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蒙药小白蒿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小白蒿Artemisia frigida氯仿和醋酸乙酯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和LH-20柱色谱法进行分离,运用各种波谱法和标准品对照法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果 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Ⅰ)、木犀草素(Ⅱ)、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Ⅲ)、5,7,3'-三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Ⅳ)、5,3'-二羟基-6,7,4'-三甲氧基黄酮(Ⅴ)、5,3'-二羟基-3,6,7,4'-四甲氧基黄酮(Ⅵ)、对甲基苯酚(Ⅶ)、7-羟基香豆素(Ⅷ)、7-甲氧基香豆素(Ⅸ)、咖啡酸(Ⅹ)、β-谷甾醇(Ⅺ)、6,7-二羟基香豆素(Ⅻ)、7-羟基-5,6-二甲氧基香豆素(Ⅻ).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2.
千斤拔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研究千斤拔Flemingia philippin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反向硅胶及葡聚糖凝胶Scphadex LH-20等色谱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千斤拔根的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lupinifolin(Ⅰ)、flemichin D(Ⅱ)、5,7,3',4'-四羟基异黄酮(Ⅲ)、5,7,2',3',4'-五羟基异黄酮(Ⅳ)、染料木苷(Ⅴ)、槐属苷(Ⅵ)、大黄酚(Ⅶ)、大黄素甲醚(Ⅷ),大黄素(Ⅸ)、岛青霉素(islandicin,Ⅹ)、咖啡酸二十八烷酯(Ⅺ)、单棕榈酸甘油酯(Ⅻ)、滨蒿内酯(Ⅷ)、水杨酸(ⅩⅣ)、对甲氧基苯丙酸(ⅩⅤ)、白桦酸(ⅩⅥ)、羽扇豆醇(ⅩⅦ)、β-谷甾醇(ⅩⅧ).结论 以上化合物中,除Ⅱ、Ⅲ、Ⅴ、ⅩⅦ、ⅩⅧ外均为首次从千斤拔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Ⅳ为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3.
思茅豆腐柴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民族药物思茅豆腐柴(Premna szemaoensis Pei)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Sephadex LH-20及硅胶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4'-二羟基- 3,7,3'-三甲氧基黄酮(1),5-羟基-3',4',6,7-四甲氧基黄酮(2),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醇(3),5,3'-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醇(4),3',4',5-三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5),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6),5-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醇(7)。结论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思茅豆腐柴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掌叶苹婆Sterculia foetida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5,7,8-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8-O-β-D-葡萄糖苷(1),5,7,8-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芹菜素-6,8-二葡萄糖碳苷(4),葛根素(5),5,7,8,3'-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6),5,7,8.三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7),5,7,8-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8).结论:化合物1,2,4-8为首次从掌叶苹婆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凝胶色谱法和制备液相色谱法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利用流式细胞术评价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海蒿子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urantiamide(Ⅰ)、benzoylphe-nylalaninol(Ⅱ)、胸腺嘧啶脱氧核苷(Ⅲ)、邻苯二甲酸异丁酯(Ⅳ)、2',5-二羟基-6,6',7,8-四甲氧基黄酮(Ⅴ)、5,6-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Ⅵ)、5,7-二羟基-8-甲氧基黄酮(Ⅶ)、4-ydroxyphthalide(Ⅷ)、2-amino-3一phenylpropyl acetate (Ⅸ)、4(1H)-quinolinone(Ⅹ)和2-benzothiazolol(Ⅺ).其中化合物Ⅲ对tsFT210细胞有较强的坏死性细胞毒活性,其IC_(50)为0.50 μmol/L;化合物Ⅴ、Ⅹ对K562细胞,以及化合物Ⅴ、Ⅷ对P388细胞,显示细胞周期(G_0/G_1期)抑制活性.结论 化合物Ⅰ~Ⅺ均为首次从海蒿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李宝强  宋启示 《中草药》2009,40(2):179-182
目的 研究大叶千斤拔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及薄层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学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异黄酮4个,双氢黄酮3个,黄烷醇1个,分别是染料木素(I)、5,7.3',4'-四羟基异黄酮(II)、5,7,4'-三羟基异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III)、5,7,4'-三羟基-8,3'-二异戊烯基双氢黄酮(IV)、5,7,4'-三羟基-6-异戊烯基异黄酮(V)、云南千斤拔素(flemichin D,VI)、胡枝子黄烷酮A(lespedezaflavanone A,Ⅶ)、赛金莲木儿茶精(ouratea-catechin,Ⅷ)、3.4,5-三甲氧基苯-O-β-D-葡萄糖苷(Ⅸ)、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X)、豆甾醇(XI).结论 化合物Ⅲ~V、Ⅶ~Ⅺ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化合物I~Ⅺ为首次从该植物根中得到,其中以生理活性成分染料木素为代表的异黄酮为该植物根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7.
张健  孔令义 《中草药》2008,39(1):23-26
目的 为阐明蒌蒿的有效成分,对其叶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乙醇提取、石油醚脱脂,大孔树脂、硅胶柱色谱分离.结果 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经光谱方法 分别鉴定为雷杜辛黄酮醇(retusine,Ⅰ)、阿亚黄素(ayanin,Ⅱ)、木犀草素-4',7-二甲醚(4',7-dimethylluteolin,Ⅲ)、柯伊利素(chrysoerid,Ⅳ)、芹菜素(apigenin,Ⅴ)、木犀草素(luteolin,Ⅵ)、3',4',5,7-四羟基二氢黄酮(3',4',5,7-tetrahydroxyflavanone,Ⅶ)、山柰素(kaempferol,Ⅷ)、槲皮素(quercetin,Ⅸ)、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side,Ⅹ)、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Ⅺ)、芦丁(rutin,Ⅻ).结论 其中化合物Ⅰ、Ⅱ、Ⅵ~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Fe2 半胱氨酸诱发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方法 测定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强度为Ⅸ(64.73%)>Ⅵ(64.18%)>Ⅶ(63.75%)>Ⅷ(60.18%)>Ⅺ(59.03%)>Ⅻ(47.09%).初步分析黄酮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的构效关系如下:分子中的酚羟基的数目和可以形成氢键的酚羟基数目与分子的抗氧化活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确生  张岩松  赵玉英 《中草药》2007,38(10):1458-1460
目的对藏药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a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乙醇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并通过波谱分析技术鉴定了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藏药镰形棘豆中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甲氧基二氢黄酮(Ⅰ)、7-羟基二氢黄酮(Ⅱ)、(S)-5-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Ⅲ)、(S)-5,7-二羟基二氢黄酮(Ⅳ)、2′,4′-二羟基双氢查耳酮(Ⅴ)、2′,4′,4-三羟基查耳酮(Ⅵ)、鼠李素(Ⅶ)、臭豆碱(Ⅷ)、β-谷甾醇(Ⅸ)、β-胡萝卜苷(Ⅹ)。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吴龙火  张剑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5):1028-1029
目的 为研究枳棋子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制备薄层、反复硅胶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Ⅰ),杨梅素(Ⅱ),二氢杨梅素(Ⅲ),5,7-二羟基-3',4',5'-三甲氧基黄酮(Ⅳ),大黄酚(Ⅴ),咖啡酸乙酯(Ⅵ),3-羟基-3-羧基戊二酸二甲酯(Ⅶ),β-谷甾醇(Ⅷ),(-)-表儿茶素(Ⅸ),香草醛(Ⅹ).结论 化合物(Ⅳ)、(Ⅴ)、(Ⅵ)、(Ⅶ)和(-)-表儿茶素(Ⅸ)等为首次从枳棋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0,(11)
目的:对荞麦七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荞麦七中分离得到了10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β-谷甾醇(Ⅰ)、β-胡萝卜苷(Ⅱ)、4′,5,5′,7-四羟基-3-甲氧基-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黄酮(Ⅲ),没食子酸(Ⅳ)、杨梅素(Ⅴ)、3-甲氧基杨梅素(Ⅵ)、5,5′,7-三羟基-2′,3-二甲氧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黄酮(Ⅶ)、2′,5,5′,7-四羟基-3-甲氧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黄酮(Ⅷ)、杨梅素-3-O-α-L-鼠李糖苷(Ⅸ)、3,4′-二甲氧基杨梅素(Ⅹ)。结论:化合物Ⅰ、Ⅱ、Ⅴ、Ⅷ和Ⅹ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中国香薷属植物的药用及开发前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石晋丽  朱甘培 《中药材》1994,17(12):10-13
本文对中国香薷属植物的药用情况进行了整理,发现除正品海州香薷外,还有20种本属植物可以入药。它们的性质可以分为温、平,凉三大类,味以辛为主。功能可归纳为9个方面,其主治范围较广,但药理作用做得很少,生理活性成分不详,有的临床资料缺乏,均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陈海云  樊建  曹建新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2):2385-2387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凤尾茶中黄酮含量的方法。方法:凤尾茶粉碎后,用甲醇浸泡,超声提取,过滤,取滤液进样。色谱仪为岛津LC-2010A,色谱柱为Agilent Extend-RP柱,流动相甲醇-乙腈-0.2%磷酸,流速1.0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280 nm。结果:在0.244~2.928 μg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回收率高。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13.
十种中国香薷属植物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长毛香薷,野苏子,异叶香薷、穗状香薷、水香薷、大黄药、野草香、白香薷、光香薷,鸡骨柴等10种香薷属植物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4.
HPLC测定四方蒿中总木犀草素苷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四方蒿提取浸膏中主要黄酮苷(木犀草素)含量的方法。方法以ODS C18柱为分析柱,PH 2.0磷酸缓冲液-四氢呋喃-异丙醇(70:30: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60nm结果该黄酮水解后的苷元——木犀草素线性关系良好,在高、中、低浓度的日内精密度分别是2.82%,3 41%,5.17%;日间精密度分别是2.56%,5.46%,6.87%; 标准曲线线性0.999 9;检测限为50ng·mL-1,定量限为(2.40±0.13)μg·mL-1,方法回收率为高、中、低分别是101.28%, 105.58%,95.56%。结论木犀草素苷含量为(3.12±0.15)% 此法操作简便,准确率、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5.
赵勇  李庆春  赵焱  陈业高 《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2):1144-1146
目的 :分离鉴定香薷属植物野拔子Elsholtzia rugulosa的化学成分 ,为该属植物的综合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乙醇提取 ,硅胶柱色谱分离 ,用IR ,NMR和MS等方法确定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 8种化合物 ,分别为二十烷 (eicosane ,Ⅰ ) ,三十六烷 (hexatriacontane,Ⅱ ) ,β 谷甾醇 (sitosterol,Ⅲ ) ,豆甾醇 (stigmasterol,Ⅳ ) ,山梨酸 (sorbicacid ,Ⅴ ) ,桦木酸 (betulinicacid ,Ⅵ ) ,7,4′-二甲氧基山柰酚 (7,4′-dimethoxykaempferol,Ⅶ )和洋芹素 (apigenin ,Ⅷ )。其中 ,Ⅰ ,Ⅱ ,Ⅴ ,Ⅵ首次在该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6.
细皱香薷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细皱香薷Elsholtzia rugulos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鉴定结构分别为洋芹索-7-O-β-D-葡萄糖苷(Ⅰ)、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Ⅱ)、刺槐素-7-O-β-D-葡萄糖苷(Ⅲ)、木犀草素-7-O-(6"-乙酰基)-β-D-葡萄糖苷(Ⅳ)、苯甲醇-β-D-葡萄糖苷(Ⅴ)、prunasin(Ⅵ)、β-谷甾醇(Ⅶ)、桦木酸(Ⅷ)、2α-羟基乌苏酸(Ⅸ)、2α-羟基齐墩果酸(Ⅹ)、洋芹素(Ⅺ)和木犀草素(Ⅻ).结论 化合物Ⅰ、Ⅲ、Ⅳ、Ⅸ和Ⅹ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凤尾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云南产凤尾茶Elsholitzia bodinieri Vaniot.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利用硅胶薄层层析及柱层析法分离纯化,波谱法进行化学成分结构鉴定,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5,7-二羟基黄酮;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5,7,3′,4′-四羟基黄酮;5,3′,4′-三羟基黄酮-7-O-β-D-葡萄糖苷;齐墩果酸;β-谷甾醇;胡萝卜甙.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8.
四方蒿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陈海永  周长新  楼宜嘉  段志红  赵昱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0):1589-1591
目的:研究四方蒿的化学成分。方法:硅胶、聚酰胺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Ⅰ),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Ⅱ),木犀草素-5-O-β-D-葡萄糖苷(Ⅲ),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Ⅳ)和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Ⅴ)。结论:化合物Ⅲ~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Ⅰ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9.
大黄药的生药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黄药的生药鉴定特征。方法:应用来源、性状、显微及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结果:大黄药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大黄药(Elsholtzia penduliflora W.W.Sm.)的干燥全草,详细描述其生药鉴别特征。结论:实验结果为该药的鉴别、开发利用及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半边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半边苏挥发油,用气相色谱(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79个色谱峰,鉴定出54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1.56%.结论:半边苏挥发油中,香荆芥酚、百里香酚、对-聚伞花素、邻-聚伞花素、百里香酚甲醚是其主要成分,其中香荆芥酚占总挥发油量的23.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