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采用Logistic模型和ROC曲线探讨老年患者接受利奈唑胺治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预测该人群中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期间接受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指标、联合用药和不良反应的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老年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并联合ROC曲线对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预测分析。结果:102例患者(男性68名,女性34名)纳入研究,利奈唑胺治疗期间23例(22.5%)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用药时间,血肌酐浓度和血小板基线值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用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经变换后得到联合预测因子的计算公式,Y联合=XScr+34.0XT-1.6XPLT,联合预测因子的ROC曲线下面积(0.821,95%CI:0.755~0.866,P<0.001)优于其他指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Youden指数最大时(0.606)的切点为ROC曲线上的最佳界值(183.7)。结论:用药时间、基线血小板值、血肌酐浓度是利奈唑胺致老年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用药期间,可将上述因素带入联合预测因子的计算公式,预测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以便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武汉市第一医院采取药学干预措施(信息系统干预、行政干预、治疗药物监测、基因检测)后对降低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率的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分析干预前后ADR发生率差异。结果: 采取干预措施后,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ADR发生率(P<0.01,P<0.05)显著降低;6种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药品中,地高辛、甲氨蝶呤(P<0.01)和他克莫司(P<0.05)的ADR发生率明显降低;7个进行基因检测的药品中,氯吡格雷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ADR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 采取的药学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ADR的发生率,这对预防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达托霉素和利奈唑胺治疗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9年10月。由两名评价者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使用NOS表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队列研究18篇,包括4 830例患者,其中达托霉素组2 254例,利奈唑胺组2 57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疗效方面:达托霉素和利奈唑胺的全因死亡率、30 d死亡率、临床治愈率、细菌清除率及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安全性方面:达托霉素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奈唑胺[OR=0.58,95%CI(0.37,0.91),P=0.02],两者的肌酸激酶升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达托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血流感染的疗效相当,安全性上达托霉素优于利奈唑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功能对利奈唑胺谷浓度及代谢物PNU-142300浓度的影响,评估利奈唑胺谷浓度及PNU-142300浓度对血小板减少(linezolid induced-thrombocytopenia,LIT)的影响及预警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2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住院期间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分为肾功能不全组与肾功能正常组,比较2组利奈唑胺谷浓度和PNU-142300浓度的差异,分析不同利奈唑胺谷浓度下LIT的发生风险。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利奈唑胺谷浓度及PNU-142300浓度对LIT的预警价值。结果:共收集92例患者,肾功能不全组40例,肾功能正常组52例。肾功能不全组利奈唑胺谷浓度及PNU-142300浓度更高(P<0.01;P<0.01),两者与肾功能均存在一定的负相关(Spearman's r=-0.371,P<0.01;Spearman's r=-0.451,P<0.01)。共19例患者发生LIT,肾功能不全组12例(30.00%),肾功能正常组7例(1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利奈唑胺谷浓度≥7mg·L-1相比于<7mg·L-1发生LIT的风险增加(Log-Rank P=0.010);肾功能不全者LIT风险增加(Log-Rank P=0.036)。LIT组利奈唑胺谷浓度和PNU-142300浓度更高(P<0.01)。利奈唑胺谷浓度和PNU-142300浓度折点分别为12.10mg·L-1、4.63mg·L-1结论:肾功能不全者利奈唑胺谷浓度及PNU-142300浓度更高。利奈唑胺谷浓度>12.10mg·L-1、PNU-142300浓度>4.63mg·L-1时LIT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鹿茸多肽对阿霉素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H9c2细胞,采用CCK-8方法考察ADR和PAP对H9c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选择最优给药时间与浓度,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BCG组)、阿霉素诱导组(ADR组)、鹿茸多肽组(PAP组)、阿霉素与鹿茸多肽联合诱导组(ADR+PAP组),ELISA检测H9c2上清液中cTnT和cTnI的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Caspase9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相关蛋白TGF-β1、SMAD7、PKC表达。结果:与BCG组比较,ADR组cTnT和cTnI含量显著升高(P<0.05),Caspase9活性表达降低,TGF-β1蛋白表达升高(P<0.01),SMAD7、PKC蛋白表达降低(P<0.01),PAP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ADR组比较,ADR+PAP组cTnT和cTnI含量减少(P<0.05),Caspase9活性表达升高,TGF-β1蛋白表达降低(P<0.05),SMAD7、PKC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结论:鹿茸多肽可以对阿霉素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GF-β1、SMAD7、PKC蛋白表达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痰热清注射液在真实世界应用中的辨证用药情况。方法:自"痰热清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课题数据库中筛选中医诊断项非空的数据2 837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分析真实世界中的痰热清注射液辨证用药与超适应证用药情况。结果:痰热清注射液临床主要用于咳(咯)痰不爽、发热、咽喉肿痛,占全部临床治疗症状的77.90%。临床多用于风温肺热病,证候多见于痰热阻肺证及其同类证名(50.65%)。有30.03%的患者存在不适宜病证用药,包含痰热清注射液用于禁忌病证、无关病证。与无医疗保险覆盖人群相比,被医疗保险覆盖的患者有可能被处方痰热清注射液用于其不适宜病证的趋势(OR=1.18,P=0.077 8,χ2=3.11)。与辨证不适宜组相比,辨证适宜组的住院时间更短(P<0.000 1,Z=143.88),住院总花费更低(P<0.000 1,Z=154.97),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痰热清注射液中医临床主要治疗的症状、疾病、证候多符合说明书中标注的功能主治,仍存不适宜病证用药等情况,应建立相关中医诊疗规范。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患者临床应用利奈唑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统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老年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老年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感染部位、病原菌的种类、实验室检查指标、合并疾病和合并用药等情况,根据药品的说明书和相关指南设计调查表,对老年患者中利奈唑胺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评估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对血药浓度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病例329例,利奈唑胺临床应用的合理率为81.8%,不合理原因主要有无指征用药、疗程不当、选药起点过高以及联用药物不适宜等。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9.3%,病原菌清除率为59.6%。利奈唑胺用药期间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20.4%)和血红蛋白减少(11.9%)。31名老年患者进行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血药浓度的监测率为9.4%,谷浓度维持在2~8 mg·L-1的有11例(35.5%),谷浓度>8 mg·L-1的有18例(58.1%),谷浓度<2 mg·L-1的有2例(6.4%)。结论:利奈唑胺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有待提高,临床医师应严格把握用药适应证及合并用药的合理性来促进其临床使用。此外,临床用药期间还应加强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来提高老年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药物利用评价细则,利用加权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说明书为基础,参照相关资料,建立基于加权TOPSIS法的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药物利用评价细则,并以此为依据,对中山市人民医院2019-2020年100例住院患者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二级指标中疾病诊断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相对权重排名前两位,医师处方权限及临床疗效监测排名后两位。评价的100份病历中,与理想解相对接近程度(Ci)等于100%的3例(占比3.0%),介于90%~100%的6例(占比6.0%),介于80%~90%的8例(占比8.0%),介于70%~80%的11例(占比11.0%),介于60%~70%的61例(占比61.0%),50%~60%的11例(占比11.0%)。主要存在的不合理问题表现在疾病诊断、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用药后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四个方面。结论:基于加权TOPSIS法的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药物利用评价方法可综合多个评价指标,操作性强,评价方法简便灵活。评价结果显示该药的使用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杨万枝  胡章海  居靖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1,41(18):1866-1869,1894
目的:建立利奈唑胺致重症患者低钠血症的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使用利奈唑胺的89例重症患者作为训练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用药天数、用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肝肾功能、合并疾病与联合用药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低钠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评价预测模型,另外选取2021年1-3月的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验证集,交叉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率。结果:89例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为21.33%,单因素分析提示,与未发生组相比,低钠血症发生组用药天数、肾小球滤过率(eGFR)、C-反应蛋白、高血压和丙戊酸钠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用药天数和eGFR是低钠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种危险因素联合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即Z=-1.751+0.313X用药天数-0.059XeGFR,计算89例患者的Z值,ROC曲线下面积为(AUC=0.894,95% CI:0.828~0.960,P<0.001),Youden指数最大时(0.711)的切点为ROC曲线上的最佳临界值(-2.09),30例患者验证该模型准确率为83.33%。结论:用药天数和eGFR是重症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低钠血症的高危因素,两者拟合模型预测低钠血症发生有一定价值,其准确率为83.3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的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与类型.方法 前瞻性观察2011-2012年56例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后ADR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发生ADR 17例(30.3%);总ADR发生率与年龄、性别无关;ADR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47.2%),其次为腹泻、皮疹、精神异常(均为11.7%),罕见药物热、癫(癎)、肝功能异常(均为5.9%).结论 利奈唑胺注射液使用期间,应密切监测其不良反应,及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清肺排毒汤在普通型/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的使用情况及疗效。方法: 收集武汉市第三医院使用过清肺排毒汤的已出院病例108例,分析其在普通型、重型患者中使用分布情况,2组用药前后临床症状、检测指标的检测结果对比以及对舌苔辨证的影响,早期使用清肺排毒汤对患者康复时间、复阳的影响。结果: 普通型患者年龄中位数为61岁,重型患者为6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与重型患者共同的出现频率较高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干咳)、胸闷气促。经过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其余症状均得到改善。临床症状痊愈率普通型为97.6%,重型为73.1%。84.1%的普通型病例以及53.8%的重型病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值、淋巴细胞百分比值、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值。所有病例中,入院3 d内即开始用药的病例在院时间明显少于入院7 d及以上才用药的病例(P<0.05)。在重型新冠肺炎病例中,入院6 d内首次用药的病例在院天数明显少于入院7 d及以上才用药的病例(P<0.05)。结论: 清肺排毒汤在普通型及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中有一定临床疗效,且早期干预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防止患者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2.
郑爽  林晨  侯欢  周磊  陈蓉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2,42(12):1249-1253
目的: 探讨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模式对含口服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全程管理及其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并含口服激素治疗的RA患者3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临床诊疗,干预组患者基于KAP药学服务模式实施全程管理[病情管理、用药方案管理、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管理、依从性管理],分别于3,6个月比较2组患者KAP情况(激素用药知识评分、服药信念、服药依从性)、疾病控制情况[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uses 28 joint counts,DAS28)、28个关节中的触痛关节数目(28 tender Joint count,TJC28)、28个关节中的肿胀关节数目(28 swollen joint count,SJC28)、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整体评价(general health,GH)、健康评定调查问卷-残疾指数(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disability index,HAQ-DI)、疾病控制率]及激素相关ADR发生率。结果: 药师实施KAP药学服务模式的全程管理后,与干预前、对照组患者相比,干预组患者在6个月KAP各维度得分均显著提高(P<0.01),3、6个月的DAS28、TJC28、SJC28、ESR、GH、HAQ-DI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干预组患者3个月、6个月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6.36%、57.58%(P<0.05)。两组患者激素相关ADR总发生率分别为45.45%、57.94%(P<0.05)。结论: 基于KAP药学服务的全程管理有效提高了RA患者KAP水平、疾病控制率,减少了激素相关ADR的发生,值得在其他慢性病管理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用。方法: 选取在其院接受治疗的116例TIA患者,收治的时间为2017年3月-2019年10月,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3组,其中A组32例(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B组20例(给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片),C组64例(给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治疗)。将3组治疗后的复发进展率、TIA发作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经分析,B组、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PT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APT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两两比较,C组的PT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后TIA发作时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C组的复发进展率较A组和B组低(P<0.05);3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TIA时,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改善凝血功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机体状态改善明显,进而降低了进展复发率,且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归肾经方对阿霉素(adriamycin,ADR)诱导的肾小球足细胞损伤标志蛋白nephrin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Ⅰ、p-mTOR等表达的影响。 方法:以ADR体外诱导的方法制作足细胞损伤的细胞模型。除空白组外均以ADR诱导足细胞,分为5组:空白组(control group,10%空白血清)、模型组(model group,10%空白血清+ADR 0.5 μg·mL-1)、中药高剂量组(H-TCM group,10%高剂量归肾经方含药血清+ADR 0.5 μg·mL-1)、中药低剂量组(L-TCM group,10%低剂量归肾经方含药血清+ADR 0.5 μg·mL-1)、替米沙坦组(TMST group,10%替米沙坦含药血清+ADR 0.5 μg·mL-1)。CCK-8检测各组细胞活性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足细胞标志蛋白nephrin、desmin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Ⅰ等表达。 结果: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及替米沙坦组细胞活性显著增高(P<0.05);②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nephrin显著降低(P<0.01),desmin、LC3Ⅱ/Ⅰ、Beclin-1、p-Akt、p-mTOR显著增高(P<0.01);与Model组比较,H-TCM组及TMST组nehprin表达显著增高(P<0.05),desmin表达显著降低(P<0.05),H-TCM、L-TCM及TMST组Beclin-1、LC3Ⅱ/Ⅰ、p-Akt、p-mTOR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H-TCM组比较,L-TCM组LC3Ⅱ/Ⅰ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归肾经方可以修复ADR诱导的足细胞损伤,改善细胞内的自噬水平,与上调细胞内nephrin、Beclin-1、p-Akt、p-mTOR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重症患者发生万古霉素相关急性肾损伤(vancomycin-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VI-AKI)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某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将患者分为发生AKI组和非AKI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重症患者发生VI-AKI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94名重症患者,发生AKI者51例,发生率为17.3%。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间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是否联用袢利尿剂及是否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18.75 mg·L-1(OR=16.007,P<0.001)、联合使用袢利尿剂(OR=4.418,P=0.001)及联合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OR=2.243,P=0.044)是重症患者发生V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18.75 mg·L-1、联用袢利尿剂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将增加重症患者发生VI-AKI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单用及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将961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情况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311例、单独应用一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组患者326例、联用两种中药注射剂患者组324例,观察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显效率6.1%,单用组显效率19%,联用组显效率16.4%,单用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及联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6.1%,单用组有效率29.1%,联用组有效率24.7%,单用组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及联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单用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2%,联用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2%,联用组比单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单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