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开窗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29例,比较不同手术的时间、出血量、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管减压术、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时间长、出血量最多,手术效果良好,术后腰腿痛基本缓解,可长时间步行,所有29例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26例患者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开窗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平均复位丢失率为8.3%,其中3枚螺钉松动、1例螺钉断裂。结论: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开窗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融合术;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板减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月对42例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患者采用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术前常规摄腰椎正侧位、腰椎过伸过屈动力位片、CT及MRI,了解椎管狭窄及椎体不稳程度;术后1周带腰围或佩戴支具下床活动。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腰痛及下肢麻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的评定标准,优良率85%。X线片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结论经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效果优良,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医疗费用少等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及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后路TFC融合、钉棒系统固定手术疗法治疗2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患者进行双侧椎间隙开窗彻底减压、后路TFC融合、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优良率为84.6%,其中有15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优,有7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良,有3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可,有1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差。结论:应用后路TFC融合、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法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可取得理想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术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对侧椎板螺钉联合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共收治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其中35例采用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35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对侧椎板螺钉联合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月和末次随访两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无退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融合完好,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术后均未产生神经症状,无假关节形成及椎间隙感染。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对侧椎板螺钉联合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可获得可靠的近期稳定性,且对邻近节段退变影响较小,且术中创伤较小,住院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固定、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椎间盘脱出并椎间不稳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08年10月对26例下腰椎间盘脱出并椎间不稳症的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行一侧部分椎板、关节突切除,病变间盘摘除,同侧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腰痛及下肢疼痛均明显缓解,随访7—30个月,平均18个月,依Prolo评分标准评分,术前(4±0.3)分,术后半年以上(9.5±1.1)分(P〈0.01)。结论单侧椎板减压+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并椎间不稳症效果优良,既达到稳定病变脊柱节段,又减少了术中出血,缩短了手术时间,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2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58例)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治疗,对照组(69例)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当,均可有效缓解腰椎疼痛,且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的4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取常规治疗方法,根据相应的功能障碍指数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进行为期12至36个月的随访,术后两组患者伤口愈合都比较好;观察组患者病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更有利患者病情的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后相邻椎体间椎弓根钉固定及椎间融合器应用的临床经验,提高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治疗水平。方法:2003年5月~2006年9月,我院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43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5例。结果:术后随访6~39月,平均16月,疗效判定按macnab标准[1],优良4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0%,无1例出现断钉和松动。结论: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采用椎弓根钉固定及椎间融合器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入路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术治疗52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将52例患者分为单侧组(25例)和双侧组(2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术后腰椎椎间融合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获得有效随访。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同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1。双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费用同单侧组相比均明显增加,P<0.01。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节段均获得牢固融合。结论 后入路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滑脱可取得与双侧固定相同的临床疗效,且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等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传统全椎板减压、腰椎椎间融合术和单侧椎旁肌剥离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A组28例,采用全椎板减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腰椎椎间融合术,即经典PLIF组;B组24例,采用单侧减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腰椎椎间融合术,即单侧经后路腰椎间融和术(PLIF)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效果,采用suk法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24个月。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VAS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B组腰痛VAS评分低于A组(P<0.05),ODI评分两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PLIF和经典PLIF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均可达到满意疗效,单侧PLIF术创伤相对小,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好,腰痛发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9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改良术式组(A组)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23±9.75)岁;传统术式组56例,其中男22例,女34例,平均年龄(56.02±10.25)岁。比较两组手术ODI评分、VA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等多项指标。结果两组术式术后短期ODI、VAS评分、椎间隙高度变化无明显差异。改良术式组较传统术式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少(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结论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腰椎融合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和医疗费用少的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研究单纯腰椎小关节分级切除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以期探讨腰椎小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和明确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减压的安全界限.方法选用5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L4/5功能单位(FSU),通过分级切除L4/5节段的左侧小关节,共造成5种实验验模型(正常脊柱结构、小关节切除外侧1/4、小关节切除外侧1/2、小关节切除外侧3/4、左侧小关节全切除),运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测试各模型的稳定性.结果小关节外侧切除大于1/2,脊柱功能单位的左右侧屈及左、右轴向旋转稳定性与正常结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腰椎稳定性受到显著性破坏.结论腰椎小关节对脊柱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椎管减压时,应尽量保留腰椎小关节的相对完整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在2006年3月~2009年2月期间对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了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治疗,其中单侧椎弓根固定组24例,双侧椎弓根固定组28例。比较两种手术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腰痛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融合率的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患者术前JOA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的JOA及ODI评分、融合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的功能参数均优于术前。单侧椎弓根固定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方面优于双侧椎弓根固定组(P〈0.01)。结论: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取得同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相同的手术效果,而且能够减少手术创伤,适于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腰丛置管分次给药用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腰丛镇痛组(腰丛组)和静脉镇痛组(静脉组),每组15例。2组均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腰丛组在腰丛留置导管术毕经导管分次注射局麻药镇痛;静脉组患者术后行自控静脉吗啡镇痛。记录2组患者术后2、4、8、12、24和48 h的疼痛强度、镇静评分。记录2组患者术后进食情况,术后48 h内出现的呕吐、瘙痒和尿潴留发生的例数。结果:2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的静息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腰丛组术后12、24和48 h的运动VAS评分显著低于静脉组(P<0.01)。静脉组术后8和12 h镇静评分低于腰丛组。腰丛组瘙痒、尿潴留和食欲抑制的发生率低于静脉组(P<0.05)。结论:腰丛置管分次给药镇痛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定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拟实施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定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单侧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LIF)和双侧组(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LIF),每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疼痛程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单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分别为(95.8±11.7)min、(304.8±55.7)mL,均低于双侧组患者的(110.4±17.0)min、(482.6±84.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单侧组患者的ODI指数分别为(22.04±6.95)%、(12.87±4.03)%、(13.16±4.76)%,均低于双侧组的(25.59±7.80)%、(16.48±5.52)%、(16.42±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患者术后骨性融合平均时间为(7.9±1.7)个月,与双侧组的(8.2±1.9)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单侧组患者完全骨性融合率为100.00%,双侧组97.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定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更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摘要 背景: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椎间融合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这种传统固定方式存在一些缺点。 目的:该研究的目的是对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和双侧固定椎间融合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材料和方法:本组共纳入66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单侧固定组(A组)和双侧固定组(B组)。所有患者进行了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DI腰椎评分,同时对两组患者手术视觉、失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进行了比较。所有患者术后1,3,6个月和12个月进行了随访。 结果:A组术前VAS和ODI评分分别为7.03 0.98,64.22% 6.38%,末次随访结果为2.91 0.88,14.42% 2.08%(P=0.000)。B组术前VAS和ODI评分分别为6.79 0.86,63.22% 4.70%,末次随访结果为3.12 0.96,14.62% 2.08%(P=0.000)。住院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组手术时间和失血量为125.9 13.0 分钟和211.4 28.3 ml,B组为165.2 15.3分钟和258.6 18.3m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00)。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获得骨性融合,未见假关节形成。 结论:研究证实对于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临床疗效相仿。单侧固定能节省手术时间,减少失血和降低住院费用。只要严格把握适应症,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侧肢体踝牵引对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34例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7)与单侧肢体踝牵引组(n=17),对照组治疗包括骶管注射、手法治疗、银质针松解术。单侧肢体踝牵引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单侧肢体踝牵引。在治疗前,治疗第8、15天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治疗第8天,对照组VAS评分平均减少2.58分,单侧肢体踝牵引组患者VAS评分平均减少3.5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5天两组比较,对照组平均减少5.55分,牵引组平均减少5.86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加用单侧肢体踝牵引可在治疗早期加快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18.
We report on a case demonstrating unilateral Horner's syndrome (HS) after lumbar epidural obstetric anesthesia. A healthy, 32-year-old woman with a breech presentation was scheduled for an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The patient had normal vital signs throughout the surgical procedure. The operation lasted for 50 min. In the recovery room, she complained of left nasal stuffiness, left cheek numbness, and heaviness in her left eye. Meanwhile, left nipple sensory loss was noted during baby suckling training. On physical examination, her left eyelid was droopy along with left-side ptosis and facial flushing. Reduced sensation over the left hemifacial region and upper arm was also noted, which resolved completely over the next 110 min. A diagnosis of unilateral HS was then made. Although typically a benign side effect which often spontaneously resolves, HS is likely to cause anxiety in both the patient and the doctor. Prompt recognition of this syndrome and determination of its cause from lumbar epidural anesthesia can prevent unnecessary and potentially dangerous diagnostic workup and can reassure both patients and clinicians.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5 days after onset with a good outcom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单侧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对慢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TLIF治疗慢性下腰痛患者39例,分别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和Os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ODI评分表)对所选病例在术前1 d和术后6个月进行评分.结果: 入选病例随访时间7~34个月,平均21.4个月.JOA评分组术后6个月评分改善率为(74.42±11.96)%,与ODI评分组的(75.17±10.56)%相比,P>0.05.JOA评分组改善优良率为94.87%,与ODI评分组的92.31%相比,P>0.05.两种评价方法在患者的术后改善率及改善优良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TLIF手术方式对主要以腰椎不稳症和(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慢性下腰痛近期疗效满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