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及其Ⅰ型受体(AT1)拮抗剂洛沙坦(losartan)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Ⅱ和洛沙坦作用下,采用MTT法和3H-脯氨酸掺入释放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生成胶原的情况.结果 血管紧张素Ⅱ在浓度为1×10-7~1×10-4mol/L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合成胶原明显增多(P<0.05);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与胶原量呈正相关.洛沙坦在浓度为1×10-6~1×10-4mol/L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生成量显著减少(P<0.05);且浓度与胶原生成量呈负相关.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可以促使成纤维细胞增殖并产生大量的胶原;洛沙坦通过拮抗AT1后,抑制细胞增殖、胶原合成量显著减少,提示血管紧张素Ⅱ在促使增生性瘢痕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T1的拮抗剂有望在增生性瘢痕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及其Ⅰ型受体(AT1)拮抗剂洛沙坦(losartan)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Ⅱ、losartan、PD123319作用下,观察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采用MTT法和3H—TDR掺入释放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和DNA含量的情况。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在浓度为10^-8mol/L-10^-5mol/L时,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DNA含量增加(P〈0.05);losartan能几乎完全抑制AngⅡ的这种作用,PD123319对此作用几乎没有影响。结论:AngⅡ可促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该作用主要通过AngⅡ的Ⅰ型受体介导完成,AT1的拮抗剂有望在增生性瘢痕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II及其I型受体(AT1)拮抗剂洛沙坦(losartan)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II、losartan、PD123319作用下,观察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采用MTT法和3H-TDR掺入释放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和DNA含量的情况。结果:血管紧张素II在浓度为10-8mol/L~10-5mol/L时,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DNA含量增加(P<0.05);losartan能几乎完全抑制AngII的这种作用,PD123319对此作用几乎没有影响。结论:AngII可促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该作用主要通过AngII的I型受体介导完成,AT1的拮抗剂有望在增生性瘢痕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Ⅰ型(angiotensinⅡtype1,AT1)和Ⅱ型(angiotensinⅡtype2,AT2)受体在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AngⅡ受体的表达,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和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测定法检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AngⅡ受体的表达,用3H-TdR的掺入法检测AngⅡ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增生性瘢痕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可见AT1和AT2受体表达,阳性染色信号较正常皮肤增强。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测定法显示在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AT1和AT2受体密度分别为(10.69±2.15)fmol/106个细胞,(4.9±1.05)fmol/106个细胞。RT-PCR结果显示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表达AT1和AT2受体。在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AngⅡ明显促进成纤维细胞3H-TdR的掺入率,AT1受体阻断剂Valsartan明显抑制AngⅡ的这种促进作用,AT2受体拮抗剂PD123319明显增强AngⅡ的这种作用。结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表达AT1和AT2受体,AngⅡ通过激活AT1和AT2受体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产生调节作用,AngⅡ产生异常和受体表达比例失衡可能导致瘢痕的过度增生和瘢痕疙瘩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硼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活性的影响,旨在探讨其影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信号机制。方法:取自愿捐献的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采用胶原酶法行成纤维细胞培养。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AT1和AT2受体的表达。取第3~4代细胞,并按实验设计,分别加入10^-2mol/L Ang Ⅱ,10^-7mol/L Ang Ⅱ+10μmol/L Valsartan,10^-7mol/L Ang Ⅱ+10μmol/L PD123319,10μmol/L Valsartan,10μmol/LPD123319共5组:对照组仅加入等量DMEM。以Western Blot法检测培养的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ERK)活性变化,观察在阻断AT1或AT2受体情况下AngⅡ对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ERK磷酸化的影响。结果: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同表达AT1和AT2受体。AngⅡ可增加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ERK磷酸化。在一定剂量范围内,AngⅡ浓度增加,细胞ERK磷酸化程度增加。与对照组比较10^-7mol/L Ang Ⅱ显著增加瘢痕成纤维细胞ERK磷酸化,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μmol/L AT2受体拮抗剂PD1233191可显著增强AngⅡ诱导的细胞ERK磷酸化(P〈0.05):10μmol/L的AT1受体拮抗剂Valsattan可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细胞ERK磷酸化;Valsattan或PD1233191单独刺激细胞并未明显影响ERK磷酸化(P〉0.05)。应用抗ERK抗体显示各组ERK含量一致。结论:AngⅡ通过其受体AT1和AT2可调控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ERK磷酸化,AngⅡ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ERK活性的影响可能是AngⅡ调控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可能的信号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拮抗剂对肝星状细胞收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拮抗剂对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收缩的影响。方法采用HSC-T6肝星状细胞系作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研究模型。将培养的肝星状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1×10-9~1×10-5)mol/L组、受体拮抗剂组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组,继续培养48 h后,比较胶原晶格收缩面积的变化,并绘制收缩的量效关系曲线和时效关系曲线。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各浓度组,胶原晶格的收缩面积比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5)。随着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升高,胶原晶格的收缩面积逐渐增大,量效曲线呈近似直线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随着血管紧张素Ⅱ作用时间的延长,胶原晶格的收缩面积逐渐增大,在48 h之内呈时间依赖性。血管紧张素Ⅱ作用48 h后,胶原晶格面积为(379.337±37.755)mm2,同时加入受体拮抗剂,面积为(540.803±70.018)mm2,胶原晶格的收缩程度比较血管紧张素Ⅱ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能够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促进肝星状细胞的收缩,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肝星状细胞的收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 3-kinase/Akt,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Ang Ⅱ受体AT,和AT_2的表达.以PI3k活性测定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PI3K的活性和Akt的磷酸化.结果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同表达AT_1和AT_2受体.Ang Ⅱ(10~(-9)~10~(-7)mol/L)刺激可增加细胞Akt的磷酸化和P13K的活性.AT_2受体拮抗剂PD1233191可显著增强AngⅡ诱导的细胞Akt磷酸化和PDK活性增加(P<0.05);AT_1受体拮抗剂Valsartan可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细胞Akt磷酸化和PDK活性增加(P<0.05).结论 Ang Ⅱ通过其受体AT_1和AT_2可调控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Akt磷酸化和PI3K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培养的正常角质形成细胞、瘢痕角质形成的细胞的上清液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活性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3H-脯氨酸掺入法、Ⅲ型前胶原放免试剂盒测定不同来源、不同浓茺培养的角度形成细胞上清液,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 正常角质形成细胞上清液,可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对细胞内胶原合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却抑制细胞内胶原向细胞外分泌。瘢痕角质形成细胞上清液,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甚至还有促进的趋势,对细胞内外胶原合成、分泌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 正常角质形成细胞与瘢痕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的物质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具有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Ⅰ型、Ⅱ型受体阻断剂和钙调神经磷酸激酶(CaN)的阻滞利环胞素A(CsA)对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纤维连接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别将一定浓度的AngⅡ(10^-9~10^-5mmol/L),和AngⅡ10^-6mmol/L加上不同阻滞剂losartan、PD123319、环胞素A(浓度均为10^-5mmol/L)加入细胞培养液中刺激48h,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blot印迹方法检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纤维连接蛋白(FN)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体外成功地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经AngⅡ刺激48h后,FN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增高程度与AngⅡ浓度呈正比;加入losaartan和环胞素A后,FN原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单用AngⅡ组下降,而加入PD123319后,FN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单用AngⅡ组无明显改变。结论:AngⅡ可促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FN合成,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作用主要通过AngⅡ的Ⅰ型受体介导完成,该作用可能与CaN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调控.方法 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采用四氮唑复合物/硫酸酚嗪甲酯(XTT/PM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Ⅰ和胶原ⅢmRNA表达,评价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拮抗剂(luzindole)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结果 褪黑素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呈浓度依赖性(P<0.05);高浓度褪黑素(10-3 mmol/L)可降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产生TGF-β1 (P<0.05)和α-SMA mRNA、胶原Ⅰ mRNA的表达(P<0.05);褪黑素受体拮抗剂能阻断褪黑素对细胞产生TGF-β1和α-SMA、胶原Ⅰ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P<0.05);但褪黑素对该细胞胶原ⅢmRNA表达无影响(P>0.05).结论 褪黑素可通过与受体结合调控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五倍子、蜈蚣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用MTT法和3 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作用时间的五倍子和蜈蚣对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五倍子、蜈蚣作用后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及细胞器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五倍子和蜈蚣能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蛋白的合成 (P <0 .0 1) ,其抑制作用与剂量和时间有关。最佳浓度为 10μg/ml,五倍子在作用后 72h ,蜈蚣在作用后 4 8h ,抑制作用最强 ,抑制率分别为 89%和 92 %。五倍子、蜈蚣能明显影响成纤维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 (细胞核、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 )。结论 五倍子、蜈蚣能明显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为临床应用中草药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原(AGT)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1型受体(AT1)和2型受体(AT2)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基因的表达。方法将增生性瘢痕皮肤的标本分为增生期和成熟期两组,并提取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的总RNA,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法,对AGT及AT1和AT2在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表达进行病理学检测和观察。结果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AT1和AT2基因mRNA均有表达。在增生期增生性瘢痕中AT1和AT2基因mRNA的表达增加,与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在成熟期增生性瘢痕中AT1和AT2基因mRNA的表达减弱。与AngⅡ受体基因的表达相类似;AGT在增生期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增加,在成熟期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减弱。结论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AngⅡ的AT1和AT2的基因表达增加,AngⅡ可能通过AT1和AT2调节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和成熟。  相似文献   

13.
血管抑制因子METH1基因转染对兔耳瘢痕组织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管抑制因子METH1基因转染对兔耳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复制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用微循环显微镜检、瘢痕组织AgNOR染色、苦味酸一天狼星红染色等方法,观察基因重组血管抑制剂Ad-METH1对增生性瘢痕组织血管生成、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分布的影响.结果 Ad-METH1注射后30 d瘢痕组织血管生成明显减少,成纤维细胞增殖减弱、Ⅰ/Ⅲ型胶原比明显降低.结论 上皮化后早期血管抑制基因治疗可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天然药物血竭素高氯酸盐(dracorhodinperchlorate,Dp)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影响,为开发新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有效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四甲基偶氮唑(MTT)法、吸光度检测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测定血竭素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培养基中的胶原含量以及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MTT法显示血竭素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增高,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5),还能显著降低培养基中可溶性胶原的含量(P<0.05)。RT-PCR法对Ⅰ、Ⅲ型前胶原的mRNA检测显示随着药物浓度增高其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血竭素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其他     
脐血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低温冻存的实验研究;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人慢性创面中胶原酶活性的影响;含表皮干细胞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一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易感基因定位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氨甲喋呤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瘢痕成纤维细胞为实验模型,将氨甲喋呤(10-9mol/L、10-8mol/L、10-7mol/L、10-6mol/L、10-5mol/L)加入细胞培养液中进行干预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用乳酸脱氢酶实验检测药物的细胞毒性,并通过MTT实验和羟脯氨酸测定实验分别检测药物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和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10-6mol/L、10-5mol/L的氨甲喋呤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10-9mol/L~10-5mol/L的氨甲喋呤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具有抑制作用(P<0.01)。结论:氨甲喋呤在体外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原(AGT)及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的1型受体(AT1)和2型受体(AT2)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基因的表达。方法将增生性瘢痕皮肤的标本分为增生期和成熟期两组,并提取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的总RNA,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法,对AGT及AT1和AT2在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表达进行病理学检测和观察。结果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AT1和AT2基因mRNA均有表达。在增生期增生性瘢痕中AT1和AT2基因mRNA的表达增加,与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在成熟期增生性瘢痕中AT1和AT2基因mRNA的表达减弱。与AngⅡ受体基因的表达相类似;AGT在增生期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增加,在成熟期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减弱。结论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AngⅡ的AT1和AT2的基因表达增加,AngⅡ可能通过AT1和AT2调节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和成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表皮角蛋白的变化规律以及正常表皮细胞培养液对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4例烧伤患者,每人取少量增生性瘢痕和临近的正常皮肤组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两种组织中与细胞增殖有关的角蛋白14、与细胞分化有关的角蛋白10和与细胞活化有关角蛋白16的变化。收集正常表皮细胞培养12h后的无血清培养液,用DMEM依次配成体积分数为0、5%、10%和20%,分别加入到加有正常和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板中。分别以MTT法测定吸光度(A)值,Beckman液闪计数仪测定3H-脯氨酸掺人值,分别用以反映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速率。结果:与正常表皮比较,瘢痕表皮中角蛋白16明显表达增强,角蛋白10降低,角蛋白14无明显变化;正常表皮细胞培养液能促进正常皮肤和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抑制胶原的合成,但对两种成纤维细胞的作用程度不尽相同,对正常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和对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都较瘢痕成纤维细胞显著。结论:瘢痕表皮的活化可能是瘢痕增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常表皮细胞培养液既能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还能抑制胶原的合成,但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较正常成纤维细胞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5,7,4′-三羟基异黄酮对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作用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三羟基异黄酮处理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为25、50、100μmol/L三组,以加DMSO溶剂为对照组,MTT法测定成纤维细胞的增殖,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细胞胶原合成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三羟基异黄酮能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P<0.05),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100μmol/L浓度组作用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三羟基异黄酮作用后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三羟基异黄酮能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活性,可能成为治疗瘢痕及纤维化疾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五倍子、蜈蚣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及意义.方法用MTT法和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作用时间的五倍子和蜈蚣对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五倍子、蜈蚣作用后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及细胞器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五倍子和蜈蚣能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蛋白的合成(P<0.01),其抑制作用与剂量和时间有关.最佳浓度为10μg/ml,五倍子在作用后72h,蜈蚣在作用后48h,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分别为89%和92%.五倍子、蜈蚣能明显影响成纤维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细胞核、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结论五倍子、蜈蚣能明显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为临床应用中草药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