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通过观察1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椎间孔镜联合臭氧治疗前后腰腿疼痛及肢体功能改善的情况,评价椎间孔镜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愈15例,显效72例,有效37例,总有效率为93.9%。所有患者腰痛VAS评分从术前的(7.16±2.32)分下降到(1.63±1.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从术前(11.71±4.63)分上升到(25.47±3.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间孔镜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满意、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明显、不破坏脊柱的稳定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60例符合单节段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指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定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析(JOA)、MacNab疗效、治疗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ODI指数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治疗组的JOA评分、MacNab优良率、治疗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采取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治疗的安全性也有较高的保障,适宜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探讨其对患者腰部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的影响。 方法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和对照组(常规术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QOL)、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住院时间及治疗费。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治疗费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VAS评分降低,QOL评分和JOA评分提高;与对照组术后比较,观察组术后VAS评分降低,QOL评分和JOA评分提高(P<0.05)。 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明显改善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8例,全部患者均行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脊柱系统术(TESSYS)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合并神经根管狭窄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40例行TESSYS的LDH合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于术后12个月通过改良腰椎Mac Nab疗效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并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记录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于术前术后记录腰椎结构参数值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40例LDH合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随访,术后12个月临床优良率为90%。术前、术后6个月及12个月,VAS评分为[(7.38±2.06)分、(2.36±0.87)分、(1.62±0.82)分],ODI评分为[(55.54±11.19)分、(26.52±7.61)分、(18.14±4.36)分],JOA评分为[(13.93±2.10)分、(20.26±1.35)分、(22.34±1.88)分],术后6个月及12个月VAS、ODI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术后,腰骶角角度为[(37.23±6.8...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技术与骨科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在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72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传统开放术组和椎间孔镜组,各86例。传统开放术组采用常规开放术式治疗,椎间孔镜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出血量、切口视觉模拟评分(VAS)、腰腿疼痛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结果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传统开放术组[(67±14)min比(83±14)min,(6.9±1.4)d比(18.0±2.9)d,P<0.001];椎间孔镜组患者出血量显著少于传统开放术组[(22±5)m L比(62±16)m L,P<0.001]。两组患者术后12、24、48 h切口VAS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椎间孔镜组下降速度更快[椎间孔镜组:(4.5±1.1)分,(3.7±1.1)分比(1.6±0.5)分;传统开放术组:(9.1±0.8)分,(7.7±1.1)分比(5.3±1.2)分],两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01)。术后两组患者腰痛、腿痛VAS评分及JOA评分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技术能够取得与骨科开放手术基本一致的临床效果,但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大大减轻了手术创伤程度,安全性更高,更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腰椎神经根孔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研究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腰椎JOA评分、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VAS评分、腰椎JO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2/60),对照组为11.67%(7/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症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有利于患者预后,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就诊的94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所有患者入院观察治疗。用椎间孔镜的技术经侧路椎间孔镜入路切除黄韧带和少量关节突內缘,保留椎板及其他的结构;同时应用神经根减压术。结果:患者术后VAS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在术后根据Mac Nab的评定标准评价优良率达到90.42%。结论: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良好,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苏国义  李永津  陈博来  杜炎鑫 《浙江医学》2017,39(16):1369-1372
目的探讨3D-MR重建技术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采用3D-MR重建技术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31~63(41±9.5)岁,根据患者术前冠状面3D-MR(HasttesTII序列)扫描三维图像重建,评估三维分区、突出物形态,对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设计穿刺的方向、角度以及术中通道成形、减压探查范围;运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评估腿痛和腰痛疗效情况,采用腰椎JOA评分量表进行腰椎功能疗效评分,采用改良的MacNab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5~21(18±4.3)个月。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和腰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神经损伤等不良事件。2例患者术后神经支配区感觉过敏、疼痛反复,复查见神经、神经节水肿,未见椎间盘残留,药物控制后症状减轻。结论采用3D-MR重建技术,基于解剖形态的基础上做好术前设计;在了解突出物与神经根、椎间孔的三维定位、毗邻关系基础上靶向穿刺,能定向探查摘除突出髓核,减少髓核的遗漏,3D-MR的应用能有效提高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管狭窄治疗中的实践研究。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腰椎管狭窄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都是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无好转。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后,随访统计分析治疗前、治疗后2周、1、4、6月时的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经椎间孔镜治疗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椎管狭窄治疗中的效果良好,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及改善患者症状,得到了满意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地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介入治疗及微创手术发展迅速 ,特别是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 ( percutaneous lumber discectomy,PLD)广泛开展 ,给许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但与之相关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 ,椎间盘炎是其中较严重的一种。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1998年 10月至 1999年 12月门诊诊治 PL D术后椎间盘炎 6例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3 8~ 5 2岁 ,平均 47岁 ,均在外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L4~ 5 2例 ,L5 ~S1 4例 ,伴典型根性痛症状并于外院行 PLD术。术前 CT与 MRI均可见椎间盘团块状后突 ,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 ,3例…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等方面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强调指出症状、体征、影像三者在侧别、水平(节段)和程度三方面的一致性对确诊腰椎问盘突出症及选择治疗方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1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选择最佳方案诊断腰椎间盘症.方法报道了117例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有CT平扫、椎管造影及CTM检查.结果经手术证实,CT平扫、椎管造影及CTM的诊断符合率分别是90.6%(106/117),82.9%(97/117)与94.0%(110/117).结论 CT平扫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首选和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疑难时进行CTM检查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体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5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病历,将临床诊断与CT诊断比较.结果出现频率最高的体征椎间隙压痛及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此四项指标与CT检查队比能反映同一问题(P<0.05),确诊与误诊患者间的四项指标及检查均有显著差异(P<0.01),椎间隙压痛与CT的椎间隙定位吻合率高于X线与CT的吻合率(P<0.01),中央型与旁侧型的体征差异主要是直腿抬高试验(P<0.01).结论临床诊断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上述四项指标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临床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炎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提高对腰椎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18例腰椎间隙感染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分析,结果:X线、断层和CT扫描显示椎间隙峡窄,骨质破坏,骨质增生和硬化,MRI示病变椎体T1呈低信号;GDTP增强扫描呈高信号。ESR和C-RP均升高。结论:MRI能够清楚的显示病灶,有助于腰椎炎症,肿瘤和退行性改变鉴别,血沉、CRP可作为预示感染观察疗效的指标,早期大剂量抗菌素素治疗是必要的。经皮核髓摘术有助于  相似文献   

16.
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生物力学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牵引下椎间距及47例患者间盘内压进行了测定。结果为牵引下腰椎间盘突出的椎间距平均增加1.34mm,正常椎间距平均增加0.87mm。47例突出间盘内压中负压29个,10个为零,8个为正压,总平均值-1.3kPa;牵引下压力下降的30个,8个不变,9个升高,总平均值-3.2kPa。7个正常间盘内压则相反,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牵引下突出间盘间隙的椎间距不变者,其间盘内压不变;而椎间距增宽者,则大多数的间盘内压下降。对临床选择牵引治疗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S-Tube下腰椎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e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传统开放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75岁以上老年人单节段腰椎退性行疾病的围术期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6月,接受单节段腰椎融合手术的75岁以上患者45例,20例行MIS-TLIF,25例行PLIF,比较围术期相关指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5%),PLIF组5例(20%),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钉道制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PLIF组(P<0.01),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 d MIS-TLIF组腰痛VAS评分优于PLIF组(P<0.05),术后两组间ODI评分、腿痛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 <0.05)。结论与传统开放PLIF相比,S-Tube下MIS-TLIF术式治疗75岁以上老年人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不同物理康复治疗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中的疗效.方法:将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A组、B组和C组.A组患者采用电脑骨盆牵引及超短波治疗;B组患者采用电脑骨盆牵引治疗;C组患者采用电脑骨盆牵引、超短波治疗及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A组、B组和C组治疗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A组的JOA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JOA评分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综合治疗比单一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侧开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根据临床定位和影像学检查确定减压节段及部位.采用椎板双侧开窗法减压,凿除关节突的内侧1/3部分.扩大椎管,探查神经根,去除致压物.结果 治疗82例,7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年(0.5~5年).疗效按Nakai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3.4%.结论 应用双侧开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是骨科常见病。CT扫描能够显示间盘组织的直接影像,是诊断间盘病变的重要方法。本文对80例腰间盘突出进行分析,探讨CT对腰间盘突出的诊断价值。1 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用临床及CT表现均典型病例80例,男13例,女37例,年龄17岁-74岁,病程最短2d,最长22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