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1 毫秒
1.
藏药材的生药学特点及品种整理研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藏药专著文献的分析整理,从藏药材的分类、文献入手,对藏药材基源的记载形式、名称(命名、异名、名称文字)、基源、质量控制等进行研究分析,阐述了藏药材的生药学特点及其成因,提出了规范藏药材品种的名称和基源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藏药材的生药学特点及品种整理研究策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藏药专著文献的分析整理,从藏药材的分类、文献入手,对藏药材基源的记载形式、名称(命名、异名、名称文字)、基源、质量控制等进行研究分析,阐述了藏药材的生药学特点及其成因,提出了规范藏药材品种的名称和基源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备急千金要方》作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收录了很多腧穴名称,其中不乏首次见于文献者,将这些首见于文献的腧穴名称进行搜集整理并一一考证,有助于我们补充完善现有腧穴名称,了解这些名称来源,补充词典编纂之不足.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了期刊文献中的中药名称不规范的现状,从别名、错别字、省略字、炮制名称4个角度探讨了中药名称规范的方法,同时探讨中医药名称规范软件的编写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期刊文献中的中药名称不规范的现状,从别名、错别字、省略字、炮制名称4个角度探讨了中药名称规范的方法,同时探讨中医药名称规范软件的编写特点。  相似文献   

6.
分析中药方剂名称英译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规范译名提供借鉴.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报道,收集具体译例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发现中药方剂名称翻译中存在同名异译、异名同译、文化上的误译等不规范现象,阻碍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应用.中药方剂名称英译应遵循统一性、准确性和简洁性原则,译者应根据方剂名称的命名方式,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以传达原文的信息内涵.  相似文献   

7.
国内艾滋病中医文献的证候研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目前国内已发表的艾滋病中医文献的证候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了解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方法:参考循证医学系统综述的研究方法,于2007年10月份对CNKI、VIP数据库进行全文检索,并手工检索艾滋病中医专著,尽可能地搜集国内已发表的艾滋病中医文献全文,对艾滋病的常见中医证候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结果:31篇论文、5本专著纳入研究。由于文献中的证候名称多而乱,部分证候名称很不规范,并且很多文献未提及各种证候出现的频率,难以进行统计。因此只能对文献提及的证候名称出现次数进行统计,有18种证候名称出现频率较高。结论:近20年来的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水平偏低,辨证标准不统一,部分证候名称很不规范,研究方法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2):28-32通过对藏药专著文献的分析整理,从藏药材的分类、文献入手,对藏药材基源的记载形式、名称(命名、异名、名称文字)、基源、质量控  相似文献   

9.
六神曲发酵机理研究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整理归纳古代本草对于六神曲文献记载及现代研究成果,思考六神曲发酵机理研究方向,为六神曲工艺规范化研究提供思路。方法:按照年代梳理六神曲古代文献,并参考当时的农艺等杂项书籍作为佐证,梳理六神曲名称、制备方法、药物功效等记载,追溯六神曲出现的背景,从六神曲名称的由来推测其炮制原意,进而结合现代研究文献,对六神曲的发酵机理研究提出自己的推论和思考。结果:通过文献整理,认为六神曲来源于古代酒曲,其"神"字由其酿酒效率高而来,由于用途不同,其制法逐渐脱离酒曲,微生物种类变化和鲜药材的加入,都与增强消食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0.
张怡  贺春荣  杨学东  郭丽娜  王伟平 《中草药》2018,49(16):3950-3956
藏锦鸡儿作为藏药始见于公元8世纪的《四部医典》,后被《晶珠本草》和许多汉、藏医药著作收录。不同文献记载的藏锦鸡儿名称、基原等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考证相关的文献记载,对藏锦鸡儿的名称、基原植物及其代用品、药用部位等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对相关植物的形态、名称、资源分布及传统用药等进行了总结。现有文献分析表明,虽然在不同文献中藏锦鸡儿涉及10余种豆科植物,但产于青藏高原的鬼箭锦鸡儿与多数经典文献的描述一致,其红色木部心材作为藏锦鸡儿正品使用。昌都锦鸡儿和川青锦鸡儿在一定范围内可作为基原植物使用,而锦鸡儿属中的其他5种植物以及苏木等常用作藏锦鸡儿的代用品。  相似文献   

11.
风府,中医人体的一个生物组织体名字,历代汉医释作“风府穴”。风府穴只是依风府名子在人体经络督脉的一个穴位,比如足太阳经的肺俞,心俞,肝俞,胆俞……等诸多俞穴,皆以脏腑名字为穴名,但这些穴名多通络自己脏腑联系。风府名字,非空穴来风,有名就有其形。如何读懂风府名字,要寻根问祖,因为中医祖上有甲骨文化,金篆文化,文化造就了中医文字形象与生物形象合为一体,成立中医文化真谛。风府形象什么样?位置何在?且看本文的甲骨文名子形象与生物形象信息,文理与医理协调配合,温故而知新。  相似文献   

12.
基于“症-证”关联的方证判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索将新兴的数据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中医方剂的证候判定中。首先对症状名称、证候名称进行了规范化,接着对证候判定标准进行了规范化,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建立了数据库,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将数据挖掘技术引入到中医证候的研究中是可行的,是完善方剂主治证候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眩晕病病因多样,病机有异,涉及多个脏腑,疗法亦有不同,历代医家各有心得,见仁见智。从病名、病因病机、证治入手,对历代重要医籍中眩晕病的相关论述进行整理研究,寻找其学术脉络和规律,以期方便查阅及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4.
急乳蛾起病急,症状明显,严重时可诱发痹证、水肿等全身疾病。历代文献对其论述颇多,本文从病名、鉴别、病因病机、治法入手,对历代重要医籍中有关急乳蛾之述进行整理归纳,以期对临床辨治本病提供更多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孙理军 《辽宁中医杂志》2009,(10):1705-1707
奇经理论最早见载于《内经》,但内容古朴零散,并未冠以奇经之名,也未能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难经》首创"奇经"之名,并经丰富和创造性的发挥,建立了奇经理论体系;后世医家不断深化对奇经理论的研究,探索奇经临床应用的原则和方法,发挥其要旨大义,使奇经理论得以不断充实和完善。晋隋唐时期是奇经理论的整理充实阶段;宋金元时期是奇经理论的应用发挥阶段;明清时期是奇经理论的繁盛突破阶段;近现代是奇经理论的深化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6.
徐翠  金哲 《天津中医药》2008,25(5):391-392
中医学古籍中无宫颈之名,以至于现代中医对宫颈相关病变描述混乱,通过对<中华医典>及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查阅、整理,根据所查阅到中医对宫颈病变的描述,从名称、生理功能、相关病变等方面做一归纳,旨在补充、完善中医学宫颈病变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著《医门法律》,首创秋燥病名,专论燥邪为病。他指出《内经》所述"秋伤于湿"当为"秋伤于燥",并对秋燥之辨治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创立名方清燥救肺汤,为后世所传用。  相似文献   

18.
浅谈建立中国医学病名及其系统的紧迫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中国医学病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以现代科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整理和建立起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的中医病名命名方法。方法:学习中医学传统著作,分析历史上中医病名存在问题,运用现代科技理论和辨证唯物观点提出命名法则和方法。结果:中医病名的整理,一要保持中医特色,注意继承传统精华之内容;二要体现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及新疾病谱的涌现,其整理和描记初步提出可用继承、充实、撮合,语言、现代、中西医通用等9种方法。结论:中医病名一定要改革,而且要规范地建立起来,并形成有序而严谨的系统,本文对此作出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症状性病名是病名演变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也是以症状为纲目编撰医籍的需要,虽然症状性病名因症病概念混淆饱受诟病,但基于症状性病名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当前临床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继续继承及发展症状性病名同时,综合应用中医诊断基本要素、西医病名诊断与客观检查指标,弥补症状性病名应用短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千金子药名源流考释,辨析本药各种名称,为本药名称的规范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分析古今有关文献,考辨本药药名的沿革以及古今出现的各种名称。结果:本药在清代以前,本草著作均以"续随子"为正名;清代和现代本草文献"续随子"和"千金子"作为正名并用,但清代以"续随子"居多,现代以"千金子"居多。异名由于对古籍句读方法和本药药名理解的不同,古今记载不尽一致。结论:本药当以"千金子"为规范正名,以"续随子"、"菩萨豆"、"千两金"、"拒冬"、"拒冬实"、"联步"、"拒冬子"、"半枝莲"等为异名,以"打鼓子"、"一把伞"、"滩板救"、"看园老"、"百药解"、"千金药解"、"小巴豆"等为各地俗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