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探讨食管癌术后切缘癌阳性的相关因素。对39例切缘癌阳性与肿瘤长度、切除范围、病理形态、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食管癌切缘癌阳性上切长度≤3cm与≥5cm比较P<0.01,蕈伞、缩窄型与髓质型、溃疡型比较P<0.01,浸润至肌层、纤维层与粘膜下层比较P<0.05,高分化与小分化比较P<0.05,高分化与低分化比较P<0.01,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P<0.01。应尽可能在肿瘤上、下5cm以上切除食管,降低切缘癌阳性率,防止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统计分析42例胸段食管癌手术切除病例,探讨各种病理改变对淋巴转移的影响及其转移的途径和范围。结果淋巴结转移率59.5%,淋巴结转移度26.7%.肿瘤长度、浸润深度、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跳跃式转移是其特点。结论提倡三切口手术,颈部吻合术。同时应行颈、胸、腹三领域淋巴结清除,以减少转移淋巴结的遗留,提高生存率。对晚期患者提倡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贲门癌浸润长度与切除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了179例食管癌、60例贲门癌的浸润距离及其与病理形态学的关系和切端术中及固定后长度和回缩比率。食管癌切端术中与固定后长度比为2.4:1,回缩率为59%,浸润的最近距离0.5cm,最远距离4.0cm,平均0.87cm。超过2.0cm者16例,占8.9%。按术中与固定后标本的回缩率折算,解剖长度近10%的病例切端长度应在8cm以上。贲门癌切端术中与回定后长度之比为2:3:1,回缩率为58%,浸润的最近距离0.5cm,最远距离5.5cm,超过2cm者10例,占16.7%。按上述方式折算解剖长度,近15%的患者切端应在10cm以上。食管癌与贲门癌的浸润程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生长方式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与肿瘤的巨检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类细胞反应、间质细胞反应和瘤体长径差异无显著意义。食管浸润长度与多灶癌发生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并对食管贲门癌切端解剖与固定后的长度和回缩率,多灶癌与切除长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直肠癌向直肠系膜远端微转移与临床病理间的关系,为选择直肠癌手术方式提供必要的依据。方法收集46例直肠癌手术后标本,沿肿瘤下缘纵向切取宽约2cm的远端直肠系膜组织,用脂溶法处理后,计数其中淋巴结,随后按每1cm距离切成组织块,行HE染色,取HE检查阴性的切片,再用细胞角蛋白(CK)20为标记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观察显微镜下肿瘤远端直肠系膜中微转移的情况,并进行转移规律分析。结果直肠远端系膜中共检出有淋巴结微转移10例(其中合并有癌结节播散有3例),仅有1例癌结节播散,远端系膜总转移率为23.9%,癌结节微转移率为6.5%,淋巴结微转移率为19.6%;转移最远距离为4cm。直肠癌系膜远端微转移在肿瘤大体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等因素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等因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系膜远端的微转移主要表现为淋巴结的微转移和癌结节的形成;转移发生与肿瘤大体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等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手术前X线钡餐造影检查,探讨食管癌移动度在判断食管癌手术切除率的临床价值。方法术前1周内,将338例食管癌患者,分别于立位及卧位行X线钡餐造影检查并摄片,测量立位及卧位片上肿瘤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的距离,对照手术结果及术后病理做出分析。结果食管癌移动度不同,其手术切除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癌移动度>1 cm,提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轻,切除病灶把握性较大;食管癌移动度0.5 cm至1 cm之间,手术切除有一定困难;食管癌移动度<0.5 cm,根治性切除的可能性小。食管癌移动度对判断肿瘤能否切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减少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食管癌手术切除的最佳范围及手术方法。方法 通过对97例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两断端距肿瘤边缘每间隔0.5cm横行取材,多切面制片镜下检查,确定肿瘤向两端食管的浸润范围及肿瘤浸润与TNM分期、肿瘤类型及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肿瘤向上端食管最远浸润距离为1.5cm,按术中与固定后标本的缩短率折算,解剖长度4.45cm。肿瘤浸润距离与TNM分期、肿瘤类型及分化程度,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对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85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85例胸段食管癌患者中99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5.71%.单因素分析显示,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组织学类型有显著关系(P<0.05),而与性别、年龄和肿瘤大体类型无显著关系(P>0.05).结论: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对预后的评价,指导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对150例单纯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为48.0%,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主要为肿瘤浸润深度及肿瘤的分化程度,和肿瘤的长度无关。有淋巴结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11.8%,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48.6%)。提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切除后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对不同部位的食管癌应采取不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中、上段食管癌应行颈、胸、腹部淋巴结清扫,下段食管癌应行胸、腹部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病灶食管癌的血液供应特点,明确食管癌局部淋巴结转移的DSA征象,指导食管癌的TNM分期和综合治疗。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0例经食管钡剂X线造影及病理学证实的食管癌患者予以支气管动脉及其他可能肿瘤供血血管造影,依造影结果在靶血管内化学药物灌注(食管癌介入治疗)。结果食管癌有多支、多源、节段性供血的特点;DSA动脉造影可显示区域淋巴结的转移征象,能明确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短病灶食管癌有较高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介入治疗效果满意。结论DSA造影能明确食管癌区域淋巴结及肺转移等情况,是预测和指导食管癌外科根治性切除最基本的诊断工具,介入治疗是食管癌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术前应用更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是否与浸润、转移有关。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食管癌患者原发灶、临近非肿瘤食管粘膜组织中的β-连环蛋白的表达。结果临近非肿瘤食管粘膜中β-连环蛋白呈强阳性表达,而在食管癌原发灶中表达程度明显弱于临近非肿瘤食管粘膜,且与食管癌的生长方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密切相关。结论β-连环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预测食管癌转移潜能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单纯放疗后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未行手术治疗单纯放疗的胸段食管癌患者338例进行研究,分析食管癌不同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率以及肿瘤浸润深度、病变长度、肿瘤分化程度、不同放疗技术等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 (1)133例食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39.3%。(2)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7.0%3、6.1%、47.7%。胸上段食管癌颈部、上纵隔、中纵隔、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0%、42.5%、20.0%、7.5%和5.0%;胸中段食管癌分别为19.2%、32.7%2、1.2%、9.6%和17.3%;胸下段食管癌分别为17.1%、14.6%2、2.0%、12.2%和34.1%。(3)食管壁CT下形态≤5 mm与〉5 mm脂肪线完整、脂肪线消失、外侵征象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0%与39.2%、42.2%、34.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病变长度≤3 cm组、3~5 cm组和〉5 cm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7%、38%和47.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中高分化、低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6.9%和76.2%(P〈0.01)。(6)普通放疗、三维适形放疗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1.7%、37.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段食管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且发生时间早,涉及部位多。低分化癌尤其明显。胸上段易于发生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既可向上也可向下转移;胸下段以腹部转移多见,各段下纵隔淋巴结转移均较少见。  相似文献   

12.
陈溉  姚健  官禹 《四川医学》2009,30(10):1567-1569
目的探讨手辅助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的适应证。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1月,我院在手辅助胸腔镜下行食管癌切除、胃食管颈部吻合术17例。胸腔镜下经右胸游离胸段食管及肿瘤,清扫胸腔内淋巴结,上腹部正中切口完成胃的游离及清扫腹腔内淋巴结,颈部切口完成食管癌切除胃食管颈部吻合术。结果1例因双腔气管插管失败,1例因胸腔粘连中转开胸,另15例经胸腔镜手术成功。手术时间250-360min,平均270min。术中出血量150-400ml,平均240ml。清扫淋巴结4-10枚,平均6.4枚。术后2-3d拔除胸腔引流管,引流量200-500ml,平均350ml。术后喉返神经损伤1例,术后3个月恢复。17例随访4-15个月,平均8个月,均健在,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主要适用于食管癌临床Ⅰ期及Ⅱ期,肿瘤长度〈5cm,无外侵及纵隔明显肿大淋巴结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83例食管鳞癌患者均为林州市居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C、VEGFR-3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随访5 a以上。结果VEGF-C阳性产物位于细胞质,VEGF-C阳性表达率为45.8%(38/83),VEGF-C阳性表达与食管癌浸润深度、pTNM分期,局部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VEGFR-3阳性脉管数平均为(9.77±2.99)个,VEGFR-3阳性脉管数与淋巴结转移、VEGF-C表达之间存在相关关系(P<0.001)。VEGF-C阳性表达组5 a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VEGF-C及其受体VEGFR-3可能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VEGF-C表达可能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经病理确诊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宝鸡地区食管癌病例的特点。方法收集宝鸡市人民医院2002年2月-2008年2月经病理学确诊并行外科手术的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食管癌好发于55~70岁,男性多见,占91.0%;②发病部位:好发于食管中段,占51.3%;③细胞分型:鳞癌多见,占67.3%,腺癌占25.6%;④肿瘤分化程度:中分化多见,占76.9%;⑤约70%的病例中伴有淋巴结转移。结论宝鸡地区食管癌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好发于食管中段,病理分期以中晚期为主,病理类型多为鳞癌,但腺癌有增加的趋势。该研究为本地区食管癌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特有的无瘤技术在腹腔镜辅助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06年4月~2010年6月,对6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实施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在遵循肿瘤根治术原则下实施无瘤技术以减少或防止肿瘤细胞的脱落、种植和播散等.结果:66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远端胃癌根治术平均280(220~340) min,近端胃癌根治术平均269(215 ~ 325) min,3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手术时间分别为340 min、370 min、410 min.平均切口长度6.0(5.2~9.0) cm.术中出血量: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平均160( 100~250)mL,腹腔镜近端胃癌根治术平均200(90 ~320)mL,3例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出血量分别为200 mL、350 mL、400 mL.清扫淋巴结:远端胃癌根治术平均21(15 ~31)枚,近端胃癌根治术平均22(17 ~28)枚,3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分别为25、29、35枚.65例术后随访3~48个月(<1年21例,1~2年19例,>2年25例),均未见切口及戳孔肿瘤种植转移.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入选标准及术中行标准的根治范围的前提下,腹腔镜辅助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应用其特有的无瘤技术安全可行,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隐匿性乳腺肿瘤的核磁共振成像(MRI)特点,病理学相关性,以及早期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来深圳市龙岗区中医院就诊的20例乳腺肿瘤患者的MRI特点,将报告结果与术后病理类型和组织学分化进行对比,其中恶性肿瘤概率根据BIRADS分类评估。结果 MRI检出可疑病变15例,病变大小0.4~7 cm(中位数1.5 cm),其中单个病灶6例(40%),3个多灶性病变(20%),多中心病变4例(27%),双侧乳腺病变2例(13%)。13例患者MRI诊断为原发性乳腺癌,根据术后病理活检对比得,6例(67%)正确估计病变程度,1例(11%)低估了疾病范围,2例(22%)高估了疾病范围。4例患者接受切片检查后化疗,1例为中心病灶,1例为多发性疾病。2例 MRI表现为一个假阴性,1例为假阳性。结论 MRI检测原发肿瘤敏感,有利于评估肿瘤范围。双侧乳腺MRI检查是评估女性转移性乳腺癌和原发性隐匿性乳腺癌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聚体(FHIT)在结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3年7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病例组,另取25例癌旁正常结肠组织(距肿瘤边缘>5 cm)作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患者组织中FHIT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80例结肠癌患者组织中FHIT阳性表达率为45.0%(36/80),25例对照组癌旁正常结肠组织FHIT蛋白表达率为72.0%(18/25).病例组结肠癌组织中FHI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癌旁正常结肠组织比较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结肠癌组织不同分化程度的患者,组织中FHIT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病原发病灶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程度的增加,FHIT阳性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P< 0.05或P<0.01).结论 FHIT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预后关系密切,随着结肠癌的浸润深度及转移程度的加重,其表达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或缺失状态,FHIT基因有望成为结肠癌基因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经右胸清扫颈、胸、腹三野淋巴结的意义和术后的疗效。方法收集经右胸食管癌根治手术365例,对颈、胸、腹三野区域淋巴结进行清扫。分析淋巴结清除总数、淋巴结转移数、淋巴结转移率、手术并发症。结果 365例食管癌患者共清扫淋巴结2866枚,淋巴结转移率为50.95%(186/365),转移度为17.30%(496/2866);不同年龄段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部位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肿瘤浸润深度的淋巴结转移率与转移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右胸是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的有效途径,可减少术后的复发率和转移率,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特制人工假体在胫骨近端骨肉瘤保肢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5年9月-2008年6月胫骨近端ⅡB期骨肉瘤经新辅助化疗后行特制人工关节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分析。共26例,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11。47岁,平均18.7岁。瘤段长度10~18em,平均14.4cm。同时累及腓骨近端4例。结果随访60。93个月,平均80.3月。2例(7.7%)术后复发,7例死于肿瘤转移,5年无瘤生存率73.1%。关节感染3例,占11.5%。1例腓总神经不完全损伤。膝关节伸膝延迟平均5°(0°~20°)。骨骼肌肉系统肿瘤术后重建功能评估系统评分22。30分,平均25.5分。结论特制人工假体治疗胫骨近端骨肉瘤存在诸多并发症,但其具有早期可靠的稳定性,中长期较好的肢体功能,是胫骨近端骨肉瘤重要的保肢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胡凯  韩卫  丁涤非 《安徽医学》2013,34(12):1778-1780
目的 检测E-cadherin和MMP-9在人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90例食管癌组织和45例癌旁组织中E-cadherin、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癌旁组织中E-cadherin、MMP-9的表达率分别为80.0%和0.0%,在食管癌组织中分别为57.8%和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食管癌组织中E-cadherin、MMP-9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且两者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食管癌组织中E-cadherin呈低表达,MMP-9呈高表达; 二者对食管癌的发生、浸润、转移有相反的调节作用;联合检测可以预测食管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