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工髋关节置换是髋关节疾患终末治疗的有效方法,老年人髋关节病变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常导致髋关节功能的丧失,通过人工髋关节置换能有效地缓解疼痛、稳定关节、矫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手术固然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积分分级法超声评估婴儿髋关节发育临床应用问题。方法 应用Graf法、Morin法以及骨顶比值法的关键技术,设计出一种全面、综合的髋关节发育评估方法,将α角大小、骨缘区形态和髋臼骨性顶窝形、髂骨基线对应股骨头位置以及髋臼盂唇尖部对应髋臼骨顶位置关系4项指标列为计分参数,参照以下分级方法及标准对婴儿髋关节进行评估:1级,发育成熟髋关节,0~1分;2级,轻度发育不良髋关节,2~4分;3级,重度发育不良髋关节,5~8分;4级,脱位髋关节,9~12分。通过对各类型婴儿髋关节的评估,将积分分级法评估结果与多种方法综合评估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超声检查婴儿髋关节3614例,综合评估分析结果,发育成熟髋关节2578例;轻度发育不良髋关节911例;重度发育不良髋关节77例;脱位髋关节48例。积分分级法评估结果,全部与综合评估分析结果符合。结论 积分分级法评估婴儿髋关节是一种比较全面、客观、结果可靠的方法,受操作者主观因素影响小,可以避免或减少单一测量方法容易出现误差的情况。积分分级法可以作为Graf法等单项检查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家庭访视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延续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髋关节功能、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海安人民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延续护理中予以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观察组予以家庭访视护理。护理干预3个月后,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统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髋关节脱位、褥疮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延续护理中予以患者家庭访视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吴人淳  覃樱  郑琼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1770-1772
<正>人工髋关节置换是髋关节诸多疾患终末治疗的有效方法,人工髋关节能有效地缓解疼痛、稳定关节、矫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北京康复医学会骨科分会联合主办骨科康复系列学习班,本届学习班内容为髋及踝关节伤病康复,2017年4月7日-4月11日在北京举行。学习班内容为:髋关节和踝关节解剖、髋关节和踝关节常见骨科和运动创伤康复总论、髋关节和踝关节影像学诊断、髋关节和踝关节常用骨科评定量表、髋关节骨关节炎的康复及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评价脑瘫患儿髋关节发育的敏感指标,研究不能独立行走的痉挛型双瘫患儿髋关节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比较57例脑瘫患儿(脑瘫组)及3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髋关节X线片,测量髋臼指数(AI)、股骨头偏移百分比(MP)、中心边缘角(CE角)、颈干角(NS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各年龄组不能独立行走的痉挛型双瘫患儿的髋关节半脱位患病率,并进行比较。 结果脑瘫组MP、NS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能独立行走的痉挛型双瘫患儿的髋关节半脱位患病率为20.45%,其中3~5岁年龄组髋关节半脱位患病率高于<3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P可作为评价髋关节发育的敏感观察指标,5岁以内不能独立行走的痉挛型双瘫患儿的髋关节半脱位患病率为20.45%,年龄是影响其髋关节发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非类固醇类抗炎药;荟萃分析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Meta分析【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半髋关节置换;老年;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双动全髋关节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45例,分为双动全髋关节置换组23例和普通全髋关节置换组22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及髋关节活动范围。结果两组均临床随访,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双动全髋关节置换组出血量、手术时间少于普通全髋关节置换组;术后Harris评分、屈伸活动度、内外展活动度、内外旋活动度均高于普通全髋关节置换组(P0.05)。普通全髋关节置换组中有1例术后2月出现了髋关节假体脱位;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双动全髋关节假体初始稳定性良好,术后髋关节活动范围大,假体脱位率很低,早期临床疗效显著,明显优于普通全髋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9.
早期运动治疗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运动治疗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94例,共100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采取早期运动治疗,对照组行简单的术后指导。2组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1,2,3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进行评定,观察髋关节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术后1个月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术后2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予早期运动治疗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半髋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指标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8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半髋组43例和全髋组41例,半髋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全髋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半髋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全髋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全髋组(P<0.05),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全髋组(P<0.05);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全髋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半髋组高(P<0.05);半髋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全髋组(P<0.05)。结论半髋、全髋关节置换术均可有效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但半髋关节置换术在优化围术期指标、减少并发症方面效果更为显著,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改善远期髋关节功能方面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Graf法筛查临床体征阳性合并其他高危因素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8例临床体检提示有臀纹或大腿纹不对称、下肢长度差异、髋外展受限等阳性体征同时合并其他高危因素(女性、臀位妊娠、家族史或伴有其他骨骼肌肉畸形等)的婴儿进行髋关节超声Graf法检查,并与Graf髋关节病理分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976个受检髋关节中,Ⅰ型髋关节914个,占93.6%;Ⅱ型髋关节49个,占5.1%,其中ⅡA型25个,ⅡB型13个,ⅡC型11个;D型髋关节4个;Ⅲ型髋关节7个;Ⅳ型髋关节2个。合并臀位妊娠与合并家族史、合并家族史与合并其他骨骼肌肉畸形的婴儿不成熟髋关节及DDH髋关节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是筛查高危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首选方法,并可比较不同高危婴儿之间发病率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正常婴儿髋关节超声测量与特征,为婴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诊断提供客观对照依据。方法对51例婴儿双侧髋关节进行超声检查,运用Graf法对图像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婴儿股骨头骨化中心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正常婴儿左右两侧髋关节α角、β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男婴与女婴髋关节α角、β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检查婴儿髋关节可以获得较完整的髋关节发育信息,可以为DDH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及干预方法,为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关节脱位、提高关节稳定性提供依据。方法:将2006年4月~2007年12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2008年1月~2010年2月的45例置换术患者分为干预组,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稳定性。结果:对照组髋脱位4例、发生率为11.4%,干预组出现髋关节脱位1例、发生率为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护理干预对维持髋关节的稳定性及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动、静态检查相结合在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DDH)早期诊断价值及早期治疗的疗效评价。方法对我院临床疑为DDH的67例患儿共134个髋关节进行高频超声动、静态检查,按照北美诊断标准及Harcke法进行诊断;对超声检查异常患儿在经过相应临床治疗后进行跟踪随访。结果初诊时超声检查按Graf诊断标准显示,Ⅰ型髋关节74个(55.2%),Ⅱa和Ⅱb型髋关节34个(25.4%),Ⅱc型髋关节16个(11.9%),D型髋关节3个(2.2%),Ⅲ型髋关节7个(5.2%);Harck法观察股骨头稳定性发现,Ⅱc型、D型及Ⅲ型可复位23个,不可复位3个。1个月后随访,仅3例Ⅱa型及Ⅱb型髋关节复查,且均为正常;18个Ⅱc型、D型和Ⅲ型髋关节用Pavlik支具治疗后复查,其中11个髋关节为Ⅰ型,3个髋关节为Ⅱb型,1个髋关节为Ⅱa型,1个髋关节转为Ⅱc型,3个髋关节无改变;2个月共复查12个髋关节,10个髋关节为Ⅰ型,2个为Ⅱb型。结论超声能有效显示6个月以内患儿的股骨头,对于DDH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下的路径化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FTS下的路径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髋关节功能状况。结果观察组假体脱位、关节僵硬、感染、压力性损伤、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功能性活动、髋关节畸形、髋关节活动度以及髋关节功能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TS下的路径化护理可以明显提高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肌力训练对人工宽髋置换术患者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采用等速肌力测试和Harris功能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屈伸肌力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证明肌力训练对促进髋关节功能改善的重要性.方法患者16例,10例右髋、6例左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2个月内进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术后平均2个月开始进行患髋屈伸肌的肌力训练;均以手术侧髋与健侧髋进行对照;观察患者术后2个月、14个月的髋关节肌力及功能变化.评定指标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后Cybex-6000型等速肌力测试仪评定.结果①髋关节置换术后患髋屈伸肌的峰力矩(PT)比健侧明显减低(P<0.01),患髋的屈髋PT/伸髋PT比值明显高于健侧(P<0.01);②肌力训练后双侧髋关节屈伸肌PT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尤以患侧改善更为明显.③患者Harris总分较术前明显提高,但术后2-12个月期间Harris总分变化不大;结论单纯Harris评分不能很好地反映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周肌群的生物力学改变,需配合等速肌力检测作为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变化的重要指标;术后除进行日常的功能活动为主的训练外,应加强髋关节周围肌群的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髋关节超声检查台架在Graf法髋关节超声检查中的作用。方法经过培训的两名超声医师通过使用和未使用髋关节超声检查台架两种检测方式,分别对35例新生儿共70个髋关节进行Graf法髋关节超声检查,对两名医师使用和未使用台架时测量的髋关节α角、β角测值的差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名医师使用髋关节超声检查台架测量的髋关节α角、β角的角度差小于未使用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髋关节超声检查台架进行Graf法髋关节超声检查,能减少检查者间测量角度的差别,Graf法髋关节超声检查是标准的、可重复性强,能早期发现髋关节异常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Graf法髋关节超声检查技术的规范化程度对发育性髋关节异常(DDH)诊断的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10例行髋关节超声检查的婴儿按照受检时间、医师对Graf技术的认知程度及辅助设备的配置情况分为A、B、C3组,每组70例(140个髋关节),共210例(420个髋关节)。在Graf髋关节检查技术规范化前,由两位(第1位及第2位)操作经验相近的医师对A组婴儿髋关节进行检查与诊断;Graf髋关节检查技术规范化后,由两位(第1位及第2位)操作经验相近的医师对B组婴儿髋关节进行检查与诊断;由两位(第1位及第3位)操作经验不同的医师对C组婴儿髋关节进行检查与诊断。对最终所得组内与组间角度测值与分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A、B、C各组检查者之间对α角测量差值的均数分别为0.33°、-0.10°与-0.01°。在诊断正常髋关节或异常髋关节方面,每组140个髋关节中,A组检查者对124个髋关节的诊断一致,一致率为88.6%;B组对132个髋关节的诊断一致,一致率为94.3%;C组对135个髋关节的诊断一致,一致率为96.4%。A组与C组的诊断一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而A组与B组、B组与C组的诊断一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8,P=0.394)。3组医师诊断正常髋关节与异常髋关节的一致性以C组最高(K=0.86),其次为B组(K=0.82)及A组(K=0.49)。结论采用Graf法超声诊断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检查者对操作标准程序的认识与依从性,而检查者操作经验对诊断可靠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进型髋关节挡板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预实验时,模拟髋关节手术体位摆放,观察改进型髋关节挡板与传统体位摆放方法的组装时间、固定后前、后倾角度被动丢失角度、操作人员满意度4个项目;临床验证时将5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记录两组术前体位摆放所用时间、术中需要再次调整体位的次数、患者术中舒适度。结果:预实验和临床验证中两种体位摆放方法效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进型髋关节挡板较传统体位摆放方法更适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ESPCS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疾病认知能力及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骨科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ESPCS护理干预,内容包括讲解(explanation,E)、模拟(simulation, S)、练习(practice, P)、沟通(communication, C)、支持(support,S),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认知能力、健康行为、髋关节康复与活动度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疾病认知能力总评分及髋关节疾病机制、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原理、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预防、髋关节术后护理措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疾病认知能力总评分及髋关节疾病机制、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原理、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预防、髋关节术后护理措施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