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云 《药物与人》1997,10(6):28-29
胃肠道疾患实施手术后,创伤大,消化道需要重建,胃肠的运动机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在消化道功能恢复到经口普通膳食前,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满足人体代谢需要,平稳度过手术创伤应激期,是非常重要的。胃肠道术后的营养支持,应按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1)术后胃肠道没有运动和吸收功能时,使用肠外  相似文献   

2.
肠粘连性腹痛患者,既往多有腹腔手术或感染、出血病史,特别是手术后腹腔粘连最多,约占70%,其中阑尾炎手术又居首位。发病时间短者可在术后3~7天,最长者可在二三十年后发病,但以发生在术后1~2年为多。 诱发肠粘连腹痛的原因很多,其中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是重要的因素。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受体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如饮食不节、情绪波动、寒冷刺激、暴急奔走或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CEA)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30例CEA患儿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制定方案,及时肠内外营养支持并做好家属的宣传及沟通,促进术后康复.结果 30例CEA患儿,除2例放弃治疗和1例死亡外,均顺利重建胃肠道功能并治愈出院.结论 制定正确的护理方案,做好深静脉导管维护,正确选用配方奶,密切观察胃肠道症状、体位等,可促进CEA患儿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术后早期运动护理对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2017-09~2018-09我院所收治的行胃肠道肿瘤手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研究组(n=30),对照组患者均展开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展开术后早期运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经护理后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在经护理干预后,其恢复进食、排气、排便、下床活动、肠鸣音恢复及住院时间均较之对照组更短,睡眠质量则相对对照组改善情况更理想,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更低,而护理满意度则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给予术后早期运动护理干预,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促进其术后尽早恢复,可广泛应用在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添加精氨酸(arginine,Arg)的胃肠外营养(PN)支持对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应用含Arg的PN的胃肠道肿瘤病人52例作为PN组,未应用PN的胃肠道肿瘤病人50例作为对照组.于手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8天分别测定病人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和免疫球蛋白IgM、IgA、IgG的含量.结果:手术前、术后第1天两组病人的免疫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8天,PN组病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含精氨酸的胃肠外营养支持可促进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Miccoli术式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的效果及对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参照组行开放甲状腺手术治疗,研究组行改良Miccoli术式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和术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胃肠道功能.结果 与参照组相比,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需手术治疗胃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术后48小时通过空肠管开始进行肠内营养;对照组在术后7天完全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平均住院日、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营养状况、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平均住院日少、术后治疗费用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较为科学的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够帮助胃癌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快速恢复,减少平均住院日,降低治疗费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胃癌术后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结合短肽对胃肠道术后患者的肠道营养吸收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62例择期胃肠道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术后接受短肽肠内营养,观察组术后接受谷氨酰胺结合短肽肠内营养;7天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结果 肠内营养7天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CD3+、CD4+/CD8+、IgG及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 胃肠道术后接受谷氨酰胺结合短肽肠内营养,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机体免疫功能,效果优于单用短肽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9.
减轻脑肿瘤术后胃肠道反应发生,有助于帮助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机体功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对脑肿瘤术后胃肠道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并探索改进,构建了五位一体智能宣教模式,规范了围术期进食水流程及细则,创新了“3A”闭环便秘管理模型,完善了围术期恶心呕吐管理,使患者脑肿瘤术后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由43.51%降低为10.88%,围术期口渴饥饿、便秘、恶心呕吐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患者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10.
择期胃肠道手术,术前常规行胃肠道准备,其目的是减少胃肠道的潴留液,清除肠道内的蓄积粪便与降低细菌数,利于手术操作与减少术中污染,并能促进术后胃肠道的功能早日恢复,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发生。以往在胃肠道的准备中我们单纯应用新霉素或链霉素口服,但效果不佳,虽术前常规行温肥皂水灌肠,术中仍发现均有程度不同的粪便蓄积,给手术增加难度,且有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术后6小时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3  
目的:评价胃肠道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鼻十二指肠管和肠内营养输注系统,在病人术后6h即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临床表现和测定营养支持前后病人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其他有关营养状况的指标。 结果:所有病人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快,没有出现其他消化道症状和感染性并发症。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在营养前后处于正常范围。病人的体重、血浆蛋白、转铁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术后第7天均有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来我院接受胃肠道手术的老年患者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以及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率为94.74%,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63.16%.观察组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施行护理干预的措施不仅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还能提高患者在术后的胃肠道的功能恢复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鱼油脂肪乳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体液免疫的影响. 方法: 将3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术后两组病人使用等氮、等热量的PN支持,研究组添加鱼油脂肪乳.于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6天分别检测血肝肾功能、血脂、Hb、ALB、TF、淋巴细胞计数(TLC)、B淋巴细胞亚群(B1、B2)、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补体(C3、C4)水平. 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第6天肝肾功能、血脂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病人术后第6天TLC、IgG、IgM、C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Hb、ALB、TF和B淋巴细胞亚群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使用鱼油脂肪乳安全可耐受,能提高体液免疫功能,但在短期内病人的营养状况未见改善.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胃肠减压管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置胃肠减压是新生儿病室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它对于缓解患儿胃肠道扩张的症状,避免全麻术后呕吐或术后腹胀,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等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准确掌握新生儿旋转胃肠减压管的方法,才能大大提高操作的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患儿各种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早期诊断、综合治疗以及预后干预措施,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综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我院2002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56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术32例,冠状动脉搭桥1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5例,大血管手术3例,先心病矫治术2例)术后发生胃肠道并发症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胃粘膜保护机制削弱、损伤因素作用增强及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三方面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转归中的作用,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综合干预措施。结果 1例原有消化溃疡病史,因大量出血,死于休克;其余5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对55例患者进行为期12013年10月收治的56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术32例,冠状动脉搭桥1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5例,大血管手术3例,先心病矫治术2例)术后发生胃肠道并发症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胃粘膜保护机制削弱、损伤因素作用增强及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三方面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转归中的作用,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综合干预措施。结果 1例原有消化溃疡病史,因大量出血,死于休克;其余5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对55例患者进行为期15年的随访,均无复发和死亡情况。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病死率高,对术前有胃肠道病史、术前心功能差等高危患者术前可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术后对并发症早期诊断、早期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提高生率,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功能紊乱(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又称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多半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以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为主,而在生物化学和病理解剖学方面无器质性改变。胃肠道功能紊乱不包括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的有关症状,常伴有失眠、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头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状。(AA178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在脑出血术后恢复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8例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临床效果,分析58例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变化差异及综合康复训练有效率。结果脑出血术后恢复期经综合康复训练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70.85±20.16)分,肢体运动功能为(75.49±17.83)分,较治疗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为(33.57±19.43)分、肢体运动功能为(38.21±11.32)分均显著改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58例患者,其中54例患者脑出血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脑出血术后恢复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总有效率达93.1%,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耳穴埋籽在剖宫产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姐组在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术后2小时给予耳穴埋籽.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产妇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耳穴埋籽护理可以明显促进妇科术后患者的排气及排便,有利于其胃肠功能的恢复,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用于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底贲门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全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对营养等状况恢复的比较分析.方法:将73例胃底贲门癌病人随机分为EN组(37例)和PN组(36例).于术后48 h内开始给予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和免疫指标、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的营养及免疫指标明显改善(P<0.05),EN组前清蛋白和免疫指标较PN组明显提高(P<0.05);EN组较PN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更早,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明显减低.结论:胃底贲门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既能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又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其治疗依从性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56例胃肠道手术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78例患者,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不依从的比例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偏低,观察组患者完全依从的比例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偏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腹胀例数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偏少,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偏早,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明显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早期恢复,同时还能提高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