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郁芝教授认为浊瘀痹阻肾络是痛风性肾病的主要病机,贯穿疾病始终.强调痛风性肾病发作期为痰浊痹阻、化火化毒,治以祛浊解毒、缓急止痛为主;缓解期因肾络血瘀、肾微癥瘕,治以活血消癥、化瘀通络为主;疾病后期因浊瘀痹阻同时兼见脾肾亏虚证,可兼补肾健脾.根据本病病机发展过程,确立祛浊活血的特色治疗法,并创立特色验方"痛风方",临证...  相似文献   

2.
从“虚、浊、热、瘀”辨证痛风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医学术界对痛风发病的认识尚未一致。学习先贤理论、治验及阅读大量文献,结合临证实践的体会,认为"虚、浊、热、瘀"是痛风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本病的病因病机为脾肾亏虚,加之平素嗜食膏粱厚味,或饮酒、劳欲过度,日久湿浊内停而发病。脾失健运则升清降浊无权,肾失气化则分清泌浊失司,人体水液不能正常运化,导致湿浊热毒内生,阻于骨骼、经络、关节,致血行不畅,血滞为瘀,浊瘀互结而成。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瘀热痹阻经脉、骨节为标,本虚标实。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黄春林教授治疗痛风及痛风性肾病的经验。黄春林教授认为痛风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急性发作期属于湿热痹阻,慢性期属于湿瘀痹阻,治疗需分期而治,并且结合现代药理,使用对痛风及痛风性肾病有效的药对治疗。常用的药对及其功效为:百合—山慈菇—龙胆草清热解毒燥湿,为痛风急性期基本药对;土茯苓—薏苡仁—秦皮清热力较弱,但降泄浊毒、通利关节之力专,为慢性期降尿酸药对。菟丝子—女贞子增强滋养肝肾之功;黄芪—淫羊藿两药相须为用,脾肾并补。黄春林教授使用药对治疗痛风及痛风性肾病的经验可为临床医生临证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风湿病。金明秀教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多以毒邪为患,毒邪侵袭或损伤经络,导致经脉痹阻不通。其病机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浊、瘀血痹阻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肾亏虚,毒邪痹阻为病机特点。急性期治疗以清热祛湿化痰活血排毒为大法,慢性缓解期以伏毒内蕴为基本病机,以补益脾肾、化浊解毒为主要治则。遵循以上治则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分期论治、预防调摄、治未病等方面总结和介绍邓运明教授治疗痛风的经验。邓运明教授认为痛风的基本病机为脾胃失和为本,湿热痹阻为标,治疗痛风重视肝、脾、肾三脏的关系,并强调了治未病对于痛风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痛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中医认为痛风间歇期多为先天脾虚,又肥甘过度,导致脾胃受损,内生湿浊,加之外感风寒湿邪,内外相合痹阻关节经络而发病,可见脾虚湿阻是痛风间歇期的发病基础,其基本病机以脾虚为本、湿浊为标。故健脾渗湿法是治疗痛风间歇期的根本治法,彭江云教授团队以健脾渗湿方治疗本病,收效颇佳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痛风从内毒论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临床观察 ,证实了从内毒论治痛风 (gout)的疗效 ,并对痛风的中医病因病机作了深入的探讨与总结 ,认为痛风以脾肾失调、浊毒内伏为病理机要 ,急性发作期病机为浊毒攻注骨节 ,正邪剧争 ,经络不通。治疗以化浊排毒为主 ,发作期当以清热利湿解毒、舒经通络止痛为要点。据此组成痛风饮、痛风排毒颗粒进行防治。通过对治疗前后血尿酸变化及预防用药防止复发效果的分析 ,认为本法可能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对尿酸盐的反应以及抑制尿酸生成、促进尿酸从肠道排出而起效。本研究首次提出了痛风由内毒致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古代中医文献中有关骨痹的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发掘和研究,揭示骨痹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及预后,总结其辨治经验,为中医预防和治疗骨痹提供文献依据。提出骨痹病位在骨,与肾肝脾肺关系密切,关键在肾,治疗以填补肾精为主,兼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古代中医文献中有关骨痹的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发掘和研究,揭示骨痹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及预后,总结其辨治经验,为中医预防和治疗骨痹提供文献依据。提出骨痹病位在骨,与肾肝脾肺关系密切,关键在肾,治疗以填补肾精为主,兼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相似文献   

10.
周淑娟  罗珊珊  卢海松 《中医学报》2016,(11):1699-1702
痛风发病的内在原因为脾肺肾脏腑功能失调、三焦津液代谢紊乱,恣食肥甘厚味或外感湿邪是痛风的重要致病条件,湿浊痹阻"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不荣"是疾病发展的结果。痛风急性发作是湿浊郁闭化生热毒所致"湿热痹",张磊教授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原则,结合60余年临床经验积累及探索,创立涤浊法:从"上、中、下三焦,肺、脾、肾三脏"调节津液代谢紊乱,组合经方二陈汤、千金苇茎汤、四妙散加减治疗痛风收到良好疗效,不仅较快缓解疼痛,在降低血清尿酸的同时,改善血糖血脂等代谢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 ,认为脾肾功能失调是导致痛风发生的本质所在 ,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 ,肾失气化 ,导致湿浊内生 ,痰浊阻滞经络。提出调补脾肾为主 ,佐以活血通络法治疗。  相似文献   

12.
痛风从脾肾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认为脾肾功能失调是导致痛风发生的本质所在,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肾失气化,导致湿浊内生,痰浊阻滞经络。提出调补脾肾为主,佐以活血通络法治疗。  相似文献   

13.
谢庆华 《西部医学》2017,48(6):45-46
<正>林玉芬教授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工作老师,临床采用温阳法治疗痛风,能明显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减少甚至避免痛风反复发作,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颇多。现介绍如下:痛风系由湿浊瘀阻,留滞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表现为猝发关节红肿疼痛,逐渐痛剧如虎咬,昼轻夜重,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多以第一跖趾关节为首发,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关节。元代朱丹溪正式创立"痛风"病名, 《丹溪心法》中记载“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中医学将痛风归属于“痹症”“历节病”范畴。现代医家对痛风的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的认识尚不统一,如朱良春[1]认为痛风似风非风,因浊毒瘀滞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以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紊乱尤为突出。邓运明教授[2]认为痛风以脾胃失和,湿热痹阻为主要病机,采用健脾和胃,清热利湿之法治疗本病。牟淑敏教授[3]治疗本病主张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分期辨证治疗,将其分为湿热壅盛型、阳虚寒凝型、脾虚湿盛型、肝肾亏虚型。李海昌等[4]认为脾虚人群易出现痰湿体质,痰湿体质是痛风的体质基础,故从调节痰温体质方面着手治疗。医家对痛风的认识大多辨为虚实夹杂证。林玉芬教授认为痛风以阳虚为本,湿浊凝聚为标,治疗上应慎用苦寒之品,采用温阳法治疗痛风,多有奇效,且不易反复。  相似文献   

14.
尿酸性肾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痰瘀为标。曹恩泽认为尿酸性肾病急性发作期病机特点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痰瘀阻络,治疗当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温阳散寒祛湿通络、化痰祛瘀通络等为主,兼以健脾补肾;稳定期病机特点为本虚为主,兼有标实,分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治以健脾益肾、温补脾肾、滋阴补肾为主,兼顾化湿、祛浊、化瘀、通络之法。其根据病情缓急,分期论治,并融汇“清补化瘀通络”的学术思想,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运用"治未病"思想治疗痹病的临证思路。[方法]收集学习朱老治疗痹病的病案,并查阅相关著作和文献,结合朱老对于痹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研究其临床常用药物和诊治思路,从痹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角度进行阐述,并附医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关于痹病的治疗,朱老注重治病求本,临证时将辨病与辨证紧密结合。在病发之前见微知著,注重避邪扶正,巧用引经药,并将患者临床表现的高危可疑因素与现代医学理化检查指标相结合,做到未病先防;痹病发生之时,针对其病因病机,有效控制风、寒、湿、热、燥、瘀之痹的发展和传变,并遵循脏腑辨治的特点,顺应各脏腑的特点杂合以治,有效遏制五脏痹的进展;在痹病发生后期,用益肾蠲痹丸、蝎蚣胶囊等,将"从肾论治"和"善用虫药"的思维充分发挥,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所举医案患者辨为浊瘀痹,以泄浊化瘀、调益脾肾、蠲痹通络为法,注重祛湿通络药与其他药物的灵活运用,经治后患者多年痼疾告愈。[结论]朱老在痹病的治疗中善于运用"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未病状态加强防护,已病状态注重病症统筹、标本兼顾,根据各阶段的致病特点分别加以辨证施治,其临证思路值得继承和推广,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浊瘀痹阻肾络是痛风性肾病的特有病机,贯穿疾病全程,是痛风性肾病有别于其他慢性肾脏病的病机特点,决定了证候、症状的发生与发展方向,亦为不同证候所共有的病机。证候病机是痛风性肾病辨证论治的主体,早期多实,晚期多虚,以湿热瘀阻,脾肾亏虚为常见。症状病机是症状产生的直接病机,痛风性肾病针对症状采用对症治疗可增强辨病、辨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骨痹为伤科常见病证,历代医家多认为该病因感受风寒湿邪所致,初起为实证,病久不愈则肝肾不足,或虚实夹杂。病机多因风而起,故治当"从风论治";小续命汤方善治风病,以运化气血、调和阴阳为用,各经咸宜,可用于骨痹初期及后期的治疗;临证中,在"从风论治"思想指导下,以小续命汤方加减治疗各类骨痹,每获良效,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国医大师徐经世认为,痛风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痛风非风,病在肝脾肾,责之湿痰瘀”;应采取分期分型相结合的方法辨证论治,活动期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活动期的湿热痹阻型和慢性活动期的痰瘀互结型,缓解期以脏腑阴阳为纲,分为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两型进行论治;尚应辨证辨病用药相结合,久病配合使用虫类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9.
痛风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如不及时控制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胡荫奇教授为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专家,长期从事风湿免疫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对痛风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善从"伏邪"论治痛风,认为其"伏邪"性质为湿热痰瘀,过量的血尿酸亦属于"伏邪"范畴。其病位在脾肾,病机为湿浊痰瘀久伏,正气不足,遇外邪引动而发病。故治疗以祛邪与扶正相合,以清热除湿为基础,补益脾肾为主,运用分消、搜络、扶正之法导"伏邪"外出,并注重急性期和缓解期分期论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病"范畴,发病原因不外正气不足和外邪痹阻。正气不足多以脾肾阳虚为主,外邪多以寒湿凝滞为要,故本篇从"阳虚寒凝"理论探讨RA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法概要。因此,我们提出RA的发病以脾肾阳虚为本,寒湿凝滞经脉为标,并以"温阳散寒"法治疗RA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