0.05)。(2)白细胞介素6水平:糖尿病组高于正常对照组[(168.81&;#177;33.60),(110.47&;#177;30.26)ng/L,P〈0.05],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和单纯性视网膜病变组(P〈0.05)。(3)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细胞介素6水平呈正相关(r=0,623,P〈0.0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分别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504,0.528,P〈0.05)。结论:①糖尿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增高。②随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逐渐升高,提示其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特别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特征及其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预防下肢坏疽的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将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糖尿病组患者下肢血管发生明显病变,以足背动脉明显(P&;lt;0.01),腘动脉次之(P&;lt;0.05);血流量亦较对照组减低,以足背动脉明显(P&;lt;0.05);血流速度的增加以足背动脉明显(P&;lt;0.01),腘动脉次之(P&;lt;0.05)。血流频谱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宽,以足背动脉明显,腘动脉次之。动脉损害都是双侧及多节段性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预防下肢坏疽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慢性盆腔痛与女性性功能、婚姻和生活质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估慢性盆腔痛对患者性功能、婚姻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女性性功能调查问卷、生活质量SF-36量表和O‘lson‘s婚姻质量量表测试25~50岁慢性盆腔痛患者及健康女性各70例的各项得分或所占百分率。结果:慢性盆腔痛患者的性生活频度、性高潮及性要求的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lt;0.01),而性交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后者(P&;lt;0.01);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前两项P&;lt;0.01,后三项P&;lt;0.05),而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和总体健康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gt;0.05);调查组婚姻满意度、夫妻交流、角色平等及性生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5或P&;lt;0.01).结论:慢性盆腔痛可引起生活质量、婚姻质量和性功能的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社会支持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同先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776-5777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对其干预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问卷,对136名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调查.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分析两问卷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心理症状与社会因素的关系。结果:体育院校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和国内普通人群青年组(19~29岁)常模比较,结果发现,强迫[(1.53&;#177;0.64)分]和人际关系[(1.49&;#177;0.73)]分则低于常模[(1.67&;#177;0.60)和(1.70&;#177;0.64)](P&;lt;0.05);136名大学生中有心理症状者20名(15%),比较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的社会支持情况,发现有症状组的主观支持(4.60&;#177;1.20)和对支持的利用度(2.33&;#177;1.02)明显低于无症状组[(3.24&;#177;1.51)和(1.29&;#177;0.67)](P&;lt;0.05)。在SCL-90中除躯体化、精神病性两因子外,其他因子分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分均呈负相关(P&;lt;0.05)。结论: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陈琳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596-2596
目的 了解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状况与护理管理模式的关系。方法 使用修订的“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对住院的13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会功能缺陷的评定,并对开放管理组与非开放管理组进行了比较。结果 住院的慢性精神病患者在对职业和工作(t=4.6l,P&;lt;0.05)、社会性退缩(t=7.92,P&;lt;0.05)、家庭外的社会活动(t=6.75,P&;lt;0.05)、个人生活自理(t=8.64,P&;lt;0.05)、对外界兴趣和关心(t=8.07,P&;lt;0.05)、责任心和计划性(t=7.96,P&;lt;0.05)等6项因子分,开放管理患者与非开放管理患者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会功能方面存在着高缺陷率,开放管理与药物紧密结合,有利于住院患者社会功能的全面改善。  相似文献   

13.
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的关系,为抑郁症的预防和康复干预的介入提供依据。方法:用社会支持量表评定抑郁症组78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86例的社会支持度,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评定抑郁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疗效。结果:抑郁症组患者的客观支持[(11.9&;#177;3.5)分]与正常对照组[(11.9&;#177;3.3)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主观支持[(15.0&;#177;3.9)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6.4&;#177;2.0)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2.6&;#177;4.0)分和(8.5&;#177;1.9)分,P&;lt;0.01],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无关(r=0.144,-0.107,-0.119,P&;gt;0.05),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HAMD减分率呈正相关(r=0.495,0.419,P&;lt;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系统存在异常,加强抑郁症患者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性和利用度有利于抑郁症状的好转。  相似文献   

14.
心理障碍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症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背景:心理障碍者的人格特征与心理症状关系密切,此类研究亦有报道,但将高级统计方法偏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运用于这两者之间的相关研究颇为鲜见。目的:通过了解心理障碍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心理症状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设计: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儿少卫生研究室。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工业学院部分学生,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现况调查,以≥3项因子分在2.3以上138人(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神经衰弱)为心理障碍研究对象。干预: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SCL-90及EPQ测试,由被试者独立答题,当场收回。主要观察指标:心理障碍大学生EPQ测试的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分值与SCL-90测试的总均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分的偏相关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SCL-90测试的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均与神经质分呈正相关(r=0.225~0.417,P&;lt;0.05),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与精神质分呈正相关(r=0.213—0.223,P&;lt;0.05),总均分及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因子分与内外向分呈负相关(r=-0.167--0.278,P&;lt;0.05)。人格特征和心理症状评分的相关主要由这两组变量中的典型变量人际关系敏感、焦虑与神经质的相关(r=0.459,P&;lt;0.01)及偏执与精神质的相关(r=0.354,P&;lt;0.05)所决定。结论:大学生心理障碍多有一定的人格基础,了解心理障碍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症状的内在联系,为探索有效的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社会生活技能训练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行为干预、心理疏导、物质奖励等强化措施,对5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会、生活功能的强化训练,疗程2个月;采用阳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康复状态量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进行训练前后的自身对照比较。结果:训练后患者在情感反应(t=5.30,P&;lt;0.01)、言语表达(t=4.32,P&;lt;0.01)和社交兴趣(t=4.36,P&;lt;0.01)等阴性症状方面较训练前有明显改善;其社会能力(t=2.62,P&;lt;0.05)、社会兴趣(t=4.12,P&;lt;0.05)及退缩行为(t=4.30,P&;lt;0.05)有较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t=6.21,P&;lt;0.01)得到明显改善,与训练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lt;0.01);总体康复效果明显(t=3.20,P&;lt;0.01)。结论:多方位的社会、生活功能训练配合正性强化措施,对提高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及精神病残留症状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手术患者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人格等因素与手术焦虑的关系。方法:使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一科择期手术患者在术前1d,以自愿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排除不接受调查者,在2001—11—17/2002一01—31调查了160例患者,并对结果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人格各因子与应对方式的典型相关分析的两个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准(p1=0.395,P&;lt;0.05;p2=0.246,P&;lt;0.05)。在第一典型因素分析中,主要是自变量中的内外向影响积极应对(P&;lt;0.05);精神质与第一典型因素有中等关系存在(P&;lt;0.05)。第二典型因素与神经质、消极应对相关较高(P&;lt;0.05)。社会支持量表各因子与EPQ各因子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P值水平高于0.05,认为它们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外倾的术前患者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精神质得分较低的术前患者在中等水平上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神经质的术前患者倾向于采取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青年农民的心理健康程度如何会对社会的各个方面的稳定有重要的影响,探讨防御机制对青年农民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影响,促进农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方法:2002-10/2003-12分层抽取江西省赣州、吉安、抚州等地县城以下青年农民320人,采用防御方式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单独测试。结果:①青年农民的防御机制与生活事件有显著的相关(P&;lt;0.01或P&;lt;0.05)。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掩饰度与负性事件有显著的相关(r=-0.394,0.271,-0.295,P&;lt;0.01),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与正性事件有显著的相关(r:-0.181,-0.099.P&;lt;0.05)。②通过回归分析显示防御机制对青年农民的生活事件有显著的影响(F=14.770,P=0.000)。③防御机制与青年农民的社会支持有显著的相关(P&;lt;0.01或P&;lt;0.05)。不成熟防御机制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有显著的相关(P&;lt;0.01)。成熟防御机制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有显著的相关(P&;lt;0.01),中间型防御机制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有显著的相关(P&;lt;0.05),掩饰度与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有显著的相关(P&;lt;0.01)。④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防御机制对青年农民的生活事件有显著的影响(F=10.427,P=0.000)。结论:通过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显示防御机制对青年农民生活事件有显著的影响,防御机制的采用会与社会支持的获得与给予有很大的相关,不同的应对方式会与不同的社会支持来源相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连竹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lipoblast)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RNA表达的影响,寻找防治糖尿病及微血管炎性并发症的有效途径。方法: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核酸原位杂交、组织培养及生化技术分析测定各项指标。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脂肪细胞TNF-α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尿蛋白、醛糖还原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lt;0.05);糖尿病组大鼠血浆N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lt;0.05)。中药治疗组以上各指标均较糖尿病组有明显改善,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形态学观察,糖尿病组大鼠肾血管及视网膜血管均有炎性浸润性增生改变;中药治疗组其病理改变较糖尿病组减轻。结论:复方连竹胶囊对糖尿病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能降低脂肪细胞TNF-α mRNA的表达,减低微血管炎性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随访和中长期干预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力康复情况的影响,寻求保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的方法。 方法:随访观察2000-01/2005—06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眼科治疗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87例(174眼),男38例,女49例.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接受初次治疗后给予干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中长期干预方法:通过强烈要求患者定期复诊、电话和信件联络、定期走访部分病例等方法,对患者的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给予指导,并每一两周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检测,尽力控制空腹血糖〈6.7mmol/L:同时给予长期口服药物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对发现眼底病变有所进展的患者,及时给予眼底补充光凝治疗。使用SPSS1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 结果:有随访(复诊)记录者87例(174眼),其中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02眼,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72眼;157眼接受眼底激光光凝治疗;在接受初次诊治后3个月时均保持随访,在接受初次诊治后6,12,24,36,48个月时保持随访观察的病例分别为79,65,48,45,36例。随访时间最长50个月。①患者初次治疗后3个月时视力有提高(χ^21-2=10.79.P〈0.05),并且在初次治疗后的第1~3年延缓了视力的继续损害(χ^22-3=2.99,χ^22-4=0.91,以χ^22-6=5.41,χ^22-6=4.18,P〉0.05)。②初次治疗后48个月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还是较初次治疗后3个月时有所下降,但和初次治疗前无明显差异(χ^22-7=9.59,P〈0.05,χ^21-7=8.86,P〉0.05);对数据的分析还发现,初次治疗后6,12,24,36个月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和治疗前并无明显差异,就是说视力无明显提高或降低(χ^21-3=2.98,χ^21-4=8.51,χ^21-5=3.78,χ^21-6=5.67,P〉0.05)。③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持续高水平、高血压、是否有糖尿病肾病、是否定期看内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是否定期到眼科复诊、是否接受眼底激光光凝治疗等7个因素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预后有明显影响(P〈0.05)。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康复有关的重要独立因素为是否定期看内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持续高水平、是否定期看眼科医生和持续高血压。 结论:在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同时,眼科医师与内科医师密切协调,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中长期干预,很大程度上减缓和减轻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损害的发展得到一定控制,改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利培酮的内分泌副作用对女性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治疗后神经内分泌副作用对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利培酮治疗的女性患者(18~43岁)58例,首次抗精神病药治疗前月经规律,利培酮单一治疗至少6个月,测血清催乳素、皮质醇、雌二醇、睾酮、促甲状腺素水平及基础体温,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结果:利培酮治疗后58例中,14例月经规律,23例月经不规律,21例闭经。44例有溢乳。研究组53例雌二醇≤50.0ng/L。研究组催乳素(中位数98.0μg/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中位数9.3μ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17.0,P&;lt;0.01);睾酮水平(μg/L)研究组(1.1&;#177;0.4)显著高于对照组(0.5&;#177;0.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32,P&;lt;0.01)。两组间皮质醇、促甲状腺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按月经情况分组比较,月经规律组、不规律组与闭经组3组间HAMD量表的绝望感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71,P&;lt;0.05)。3组GQOLI-74的睡眠与精力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968,P&;lt;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各激素水平与各临床量表的焦虑,抑郁因子间均无显著关(r=-0.132~0.258,P&;gt;0.05)。结论:利培酮治疗后出现的内分泌副作用可能对患者情绪、生活质量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