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老年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60岁以上患腰椎退行性疾病并采用单节段腰椎融合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ERAS组40例,男15例,女25例。ERAS术前措施包括院前宣教、营养指导、血栓预防、超前镇痛,术中措施包括选择短效麻醉剂、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术式、切口局部注射长效局麻药镇痛、不放引流,术后措施包括术后减少补液、早期进食、24 h内拔除导尿管并下床进行康复锻炼。对照组采用常规MISTLIF,其中男14例,女2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前、术后1天、3天、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ERAS组术后1天、术后3天分别为2.5±1.2、2.0±1.3;对照组分别3.5±1.6、3.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5.8±16.2) min,平均出血量(85.0±24.2) ml,平均住院日为(7.3±1.2)天,平均住院费用为(59750.8±21242.3)元,对照组为平均手术时间为(190.6±40.5) min,出血量(155.5±68.5) ml,平均住院日(14.3±7.6)天,平均住院费用为(94374.9±22345.8)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出血量、住院日、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过程中应用ERAS措施,在达到与常规手术相同疗效的基础上,具有缓解术后疼痛,利于早期下床活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 联合椎体骨水泥强化治疗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 2017 年 2 月至 2019 年 2 月收治的 54 例骨质疏松伴腰椎管狭窄症标准的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 组 24 例,男 11 例,女 13 例,行 OLIF 联合邻近椎体骨水泥强化治疗;B 组 30 例,男 14 例,女 16 例,单纯行 OLIF。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比较术前,术后 1 周,术后 3 个月腰痛及下肢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健康调查简表 (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比较两组术前、术后 1 周及术后 3 个月椎间隙高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术后 1 周 VAS 评分、ODI、SF-36、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 3 个月 A 组患者 VAS 评分、ODI、SF-36 较 B 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 2 个月 A 组患者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于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应用 OLIF 同时行骨水泥椎体强化,可有效降低终板塌陷、融合器下沉等相关风险,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31例,均合并不同程度腰椎不稳,全部采用Mast 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下椎管减压方法 (对照组);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33例全部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改良TESSYS技术治疗(观察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术区引流量。疗效评定及随访采用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术后1年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硬脊膜破裂、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及椎间盘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110.47±10.84)min、(20.39±5.71)m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21.61±14.22)min、(111.45±45.1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观察组腰腿痛VAS评分(1.58±1.35)、ODI(9.36±1.78),优于对照组VAS评分(1.87±0.21)、ODI(10.11±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两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改良TESSYS技术治疗老年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切口小、出血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时间快,疗效肯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ESSYS技术与椎间盘镜下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骨科住院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TESSYS技术组)及对照组(椎间盘镜技术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卧床时间、是否存在并发症等情况;对比术前、术后1、3、6、12、24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于术后12个月根据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56.92±23.83) min vs.(71.88±20.11) min,t=1.658,P=0.045]、切口长度[(0.89±0.13) cm vs.(3.59±0.92) cm,t=15.784,P=0.000]、术中出血量[(17.74±5.63) ml vs.(93.92±40.55) ml,t=27.944,P=0.000]、术后下床时间[(24.88±1.95) h vs.(72.77±3.74) h,t=4.332,P=0.000]、卧床时间[(5.02±1.22)天vs.(14.78±3.86)天,t=4.332,P=0.001]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术后1个月ODI评分[(16.99±2.77)vs.(19.07±2.14)]、JOA评分[(18.44±1.52) vs.(17.78±1.59)]、下肢VAS评分[(6.48±1.34) vs.(7.15±1.42)]、腰部VAS评分[(3.11±1.02) vs.(3.56±1.24)]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24个月,两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试验组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67%vs. 87.50%,P0.05)。结论与椎间盘镜治疗术相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损伤小、出血量少、恢复速度快等优势,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腰椎Wiltse手术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腰椎后正中入路改良TLIF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我科收治腰椎不稳症患者68例,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41~72岁,平均60.8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22.6个月。改良TLIF组37例,行腰椎后正中入路改良TLIF术;Wiltse入路组31例,行腰椎后正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TLIF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清肌酸激酶、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植骨融合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68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8个月,平均28.6个月,改良TLIF组与Wiltse组在术中出血量(462.32±52.28)ml vs.(266.82±56.42)ml、术后引流量(301.92±68.22)ml vs.(140.52±58.65)ml、术后卧床时间(5.8±1.2)天vs.(3.1±0.9)天、住院天数(9.8±1.4)天vs.(6.2±1.2)天方面比较,Wiltse入路组均优于改良TIL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融合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肌酸激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864.26±61.43)IU/L vs.(408.32±70.35)IU/L、术后3天(521.82±50.22)IU/L vs.(328.53±60.84)I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腰腿痛VAS、JOA、ODI评分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术后1周(3.63±0.43)分vs.(1.94±0.53)分、术后6个月(1.14±0.37)分vs.(0.67±0.2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Wiltse入路组术后改善优于改良TILF组;两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17.93±0.84)分vs.(21.26±0.64)分、ODI评分(9.52±5.36)分vs.(21.85±4.8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Wiltse入路组术后临床功能改善优于改良TILF组。结论 Wiltse手术入路TLIF与改良TILF术式均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术式,但Wiltse手术入路TLIF术式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出血少,对椎旁肌及小关节囊损伤小,可以早下床活动,术后慢性腰痛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Ⅰ期减压手术对颈椎管狭窄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的72例多节段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32例(行Ⅰ期减压手术颈腰椎联合减压)、B组40例(采用传统分期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pain score,VAS)。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A组患者的JOA评价项目(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膀胱功能)评分均高于同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12、24 h,A组患者的VAS评分均高于同时间点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18.75%与B组患者的3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期减压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相对于分期手术,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但是术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更好,同时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 与经皮内镜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y surgery,PES) 治疗盘源性腰痛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 的疗效,并且探讨终板 Modic 改变对两种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经椎间盘造影确诊为 DLBP 并接受手术治疗的 83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 OLIF 组 (n=39) 和 PES 组 (n=44)。根据是否伴有终板 Modic 改变各分为两个亚组,即 OLIF 1 组 (伴有终板 Modic 改变)、OLIF 2 组 (不伴有终板 Modic 改变)、PES 1 组 (伴有终板 Modic 改变)、PES 2 组 (不伴有终板 Modic 改变)。其中 OLIF 1 组 17 例、OLIF 2 组 22 例、PES 1 组 19 例、PES 2 组 25 例。术后随访 1 年以上,比较各组间术前及术后各时段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 scale,VAS) 及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获得完整随访病例 OLIF 组与 PES 组术后 VAS 评分、ODI 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OLIF 1 组 VAS 评分、ODI 与 OLIF 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PES 1 组术后 VAS 评分、ODI 均较 PES 2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ES 1 组术后 VAS 评分、ODI 均较 OLIF 1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OLIF 与 PES 治疗 DLBP 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伴有终板 Modic 改变的 DLBP 病例行 OLIF 可获得更佳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与全椎板切除手术治疗脊髓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脊髓肿瘤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统计与比较2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临床疗效等。结果2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2组平均手术时间比较,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41.21±42.61)ml、(7.22±0.91)d、(8.79±0.86)d,与对照组(278.63±52.89)ml、(24.36±1.27)d、(13.02±1.17)d比较,P<0.05。随访3~24个月,2组患者疗效和脊柱稳定性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脊髓肿瘤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手术治疗,与全椎板切除术时间相近,但术中出血量较少,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疗效较好,患者住院时间和下床时间都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n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辅以经皮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因患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疾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25例。采用经皮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技术治疗11例(单侧组),其中男7例,女4例;其中L_2~5节段5例,L_3~S_1节段6例;年龄31~64岁,平均47.6岁。采用经皮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技术治疗14例(双侧组),其中男8例,女6例;其中L_(1~4)节段1例,L_(2~5)节段5例,L_3~S_1节段8例;年龄26~66岁。平均50.5岁。使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自主翻身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植骨融合率、住院花费等指标。结果单侧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分别为(8.55±2.96)分和(25.09±8.92)分,双侧组分别为(8.79±3.37)分和(25.00±7.49)分。单侧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自主翻身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分别为(177.27±30.48)min、(220.91±34.46)ml、(1.73±1.10)天、(9.45±2.69)天、(65676.82±2149.83)元,双侧组分别为(130.71±40.02)min、(311.43±57.45)ml、(2.43±1.49)天、(9.29±2.61)天、(95774.29±2015.19)元。两组患者术后融合率分别为90.9%(30/33)和92.9%(39/42)。两组术后JOA评分明显改善,且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手术优良率、手术并发症、植骨融合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自主翻身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多节段椎间植骨融合辅以经皮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较好的脊柱即刻稳定性。TLIF结合经皮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疾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D腹腔镜手术联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右半结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3D腹腔镜手术联合ERAS组(36例)和2D腹腔镜手术联合ERAS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总数、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Clavien-Dindo分级),从图像质量、深度质量及观看舒适度三个基本维度比较术者对3D和2D腹腔镜视频质量的主观评价。结果3D腹腔镜手术联合ERAS组的手术时间(127.1±22.5)min及术中出血量(78.8±25.6)ml明显少于2D腹腔镜手术联合ERAS组的(146.2±24.8)min和(110.5±28.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总数、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者对两组腹腔镜系统的深度分辨率、深度运动、深度定位、空间变形失真及术中操作感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腹腔镜优于2D腹腔镜。结论3D腹腔镜手术联合ERAS干预治疗右半结肠癌安全可行,且3D腹腔镜手术能够提供良好的三维视野,增强立体感和操作感,能更精确地判断组织距离与层次,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节段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因退行性腰椎侧凸行多节段OLIF治疗的26例资料,其中男7例,女19例;年龄47~84岁,平均(63.17±18.31)岁。Lenke Silva分型Ⅲ型15例、Ⅳ型8例、Ⅴ型2例、Ⅵ型1例。收集术前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s角、骨盆腰椎匹配值(pelvic incidence-lumbar lordosis,PI-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aertical axis,SVA)、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参数;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计算植骨融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OLIF联合内固定手术,一期行单纯OLIF,三节段18例、四节段8例;间隔5~10天,平均(7.2±1.7)天,二期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3例,经Wiltse入路行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12例,切开植入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术11例。住院时间平均(13.7±2.1)天。随访时间8~21个月,平均(15.9±3.4)个月。冠状面术前Cobb’s角(20.3±3.0)°,末次随访(5.4±1.4)°;术前PI-LL(30.7±8.8)°,末次随访(13.5±1.2)°;SVA术前(69.9±5.7)mm,末次随访(28.6±4.5)mm;术前PT(23.3±3.2)°,末次随访(12.1±6.1)°;腰痛VAS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6.3±1.0)分、(3.2±1.4)分、(1.8±0.6)分、(1.1±0.9)分;下肢痛VAS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5.2±0.8)分、(2.8±2.3)分、(1.3±0.2)分、(1.0±0.7)分;ODI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32.7±0.4、19.1±0.9、16.7±2.7、14.7±0.3。OLIF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侧凸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uk标准,所有患者椎间融合达到100%。术中1例出现节段动脉损伤,1例出现髂总静脉损伤;术后1例出现终板损伤;5例出现屈髋屈膝乏力,4例在术后2周内恢复,1例在术后4周随访期内消失。2例出现大腿前外侧麻木,均在术后3个月恢复。结论OLIF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侧凸围术期并发症较轻,脊柱畸形改善和临床疗效良好,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功能,是一种微创、有效、风险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短节段减压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采用后路短节段(<3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59例老年(>65岁)退行性脊柱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根据Berjano分型分为Ⅰ型组(40例)和Ⅱ型组(19例)。患者年龄65~88岁,平均75.4岁,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5.1个月。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腰部和下肢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时患者侧凸Cobb’s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术前神经根阻滞患者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手术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P=0.02)。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部和下肢VAS以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erjanoⅠ型和Ⅱ型患者侧凸Cobb’s角分别由术前的(17.2±3.5)°和(19.1±4.2)°降至术后3个月时的(10.3±2.7)°和(10.5±3.1)°,而末次随访时分别增加至(14.3±2.9)°和(15.2±3.9)°,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Ⅰ=51.5,P<0.01;FⅡ=25.5,P<0.01),而SVA和LL术前、术后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共有20例(33.9%)出现并发症,其中围术期并发症15例,远期并发症5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减压固定手术治疗BerjanoⅠ型和Ⅱ型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具有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能够改善侧凸畸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技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安全性和早期疗效。方法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6 月,我科收治 82 例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其中 45 例接受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手术,37 例接受常规经椎间孔入路手术。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手术节段、术中透视次数、内镜引入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估腿痛的程度,使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评估腰部功能,末次随访时使用改良 MacNab 标准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术中透视次数、内镜引入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 (3.38±0.61) 次、(9.60±1.07) min、(69.56±15.03) min 和 (10.18±2.88) ml,常规组中对应值分别为 (9.70±1.33) 次、(20.08±1.23) min、(78.78±15.20) min 和 (12.57±3.84) ml,改良组中术中透视次数、内镜引入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中术前、术后 1 天、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及 12 个月的腿痛 VAS 分别为 7.53±1.27、2.87±0.92、2.38±0.75、1.91±0.79、1.62±0.61 和 1.42±0.66,相应时间点的 ODI 分别为 71.11±8.94、25.56±4.80、22.13±5.00、19.11±4.68、16.36±4.50 和 14.04±4.10。常规组中相应时间点上腿痛 VAS 分别为 7.43±1.30、2.73±0.87、2.22±0.67、1.78±0.71、1.54±0.69 和 1.32±0.75,相应时间点的 ODI 分别为 68.54±8.12、23.73±5.78、20.70±5.10、18.05±4.82、15.24±4.23 和 13.08±3.58。两组组内术后 1 天、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及 12 个月的腿痛 VAS 和 ODI 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两组同一时间点上组间比较腿痛 VAS 和 OD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改良 MacNab 标准评估疗效,改良组优 15 例,良 24 例,可 5 例,差 1 例,优良率 86.67%;常规组优 11 例,良 20 例,可 5 例,差 1 例,优良率 83.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和常规组中各有 2 例复发,复发率分别为 4.44% 和 5.4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组中有 1 例 (2.70%) L5~S1 侧隐窝狭窄患者出现术后感觉迟钝,给予药物及理疗后 3~4 周症状完全缓解。结论经皮内镜下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技术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安全且高效的手术方法,可有效降低术中辐射。  相似文献   

14.
Dynesys系统治疗单节段与多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 Dynesys 系统治疗单节段与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3月采用 Dynesys 系统治疗的腰椎退变疾病患者46例。根据患者手术节段分为单节段组(32例)和多节段组(1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摄腰椎正侧位和前屈后伸位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活动度以及近端相邻节段的椎间活动度。结果46例患者平均随访30(24~52)个月,两组患者 ODI 指数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20.5±5.7)%,多节段组(21.2±9.8)%;末次随访:单节段组(12.2±4.3)%,多节段组(15.3±6.9)%,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VAS 评分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2.9±1.3,多节段组3.2±1.4;末次随访:单节段组1.4±0.3,多节段组1.6±0.4,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末次随访时 ODI 与 VAS 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11.3±2.7) mm,多节段组(11.1±2.0) mm;末次随访单节段组(10.8±3.1) mm,多节段组(10.3±2.2) mm,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4.3±2.4)°,多节段组(4.6±2.7)°;末次随访单节段组(4.8±2.2)°,多节段组(5.3±2.0)° 均显著下降( P<0.05)。两组近端相邻节段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单节段组(9.1±2.1)°,多节段组(8.5±1.8)°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仅在末次随访时单节段组(10.3±2.7)° 较术前显著增加,并且单节段组大于多节段组(9.1±3.0)° ( P<0.05)。结论单节段与多节段 Dynesys 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能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并保留部分椎间活动度,术后近端相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均有所增加,单节段组增加更显著,这可能存在相邻节段退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中和固定系统( 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 )用于腰椎退行性滑脱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像学改变。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我科对17例明确诊断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单节段病变患者进行了后路椎板开窗减压, Dynesys 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53~72岁,平均61.3岁。手术节段分布:L3/4间隙3例,L4/5间隙10例,L5/S1间隙4例。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和功能障碍指数( ODI )进行疗效评估。通过术前及随访时 X 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比及椎间活动度。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失败。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5.4个月。VAS 腰痛评分:术前5.9±2.7,末次随访1.8±1.2;VAS 腿痛评分:术前3.1±2.4,末次随访1.2±0.9。ODI 指数:术前(39.4±17.3)%,末次随访(14.8±11.2)%。术前及随访时所有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椎体间高度比:术前2.5±1.2,随访时2.8±1.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椎间活动度:术前(4.6±1.5)°,随访时(1.8±1.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Dynesys 系统内固定是轻度腰椎退行性滑脱的一种早期疗效满意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 Dynesys 作为非融合器械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应用 Dynesys 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8~74岁,平均54.6岁。全部病例均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或不合并椎间盘突出。单节段32例,两节段10例。按标准操作置入 Dynesys 螺钉后行病变节段椎板间开窗减压,切除或保留椎间盘。清除增厚的黄韧带,切除增生内聚的上关节突的内侧部分,开放侧隐窝。测量椎弓根钉间距,截取 PCU 管,将 PET 绳索穿入 PCU 管和上下椎弓根钉间,收紧并锁定绳索与椎弓根钉连接处。术后5天戴腰围下地,腰围佩戴时间为3周。通过 ODI 和 VAS 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并通过动态侧位 X 线片评估非融合节段的椎间运动功能保留及椎间隙高度和近端相邻节段活动度。结果随访10~36个月,平均24.7个月。ODI 指数术前(60.4±21.5)%,术后(23.9±13.5)%,( P<0.05);VAS 腰痛评分术前6.0±1.8,术后2.1±1.7,( P<0.05);VAS 腿痛术前评分7.2±1.9,术后1.9±1.1,( P<0.05),临床疗效满意。影像学评价非融合节段保留有一定椎间活动度,活动范围2°~5°,平均3.7°。结论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满意,能够部分保留固定节段的运动功能,可作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椎间盘疾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髓核摘除联合K-Rod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对39例单节段或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髓核摘除联合K-Rod动态固定(A组,19例)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B组,20例)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进行比较评价,并动态观察术后责任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A组随访时间18~32个月,平均22个月;B组随访时间18~37个月,平均23个月。末次随访两组患者腰腿痛症状明显改善。A组末次随访时VAS为1.16±0.50,ODI为(3.72±3.63)%,较术前VAS5.52±1.58及ODI(50.83±20.28)%有明显降低(P<0.001);B组末次随访时VAS为2.13±0.69,ODI为(18.61±4.07)%,较术前VAS6.50±1.21及ODI(60.56±9.92)%有明显降低(P<0.001)。A组术后手术节段ROM减小,但末次随访时已恢复至术前近60%,B组术后手术节段将为0°。两组相邻节段及腰椎总活动度维持在术前水平。A组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约10%,但术后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两组相邻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未见内固定松动、物断裂等情况。结论与融合相比,K-Rod系统保留了腰椎生理曲度和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对相邻节段退变无明显影响,短期临床疗效满意,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手术技术,观察疗效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对明确诊断下腰椎不稳的71例患者行后路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切除椎间盘保留侧方及前方的纤维环,刮除终板的软骨层,植入足量的自体松质骨。术后不同随访时间观察症状改善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37.3个月(23~82个月),原有的神经压迫症状消失,术后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分别为(83.52±2.41%和(72.66±4.1)%。术后6~9个月移植骨间隙轮廓不清,CT示椎体与植骨块交界处无透亮区。11例(15.5%)患者融合不良,植骨块吸收,但症状改善。结论腰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结合椎弓根固定符合腰椎的自然生物力学特征,即椎体的压力支撑原则以及后结构的张力带原则,是腰椎稳定性重建的理想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影响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临床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2月至2009年6月,共计51例在我院行腰椎后路侧弯矫形选择性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在T1加权像上评价椎间孔的狭窄程度,根据椎间孔的狭窄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临床结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一部分患者有严重的坐骨神经痛症状以至于腰椎在矢状面上只能做很小范围的活动,即使使用激素、度冷丁也只能在短时间内轻微缓解,由于这种症状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很少见到,在这篇研究中我们把这种症状作为一个观测指标.结果 3组患者的年龄、术前ODI指数、末次随访时ODI指数的改善率经过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重度坐骨神经痛、性别经过Person χ2检验在各组间的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程在3组间的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obb角在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患者的病程、椎间孔狭窄的程度、术前的Cobb角同时影响术后ODI指数改善率.结论腰椎间孔狭窄程度较轻组,病程较短,Cobb角较小,术后效果较好.反之随着腰椎间孔狭窄程度加重,病程较长,Cobb角较大,患者术前ODI指数逐渐增加,重度坐骨神经痛出现的概率较大,术后效果较差.患者病程及腰椎间孔狭窄程度是影响退变性腰椎侧凸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腰椎全椎板截骨回植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1994年2月~2001年12月行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52例,随访时间56个月~122个月,平均83个月。通过对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ODI指数,腰腿痛VAS评分,影像学进行随访评估。结果手术时间40~230min,平均97min。术中失血量75~254ml,平均96ml。JOA评分:术前14.2±3.9分,末次随访时24.3±2.8分;ODI指数:术前64.6±10.3%,末次随访时18.5±5.4%;VAS:术前7.4±0.7分,末次随访时1.8±0.5分,JOA好转优良率(80.2%)。手术前后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平片示椎板骨性融合良好,过屈位无后方椎间隙加宽,无脊柱不稳现象;CT检查示12例单侧椎板未愈合,椎管减压满意,未见愈合过程中有骨痂向椎管内生长。患者自觉手术满意率为94.4%。3例患者因症状复发行2次手术,术中观察到椎板下粘连轻微,容易将椎板和硬脊膜分离,术后2例症状消失,1例腰痛症状加重,严重影响生活。结论腰椎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术可明显减少术后腰椎的失稳和手术部位粘连,中远期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