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
介绍严健教授基于“浊毒瘀滞”理论指导全程管理肛肠疾病的经验。严教授认为浊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浊毒瘀滞是肛肠疾病的关键病机。浊毒瘀滞贯穿肛肠疾病全病程,全程疾病管理应严于术前、慎于术中、善于术后。提出肛肠疾病手术前后的病机演变规律为:术前以浊毒为主,术中以浊瘀为主,术后虚实并存,实以湿浊为多见,虚者兼气阴亏虚。倡导通和治则,临床以益气化浊解毒为主线,根据原发疾病、手术情况、实验室检查等加减用药。创立的经验方,主张以平衡脏腑、升降气机、燥脾润胃、运化三焦、通顺魄门,使浊毒之邪从气化而出。  相似文献   

2.
贾英杰教授结合临床经验,提出“癌浊”病机理论,以“黜浊培本”为基本治则,并将姜春华教授截断疗法运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指出三焦功能失司是产生“癌浊”的重要环节,同时三焦也是“癌浊”传舍的通道,总结出“截断癌浊”的核心思想,即罢黜癌浊、截断来路为首要环节;疏利三焦,给邪出路为关键步骤;谨守病机,守方微调以达平和;倡立体疗法,多手段截断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3.
恶性肿瘤中医证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历代文献资料的记载 ,结合笔者临床工作的实践及体会 ,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及其临床表现形式与“虚”、“痰”、“瘀”、“毒”有着密切的关系。文中分为四个方面 ,“虚”是肿瘤发生的基础和结局 ;“痰”可致瘤 ,瘤也常表现为痰证 ;“瘀”可致癌 ,癌可致瘀 ;“毒”是癌之因 ,又是癌之证 ,分别说明“虚”、“痰”、“瘀”、“毒”不但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成为肿瘤的致病因素 (即病因 ) ,也是肿瘤临床发病过程中常见的证 (即证型 ) 。表明“虚”、“痰”、“瘀”、“毒”作为癌因时的致病方式及途径和它们在癌症临床中的常见证型  相似文献   

4.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高发的恶性肿瘤,有着相当高的死亡率。本文从"虚、痰、瘀、毒"四个方面,对卵巢癌发生发展以及转移进行理论探讨。虚处受邪是卵巢癌发生发展的首要条件,痰浊凝滞,阻滞气血,瘀血停聚,癌毒侵袭,痰浊、血瘀、癌毒三者相互作用,发为卵巢癌。痰浊、血瘀、癌毒是卵巢癌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毒邪”是对机体有危害作用的致病因素的总称。肾间质纤维化进程中,脾肾虚损,分清泌浊功能减退,湿浊溺毒不得外泄,蓄积体内,湿浊积久,酿为浊毒,久则瘀毒互结,从而形成“虚、湿、瘀、毒”四大病机同时存在,相互交织,又互为因果,共同加速肾间质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孙彬栩  贾英杰 《吉林中医药》2012,32(10):990-992
贾英杰教授认为,恶性肿瘤多“毒瘀并存”,且“毒”“瘀”贯穿于疾病病程始终.“毒”有外侵之毒邪及体内有毒之邪2种,耗伤人体之气血,使人体正虚而邪实;“瘀”是血行不畅,毒邪瘀积,久则恶变成癌的病理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贾英杰教授注重理气药物的配伍及不同类型活血化瘀药物辨证应用,同时重视与现代医学研究结合,辨证与辨病结合,强调活血化瘀中药的应用贵在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7.
胃癌在发病演变过程中在既往“正气内虚,毒瘀并存”癌瘤病机基础上,守正创新,进一步升华凝练“癌浊”致瘤学说。癌浊与胃癌的发生及演变密切相关,罢黜癌浊,培植本元是胃癌治疗基本原则,中州不利是癌浊形成的关键因素,临证中着重治取中州,频获佳效,文章对临证治疗胃癌经验进行总结,并附验案一篇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功衰竭导致之“水毒病”,因病情已至极期,病机亦较为复杂,斯时脾肾阳衰,火不生土,水湿浊瘀内生,壅塞三焦,气化无权,升降失司,清浊相混;既可阳损及阴,阴阳两虚;又可寒化或热化,呈现本虚标实之征。而脾肾两虚是本,湿热、水毒、浊瘀是标。《证治准绳·关格》篇指出:“治主当缓,治客当急”。确是经验之谈,权衡标本缓急,正确处理正邪关系,就成为治疗水毒病的成败关键。水毒病早期,应治本为主,祛邪为  相似文献   

9.
周晶  李文涛  张莹 《中医药导报》2019,25(19):106-108
介绍2例三焦针法化裁治疗消化道肿瘤恶性肠梗阻的验案,1例为三焦针刺法治疗胃癌腹腔转移伴癌性肠梗阻,1例为三焦针刺法治疗结肠癌术后左半结肠占位合并肠粘连致肠梗阻。认为恶性肠梗阻是晚期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乃正气亏虚、瘀毒蕴结、大肠传导失司所致,三焦针法疏理三焦、调补通下,正中其要。  相似文献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属于中医"胃痞"范畴。其病因多为毒浊内蕴于心下,毒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正气亏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理基础,关键病理因素可概括为毒、瘀、虚。其发病以正虚为本,以毒、瘀为标。在病变过程中,机体正气亏虚是内因,感受浊毒邪气是外因,浊毒内蕴、毒瘀互结则是其主要病理变化,也是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高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关键。治当以解毒化瘀扶正为法,辨证论治,提高疗效,降低转癌率。  相似文献   

11.
文章总结了娄多峰教授对脊痹的论治经验,提出了"虚、邪、瘀"理论,娄多峰教授认为气血亏虚、督脉失养是脊痹发生的重要内因,起主要作用;邪气侵袭是发病的外部因素;血瘀气滞、经脉痹阻是脊痹发病的病理关键。三者共存,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双向恶性循环。基于此确立了补肾壮督、祛邪化瘀的脊痹治疗原则。运用"虚、邪、瘀"理论辨证治疗脊痹是娄多峰教授的独到经验,疗效明显,简明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多囊卵巢综合征为妇科内分泌的常见疾病之一,常因持续无排卵而导致不孕,西医认为该病病机复杂,多采用激素治疗,但其不良反应较大、并发症较多。于红娟教授根据月经周期理论及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的根本症结在于肾之阴阳俱虚兼痰瘀,并在《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在调周法的基础上使用温阳化瘀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孟庆琦  米妍  侯悦 《中草药》2021,52(17):5445-5454
脑卒中是一种具有极高致死率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随着神经血管单元概念的提出,脑卒中的治疗从单一的神经元保护转变为对神经血管单元各组成部分的保护。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等特点,在脑卒中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中医认为,脑卒中的发病因素与“风”“痰”“瘀”“火”“气”“虚”密切相关,其中“虚”“瘀”“痰”贯穿脑卒中发生发展的始终。研究表明,从“虚”“瘀”“痰”论治的中药在脑卒中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了中药对缺血性卒中后神经血管单元各组成部分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以出血、乏力为主要特点的疾病,其治疗不离治血、治气、治火。文章基于血气火关系,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进行探讨。通过回顾文献,分析其“从气论治”理论依据;从辨病辨证角度,阐述“从气论治”临证思路及其机制。发现血气火3者关系密切,相互承载转化制约;“从气论治”主要分为气之不及与气之太过,治以益气固表、益气生血、益气摄血、温阳益气、补气祛阴火、行气化瘀及清气降火等;“气”与免疫因素关系密切,“从气论治”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中发挥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为中医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原文琳  倪诚 《天津中医药》2019,36(8):736-738
冠心病西医药物治疗虽可控制发作,但有时不能延缓病情发展,非药物治疗过程中围手术期多风险,易病情反复。中医辨证治疗存在证型不统一且证候消失后难根治的问题。倪诚教授秉承王琦国医大师"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理论,认为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虚体质是冠心病的发病基础,瘀阻阴维是冠心病的病机要点,祛瘀化痰、补气通维是冠心病的主要治法,临床上自创通维止痛汤,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常由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平衡失调所致,该病多归属于中医学“神志病”的范畴,是临床中的难治病,其发病有逐渐增多之势。“孙思邈十三鬼穴”是一套治疗神志疾病的经验效穴,具有协调阴阳、醒脑开窍、宁心安神、行气活血的功效,对治疗神志病疗效甚佳,其作用机制符合儿童多动症的论治规律。今拓展思路,探讨孙思邈十三鬼穴在治疗儿童多动症中的运用,发挥中医诊疗本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郝阳  刘纳文 《天津中医药》2021,38(8):1022-1027
膜性肾病是临床高发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肾脏疾病病理类型。文章运用中医学思维,基于《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从少阴枢机观点出发,对膜性肾病从辨病论治角度进行了探讨,阐明少阴枢机不利是发病的病机关键,阴阳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寒热失衡,水道不利是其基本病理变化。提出以"和畅少阴枢机,调和阴阳,调畅气机升降,平衡寒热,疏利水道"法治疗,为膜性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极大威胁着男性健康。由于其发现时常为晚期,故内分泌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几乎都不可避免的将发展成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晚期前列腺癌由于其生存时间较短、治疗效果欠佳,一直是现代医学的难题。中医学根据前列腺癌特点将其归属于“癃闭”“痛症”“癥积”“淋证”等病范畴。贾英杰教授总结晚期前列腺癌病机为“气血亏虚为主,兼毒瘀互结”,临床以补气养血为主、辅以祛瘀散结为治疗原则,采用圣愈汤加减,疗效颇佳,充分发挥了中医学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是糖尿病难治的并发症之一,缓解患者疼痛是治疗的难点,该病中医病名为“消渴病痛痹”,针对其阴阳气血亏虚,痰瘀痹阻脉络的本虚标实之病机特点,以“温润通”立法,即“温经散寒,濡润导阳,通络止痛”,按照病变进程分期辨治,早期治以温经养血,化痰通络为主,中期治以散寒止痛,温经通络为主,后期治以濡润益气,导阳通络为主,其中通法贯穿治疗始终。对于顽固性疼痛,可酌情选用川乌头、草乌头等辛温之品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久病入络者可加虫类药物,以化瘀通络,涤痰剔络。临证应辨病辨证相结合,以达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林丽婷  罗霄  王继森  廖婉  高天慧  杨青松  杨鹏  林薇  代文东  孔颖 《中草药》2022,53(11):3425-3431
目的 构建Copula函数,研究莪术Curcuma Rhizoma-三棱Sparganii Rhizoma药对治疗“气滞血瘀”证的方剂剂量耦合效应。方法 从自建方剂数据库中收集治疗“气滞血瘀”证并含莪术-三棱药对的中医方剂,对其中莪术剂量和三棱剂量进行数据处理和检验,从阿基米德Copula函数族、椭圆Copula函数族中选择出最佳的Copula函数建立数学模型,描绘联合分布函数图,测算Kendall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监测莪术剂量和三棱剂量数据间的相关性。结果 整理归纳出505首方剂。Gaussian Copula函数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莪术剂量和三棱剂量之间的相关性,莪术剂量和三棱剂量的Kendall秩相关系数为0.225 6,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333 0,说明莪术剂量和三棱剂量之间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关系,且呈正相关,当剂量增加时,两者之间的耦合效应会增强。结论 基于Copula函数模型,研究莪术-三棱药对在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剂量相关性,从数据挖掘和数理统计角度为传统经典药对相须为用提供依据,为研究中药药对在中医药方剂配伍中的剂量关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