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疑难病杂志》2007,6(7):397-397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meffei)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马尔尼菲青霉菌属于青霉属,是惟一的温度依赖双相型青霉菌,在37℃下能够生长。马尔尼菲青霉菌在1956年从越南中华竹鼠的肝脏中首次发现,1959年正式命名。临床病例于1973年在美国被首次发现,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存在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流行区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的制备方法,并评价以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皮肤试验来诊断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价值。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马尔尼菲青霉菌组和白色念珠菌组,每组20只。马尔尼菲青霉菌组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白色念珠菌组感染白色念珠菌,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按真菌抗原提取法制备马尔尼菲青霉菌素并进行部分改良,用Lowry法测定马尔尼菲青霉菌素中纯蛋白衍生物的含量;将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皮内注射于3组新西兰大白兔耳部内侧皮肤,并于注射后24、48、60h观察皮肤红肿反应。结果获得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素原液纯度高,特异性好;抗原效价测定结果显示马尔尼菲青霉菌素中纯蛋白衍生物含量为68mg·L-1,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组和白色念珠菌组各时间点皮肤红肿反应平均直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未出现皮肤反应。注射后24h,马尔尼菲青霉菌组皮肤红肿反应全部为阳性,白色念珠菌组有2只为阳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皮肤试验方法对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进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90.0%,阳性预测值为90.9%,阴性预测值为100.0%。结论对真菌抗原提取法进行部分改良可获得具有良好安全性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素;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皮肤试验方法简便,结果稳定,可用于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3.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由Cappon等1956年在越南巴斯德研究所工作时首先从越南野生中华竹鼠肝脏中分离出并命名的。1973年Disalvo报道了人类首例自然感染的病例,目前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发现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尤其以东南亚各国及我国南部地区居多。我国于1984年报道首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2],之后陆续报道的病例日益增多,引起了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确定检出患者体内所感染的病原体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方法 取患者血液、骨髓、淋巴结穿刺物涂片染色镜检和真菌双相培养,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涂片、固定、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 可排除组织胞浆菌,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菌.结论 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病原菌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马尔尼菲青霉菌深部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 分析骨髓涂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的菌体形态特点,并与组织胞浆菌的菌体形态对比.结果 骨髓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大小不一,有腊肠形细胞,单个或两个以上的核,组织胞浆菌大小较一致,单个核.结论 骨髓中菌体的形态检查对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早期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朱彤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8):945-947,961,912
目的 探讨建立快速诊断局限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方法,以期早期诊断,降低死亡率.方法 采用高碘酸-无色品红(PAS)染色联合六胺银染色对4例非AIDS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活检组织进行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特殊染色,分析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诊断特点.结果 患者均为广东本地居民,属局限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除1例有发热外,临床上未见以发热、失重、贫血、白细胞增高为主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症状以及多器官损害症状.HE染色显示病理组织学类型为肉芽肿型和化脓型.病变组织经PAS染色与六胺银染色后,在油镜下增生的泡沫状巨噬细胞胞浆内,呈现大量红色或黑色的卵圆形及腊肠状酵母样青霉菌孢子,无荚膜,在腊肠状菌体中可见马尔尼菲青霉菌特有的裂殖时出现的横隔膜.结论 PAS联合六胺银染色清晰显示组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特征性结构和形态,结合病理组织学特点、中国南方地区生活或旅游史,可以快速诊断局限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健康宿主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的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治.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2例健康宿主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病例报告,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结果 2例健康宿主患者早期均以发热、咳嗽、贫血为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均提示累及肺部.2例患者最终因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确诊,抗真菌治疗后好转.结论 健康宿主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注重患者临床标本真菌培养有利于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培养方法与体会,以提高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6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HIV初筛为阳性的43例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培养,培养仪器为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后转种于血平板与沙保罗琼脂平板上,于25℃与37℃对马尔尼菲青霉菌的菌落特征与镜下形态进行观察。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为双相型真菌,25℃条件下培养为霉菌相,培养48-72h后可见菌落周围出现水溶性玫瑰红色素。37℃条件下培养为酵母样菌落,镜下为圆形、卵圆形、腊肠样孢子,无色素。结论:艾滋病患者容易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对于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患者,从其体内能分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诊断疾病的黄金标准。  相似文献   

9.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而马尔尼菲青霉菌是青霉菌中唯一的双相菌,在我国由邓卓霖于1984年首次报道,以后在广西、广东、湖南等地相续有该菌的报道;我省由瘳晚珍等2000年10月首次报告该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是条件致病菌,易感染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如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多见,而儿童感染较少见。现将我院2007年经血液培养检验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儿童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马尔尼菲青霉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马尔尼菲青霉(PM)生态情况。方法 ①捕捉广西银星竹鼠、田鼠、蝙蝠,采集疫区竹根、竹笋、甘蔗、患者家中、周围及其猪舍中的泥土,经处理后将各种标本接种到沙氏琼脂培养基(SDA),分别置25℃及37℃孵育观察并同时将各种试验动物组织做病理学检查;②分别用分离自尔马尔菲青霉病(PSM)患者及分离自银星竹鼠的PM菌悬液接种于小白鼠、家鼠及兔的腹腔中,一个月后解剖,进行肉眼观察及将组织接种到SDA  相似文献   

11.
To study the natural carrier of P. marneffei experiments were done in 16 Rhizomys pruinous senex, a species of bamboo rats trapped in various districts of Guangxi. The results of mycological cultivation demonstrated that the natural positive carrier rate of bamboo rats was 93.1%. Among the internal organs taken for culture, the lung had the highest positive rate, 87.5%; next in decreasing order was the liver (56.3%), spleen (56.3%) and mesentery lymph node (50%). Thus, it is reasonable to consider that bamboo rats are a reservoir host of P. marneffei. In this paper, the colony shape and microstructure of P. marneffei, isolated from bamboo rats, are described.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is given on the epidemiological relations between bamboo rats and human Penicilliosis marneffei.  相似文献   

12.
扫描电镜研究6个病人的菌株和18只银星竹鼠中分离的菌株.透射电镜研究3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肝脾组织.马尔尼菲青霉的帚状枝为双轮生,对称或不对称,呈放射状向四周散开,孢子链长而弯曲,散开或纠缠在一起.温度性双相性是马尔尼菲青霉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征,但其菌丝相向酵母相的转变要3周以上,经过一个多节短棒状或畸形的过渡期,注意不要过早地决定为单相性青霉.马尔尼菲青霉在体内主要位于巨噬细胞内,只有巨噬细胞受破坏才暂时游离于细胞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道2例较长时间误诊为肺结核的非HIV感染的马尔尼菲青霉病,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表现.方法 收集2015年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2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马尔尼菲青霉病作为关键词,分别在Pubmed、中国知网检索马尔尼菲青霉病病例文献,对报道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病例1,男性,32岁,以发热、咳嗽、咳痰、咯血为主要表现,抗感染、抗结核治疗无效,支气管镜下见气管上段新生物,气管、支气管黏膜表面白色坏死物附着,气管黏膜组织、支气管镜抽吸液培养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病.病例2,女性,28岁,以反复高热、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胸部CT提示左上肺团块影伴左上肺不张,院外长时间抗结核治疗无效,并出现全身多处脓肿和溶骨性破坏,后经头顶部包块穿刺液培养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病.对1980-2014年的文献进行回顾,中国知网共报道马尔尼菲青霉病1 826例,Pubmed共报道471例,78.3% ~91.7%病例合并HIV感染,90%以上伴有发热,约50%患者伴有咳嗽、贫血、皮肤损害,近60%出现肺部浸润性阴影,40%左右的患者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结论 马尔尼菲青霉病常发生于HIV感染的患者,但免疫功能正常者亦可发生,临床表现各异,容易被误诊为结核病.临床中对于经常规抗感染、抗结核治疗效果欠佳的免疫功能正常者需高度警惕,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的胸部X线片表现。结果胸部X线片有病变的102例中,两肺病变91例,单侧肺病变7例,单纯纵膈肿大3例,单纯胸腔积液1例;肺部病灶多位于中下肺,可伴有肺上部病变,但是没有单纯的上肺部病变。病灶改变主要表现为小片状、磨玻璃状、片絮状、肺门增大、纵膈增大增宽、胸腔积液、结节状、粟粒状、空洞等,分别有50例、26例、16例、32例、3例、18例、16例、6例、8例。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的胸部影像表现为多样性,仅凭影像学难以作出诊断,容易误诊。有艾滋病基础的患者,其胸部影像学的诊断需慎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广西HIV/AIDS患者马尔尼菲蓝状菌机会性感染的流行情况,为艾滋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6 956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筛选出血液或骨髓马尔尼菲蓝状菌培养阳性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西住院HIV/AIDS患者中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率为15.60%(1 085/6 956)。各年龄组HIV/AIDS患者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发病以中壮年为主。男性感染率为16.29%,女性为13.36%,男性高于女性(P<0.01)。不同民族人群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D4+T细胞计数患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50 cells/μL者感染率最高(33.03%)。桂东地区感染率最高(20.72%),桂北地区最低(12.70%)。季节里4月份感染率最高(22.31%)。结论 广西住院HIV/AIDS患者中马尔尼菲蓝状菌的感染率为15.60%,作为广西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临床上需要加强对马尔尼菲蓝状菌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对3例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痛病例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诊疗经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发热、消瘦、贫血、皮损、肝脾淋巴结肿大、肺部损害等;其中2例合并于艾滋病。病变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确诊有赖于涂片镜检、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发现马尔尼菲青霉菌。其中1例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付反应,自动出院;另2例死亡。结论在艾滋病流行时期,对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应高度誓惕,及早诊断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谢周华  林艳荣 《中国热带医学》2018,18(12):1259-1262
目的 分析肺结核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22例HIV抗体阴性肺结核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部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肺结核合并局限型肺马尔尼菲蓝状菌病14例,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急性加重伴或不伴有发热、气促、咯血,胸部CT肺部病灶以小结节、斑片、纤维空洞伴有支气管扩张或肺毁损改变为主;肺结核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8例,均有高热、乏力及明显呼吸道症状,淋巴结肿大2例,皮肤损害1例,肺部病灶表现为片状、雪花样、磨玻璃样影,4例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与肺结核合并局限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相比外周血血红蛋白下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总胆红素、CRP、PCT、G试验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结核合并局限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症状轻,多继发于复治伴有慢性纤维空洞肺结核患者,预后好;肺结核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全身炎症反应重,CD4细胞低者预后不良,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8.
李由  彭道杨  刘金贵  钟正  喻奇志 《海南医学》2016,(15):2474-2475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胸部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2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胸部CT表现。结果肺门增大8例,纵膈淋巴结增大9例,磨玻璃密度影5例,实变影4例,结节影4例,小叶间隔增厚3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3例,胸腔积液3例。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胸部CT主要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对于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 (ALI)大鼠肺组织p38mRNA及其磷酸化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方法静脉注射脂多糖 (LPS)复制大鼠ALI模型。分别采用原位分子杂交和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肺组织 p38mRNA及其磷酸化蛋白质的表达 ,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正常大鼠肺组织有少量p38mRNA表达 ,可见于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静脉注射LPS 2小时能成功复制ALI模型 ,PaO2 显著下降 (p <0 .0 1) ,p38mRNA及其磷酸化蛋白质表达显著增加 ,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 2 .34和 2 .74倍 (p <0 .0 1)。通过直线相关分析发现 ,PaO2 与肺组织 p38mRNA和磷酸化p38MAPK表达之间分别呈显著负相关 (r=- 0 .6 5 2 ,- 0 .713,p均 <0 .0 1)。结论内毒素性肺损伤肺组织 p38mRNA及其磷酸化蛋白质的表达均上调 ,可能与ALI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