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转变为急性白血病(AL)临床很少见 ,我们遇到二例 ,报告如下。例 1 男性 ,31岁。因反复牙龈出血、皮肤紫斑半年于1995年 8月 2 7日入院。无发热、头晕等。既往健康。查体 :T37℃ ,皮肤散在出血点、紫斑 ,淋巴结无肿大 ,牙龈轻度增生 ,有血迹 ,胸骨无压痛 ,心肺正常 ,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 :Hb 10 6 g/L ,RBC 3 .6 7× 10 12 /L ,WBC 6 1× 10 9/L ,BPC 42× 10 9/L ,肝肾功能正常。骨髓象 :增生明显活跃 ,粒、红两系各期细胞均见 ,比值、形态正常 ,全片见巨核细胞37个 ,以小颗粒型巨…  相似文献   

2.
患者陈某,男,25岁。因皮肤散在性紫斑1个月,进行性四肢乏力伴低热7天,于1988年5月16日入院。查体全身散在性紫斑,压之不退色。肝、脾不肿大。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无其它阳性体征。化验检查:WBC37.2×10~9/L,分类:单核细胞4%;淋巴结细胞14%;幼稚细胞82%。RBC3.96×10~12/L。Hb115g/L。血小板45×10~9/L。骨髓象诊断  相似文献   

3.
<正> 例1 女,7岁。以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10d入院。体检发现全身皮肤散布瘀点,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脾无肿大,实验室检查Hb110g/L,WBC7.5×10~9/L,NO.60,LO.40,PL28×10~9/L。骨髓象: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丹那唑等治疗,住院2周,血小板数升至100×10~9/L出院,1个月后激素渐减量停药。门诊随访,血小板数波动在110~175×10~9/L。10个月后因皮肤出血点,颜面浮肿及关节疼痛再度入院,体检发现轻度贫血貌,面部浮肿,颊部见红斑,颈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肋下3cm,脾未触及,躯干皮肤散在出血点。实验室检查Hb90g/L,WBC3.5×10~9/L,NO.35,LO.60,  相似文献   

4.
患者,29岁,妊娠29周,因间断性牙龈出血10天收入院。入院查体: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RBC 2.36×10~9/L,Hb89g/L,WBC4.1×10~9/L,血小板(PC)27×10~9/L,IgG 25μg/L,IgM 18μg/L;血清铁蛋白56μg/L,游离铁蛋白2.45μg/L。骨髓报告提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比值形态正常:红系增生活跃,比值增高;全片见巨核细胞13个,血小板少见。详细询问病史,患者既往无血小板减少,考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79岁,因“乏力10+月,便血2d”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未见黄染、出血点、淤点、淤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腹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66g/L;血小板1807×109/L;白细胞7.79×109/L,分类正常。骨髓涂片提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除原粒外各阶段细胞均可见,以杆分粒细胞为主,形态基本正常;红系以晚幼红为主,成熟红细胞大小基本一致;淋巴系为正常成熟淋巴细胞;巨核细胞41个,产板巨核细胞15/25,散在血小板成堆成团。内铁(-),外铁(+)。血清铁5.9μmol/L,总铁结合力62.25μmol/L。凝血功能、胸片、腹部B…  相似文献   

6.
<正> 慢粒急变为巨核细胞白血病文献报告较少,现将我院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36岁,1988年2月份因乏力,腹内有肿块,经检查血象、骨髓象后确诊为慢粒,给予马利兰治疗后缩小。于1988年8月不规则发热、腹块进行性增大、面黄10天入我院。体检:体温39℃,血压110/60mmHg,神志清楚;贫血貌;皮肤、粘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胸骨压痛(+);肝肋未来触及;脾肋下17cm。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49/L,白细胞19.6×10~9/L;血小板60×10~2/L;血片可见小巨核细胞10%。骨髓检查:2次骨穿(髂后),干抽,退针时获少许骨髓液,涂片: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正常偏低,分类中原巨核占30%。幼巨核占20%,胞体大小不等,多数体积较小,如淋巴细胞样大小,边缘有毛剌状突  相似文献   

7.
<正> 患者,女,30岁。7年前因上呼吸道感染,曾疑诊肺结核,服用雷米封、利福平,3d后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查血小板30×10~9/L,骨髓象正常,用激素治疗,2周后症状缓解,血小板升至150×10~9L,停药。1998年3月7日患者因咳嗽、发热,自服利福平2d后牙龈出血伴皮肤瘀点、辨斑、口腔血泡,月经量多,来诊。查血常规:HB154g/L、WBC13.0×10~9/L、血小板23×10~9/L。肝功、肾功、血糖、电解质均正常。骨髓象呈现增生性骨髓象,粒红比例在  相似文献   

8.
病例:女,38岁,因月经多,发现皮肤粘膜出血点、瘀斑9月于2001年12月27日入院。查体:神清,贫血貌,皮肤、粘膜无黄染,双下肢密布出血点及瘀点、瘀斑,面部、双上肢、腰腹背部、舌尖及咽后壁散在出血点及瘀斑,大小约0.1×0.1~3×2cm,压之不褪色。心、肺、腹无异常。入院后查骨髓象巨核细胞增多,成熟障碍,血小板少见,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液分析示WBC 7.9×10~9/L,RBC 1.85×10~(12)/L,Hb 72g/L,BPC 10×10~9/L;尿常规示BLD+++,PRO++。腹部B超示脾轻度肿大,右输尿  相似文献   

9.
文献报道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宜。我们处理3例经阴道分娩的严重ITP患者,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例1,23岁,第一胎。孕妇全身有散在瘀斑,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血压17.3/12 kPa,产科检查正常,Hb 120g/L,PC9×10~9/L。骨髓象显示粒红系统基本正常,巨核细胞显著增多,血小板少见,符合ITP诊断(ITP骨髓象诊断标准: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系统大致正常,巨核细脆显著增多,未见产生血小板期巨核细胞,血小板少见)。妊娠38周,顺产一男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介绍患者 2 5岁 ,因怀孕 30周 ,双膝关节疼痛 ,皮肤紫癜 3d,于2 0 0 3年 8月 8日入院。既往无类似疾病史。查体 :皮肤粘膜广泛细小出血点 ,以双下肢为甚 ,双面颊蝶形红斑。辅助检查 :血小板 2 1× 10 9/L。初步诊断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转内科治疗。进一步检查 :血清抗双链 DNA抗体 (+) ,抗 Sm抗体(+) ,抗 ANA抗体 (+) ,抗血小板糖蛋白 GP- 3抗体 (+)。血小板 17× 10 9/L。尿蛋白 (++) ,尿红细胞 (+)。骨髓检查示粒红系正常 ,巨核细胞明显增多 ,以幼稚型为主 ,皮肤狼疮试验(+) ,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文献   

11.
胡霄飞 《上海医学》2003,26(6):346-346
病例摘要患者女 ,2 5岁。于 2 0 0 1年 12月 4日因阴道大量出血10d伴高热 7d入院。体检 :神清 ,无发热 ,皮肤黏膜无淤点、淤斑 ,肝、脾、淋巴结不肿大 ,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 ,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WBC) 86.9× 10 9/L ,血红蛋白 (Hb) 5 5g/L ,血小板 (Bpc)10 0× 10 9/L ,中性粒细胞 0 .0 1,淋巴细胞 0 .0 3 ,幼稚细胞0 .96;骨髓穿刺涂片示 :细胞增生 ,巨核细胞偶见 ,早幼粒细胞 0 .97,中幼红细胞 0 .0 0 5 ,淋巴细胞 0 .0 2 5 ;过氧化物酶染色 :白血病细胞呈阳性反应 ;α 酯酶 :呈强阳性反应 ;氯化醋酸…  相似文献   

12.
临床资料患者 ,女 ,2 7岁 ,2 0 0 2年 10月 2 3日因发烧、咽喉不适、左侧颈部肿块来我院就诊 ,血常规 :HGB 111g/ L ,RBC 3.38×10 1 2 / L ,WBC 33.6× 10 9/ L ,GR 12 .4 % (4.2× 10 9/ L ) ,L Y79.7% (2 6 .8× 10 9/ L) ,MO7.9% (2 .6× 10 9/ L) ,PL T12 7× 10 9/ L ,血涂片瑞氏染色镜检淋巴细胞形态无异常。10月 2 4日骨髓象检查 :粒细胞系统增生活跃 ,早幼粒以下各阶段均可见 ,细胞分布大致正常、形态未见异常 ;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 ,以晚幼红较多见 ,细胞形态未见异常 ;巨核细胞 10 / 2× 2 ,血小板簇可见 ;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 42例E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因其他原因作血液检查被诊断 12例 (2 8.6% ) ,有出血症状 18例 (4 2 .9% ) ,有明确血栓症状 7例 (16.7% )。脾肿大 2 9例 (69.1% ) ,肝肿大 15例 (3 5 .7% )。BPC平均 12 0 0× 10 9/L。骨髓象 :巨核细胞明显增多 ,分类以产板型及裸核型为主 ,2 8例作骨髓活检 ,以巨核细胞增生为主 ,并呈异位集簇现象 ,18例显示网状纤维增生。 2 9例血小板聚集试验 ,2 5例正常 ,4例降低。随访 2 0例 ,中位随访时间 8年 (1~ 2 2年 ) ,4例转为骨髓纤维化 ,3例并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未发现 1例转化为白血病 ,与本病相关死亡 8例。结论 :马利兰、羟基脲均有良好疗效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病人,男,75岁。因头晕乏力、盗汗 1 月,白细胞增多 1 d入院。查体:皮肤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未闻及异常杂音,肝肋缘下 4 cm,脾平脐,质韧、无压痛。血常规: WBC83.2×109/L,Hb 135 g/L,PC 135×109/L,中性粒细胞 0.61,淋巴细胞0.21,嗜酸性粒细胞0.06,早幼粒细胞0.02,中幼粒细胞0.02,杆状核粒细胞0.08。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异常增生,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红系相对受抑;巨核细胞增生,全片超过 50 个,以小巨核细胞为主;血小板不减少。染色体核型: 46, XY, t(9; 22)(q34;q11)[20]。诊断为慢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对41例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3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和10例对照者进行骨髓穿刺和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74例研究对象骨髓象结果显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者67例(90.54%),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者4例(5.41%),系粒系、红系及巨核细胞系均增生低下,且均为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全片巨核细胞数正常者46例(62.16%),全片巨核细胞数<7个有23例(31.08%),全片巨核细胞数≤3个有10例,均为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1例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内胞浆颗粒减少9例,核内、胞浆内空泡变性19例,胞浆内可见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包涵体3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和对照者无1例有上述改变.结论初步发现部分病毒性肝炎患者有骨髓抑制现象,这可能成为引起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二例获得性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均为女性,临床表现为乏力、头晕、贫血外貌、肝脾不肿大,外周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基本正常,血红蛋白80g/L,红细胞2.1×10~(12)~2.89×10~(12)/L,网织红细胞0~0.4%。骨髓象红系增生低下(3.7%、4.5%),幼红细胞缺如,粒红比例为15:1~15.9:1,淋巴细胞偏多(33.3%、34%),巨核细胞正常,血小板成簇分布。X线胸片未见胸腺瘤征象。例1胸骨骨髓象正常,拟诊为局灶性不典型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强的松、免疫增强剂、维生系C、维生素E、抗生素、中药和再障生血片治疗,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17.
王毅力  邓秀芝  高健  张静 《罕少疾病杂志》2004,11(3):55-57,F003
1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因头昏乏力1个月余于2002年2月2日第一次住院。查体:体温36.6℃,贫血貌,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及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肝脾无肿大,双下肢无浮肿。血常规示白细胞19.2×109/L,红细胞1.23×1012/L,血红蛋白44g/L,血小板120×109/L,原早粒细胞0.56,中幼粒细胞0.22,淋巴细胞0.21,单核细胞0.01。骨髓象(图1)示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异常增生,原粒细胞0.68,早幼粒细胞0.10,中幼粒细胞0.04,晚幼粒细胞0.01,杆状核0.06,过氧化酶染色(++),可见阿氏小体,红系严重受抑,仅见晚幼红细胞0.01,全片见巨核细胞20个。心电…  相似文献   

18.
患者 ,女 ,6 3岁。 1998年 2月 14日因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促以贫血待查而入我科诊疗。入院体查 :慢性病容 ,面色苍白 ,全身皮肤未见瘀斑、出血点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肝、脾无肿大。血常规 :白细胞 6 4× 10 9/L ,红细胞 2 5 5× 10 12 /L ,血小板 337× 10 9/L。 1998年 2月 2 1日骨髓检查 :增生明显活跃 ,粒系统细胞相对少见 ,比例正常 ,形态无异 ;红系统细胞以中、晚幼红细胞居多 ,占4 1 5 % ,铁粒染色 :外铁 (+- ) ,内铁11%。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结肠镜检查示 :右侧结肠癌 ;腹部CT示 :右肝转移癌。在外院行“结肠癌伴…  相似文献   

19.
邓秀芝  夏静 《中原医刊》2005,32(5):F004-F004
患者女, 38岁。因周身乏力半月于 2001年 4月 9日第一次入院,半月来患者自觉周身乏力,面色发黄,有时活动后心慌,无出血、骨关节疼痛及胸闷等症状。查体:体温 38 2℃,脉搏 100次 /min,呼吸 20次 /min,血压 130 /75mmHg,贫血貌,皮肤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牙龈无肿胀,胸骨无压痛,心肺正常,肝脾不大。血常规:白细胞 13 7×109 /L,血红蛋白 59g/L,血小板 36×109 /L,分类:原始淋巴细胞 82%,幼稚淋巴细胞 6%,中性分叶 8%,单核 4%,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始淋巴细胞 93%幼稚淋巴细胞 7%,红、粒、巨三系受抑。心电图:示窦性心动…  相似文献   

20.
<正> 例1,男性,19岁,农民。因头晕、乏力、耳鸣,面色苍白3月余入院。查体:T 37℃,P 108次/分,BP 14/9.7 kPa;发育良好,贫血貌、巩膜不黄,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正常,腹软,肝脾未触及,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Hb 40g/L,WBC 4.2×10~9/L,分类正常。RBC 1.25×10~(12)/L,血小板120×10~9/L,网织红细胞0.1%,肝功能正常,大便潜血(—);骨髓分析:骨髓增生活跃,粒:红为76:2.6,粒系形态比例正常,有核红细胞占2.6%,巨核细胞全片6个。胸部X线拍片,诊断胸腺瘤。入院诊断,单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