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与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经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中日联谊医院2012年10月—2016年4月94例行微创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老年患者(60岁以上)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行LC+LCBDE(LC+LCBDE组),49例行ERCP/EST+LC(ERCP/EST+LC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LC+LCBDE组和ERCP/EST+LC组手术成功率(93.3%vs.89.8%,P=0.539)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9%vs.10.2%,P=0.892)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LC+LCBDE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ERCP/EST+LC组(37 735元vs.48 260元,P0.001);住院时间显短于ERCP/EST+LC组(11.51 d vs.13.39 d,P=0.015)。两组共81例获随访6~48个月,两组患者结石复发、胆道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均未发生胆道狭窄、胰腺炎、胆管恶变等情况。结论:LC+LCBDE在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方面有明显优势,对胆总管结石的大小、数量无限制,且保护了Oddi括约肌功能,对于多数老年患者应作为首选,但临床工作中仍需坚持个体化原则,根据老年患者的病情及技术条件灵活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联合胆囊切除术(LC)对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为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9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LCBDE+LC组49例和ERCP/EST+LC组49例;LCBDE+LC组给予LCBDE+LC手术治疗,ERCP/EST+LC组患者采取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联合LC手术治疗。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手术成功率、结石残存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组间比较卡方检验分析;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LCBDE+LC与ERCP/EST+LC组比较:手术成功率、复查后结石残留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手术方法效果相当。LCBDE+LC组术中术后各项指标显著优于ERCP/EST+LC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RCP/EST+LC组,提示LCBDE+LC组手术安全性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采用LCBDE+LC与ERCP/EST+LC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相当,但LCBDE+LC手术方法的安全性更好,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手术费用低,可作为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与LC联合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治疗老年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3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60例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LCBDE组31例,EST组29例。 结果 LCBDE组和EST组的住院时间、手术中转率及轻型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CBDE组重型并发症发生率(0 vs. 6.9%,P<0.05)和住院费用(30 063.9±9127.9)元vs.(43 858.3±10 142.6)元,P= 0.001)显著低于EST组。结论 在老年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治疗中,LC联合LCBDE较联合EST同样安全有效,且有重型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费用低的优势,条件允许时,推荐首选LC联合LCBDE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术中鼻胆管引流术在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确诊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76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LC+ LCBDE+术中ENBD+CBD一期缝合)和对照组(术前ERCP+LC),每组各38例,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术中术后情况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ASA分级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手术成功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9.5%,P=0.040;研究组患者平均手术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1.3±0.1)万元vs. (1.6±0.1)万元,P<0.001)]。两组并发症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LC+ LCBDE+术中ENBD+CBD一期缝合术较术前ERCP+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其治疗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83例,其中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LC+LCBDE组)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46例,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ERCP/EST+LC(ERCP/EST+LC组)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包括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近期结石复发率,住院费用及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93.5%vs 89.2%),中转开腹率(6.5%vs 5.4%),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8.7%vs 8.1%),近期结石复发率比较(5.2%vs 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联合LCBDE与LC联合ERCP/EST对于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同样有效,LC联合ERCP/EST可缩短手术时间,但在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方面不如LC联合LCBDE,两种微创方式都有其各自的适应证,应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87例行ERCP/EST+LC(A组),71例行LC+LCBDE(B组)。结果:两组首次手术成功率(94.25%vs.92.96%,P=0.452)、中转开腹率(5.75%vs.7.04%,P=0.452)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5%vs.2.82%,P=0.1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手术时间[(105.7±9.2)min vs.(132.4±15.1)min,P=0.012]、住院时间[(5.5±2.8)d vs.(6.9±3.4)d,P=0.008]、住院费用[(5 347.1±672.1)元vs.(7 923.5±657.2)元,P=0.002]均少于A组。短期随访发现两组结石清除率无明显差别(97.7%vs.100%,P=0.219)。结论:ERCP/EST+LC、LC+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同样安全、有效,LC+LCBDE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对于适当的病例,LC+LCBDE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期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与分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32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放置引流管例数、手术成功率、结石残余率、术后高淀粉酶血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指标。结果: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手术总时间[(136.6±31.3)min vs.(127.1±27.8)min,P=0.004]、术中放置腹腔引流管例数[156(100%)vs.53(32.3%),P<0.001]、术后发生高淀粉酶血症例数[1(0.6%)vs.10(6.1%),P=0.026]、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2.7±8.2)h vs.(15.6±7.8)h,P<0.001]、总住院时间[(8.1±4.2)d vs.(13.7±7.3)d,P=0.002]、住院总费用[(22 471.1±8 244.8)元vs.(24 899.3±7 625.6)元,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结石残余率、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C+LCBDE与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均是安全、有效的。LC+LCBDE能减少住院总费用,降低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ERCP/EST+LC能缩短手术时间,加速术后下床活动。术者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医院设备、技术合理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中选取可耐受腹腔镜手术、ERCP且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成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危急重症胆囊炎、急性胆管炎及要求保守治疗的患者未纳入研究。分为两组: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76例患者,30例行LC+LCBDE,其中2例中转开腹;46例行ERCP/EST+LC,其中2例因ERCP取石失败,不予统计。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LCBDE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优于ERCP/EST+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相当,但LC+LCBDE可能更加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LCBDE)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LC两种微创术式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2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比较2组的胆总管直径、结石清除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27例患者中,85例采用LC+LCBDE治疗,其中54例采用一期缝合胆总管,28例放置T管引流;42例患者采用ERCP/EST+LC治疗。LC+LCBDE和ERCP/EST+LC两种术式结石清除率〔100%(82/82)比97.37%(37/38),P=0.317〕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71%(4/85)比4.76%(2/42),P=1.000〕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住院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和住院费用〔中位数(四分位数)〕方面LC+LCBDE一期缝合胆总管组均明显少于ERCP/EST+LC组〔住院时间:11(5)d比17(9)d,P<0.001;住院费用:27 054(8 452)元比31 595(11 743)元,P=0.005〕。结论 LC+LCBDE和ERCP/EST+LC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方法,但是LC+LCBDE尤其是LC+LCBDE一期缝合在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较ERCP/EST+LC有较明显的优势;并且LC+LCBDE对于结石大小、数量没有限制,能够在保留乳头功能条件下,一次麻醉解决两个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合适病例可考虑LC+LCBDE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一期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LCBDE)与分期内镜取石(ERCP)和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微创治疗的11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其中52例行一期LC+LCBDE(LCBDE组),60例行ERCP后24 h或择期行LC(ERCP组),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除LCBDE组平均年龄小于ERCP组外(42.4岁vs.57.4岁,P0.05),两组其余一般资料均具有可比性。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手术成功率(94.3%vs.98.4%)、总并发症发生率(8.2%vs.10.1%)、结石残余发生率(2.0%vs.1.7%)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LCBDE组(16.9%vs.4.1%,P0.05),但均为单纯性淀粉酶升高;与ERCP组比较,LCBDE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4.9 d vs.6.3 d),总住院费用减少(21 685.9元vs.30 354.3元),但LCBDE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117.1 min vs.97.4 min)(均P0.05)。结论:一期LC+LCBDE或分期ERCP+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均安全、有效,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ERCP+LC)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LC+LCBDE)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ERCP+LC组62例和LC+LCBDE组5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一次性结石取净率、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胆总管结石数等指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ERCP+LC组与LCBDE组在手术成功率(83.87%vs 90.00%)、术后住院天数[(7.86±3.41)d vs(6.31±2.95)d]、一次性结石取净率(98.3%vs 97.8%)、30 d内再入院率(3.4%vs 2.2%)相关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ERCP+LC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较LC+LCBDE组高(25.4%vs 11.1%,P=0.042);ERCP+LC组并发症主要包括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出血及感染,后者并发症则为胆漏、胃肠功能恢复欠佳及出血。结论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ERCP+LC)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LC+LCBDE)这两种微创术式均是处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的方式,具体术式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医院自身技术和设备条件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一期缝合(PS)+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T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三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因胆总管结石行手术治疗的2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三种微创治疗方式的术前、术中、术后及住院时间及费用情况的差异评价三种手术方式之间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ALT、术前TBil、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个数和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TBIL、术后镇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LC组较LCBDE+PS组和LCBDE+TD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及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但中转率高、术后禁食时间长、ALT恢复慢;LCBDE+PS组较ERCP+LC组和LCBDE+TD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三组间的住院费用ERCP+LC组>LCBDE+TD组>LCBDE+PS组。结论 ERCP+LC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和使用抗生素时间短的优点,也存在手术中转率较高、术后禁食时间长的缺点。LCBDE+PS组较LCBDE+TD组术后恢复快,生活质量影响小,且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胆道探查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手术后不放置T管(胆道)引流的可行性。方法:对2005年2月至2005年11月我院治疗的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的25例患者进行了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分为两组,观察组未放置T管,共15例;对照组放置T管,共10例。结果:患者均恢复良好。随访1~5月,观察组未发现结石复发或其它并发症,对照组1例残余结石,1例胆道下端狭窄,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两组结石残留率、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胆道探查是较成熟的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放置T管引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不同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并发症,探讨其适应证的差异,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方法 20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组(LCBDE组,45例)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组(EST组,157例);评价两组操作成功率、一期手术治愈率、残余结石和(或)病变率、并发症率、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 LCBDE组和EST组操作成功率分别为97.8%(44/45)和98.7%(155/157)(P> 0.05).一期手术治愈率分别为84.4%(38/45)和45.2%(71/157) (P<0.01).LCBDE组术后残余病变主要为残石,残石率为15.6%(7/45); EST组主要为术后遗留未处理的胆囊病变和肝内外胆管结石,残留率为54.8%(86/157)(P<0.01).LCBDE组并发术后胆漏4例、残余感染1例,并发癌率为11.1%;EST组并发术后胆漏3例、出血4例、高淀粉酶血症32例(其中急性胰腺炎14例)、急性胆管炎15例,并发症率34.4% (P< 0.05).平均住院时间为(10.0±2.8)和(9.4±4.1)d (P>0.05);住院费用为(17504±4128)和(16453±3541)元(P>0.05).结论 LCBDE和EST均有操作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LCBDE并发症率、残余病变率均低于EST; LCBDE主要适于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尤其是Oddi括约肌功能完好者;EST主要适于单纯胆总管结石或胆管炎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Oddi括约肌无功能或既往有胆道手术史且不愿再次手术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两种微创手术方式: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结合胆总管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traction,LCBDE)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近4年余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LC+LCBDE组40例,EST+LC组40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结石清除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LC+LCBDE组与EST+LC组手术成功率(97.5%比95.0%)、结石清除率(90.0%比92.5%)、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7.5%比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都无围手术期死亡。LC+LCBDE组住院费用与住院时间低于EST+LC组(P<0.001)。LC+LCBDE组未发生远期并发症、无结石复发、EST+LC组2例结石复发和4例发生远期并发症(3例胆道感染、1例复发性胰腺炎)(15.0%)。结论:本研究显示,LC+LCBDE与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相似。LC+LCBDE治疗既保留了Oddi括约肌的功能,避免EST相关的潜在风险;同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并Ⅰ期缝合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采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联合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并Ⅰ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的患者资料。其中治疗组采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联合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并对胆总管行Ⅰ期缝合,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T 管引流术。分析记录及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黄疸恢复正常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带管出院率以及胆漏、胆道逆行感染、腹膜炎、腹壁窦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估鼻胆管引流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并Ⅰ期缝合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胆道逆行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的黄疸恢复正常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带管出院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而胆漏、腹膜炎、腹壁窦道形成等并发症治疗组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术后所有患者均顺利恢复出院,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未发现胆道狭窄、残留结石等远期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联合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并对胆总管行Ⅰ期缝合术,既明显地缩短了黄疸恢复正常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也显著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且未增加胆道逆行感染发生率,取得了显著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LCBDE与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行LCBDE治疗的6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以同期行EST治疗的7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均大于90%,均无手术相关死亡发生.与EST组相比,LCBDE组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0%时9.86%.结石残留率3.13%对15.49%,结石复发率1.56%对12.6%,均低于EST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BDE与EST相比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上具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残留率、结石复发率低的优势,是胆总管结石患者的首选微创疗法.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一期与二期腹腔镜联合内镜的不同治疗方法对胆囊结石同时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104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一期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BDE+LC组,n=55)和二期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联合Oddi括约肌切开序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S+LC组,n=49)。分析探讨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在流行病学和临床病例特点方面无明显差异,提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LCBDE+LC组和ERCP/S+LC组的患者手术成功率相近(分别为90.0%和95.9%, P=0.309),但ERCP/S+LC组的患者结石清除率更高(分别为93.6%和80.0%, P=0.046),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此外,两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体住院费用方面亦相近。在术后随访期间,LCBDE+LC组和ERCP/S+LC组分别有5.9%(3/51)和6.3%(3/48)的患者发现胆总管结石残留,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胆囊结石同时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一期和二期双镜联合治疗方法具有相近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若,远期复发无明显差异,但二期双镜联合治疗的手术结石清除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LTCBDE)与经胆总管探查(LCBDE)+胆道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应用微创手术治疗的104例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LTCBDE(LTCBDE组)与54例行LCBDE+胆道一期缝合术(LCBDE+一期缝合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与LCBDE+一期缝合组比较,LTCBDE组手术时间(91.7 min vs.110.9 min)、术中出血量(15.5 mL vs.17.4 mL)、术后引流量(28.4 mL vs.44.6 mL)、带管时间(7.8 d vs.9.7 d)、住院时间(8.8d vs.10.6d)均明显减少(均P0.05);LTCBDE组术后胆汁漏的发生率明显低于LCBDE+一期缝合组(2.0%vs.13.0%,P=0.036),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LT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可靠的,且较LCBDE+胆道一期缝合术更符合微创的目的,在两种术式的适应证均满足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福田医院治疗的19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术式分为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LTCBDE)组(43例)、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引流(LCBDE)组(65例)和剖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OCBD)组(87例)。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三组治疗前后CRP、PA、TBIL和ALT水平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均成功进行手术,LTCBDE组除手术时间比OCBD组长外,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明显少于LCBDE和OCBD组(P<0.001)。LTCBDE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明显低于LCBDE组的15.4%和OCBD组的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CRP、TBIL和ALT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而PA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1)。LTCBDE组的降低和升高水平比其余两组更为明显(P<0.001)。结论〓LTCBDE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是一种有效、安全及经济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