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2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临床观察,研究该散光型IOL矫正散光的效果和其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Torie IOL植入并且完成6个月随访的患者28例(36只眼),分别植入SN60-T3、T4、T5 Aerysof Toric IOL(B组),术后6个月时与植入Acrysof IQ IOL A组32例(48只眼)比较术前、术后的屈光结果。结果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UCVA)≥0.5者A组为82.42%,B组为9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P<0.03);UCVA≥0.8者A组为34.45%,B组为8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8,P=0.000)。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A组为(1.85±0.46)D,B组为(0.24±0.14)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0,P=0.000)。术后6个月IOL平均旋转(1.56±1.15)。结论 Aerysof Torie IOL在矫正术前角膜散光方面是有效、预测性强的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方法,临床观察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扭动超声乳化加囊膜染色在成熟期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128眼)成熟期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0例(66眼)行扭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B组40例(62眼)行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中采用吲哚青绿行前囊染色后撕囊,术中观察前房稳定性,能量释放及时间,术后第1、3、7天观察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和视力情况。跟踪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结果术中连续环形撕囊(CCC)成功率为96.8%,A组前房稳定性优于B组(〈0.05);术中能量使用及超声时间明显少于B组,术后第1、3、7天时A组角膜水肿情况明显少于B组(〈0.05);术后第1、3天A组视力恢复明显好于B组(〈0.05)。结论扭动超声乳化加囊膜染色在成熟期白内障摘除术应用是安全且高效、疗效好的手术方式,尤其对于成熟期中硬核白内障的处理,优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PKP)治疗角膜移植术后硬核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眼科住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PKP患者28例(32只眼)临床资料。患者PKP术后11个月至8年,平均3.6年;根据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分别将28例(32只眼)并发Ⅲ级以上硬核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男12例(14只眼),女16例(18只眼)。A组16只眼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B组16只眼行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观察术中前房稳定性、能量释放及时间,并比较术后第1天、3天、1周、2周角膜水肿及内皮细胞的变化及手术前后视力情况。结果术中B组前房稳定性优于A组(P〈0.05);术中能量使用及超声时间明显少于A组,术后第1天、第7天B组角膜水肿情况明显轻于A组(P〈0.05);术后第1天、第7天B组视力恢复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是一种安全、高效、疗效好的手术方式,尤其对于硬核白内障的处理,优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Infiniti超声乳化仪中智能超声(Intelligent phaco,IP)功能在成熟期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方法 将80例(128只眼)成熟期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0例(66只眼)行扭动超声乳化加IP功能白内障摘除术.B组40例(62只眼)行扭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中采用吲哚青绿行前囊染色后撕囊,术中观察前房稳定性,能量释放及时间,术后第1、3、7天观察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和视力情况.跟踪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结果 术中连续环形撕囊( Continuous circular capsulorhexis,CCC)成功率为96.8%,A组前房稳定性与B组相同(P>0.05);术中能量使用及超声时间明显少于B组,术后第1、3、7d时A组角膜水肿情况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第1、3天A组视力恢复明显好于B组(P<0.05).术中A组超声乳化针头受阻情况明显好于B组(P<0.01).结论 Infiniti超声乳化IP功能在成熟期白内障摘除术应用是安全且高效、疗效好的手术方式,尤其对于成熟期中硬核白内障的处理,有效地利用了“冲击钻”的效应,对于硬核的乳化,优于单纯扭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术后前房空间状态变化及其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78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周以Pentacam测定前房容积(ACV)、前房深度(ACD)、前房角(ACA),并使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中部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变化。结果术前的平均ACV为(154.66±32.14)mm3,ACD为(2.83±0.42)mm,ACA为(30.56±6.86)°。术后一周平均ACV为(186.35±35.2)mm3,ACD为(3.94±0.40)mm,ACA为(42.56±8.06)°。术后1周平均中部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为(18.53±6.02)%;术前的ACV与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呈显著负相关(=-0.686,<0.001),ACD与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亦呈显著负相关(=-0.726,<0.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损伤术眼的角膜内皮细胞,术前前房空间状态的测定为临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龄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全身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全身病关系。方法:将127例中老年手术患者分为中年组、低龄老人组、中龄老人组及高龄老人组,分别统计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及呼吸系统疾病在不同年龄组的患病率。结果:127例患者中,伴有高血压病的患病率最高,为40.94%。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组中无全身病的比例逐渐下降,经x^2检验,P<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伴有全身病的老年手术患者,只有严格检查治疗全身病,就可大大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是最近推出的一种新术式[1],利用经典超声乳化技术,通过新软件产生超强脉冲(高达120脉冲/秒)的超声乳化,并调节超声乳化能量的间歇期和能量波形调制功能后可以通过1.4mm以下透明角膜隧道切口摘除白内障.本院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行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86例(108只眼)取得了较好疗效,并与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80例(98只眼)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哲  周宏健  吴善君  林赛萍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11):908-908,910
目的探讨采用角膜微切口二期植入卷折式人工晶状体矫正无晶体眼的疗效和技术。方法对25例(27眼)后囊膜完整或中央区后囊膜缺损但悬韧带完整的无晶状体眼患者,通过角膜微切口1.6mm,植入一体式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达到0.5~0.9的16眼(59.3%),1.0以上11眼(40.7%)。随访3~12个月,全部术眼的矫正视力均等于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角膜微切口二期植入卷折式人工晶状体是矫正后囊膜完整或大部分完整无晶体眼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价Acri.LISA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对被植入眼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共28例(42只眼),观察患者术后远、中、近视力,角膜散光度数,对比敏感度,手术并发症,问卷式调查脱镜率,视觉不良症状和满意度,并分析3个月时的各项结果。结果术后3个月时术眼的裸眼远、中、近视力分别为0.80±0.25,0.60±0.25和0.84±0.27。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数大致相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敏感度,低、中空间频率段均位于正常范围内,高空间频率段有部分病例有所下降。脱镜率为89.3%(25/28)。结论 Acri LISA多焦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远、中、近视力及较好的视觉敏感度,且术后脱镜率和患者满意度都比较理想,可用于迫切要求脱镜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