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CD4 4V6和rasp2 1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 5 6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 (其中 31例有颈淋巴结转移 ,2 5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 )和 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了CD4 4V6和rasp2 1的检测。结果 :癌肿组的CD4 4V6和rasp2 1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 .0 5 ) ;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CD4 4V6和rasp2 1的阳性率也显著升高 (P <0 .0 5 )。结论 :CD4 4V6、rasp2 1可以作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鉴别诊断指标 ;CD4 4V6、rasp2 1与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可作为甲状腺癌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结节病的诊治率,增长对结节病认识,减少误诊率,探讨结节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中有呼吸道症状者9例,胸部CT示对称性肺门淋巴结肿大者11例,4例行PET/CT检查,3例示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11例病人经纤维支气管镜黏膜活检、肺活检、淋巴结活检、纵膈镜检查确诊,、8例行支气管肺泡灌洗,灌洗液中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者6例,淋巴细胞亚群CD4+/CD8+〉1.5者5例。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sACE)升高者8例。其中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1例,肺癌1例。结论:肺部是结节病最常累及器官,对称性肺门淋巴结肿大是是其特征性表现,常易被误诊为肺结核、肺癌、淋巴瘤。  相似文献   

3.
宫颈癌组织CD44v6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 CD4 4 v6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 S- P免疫组化法观察宫颈癌6 0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 10例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12例中 CD4 4 v6的表达 .结果 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CD4 4 V6阳性率为 2 0 % ,CIN中 CD4 4 v6阳性率为 4 2 % ,而宫颈癌组织中 CD4 4 v6阳性率为 6 8% .在宫颈癌中 ,随病理分级的升高 ,CD4 4 v6表达增加 ,其 , 及 级 CD4 4 v6阳性率分别为 4 3% ,6 9%和 85 % (P<0 .0 5 ) .CD4 4 v6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 (91% )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5 2 % ,P<0 .0 5 ) .临床分期晚 CD4 4 v6表达高 , , 期和 , 期CD4 4 v6阳性率分别为 6 3%和 80 %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结论 随着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CD4 4 v6表达率逐渐增加 ,CD4 4 v6可作为判断宫颈癌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细胞CD44V6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癌原发灶CD44V6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及CD44V6,CEA和CK19在检测淋巴结微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 10 5例乳腺癌原发灶CD44V6的表达及腋下淋巴结 (转移阳性 5 4例 ,阴性 5 1例 )CD44V6,CEA和CK19阳性表达检出率。结果 淋巴结转移阳性 5 4例 ,CD44V6,CEA和CK19阳性表达百分率分别为 85 2 % ,90 7%和 10 0 %。淋巴结阴性 5 1例 ,有CD44V6,CEA和CK19阳性表达百分率分别为 15 7% ,9 8%和15 7% ,三者共在淋巴结转移阴性 5 1例中检出有微转移病灶存在 13例。原发灶CD44V6阳性表达百分率为 74 3 % ,与腋下淋巴结转移有关 (χ2 =8 3 8,P <0 0 0 5 ) ,淋巴结转移灶CD44V6阳性表达百分率为 89 6%。结论 乳腺癌腋下淋巴结常规检查阴性病例 ,若原发灶表达CD44V6阳性 ,则行淋巴结CD44V6和CK19免疫组化检测 ,有助于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5.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细胞角蛋白CK检测阴性淋巴结。结果  4 6例胃癌患者周围阴性淋巴结 6 2 4枚 ,4例患者 8枚淋巴结发现CK阳性细胞。弥漫型胃癌微转移率 (5 0 % )明显高于肠型胃癌 (4 76 % ) ,2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分期、浸润深度、部位、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及预后无关。结论  (1)胃癌周围阴性淋巴结存在微转移灶 ,为准确的临床分期和制定辅助治疗方案提供可能 ;(2 )微转移与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孙焰  陈幸华  罗平 《重庆医学》2001,30(6):520-522
目的:探讨CD44V4、V5、V6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D44V4、V5、V6在76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结果:在肺癌中CD44V4、V5、V6表达鳞癌多于腺癌(P<0.01);在正常肺组织中无表达。淋巴结转移病例中CDV633/36(91%)表达阳性,在25例转移淋巴结中24例表达阳性(96%)。CD44V6在Ⅲ-Ⅳ期患者表达高于I-Ⅱ期患者(P<0.01)。结论:肺癌组织CD44V6阳性表达对肿瘤的组织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院 1994~ 1999年收治 7例缺乏典型症状的猫抓病病人 ,现对其临床诊断、鉴别诊断、误诊原因、病理特点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例中女性 4例 ,男性 3例。年龄5~ 4 6岁 ,平均 2 4 .6岁。病程 2周~ 6个月 ,均有明确的被猫抓咬史。1.2 就诊原因  3例为腋窝淋巴结肿大 ,2例为长期发热 ,2例为长期痉挛性腹痛。 7例均有淋巴结肿大 ,其中 2例伴肝、脾肿大 ;单纯腋窝淋巴结肿大 3例 ,腋、颈、下颌及腹股沟淋巴结同时肿大 4例。肿大淋巴结由黄豆大小到直径 8cm大小 ,其中 5例淋巴结有触痛 ,并与周围组织有粘连 ,2例界限清楚 ,…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治疗贲门腺癌的疗效。方法 :从 1980年 3月至 1997年 12月共手术治疗贲门腺癌 6 37例 ,切除 5 6 4例 ,其中清扫第 1、2站淋巴结 4 2 3例 ,1、3、5年生存率分别是 82 7%、4 5 6 %、31 2 %。 1994年以后选取贲门腺癌手术病人术中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14 1例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88 7%、6 2 4 %、5 1 8%。结果 :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3、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未清扫者 (P <0 0 1)。结论 :贲门腺癌有独特的临床特征 ,推荐使用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扩大术。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了解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特点 ,更合理地对N2 肺癌进行治疗 ,现将我科 2 0 0 0年 3月 1日— 2 0 0 4年 3月 1日经根治性切除的 6 9例原发性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组 6 9例均为原发性肺癌 ,男 5 5例 ,女 14例 ;年龄 4 5~ 76岁 ,平均 6 4 .4岁 ;中央型 33例 ,周围型 36例 ;全肺切除 2例 ,肺双叶切除 15例 ,肺叶切除 5 2例。病理类型 :鳞癌 5 4例 ,腺癌 15例。1.2 方法 对每例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淋巴分组以Naruk…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超多谱勒超声(CDFI)在诊断恶性淋巴结肿大中的价值。方法用CDFI检测138例恶性肿瘤患者(恶性淋巴瘤42例、乳腺癌21例、肺癌45例、肝癌6例、肾癌5例、鼻咽癌5例、胃癌6例、食道癌5例、恶性黑色素瘤3例)的淋巴结,观察其回声强度及血供情况。结果所有的淋巴结呈现低回声;血供情况:恶性淋巴瘤80.95%(34/42)血流丰富、19.05%(8/42)血流少,乳腺癌33.33%(7/21)血流丰富、66.67%(14/21)血流少,肺癌31.11%(14/45)血流丰富、68.99%(31/45)血流少,肝癌83.33%(5/6)血流丰富、17.67%(1/6)血流少,肾癌80%(4/5)血流丰富、20%(1/5)血流少,鼻咽癌80%(4/5)血流丰富、20%(1/5)血流少,胃癌66.67%(4/6)血流丰富、33.33%(2/6)血流少,食道癌20%(1/5)血流丰富、80%((4/5)血流少,恶性黑色素瘤33.33%(1/3)血流丰富、66.67%(2/3)血流少。结论超多谱勒技术(CDFI)分析肿大淋巴结的回声强度及血供情况,有助于恶性淋巴结的诊断及其原发病灶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PET/CT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为放疗患者勾画靶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375例初治NSCLC患者在治疗前行18 F-FDGPET/CT扫描,对不同原发灶部位、分期及病理类型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ET/CT结果显示,207例右肺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同侧肺门、4R、7、5、2R、10~11L、6区;168例左肺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依次为同侧肺门淋巴结、5、7、6、4L、4R、10~11R区.中肺和下肺NSCLC的7区转移率显著高于上肺.鳞癌和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T分期增加,更容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375例NSCLC患者中有88例发生了跳跃式转移,占23.5%.191个跳跃转移区中,4R、7、5、6、2R占有较高比例.纵隔淋巴结跳跃式转移与NSCLC原发灶部位、病理类型及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 PET/CT提示左右肺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高危区不同,建议右肺NSCLC放疗靶区应包括10 ~ 11R、4R、7、5区;左肺NSCLC放疗靶区应包括10 ~11L、5、7、6、4L、4R区.  相似文献   

12.
胡筱壮 《河北医学》2003,9(3):268-269
我院自 1997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共对 4 5例中、晚期胃窦癌进行D3手术并行第 16组淋巴结清扫 ,发现有 2 6 .6 %的患者有 16组淋巴结转移。结合我院临床及病理资料 ,我们对中晚期胃窦癌第 16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 4 5例 ,其中男 2 6例 ,女 19例 ,平均年龄为5 6 .5岁 ,均为中晚期胃窦癌 ,肿瘤直径为 4~ 9cm ,Born mannⅠ型 4例 ,Ⅱ型 18例 ,Ⅲ型 2 3例 ,根据国际抗癌联盟 (VICC)新TNM分期[1] 其中Ⅱ期 2 1例 ,Ⅲa 期 18例 ,Ⅲb 期 6例 ,高分化腺癌 6例 ,中分化腺癌 12例…  相似文献   

13.
20例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旭 《中国医刊》1999,34(9):34-34
坏死性淋巴结炎是近年来才被认识的炎性免疫反应性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 1 972年由日本人Kikuchi和Fujimoto首先描述。现将笔者医院 1 993年以来收治的 2 0例坏死性淋巴结炎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年龄 4岁 6个月~ 1 4岁 ,>6岁1 6例。男 1 4例 ,女 6例 ,男∶女为 2 3 3∶1。多有发热 ,体温 >3 8 5℃ 1 5例 ,3 7 5~ 3 8 5℃ 4例 ,正常1例 ;热程 1 0天~ 2年 ,多在 1~ 3个月。 2 0例均有淋巴结肿大 ,颈淋巴结肿大 1 7例 ,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 1 4例 ,淋巴结肿大并有触痛或疼痛 4例。皮疹5例 ,关节痛 3…  相似文献   

14.
陆滢  王怡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7):764-764,768
目的研究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LAHS)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治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LAHS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外周性T细胞淋巴瘤5例。8例患者均表现为高热,外周血三系进行性下降。骨髓像见吞噬细胞,血清乳酸脱氢酶及血清铁蛋白异常升高。6例有肝脾肿大及黄疸,4例有淋巴结肿大,3例弥漫性继发血管内凝血。4例经淋巴结活检确诊,4例行骨髓活检明确诊断。8例患者4例进行化疗,3例予COP方案,1例予CHOP方案,其中1例B细胞淋巴瘤加用美罗华,但疗效不佳。8例患者均于2个月内死亡。结论LAHS可为T细胞或B细胞来源,病情凶险、进展快,须早期行淋巴结活检及骨髓活检以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乳腺癌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1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收治的 5 6 3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6 9例发生复发转移 ,占 12 3%。乳腺癌原发肿块大于 5cm ,位于外上、内上象限及乳晕区 ,未做腋淋巴结清扫及腋下淋巴结转移大于 4个 ,术后未放疗 ,未化疗及化疗少于 6周期 ,未服三苯胺及服药时间不足 2a者 ,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原发肿块小于 5cm ,位于其他部位 ,腋下淋巴结 (- )及腋下淋巴结转移小于等于 4个 ,术后放疗 ,化疗 6周以上 ,口服三苯氧胺 2a以上者 (P <0 0 0 5 )。浸润性癌复发转移率高于非浸润性癌 (P <0 0 2 5 )。结论 :乳腺癌复发转移与原发肿块的大小、位置、病理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48例青年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青年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 18年间 2 6 0例女性乳腺癌的病例 ,其中青年组 4 8例 (≤ 35岁A组 ) ,对照中老年组 2 12例 (>35岁B组 ) ,分析包括 :两组的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大小、病理类型、雌激素受体状况及5年生存率等。结果 A组淋巴结转移率为 6 8 8% ,转移度为 4 1 5 % ,B组分别为 4 3 9%和 19 5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在肿瘤大小、病理类型、雌激素受体状况等因素无明显差异时 ,A组 5年生存率为 6 9 4 % ,B组为 76 3%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青年乳腺癌具有更强的侵袭性 ,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亦早期诊断 ,年龄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7.
p53和MDM2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p5 3、MDM2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4 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30例正常食管黏膜、30例非典型增生中 p5 3、MDM 2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 食管鳞癌中 p5 3的表达率 (6 0 .4 7% )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 (6 .6 6 % )、非典型增生 (2 3.33% ) ,且随病理分级的增高表达率逐渐增加 (30 .0 % ,5 8.8% ,81.3% )。从正常食管黏膜→非典型增生→食管鳞癌 ,MDM2的表达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0 ,2 6 .6 7% ,5 1.13% )且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高于未转移组。在食管鳞癌中 p5 3与MDM2的表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郑核  钟德玝  苗雄鹰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4):367-370
目的 检测胆囊癌组织中CD44v5、CD44v6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胆囊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胆囊癌、10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组织和10例正常胆囊组织中CD44v5、CD44v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D44v5、CD44v6阳性表达率在胆囊癌组织明显高于良性组织.在胆囊癌中,CD44v5基因表达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级无关,CD4 4v6基因表达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级有关.有淋巴结转移的胆囊癌组织中,CD44v5、CD44v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 CD44v5、CD44v6可能在胆囊癌的淋巴结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D44v5、CD4 4v6可能是了解胆囊癌病变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患者肿瘤最大长径(maximum tumor length,MTL)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术前判断淋巴结转移提供依据。方法 40822例食管鳞癌患者均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临床信息库(1973-2015年),其中男性26 225例,平均年龄(60±9)岁;女性14 597例,平均年龄(60±9)岁。40 822例食管鳞癌患者MTL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来自术后医院病理结果报告,依MTL将患者分为5组(<2 cm,2~4 cm,4~6 cm,6~8 cm和≥8 cm)。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Logistic回归分析MTL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40 822例食管鳞癌患者平均MTL为(4.4±1.8)cm,中位数为4 cm(0.3~16.0 cm)。肿瘤长度依次从<2 cm至≥8 cm的5组患者比例分别为1 489(3.6%)、13 029(31.9%)、16 924(41.5%)、7 365(18.0%)及2 015(4.9%)。Spearman秩相关显示随MTL增长,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N1)明显升高(r=0.998,P=0.000)。调整因素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鳞癌MTL是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OR=1.329,95%CI=1.292~1.366,P=0.000),且随着MTL增长,淋巴结转移风险增高(MTL=2~4 cm,OR=1.393,95%CI=1.177~1.649,P=0.000;MTL=4~6 cm,OR=1.944,95%CI=1.644~2.299,P=0.000;MTL=6~8 cm,OR=2.526,95%CI=2.215~3.003,P=0.000;MTL≥8 cm,OR=3.045,95%CI=2.507~3.699,P=0.000)。结论食管鳞癌MTL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随MTL增长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明显升高,提示肿瘤长度可作为临床术前评判淋巴结是否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结节病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结节病的认识,探讨结节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对2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中有呼吸道症状l5例,X线表现为对称性肺门淋巴结肿大21例,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sAcE)升高l5例,13例肺泡灌洗液淋巴细胞比例>20.5%者8例,淋巴细胞亚群CD4/CD8>3.5者5例,纤维支气管镜活检阳性l5例。结论:肺部是结节病最常累及的器官,对称性肺门淋巴结肿大是其特征性的表现,sACE、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淋巴细胞比例以及CD4/CD8等是判定结节病活动性较好的指标,确诊有赖于支气管粘膜、肺、淋巴结活检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