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扭动超声乳化加囊膜染色在成熟期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128眼)成熟期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0例(66眼)行扭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B组40例(62眼)行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中采用吲哚青绿行前囊染色后撕囊,术中观察前房稳定性,能量释放及时间,术后第1、3、7天观察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和视力情况。跟踪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结果术中连续环形撕囊(CCC)成功率为96.8%,A组前房稳定性优于B组(〈0.05);术中能量使用及超声时间明显少于B组,术后第1、3、7天时A组角膜水肿情况明显少于B组(〈0.05);术后第1、3天A组视力恢复明显好于B组(〈0.05)。结论扭动超声乳化加囊膜染色在成熟期白内障摘除术应用是安全且高效、疗效好的手术方式,尤其对于成熟期中硬核白内障的处理,优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扭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Ⅲ级以上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78眼)III级以上硬核白内障单病种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7眼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B组41眼行扭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中观察前房稳定性,能量释放及时间,术后第1,7d观察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和视力情况。结果:术中B组前房稳定性优于A组(P<0.05);术中能量使用及超声时间明显少于A组,术后第1,7dB组角膜水肿情况明显少于A组(P<0.05);术后第1,7dB组视力恢复明显好于A组(P<0.05)。结论:扭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是一种安全、高效、疗效好的手术方式,尤其对于硬核白内障的处理,优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Infiniti超声乳化仪中智能超声(Intelligent phaco,IP)功能在成熟期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方法 将80例(128只眼)成熟期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0例(66只眼)行扭动超声乳化加IP功能白内障摘除术.B组40例(62只眼)行扭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中采用吲哚青绿行前囊染色后撕囊,术中观察前房稳定性,能量释放及时间,术后第1、3、7天观察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和视力情况.跟踪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结果 术中连续环形撕囊( Continuous circular capsulorhexis,CCC)成功率为96.8%,A组前房稳定性与B组相同(P>0.05);术中能量使用及超声时间明显少于B组,术后第1、3、7d时A组角膜水肿情况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第1、3天A组视力恢复明显好于B组(P<0.05).术中A组超声乳化针头受阻情况明显好于B组(P<0.01).结论 Infiniti超声乳化IP功能在成熟期白内障摘除术应用是安全且高效、疗效好的手术方式,尤其对于成熟期中硬核白内障的处理,有效地利用了“冲击钻”的效应,对于硬核的乳化,优于单纯扭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相似文献   

4.
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夏天  石荣先  程浩 《眼科新进展》2008,28(6):457-459
目的观察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Ⅲ级以上硬核型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64眼)Ⅲ级以上硬核型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其中A组31眼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B组33眼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术中观察前房稳定性、能量释放及时间,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观察角膜水肿和视力情况。结果术中B组前房稳定性略低于A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能量使用及乳化时间B组明显少于A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B组角膜水肿情况明显少于A组(P〈0.05);术后第7天B组视力恢复情况明显好于A组(P〈0.05)。结论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好的手术方式,尤其对于硬核型白内障来说,优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扭动模式和爆破模式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的对比效果。方法Ⅳ级硬核(Emery分级)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51例(65眼),随机分为扭动模式组和爆破模式组。记录两组术中累积释放能量(CDE)、平均超声时间(UST)、术后1d、7d角膜水肿程度、术后1d、7d、30d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情况。结果扭动模式组较爆破模式组术中CDE少(P〈0.05),但两组间U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扭动模式组角膜水肿程度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20,P〈0.05),但术后7d两组角膜水肿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55,P〉0.05)。术后1d扭动模式组BCVA优于爆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75,P〈0.05),但术后7及30天两组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丢失数,扭动模式组较爆破模式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7,P〈0.05)。结论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扭动模式较爆破模式对眼内组织损伤更小,更高效和安全,有助于更快恢复视力。  相似文献   

6.
苏安庭 《实用防盲技术》2013,8(3):115-116,119
目的观察扭动超声乳化在硬核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150例(186眼)硬核白内障采取低流速及粘弹剂保护策略行扭动超声乳化摘除术,术中观察前房稳定性,能量释放及时间,后囊破裂发生等情况,术后第1、3、7天观察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及视力情况,跟踪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结果术中能量使用及乳化时间明显减少,无一例后囊破裂,术后第1、3、7天视力恢复良好,角膜内皮水肿不明显,内皮细胞丢失率低。结论扭动超声乳化硬核白内障采用低流速及粘弹剂保护策略是安全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自内障摘出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Ⅲ级以上硬核型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8例(64眼)Ⅲ级以上硬核型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其中A组31眼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B组33眼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术中观察前房稳定性、能量释放及时间,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观察角膜水肿和视力情况.结果 术中B组前房稳定性略低于A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能量使用及乳化时间B组明显少于A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B组角膜水肿情况明显少于A组(P<0.05);术后第7天B组视力恢复情况明显好于A组(P<0.05).结论 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好的手术方式,尤其对于硬核型白内障来说,优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行囊外摘出术与超声乳化吸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分为A组行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9眼,B组行超声乳化吸出术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3眼。于术后1周、1、3和6月随访检查矫正视力、眼压、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和并发症。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B组明显优于A组(P<0.01)。术后6个月B组眼压下降明显优于A组(P<0.05)。术后角膜散光A组>B组(P<0.05),滤过泡及并发症2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术较囊外摘出术临床效果良好,超声乳化吸出术术后角膜散光小,视力恢复迅速且稳定,长期观察眼压控制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使用和不使用白星技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的效果,探讨白星超声乳化技术的优点.方法随机选取40例硬核(Ⅲ~Ⅳ级)白内障患者共47眼,随机分为A、B两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组使用白星技术,B组使用普通的超声乳化技术.对比两组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角膜水肿情况、超声乳化能量及每组手术前后角膜内皮计数减少量.结果A组与B组术后恢复较好视力(≥0.7)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A组术后第一天的角膜水肿情况明显好于B组,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数量明显少于B组,所用超声乳化的平均能量明显低于B组.结论白星技术所用能量少,术后反应小,组织损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前房容积、前房深度状态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46例(6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以Pentacam三维前房分析仪测定前房容积、前房深度,并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使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中部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变化。结果术前的平均前房容积为(153.43±21.37)mm3,前房深度为(2.72±0.33)mm。术后1周平均中部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为(9.27±5.17)%,术前的前房容积与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呈显著负相关(r=-0.703,P〈0.001),前房深度与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亦呈显著负相关(r=-0.711,P〈0.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与术前前房空间状态密切相关,Pentacam三维前房分析仪对于前房空间的量化测量为临床评估手术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IV级以上硬核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白内障IV级以上硬核患者150眼分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组(74眼)和白内障超声乳化组(76眼),对两组的核处理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组和白内障超声乳化组在核处理时间,虹膜损伤及后囊破裂比较及术后角膜和前房反应比较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早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晚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IV级以上硬核上有优势,是治疗IV级以上硬核白内障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宋万卿  韦秀娟  栾丽利 《眼科》2014,23(4):271-273
目的 探讨台盼蓝囊膜染色剂在白内障复明工程白内障手术撕囊中的应用价值。设计 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2-2013年期间河北省兴隆县人民医院“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 成熟期或过熟期白内障手术患者84例(84眼)。方法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42眼)。观察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过程中接受0.1 ml 0.1%台盼蓝磷酸盐缓冲溶液前囊膜染色后行连续环形撕囊,对照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撕囊前未予染色。主要指标  术中囊膜染色情况,撕囊成功率,术后视力、眼压、前房炎症反应、角膜水肿及后囊混浊情况。结果 观察组台盼蓝染色后,晶状体前囊膜100%被染成淡蓝色。撕囊成功率观察组97.6%,对照组78.6%(P=0.003);术后1个月视力、眼压、前房炎症反应、角膜水肿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后囊膜明显混浊观察组1/42例、对照组6/42例(P=0.027)。结论 白内障复明工程成熟期或过熟期白内障手术中采取台盼蓝囊膜染色剂行前囊膜染色,使连续环形撕囊相对容易,保证手术更顺利进行。(眼科,2014,23:271-273)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探讨高龄白内障患者两种小切口手术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高龄白内障患者71例123眼作为研究对象,年龄76~96岁。将123眼随机分为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出术组(A组,55眼)和超声乳化组(B组,68眼)再分别接受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比较无显著差异(P〉.05)。两组分别有42眼和54眼出现角膜水肿。两组之间发生I级、Ⅱ级及Ⅲ级角膜水肿的眼数无显著差异(χ2=0.81,P〉0.05);但A组发生Ⅲ级的比例少于B组。A组患者角膜水肿术后消退时间快于B组,其中术后1d消退的眼数A组多于B组(χ2=6.45,P〈0.05)。术后两组内皮细胞计数分别是(2341±238)个/mm2和(2181±282)个/mm2,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O.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结论: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高龄白内障,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式,其疗效与超声乳化手术相近,且费用较低,更适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将1~3岁儿童先天性白内障22例44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0例20眼应用23G玻璃体切割机(简称玻切)完成晶体皮质吸除及前节玻切,B组12例24眼应用常规超声乳化I/A头吸除晶体皮质后,应用前节玻切机切除前部玻璃体.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生进行.比较不同术式的术中切口闭合情况,虹膜脱出率,术后角膜新生血管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A组角膜缘透明切口宽0.6mm,手术及关闭切口时均能维持前房眼压稳定,B组角膜缘透明切口宽3mm,术中切口欠密闭,前房维持不佳,术后需缝合切口;A组术中未发生虹膜脱出现象,B组术中发生虹膜脱出14眼(58%);A组术中3眼(15%)出现低眼压,B组术中20眼(83%)出现低眼压.术后随访6~24(平均11)mo,A组术后角膜透明,未发生新生血管,B组术后4眼出现缝线处角膜新生血管,占17%;A组后发障发生率为10%(2眼),B组后发障发生率为8%(2眼);随访中其他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青光眼、低眼压、眼内炎等两组均未发生.结论: 应用23G玻璃体切割机直接行儿童白内障晶体皮质吸除及前节玻切手术,术中能够维持前房稳定,降低术中虹膜脱出及术后缝线处角膜新生血管发生率,更安全,更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I期治疗儿童白内障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小瞳孔白内障手术中用虹膜拉钩扩瞳及放射状瞳孔缘虹膜切开扩瞳的并发症及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52例(58眼)小瞳孔的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虹膜拉钩扩瞳(试验组)42眼,放射状瞳孔缘虹膜切开扩瞳(对照组)16眼.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超声乳化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平均手术总时间为(29±6)min,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为(58 ±12)s;术中出现虹膜出血(10眼),虹膜咬伤(2眼),后囊破裂(1眼)等并发症;术后1d,33眼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后3个月38眼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后达到最佳终视力平均时间为13 d.术后1d,38眼发生角膜水肿,28眼发生前房反应,28眼发生瞳孔变形.术后1周,瞳孔变形8眼,对光反应迟钝20眼,对光反应消失6眼.对照组:平均手术总时间为(20 ±4) min,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为(105 ±18)s;术中出现虹膜出血(16眼),虹膜咬伤(10眼),后囊破裂(1眼)等并发症;术后1d,8眼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后3个月14眼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后达到最佳终视力平均时间为29 d.术后1d,15眼发生角膜水肿,16眼均发生前房反应,16眼均发生瞳孔变形.术后1周,瞳孔变形15眼,对光反应迟钝12眼,对光反应消失4眼.两组在手术时间、超乳时间、术后视力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虹膜拉钩具有扩瞳充分、对虹膜损伤小、不易引起炎症、出血等优点;对保持并恢复术后瞳孔的形态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频透热电撕囊器在过熟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过熟期白内障患者63例(63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撕囊镊连续环形撕囊)25例,B组(高频透热电撕囊)38例,对两组撕囊成功率、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率、术后视力、角膜水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B组比A组的撕囊成功率及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率明显高。A组与B组裸眼视力、角膜水肿情况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切口对短眼轴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眼轴长度在20.10~22.12mm的短眼轴眼晶状体超声乳化术54例(68眼),随机分成A组(透明角膜切口)26例(34眼),B组(巩膜隧道切口)28例(34眼),比较两种不同切口对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术后1个月,A组矫正视力≥0.5者26眼,占76.47%;B组矫正视力≥0.5者27眼,占79.4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后囊破裂、一过性眼压升高及反应性虹膜睫状体炎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眼轴眼白内障两种不同切口超声乳化术,术后视力及并发症并无显著差异。根据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均可获得良好的复明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临床效果和手术技巧。方法对162例(166只眼)白色白内障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术中采用爆破模式以及高负压低能量。结果 166只眼手术均获成功,术后裸眼视力≥0.5者127只眼(76.5%)。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为后囊破裂(5只眼,3.0%)和角膜水肿(28只眼,16.8%)。结论提高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应用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白色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辅助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斑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52例(76眼)白内障合并角膜斑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吲哚菁绿组。常规组患者24例(35眼),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吲哚菁绿组患者28例(41眼),采用吲哚菁绿进行前囊膜染色,然后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7 d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水肿分级情况,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1个月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及术后7 d,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吲哚菁绿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7 d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 d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角膜水肿均较术后1 d明显好转,角膜水肿分级均降低(均为P<0.05)。术后1 d,吲哚菁绿组角膜水肿分级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7.25±5.38)s,吲哚菁绿组为(16.34±1.62)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6,P=0.340)。术后常规组患者角膜中央内皮细胞计数为(1740.51±484.27)个·mm-2,吲哚菁绿组为(1996.73±475.83)个·m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1,P=0.023);两组患者组内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术后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眼数,吲哚菁绿组较常规组减少。结论 对于白内障合并角膜斑翳患者,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行前囊膜染色,可减轻角膜损伤、减少并发症,使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更快,并且不会延长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