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适合基层和防盲工作开展的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210例(241眼)患者行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视力:术后1周,矫正视力〉0.5有125眼,占51.87%,其中≥0.8有75眼,占31.12%。术后视力〈0.1有3眼,占1.24%。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手术条件要求不高,手术时间短,手术效果肯定,技术容易掌握,适宜在基层医院和防盲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优点与应用。方法对2006年4月28日-2006年5月2日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100例、100只眼。结果100只眼均顺利植入人工晶体术后视力明显提高,脱盲率98%。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适合防盲治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表面麻醉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高原地区大规模白内障防盲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四川省高原地区贫困白内障防盲手术患者457例(457眼),在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其麻醉效果、手术并发症及术后视力。结果所有患者均在表面麻醉下完成手术,均无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术后第1天,视力≥0.3者384眼,占84.03%。结论在高原地区大规模白内障防盲手术中应用表面麻醉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白内障从复明手术向屈光手术转变,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日益普及。为提高眼科医生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巧,如从囊外摘除术向超乳手术转变,找到并突破自己的技术卡点,避免和处理常见并发症等、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运用合理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正确选择功能性人工晶状体等,推进防盲、治盲工作的全面高质量开展,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医院将于2014年7月4-6日在杭州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项目(J50—14—02)“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及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培训班。学员参加本次培训班并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得国家级Ⅰ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10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专科医生认证和短期培训的效果。方法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要求选择医生,进行三至五天的培训。培训方法有:理论讲座8个学时,主要针对小切口白内障手术(SICS)技术;动物实验,采用离体猪眼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操作;手术示教,采用现场手术示范,并让学员做手术助手;手术带教,由带教老师上台指导,采取手把手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带教;然后进行理论考试和手术操作考试。结果52名接受培训的医生49名合格。项目中期深入了7所定点医院进行了现场的手术检查,培训合格的医生均能较熟练的完成SICS。年终检查所有的白内障手术定点医院,2008年度共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10483例,由培训后合格的医生完成了近80%的手术量;同时采取现场随机入户调查,电话随访,病历抽查等方式,结果显示接受手术者满意率95.72%,人工晶体植入率97.86%,SICS占94.82%,术后视力无法准确统计,但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结论有手术认证准人制度,是确保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圆满完成的保障。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短期培训是推广SICS手术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表面麻醉在大规模防盲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万灵 《国际眼科杂志》2008,8(3):555-556
目的:评价盐酸奥布卡因(倍诺喜)在大规模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防盲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636例(636眼)基层贫困白内障患者在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其麻醉效果及术后视力。结果:所有患者在表面麻醉下均能很好的配合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中途更换麻醉方法。平均手术时间12.16min,术后第1d视力≥0.3者82.3%,术后3d≥0.3者93.9%。结论: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基层大规模防盲中是安全快捷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总结,分析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我院四年来眼轴≥28mm的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56例110眼施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一年。结果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4者58只眼(52.72%),≥0.1者96只眼(87.27%),≤0.1者14只眼(12.72%)。结论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手术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效果及在基层防盲治盲中的应用。方法:对2008-09/11278例278眼行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278例278眼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提高,脱盲率100%。结论: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经济的手术方法,适合于在基层防盲治盲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白内障住院手术病人的特点。方法对7个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手术治疗605例的白内障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白内障住院手术病人中,多见70岁和以上者;多见女性;双眼盲病人比例高;普遍选择费用较低的治疗方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或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加国产,合资或进口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术后满意视力构成比均最高。结论加强防盲治盲宣传工作,普及推广费用较低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将有效的解决低收入人群白内障盲的手术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技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42例(42眼)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采用临床对照试验方法,比较两组手术后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白内障超声乳化组术后视力恢复明显优于囊外摘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白内障息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切口对短眼轴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眼轴长度在20.10~22.12mm的短眼轴眼晶状体超声乳化术54例(68眼),随机分成A组(透明角膜切口)26例(34眼),B组(巩膜隧道切口)28例(34眼),比较两种不同切口对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术后1个月,A组矫正视力≥0.5者26眼,占76.47%;B组矫正视力≥0.5者27眼,占79.4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后囊破裂、一过性眼压升高及反应性虹膜睫状体炎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眼轴眼白内障两种不同切口超声乳化术,术后视力及并发症并无显著差异。根据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均可获得良好的复明效果。  相似文献   

12.
硬核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出手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我院完成2008年及2009年度市级白内障复明项目1038例(1038眼),均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回顾性分析其中278例(278眼)Ⅳ级以上硬核白内障手术的效果及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结果接受白内障复明项目手术者中硬核278例(278眼),占26.78%(278/1038)。主要手术并发症:后囊破裂6眼,占2.16%,术后1d角膜水肿52眼,占18.70%。术后一周视力≥0.05者275眼,脱盲率为98.92%;视力≥0.3者249眼,脱残率89.57%。术后虹膜炎症反应10眼占3.60%,暂时性高眼压9眼占3.24%,后囊浑浊13眼占4.68%。结论防盲复明项目中,硬核白内障的手术比例较高,难度较常规白内障手术大。小切口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硬核白内障效果好,术中组织损伤小,术后反应轻,创口愈合快,而且不需特殊设备,操作相对简捷,易于掌握,似乎是适合于IV级以上硬核白内障的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655例(655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1d裸眼视力≥0.5者256眼占39.08%,术后3天复查裸眼视力≥0.5者419眼占63.97%。655例患者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有效手术方法,疗效确切,手术中规范操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人手术技巧。方法我院2005年8月至2014年5月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257例(263眼),对其术后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术后出院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力低于0.1者6只眼,占2%,0.1~0.3者19只眼,占7%,0.3~0.5者84只眼,占32%,0.5~0.8者115只眼,占44%,0.8以上者39只眼,占15%。7-10天复诊视力进一步提高。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疗效显著,实用性强,易于操作,成本低,非常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伴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开角型青光眼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共35例(52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分析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控制及术后滤泡形成情况。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3者41眼(78.85%),比术前视力≥0.3者(3眼,5.77%)明显增多。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平均眼压(14.71±4.01)mmHg,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术后功能型滤过泡47眼(90.38%)。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6.
史翔宇  卢海  齐梦  王绍莉  于洁  郑鹏飞  何雷 《眼科》2014,23(4):264-267
目的 探讨囊袋内人工晶状体(IOL)半脱位的治疗方法和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19例(19眼)囊袋内IOL半脱位的患者。方法 回顾上述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IOL类型和半脱位程度分别予以IOL置换缝线固定和经囊袋单纯缝线固定复位术。主要指标  手术方法、视力、并发症。结果 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5例(26.3%)为IOL置换,取出原IOL,选用新IOL以缝线固定于巩膜;14例(73.7%)为IOL单纯缝线固定复位,将脱位的IOL襻固定于巩膜。术后随访5~41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视力均≥0.3,其中≥0.8者8例(42.1%)。术后第1天7例(36.8%)出现轻度前房或玻璃体积血。术后第1周内3例(15.8%)出现高眼压,经滴眼液治疗后恢复正常。3例(15.8%)出现IOL 轻度偏心,4例(21.1%)IOL轻度倾斜,均未处理。结论 采用IOL置换缝线固定或经囊袋单纯缝线固定复位的方法治疗囊袋内IOL半脱位有效而安全。(眼科,2014,23:264-267)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PKP)治疗角膜移植术后硬核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眼科住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PKP患者28例(32只眼)临床资料。患者PKP术后11个月至8年,平均3.6年;根据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分别将28例(32只眼)并发Ⅲ级以上硬核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男12例(14只眼),女16例(18只眼)。A组16只眼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B组16只眼行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观察术中前房稳定性、能量释放及时间,并比较术后第1天、3天、1周、2周角膜水肿及内皮细胞的变化及手术前后视力情况。结果术中B组前房稳定性优于A组(P〈0.05);术中能量使用及超声时间明显少于A组,术后第1天、第7天B组角膜水肿情况明显轻于A组(P〈0.05);术后第1天、第7天B组视力恢复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是一种安全、高效、疗效好的手术方式,尤其对于硬核白内障的处理,优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改良的反眉弓单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以下简称联合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58例(63眼)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施行联合手术,术后随访3-9个月,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视力〉0.3者48眼(76.19%),眼压〈20mmHg者60眼(95.24%);3眼术后眼压波动在24mmHg左右,用0.5%噻吗酰胺滴眼液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功能性滤过泡(包括I型、Ⅱ型)57眼(90.48%)。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青光眼并存白内障的情况下采用联合手术是目前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法,不但能良好地控制眼压,迅速恢复视力,并且并发症少,手术适应证广。该手术不需要昂贵的超声乳化设备,简单易行容易掌握,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后极白内障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后极白内障31例(49只眼),总结术前术中后囊情况、手术低参数超声乳化技巧、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后视力。结果术中后囊完整透明31只眼(63.26%),点状浑浊但保持完整10只眼(20.41%),术中后囊破裂8只眼(18.33%)。术后矫正视力:0.1—0.3者3只眼(6.12%),0.4-0.6者21只眼(42.86%),0.8~1.0者25只眼(51.02%)。结论后极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发生率比普通白内障高。通过特定的超乳仪器低参数设计、轻柔的水分层、黏弹剂辅助减少眼压大幅度变动等操作可以有效地减少术中并发症并提高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联合球筋膜下麻醉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技术在基层防盲复明工程中的可行性,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210例白内障患者采用倍诺喜表面麻醉联合球筋膜下麻醉,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观察术中麻醉效果及术后视力。结果麻醉效果满意率为97.14%,基本满意率为2.86%;术后视力>0.5者176眼(83.81%);术中术后未出现常规麻醉可能出现的局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采用表面麻醉联合球筋膜下麻醉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在基层防盲复明工程中应用安全、有效、实用,提高了复明手术质量,可在基层防盲复明工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