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刘英 《广西医学》2005,27(11):1768-1770
目的为探讨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老年脑梗死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同步测定4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和34例正常对照组者血浆ET和CGRP水平。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浆ET和CGRP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CGRP/ET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大面积脑梗死组(直径〉2cm)血浆CGRP/ET值明显低于小面积脑梗死组(直径〈2cm)。结论ET为致损伤因素,急性期CGRP的升高可能是一种代偿机制,且与其拮抗ET的作用有关;CGRP与ET间平衡紊乱可能是脑梗死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血浆CGRP/ET值可作为判断病情程度及转归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稳定型心绞痛(SAP)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神经肽Y(NPY)的水平与冠心痛临床类型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2例心绞痛患者和3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正常对照组的血浆ET、NPY水平。结果UAP血浆ET,NPY显著高于SAP和正常对照组(P〈0.01),随着冠脉狭窄程度加重,血浆ET、NPY呈现增高趋势。重度狭窄组显著高于轻度和中度狭窄组(P<0.01),3组ET、NPY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ET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835),NPY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809)。  相似文献   

3.
彭旭  吴曙粤  刘海涛 《广西医学》2009,31(3):346-347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脑梗死的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动态变化的特征。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不同时期的脑梗死患者血浆ET及CGRP水平的变化。结果ET:同一组患者急性期脑梗死ET升高明显,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ET逐渐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GRP:急性期脑梗死CGRP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有所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CGRP参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T)、心钠素(AN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66例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ET,ANP和SOD的浓度。结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浆ET、ANP、SOD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恢复期血浆ET、SOD浓度与急性期比较明显下降(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ET、ANP、SOD水平的变化是疾病所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的结果,它们的检测特别是联合检测,能反映患者病情,推测预后,及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并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62例急性脑梗死(脑梗死组)患者[90d内死亡者(死亡组)12例,生存者(生存组)50例;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将50例生存者分为3组:轻度功能障碍组17例、中度功能障碍组16例和重度功能障碍组17例]和6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LPA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死亡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重度功能障碍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中度功能障碍组(P〈0.01)、中度功能障碍组高于轻度功能障碍组(P〈0.05)。结论血浆LPA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D-二聚体(D-dimer)水平的影响。方法:高血压病组(治疗组,58例)121服贝那普利[(10~20)mg/d]8周;检测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ET、CGRP、D-dimer的水平。并与对照组(38例)比较。结果:治疗前。治疗组血浆ET、D-dimer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CG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口服贝那普利2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降低(P〈0.05);维持治疗8周,BP稳定,血浆ET、D-dimer水平则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血浆CG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贝那普利在降低BP的同时可使高血压病患者血浆ET、D-dimer水平降低,CGRP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患者中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1例脑卒中住院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NT-proBNP、D-D、hs-CRP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NT-proBNP、D-D和hs-CRP在梗死1组、梗死2组、梗死3组与对照组比较或两两比较中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与对照组比较或两两比较中也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NT-proBNP、D-D和hs-CRP可作为预测脑卒中病程的三项指标,三者的联合检测可作为脑梗死面积大小和病程进展情况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浆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67例DIC患者根据病程分为DIC早期(初发高凝血期)、中期(消耗性低凝期)和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测定其常规血凝学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7例DIC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F1+2、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含量,并与38例正常人对照。结果DIC早期F1+2、D-D、TAT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GMP-140、PA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T活性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DIC中晚期F1+2、D-D、TAT、GMP-140明显升高,AT活性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直线相关分析,D-D与F1+2、GMP-140、TAT在DIC患者中有显著性相关(r=0.871,P〈0.05;r=0.763,P〈0.05)。结论 出凝血分子标志物能早期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在DIC早期诊断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徐革 《河北医学》2014,(1):28-31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 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3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于入院24 h、3 d、7 d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ELISA法和Clause法测定DD和FDP水平。选择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24 h、3 d 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7 d时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组24 h FDP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3 d及7 d时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中、重型组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轻型组( P<0.05、P<0.01),而重型组DD、FDP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 P<0.05)。中梗死灶、大梗死灶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小梗死灶(P<0.05、P<0.01),而大梗死灶DD、FDP 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灶(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FD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呈不同程度的增高,动态监测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对于判断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梗死病灶大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基质金属蛋自酶2的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是否相关。方法应用酶图(SDS-PAG Ezymograph)和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浆MMP-2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MMP-2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均P〈0.001);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组MMP-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分别〈0.001和〈0.01);稳定性心绞痛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组MMP-2水平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分别〈0.001和〈0.05)。结论血浆MMP-2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相关。测定血浆MMP-2水平可帮助寻拽具有不稳定性斑块的易患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 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8例,对照组40例,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浓度.结果:UAP组CRP、DD含量均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SAP组与对...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柳结 《右江医学》2002,30(3):181-182
目的 :探讨D 二聚体 (D Dimer,DD)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中的意义及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试剂盒 ,采用乳胶凝集法测定 1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浆D 二聚体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D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亚急性期DD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χ2 =49.878,P <0 .0 1) ,恢复期D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腔隙性脑梗死各时期D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DD在急性脑梗死急性期升高不明显 ,亚急性期明显升高 ,恢复期又降至正常 ,DD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UBI)对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2例脑梗塞患者应用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前、后血浆内皮素的含量,并与20例未应用UBI疗法的脑梗塞患者及30例健康人的血浆ET含量进行对照观察。结果:用与未用UBI疗法的脑梗塞患者急性期血浆ET含量均显著升高,二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14d后,两组患者血浆ET含量均有显著下降,但UBI组ET下降更明显,与非UBI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UBI有降低ET的作用,其对ET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脑梗塞的诸多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和循环激素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立忠  沈志祥 《上海医学》1996,19(6):322-325
本文对90例冠心病患者,30例正常人应用放免法测定了血浆内皮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心钠素和皮质醇的含量。结果显示在稳定、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患者血浆ET、ATⅡ水平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组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增高更为明显,血浆ANF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组中有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 (ET)含量的变化 ,并探讨其在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急性脑梗死组 6 0例 ,急性脑出血组 4 9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组 5 7例和对照组 6 0例的血浆ET水平 ,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急性脑出血组、冠心病组血浆ET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急性脑梗死组及脑出血组的血浆ET水平较冠心病组升高更明显 (P <0 .0 5 ) ,但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的ET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结论 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升高 ,提示血浆ET水平升高与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理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VP)和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的动态变化,探求这些物质与脑梗塞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和Green's法检测36例急性脑梗塞发病48、168、480h共3次3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值)AVP、ET、NO水平。结果:脑梗塞后48和168h的AVP、ET显著高于正常值,P<0.001和0.01;而480h后与正常值接近,P>0.05。NO在脑梗塞后48和168h,非常显著低于正常值,P<0.001和0.01;而480h接近正常值,P>0.05。脑梗塞大梗塞灶组AVP、ET显著高于小梗塞灶组,P<0.01;而NO大梗塞灶组显著低于小梗塞灶组,P<0.01。结论:AVP、ET、NO与急性脑梗塞发病后的时间和梗塞范围有密切的相关性,可作为观察急性脑梗塞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82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血浆脂联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且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3组血浆脂联素依次降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且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3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依次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r=0.46,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代表抗炎因素的血浆脂联素显著降低,代表炎症活跃的高敏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两者结合应用可以为早期抗炎治疗及对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梗死病人血浆及脑脊液中内皮素含量的变化,以及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对其影响。②方法采用均相竞争法直接测定血浆和脑脊液总内皮素水平。③结果脑梗死病人发病3d内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0.82,18.61,q=5.86~7.85,P<0.01)。病程第20~25天,氦氖激光治疗组内皮素水平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t=2.83,3.12,P<0.01)。④结论常规治疗加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能有效抑制内皮素合成、释放,对脑梗死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血中血栓素B2(TXB2)、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的变化。方法:结合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静息^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SPECT)及临床诊断,将48例男性患者分为心绞痛组(15例)、心肌梗死组(18例)及非器质性心脏病组(15例),分别比较3组血中TXB2、ET、SOD浓度差别。结果:3种生物活性物质比较中,仅发现心肌梗死组较非器质性心脏病组血浆ET浓度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梗死可能引起血浆内皮素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